hustsang
信愿念佛,求生净土
- 注册
- 2013-05-22
- 消息
- 88
- 荣誉分数
- 16
- 声望点数
- 168
《唯识三十颂》第一课
净戒法师 教授
净戒法师 教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顶礼西天东土历代祖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大家为了度化一切如母有情,发愿成就佛果,修学第二佛陀千部论主世亲菩萨所作的《唯识三十颂》。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二佛陀,千部论主,世亲菩萨所作的《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颂》又称“大乘唯识三十颂”。它是大乘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论典,它也是归摄浩瀚无边的大乘法要于一体的殊胜论典。《唯识三十颂》是唯识宗所依的根本论典之一。
印度祖师造论,先做本颂,概括全书的核心要义。再依颂做释,对于所作的偈颂再做注释,所作的注释就称之为“长行”。不仅偈颂是论典的正文,而且长行也是论典的正文。
世亲菩萨做的很多论典都有偈颂,和对偈颂的解释的长行,这都是论典正式的两个部分。比如说《俱舍颂》或者《俱舍论颂》《俱舍论》。当说“俱舍颂”的时候,就知道,是以偈颂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论典。当说“俱舍论”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世亲菩萨对于《俱舍颂》的长行的注释。
对于这些诸大论师,对自己所作的偈颂的注释——长行的论典,一般习惯称之为“自释”,也就是自己对自己论典做的注释。世亲菩萨的《俱舍颂》和《俱舍论》就是这样的关系。以及月称菩萨做的《入中论》以及《入中论自释》也是这样的。还有世亲菩萨做的《唯识二十颂》以及《唯识二十颂》的注释,《往生论》以及《往生论》的注释都是一样的。
而《唯识三十颂》这一书是世亲菩萨晚年的作品。菩萨做出《唯识三十颂》之后,还没来得及做注释,菩萨就示现涅槃,示现圆寂了。这部论典是唯识宗的根本论典之一,也是唯识观点的核心。它的重要性、殊胜性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所以,这部论典造出来之后,在当时大乘学派,尤其大乘瑜伽学派中,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关注,当时的诸大论师和学者们纷纷研究学习,并且依之修持。
《唯识三十颂》这一书一出轰动了整个印度大乘佛教,特别是唯识学界,成为印度唯识思想史上最脍炙人口的一部论典。此论虽仅有短短三十个偈颂,但是它所含摄的法义却涵盖了整个唯识学,涵盖了整个大乘佛法,甚至涵盖了所有的大乘和小乘的法义于一体。就像窥基大师赞叹《唯识三十颂》说:“万象含于一字,千训备于一言。”
《唯识三十颂》中讲到的核心,就是唯识的“识”这一个字。“识”这一个字涵盖了所有宇宙万象。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将宇宙万有,世俗与胜义所有的法,轮回涅槃所有的法归摄在五位百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五位百法就涵盖了所有的宇宙万法,所有的万法都可以含摄于唯识的“识”这一个字,因此叫“万象含于一字”。《唯识三十颂》核心就诠释一个“识”字,所以这一个“识”字是整个宇宙万法的核心,是整个宇宙万法的大总持门。
“千训”,是指释迦牟尼佛,以及所有的菩萨、所有的罗汉所作的大乘、小乘的所有经典和论典汇聚于一体的就是《唯识三十颂》。
由此可见它的殊胜性、它的重要性。因此,此论一经形成,一经刊行流通,就受到当世以及后世众多大乘学者,特别唯识学者极大的兴趣。这些诸大论师们、诸大智者们各出手眼,竞相地为《唯识三十颂》做注释。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十位,他们做的论典传播得很广,影响很大,后世称之为“唯识十大论师”。
十大论师是亲胜论师、火辨论师、难陀论师、德慧论师、安慧论师、净月论师、护法论师、胜友论师、胜子论师和智月论师。这是给《唯识三十颂》作注疏并大力弘扬,也是对唯识宗的发展和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十大论师。
其中,亲胜论师与火辨论师是与世亲菩萨同时代的人,他们对《三十颂》分别作了简单的注解。
难陀论师对于《唯识三十颂》也作了注疏,他注疏解释世亲菩萨的观点,主张唯识的观点是二分唯识,安立了相分和见分的二分唯识。
德慧论师是安慧论师的亲教师、教授师。
安慧论师与净月论师是同时代的人。安慧论师,有些传承历史中说是世亲菩萨的弟子,有些说他是再传弟子。安慧论师对弘扬唯识学,弘扬瑜伽行派的学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唯识观点在印度以及在雪域藏地,包括在汉传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非常殊胜的一位大乘菩萨。
护法菩萨的传记也非常的奇特,他对于弘扬大乘佛法,尤其唯识宗的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护法菩萨是六世纪中期的人。护法菩萨的观点,在汉传佛教成为了唯识学的主要流派,也是玄奘大师主宗的一派。
胜友论师曾经在那烂陀寺依止护法菩萨学唯识教义。胜子论师著有《瑜伽师地论释》一卷,玄奘大师将之翻译为汉文。
智月论师也是护法菩萨的弟子。
当时玄奘大师取经归国之后,想把对《唯识三十颂》十家注疏都一一翻译出来,让我们汉地的学人广闻博学,但是当时玄奘大师的弟子翻经沙门窥基大师提议,应当将十家糅合起来形成一部、兼采众家之长,又以护法菩萨观点为宗的一部论典。他极力建议玄奘大师放弃翻译十家注疏,而是糅合十家注疏,汇融十家注疏于一体,应当做这样的一个论著。所以《成唯识论》一方面可以说是护法菩萨对于《三十颂》的注释,但是也可以说是玄奘大师糅合诸家的一部创作性的论典。
正如窥基大师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中说,开始翻译十家注疏的时候,玄奘大师决定对于《唯识三十颂》的十大注疏一一翻译。当时辅助玄奘大师翻译的有四大弟子:神昉法师、嘉尚法师、普光法师和窥基法师,这四个弟子共同参与翻译。他们分别担任润饰、执笔、捡文和纂义的工作,让每一个工作都能够规范性地做,并且各司其职。翻译了几天之后,窥基大师就给玄奘大师请求退出翻译工作。
大师一而再、再而三地问什么原因你要退出?窥基大师恳切地请求说:“我们汉传佛教,自从汉明帝夜晚梦到佛像出现在他的金銮殿上,后来又有竺法兰和迦叶摩腾,白马驮经来到汉地,这是汉传佛教的开端。期间精英人才辈出,大家听到了无著菩萨传持的弥勒菩萨五部大论非常地向往。又听闻到迦多延尼子所作的《发智论》中的讲到了八蕴法很心驰神往。虽然在这期间也有译师、也有法师传持佛法,但是得到法门中的糟粕,而失去了清净法流中的精华。大师和尚您(指玄奘大师)亲自策杖西行求法,求来了经书法宝,并且亲自到圣地中参访名师,依止名师受学大乘、小乘的这些法,尤其亲自受学了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传持下来的瑜伽行派弥勒菩萨的五部大论,特别《瑜伽师地论》等这些论,又受学了迦多延尼子所传的《发智论》中的这些内容。而且以您的智慧,以您的精进,超越了前人,您有这样广闻博学的智慧和殊胜的辩才,现在不做参糅诸家汇于一体的《唯识三十颂》的注释,这是失去时机。他给自己的师父讲道理、做工作。自从释迦牟尼佛说了经典,佛灭度之后,大小乘的圣者纷纷来做注疏,阐述佛经的殊胜意趣。大乘中有龙树菩萨、提婆菩萨,创立了中观学派或者甚深见派。又有无著菩萨、世亲菩萨创立了广大行派或者瑜伽行派。他们制作的论典非常之多,也非常的殊胜。他们大力弘扬佛法,当时在东南西北中的五印度都传播着他们的美名,可以说声振五印。佛经、菩萨的论典也传到了我们中国。但是,这些甚深广大的法义汇于一部论典中这样的作品,还是没有见到。现在翻译《三十颂》,有十大论师的注疏,他们的见解是互有差异的,这就给我们这些继承者、受持者、学习者带来了纷扰,不知所从。加上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正法,到像法,一直要进入到末法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人的根机愈加陋劣了,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并且众生的寿命愈加短促,智慧愈加浅薄。这个时候让这些浊世寿命短的、智慧浅薄的人去广闻博学,要把这些甚深广大的大乘法义或者十家的学说都能够融会贯通,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甚至可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请和尚以您的广闻博学,以您的智慧辩才,将十家中的精华采集,汇为一本注释。在这本注疏中,您要确定真宗和缪解(揩定真缪)。用您的智慧权衡最为殊胜的、最为圆满的世亲菩萨的真实法则、真实意趣。
窥基大师就很恳切地向自己的师父玄奘大师做了恳切的请求。玄奘大师听到弟子的劝请,思考了很久,最终答应了窥基大师的请求,没有一一翻译十大注疏。玄奘大师对十大注疏完全融会贯通,完全精通无余。他的智慧力把这十家注疏融合在一块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是把十家注疏中的精华全部提取过来,又以护法菩萨的观点为主的一种综合性论典。
窥基大师说:很久,玄奘大师才答应了,采纳了弟子窥基大师的意见、建议,开始糅合。这是又是翻译,又是融合和创作,叫做参糅。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汉传佛教界中彪炳千秋的、极为殊胜的一部论著,叫“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就是《唯识三十颂》最权威、也是最完备的一部注疏。
最后,玄奘大师没有一一翻译十家注疏,而是主宗护法菩萨观点,同时糅合了各家观点,就是现在汉文大藏经中的《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是以护法菩萨观点为主,兼采众家之长,汇集成的一部综合性的《唯识三十颂》的注疏。汉传佛教自古以来主要是以护法菩萨的观点来讲解唯识,特别是讲解《唯识三十颂》。此次,我们也是以玄奘大师传承的护法菩萨观点为主来讲解《唯识三十颂》。这是我们的立场,这也是我们的传承。大家需要明白。
因为大家以后也许随着自己的兴趣,随着自己的好乐,去阅读藏文的典籍、梵文的典籍、英语的典籍,可能会阅读到《唯识三十颂》其他的注疏,可能跟《成唯识论》的观点是有差异的。那么,我们就知道其中原因何在。如果我们对玄奘大师有信心,对护法菩萨有信心,我们就以护法菩萨和玄奘大师的观点和立场作为我们的立场。
这里给大家点到为止。因为在学术界中有不同的声音,有些学一点梵语、学一点藏语,学一点英语其他的语言,看到《唯识三十颂》的不同注释,就拿那些注释来批评、驳斥《成唯识论》的观点、玄奘大师的观点,认为玄奘大师还没有理解《唯识三十颂》的真实义。在取舍上,认为玄奘大师做了错误的取舍。在民国期间有这样的声音,在今天也许有这样的声音。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凡是跟玄奘大师,跟祖师叫板的这些人,这真叫自不量力。如果玄奘大师在世,窥基大师在世,他们见了会哆嗦的。他的声望、他的学识、他的修行,后面我们会讲玄奘大师的传记。但是玄奘大师也不在了,他的弟子也不在了,他亲传的法脉弟子现在也非常的少,所以有一些人就开始又发出各种的声音。狮子不在的时候,野干就会发出各种的鸣叫,但是我们秉持着对祖师的信心,对于这种最好不要去听,听了也不要去信,这是我的一个建议。反传统的需要谨慎。
此次讲解,从立科到消文到释义,我都是以《成唯识论》以及窥基大师《成唯识论述记》为依凭,为大家讲解。此次讲解《唯识三十颂》我分为四科为大家解读。
第一科是解释题目,第二科是介绍作者,第三科是介绍译者,第四科解释论文。
甲一、解释题目。
题目是“唯识三十论颂”,这是玄奘大师翻译的时候加的题目。还有不同的版本,有些直接叫“唯识三十论”,有些叫“唯识三十颂”。这里的题目“唯识三十论颂”,我们依据的是玄奘大师的本子,题目就是“唯识三十论颂”。首先《唯识三十颂》它属于论,所以冠上论的名字。《唯识三十论》不是以长行的方式出现,是以偈颂的形式出现,所以加上“颂”。
这个题目其实可以分为能诠与所诠。所诠就是“唯识”两个字,能诠就是“三十论颂”。这三十个偈颂的论典的语言文字诠释的核心内容就是“唯识”这两个字,这是能诠与所诠。
接下来我们先看“唯识”。
在窥基大师的《法苑义林章》中这样说:梵语的“毗若底”在我们中国语言中翻译为“识”。“识”是什么意思呢?“识”是“了别”的意思,了知辨别。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能知和所知,能量和所量。只要你是一个有情,你就会有心识。心识的体相是什么呢?就是能了别的意思,也就是有觉知、了知、了别的这种功能和作用的,就叫做心识。
哲学将所有的万事万物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的,一类是精神的。精神的法它有能够了知、能够觉知的这种功能和作用。
所以“识”的法相是什么呢?明知、明了或者了别的意思。色法是物质,它不具备了别、了知的作用和体相,也不具备了别、了知的功能。
现在哲学上、科学上说的精神,我们佛家的专业名词就叫做“识”或者叫做“心”。所以唯识的这个“识”字就是讲“了别”的意思。这个“了别”有些人觉得这么简单,往下听你就知道太不简单了。前面讲到所有宇宙万法,从能诠的教法来讲,所有大藏经的内容都可以涵盖在《唯识三十颂》。从所诠的意义上,所有万法都涵盖在《三十颂》所诠的唯识的“识”这一个字里面。
“识”又叫做心,如果能够认识心,那么宇宙万有、轮回和涅槃所有的奥秘都会解开的,所以唯识这个法门是不得了的一个法门。
“识”这个词总的显示了一切有情各有八个识。有哪八个识?只要是个有情,就会有八个识,包括声闻、独觉、菩萨、如来,也有八个识。有些说“我怎么没有听过如来还有八个识呢?”如来叫做四智,转前五识成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是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是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赖耶识是大圆镜智。所以《八识规矩颂》中,玄奘大师从染净两个方面讲了八识。这是第一个,总的显示了一切有情,下到无间地狱,上到诸佛都是有八识。
还总的显示了六位心所。这个“识”字包含了心所,八识是指心王。六位心所就是心所分为六类,叫做六位心所——遍行心所、别境心所、善心所、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不定心所。
第一部分的“识”字包含了八个心王;第二个部分的“识”字包含了心所——心王所有的,从属于心王;“识”字还包含了由能变的心识自体所变的相分和见分。相、见二分也属于“识”。眼识的相分和见分,耳识的相分和见分,乃至阿赖耶识的相分和见分,都属于“识”,这个范畴就广了。学过唯识你就知道,眼识所对的所有的色,青黄赤白大小方圆它属于“识”。能够了别青黄青黄赤白大小方圆的能知、能了的见分,它也属于“识”。这就是把外面的和内面的都归于“识”上,这是唯识的“识”的第三层含义。
第四层含义,分位差别,其实就对应《俱舍论》和《大乘百法明门论》中讲到的不相应行法,小乘有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大乘有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是对于色法和心法不同的分位、不同的反体和侧面的描述,描述色法和心法这些有为法的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分位,这种意义叫做不相应行,像“生”、“灭”、“时”、“得”等等的这些叫做不相应行。这些不相应行法也属于唯识。比如说“生”“灭”“得”这些属于描述 “识”的,识状态它是有为法,它就是有生、有灭的。所以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也属于唯识的内容,这是第四个唯识的含义。
第五个意义,由唯识空理所显的真如法性。有些一说唯识好像就是生灭的这些心识,那是错了。用中观的讲法,这叫做世俗谛,显现的层面,其实唯识学还包含了胜义谛的本性、法性真如的本性。所以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包含了前面的八识心王,六位心所、所变相见二分、分位差别的不相应行法,这些都属于世俗。世俗的本性是什么呢?就是二空所显的真如法性,因此,唯识是显和空都讲的。没有深入学习这些教典,有些学学中观,就随意地来驳斥唯识。
这样的话,“识”字包含了这五个方面。为什么会有这五个方面呢?因为八识是识的自相的缘故,所以唯识先讲八识。五十一个心所是与八识心王相应的缘故,所以要讲心所。相见二分,是心王和心所所变现的缘故,所以唯识的“识”字包含了相见二分。
为什么唯识的“识”字包含不相应行法呢?因为不相应行法是对于心王、心所,还有见相二分,这三者的分位差别的描述。所以唯识的“识”字也一定包含了不相应行法。
为什么要讲二空所显的真如实相呢?因为它是唯识的真实相。它是心王、心所、见相二分,还有不相应行法这四者的真实性、法性。所以要讲实性、真如。
总而言之,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见相二分,还有二空所显真如——人空和法空,或者能取空与所取空所显的二空真如,这些一切的法不离心识,所以叫做“唯识”。这一切一切都是不离心识,或者是心识的体性,叫做“唯识”。
因此说“唯识”这个词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指八识心王,而没有心所,没有见相二分,没有不相应行法,没有真如。凡是做这种理解的,那是错误的理解。一说“唯识”就包含了这五个方面,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见相二分,不相应行法,还有二空所显真如,这才是全面地、完整地理解了”唯识”。
这其实是讲了“识”字,接下来我们来看“唯”字。窥基大师在《法苑义林章》中说这个“唯”字,梵语叫“摩咀剌多”,翻译汉语叫做“唯”字。
这个唯字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叫做“简持”。简别的“简”,受持的“持”。简持,就是“简别受持”。
“简”直接可以理解为排除。认真听。这些都要考试的。“简”就是排除、遮除的意思。“持”就是受持、持有的意思,就是你持什么观点?
“简”怎么理解?“持”怎么理解?“简”去了遍计所执的人法二我,意思是什么呢?排除了遍计所执实有的生法二我,也就是人我和法我。这两者唯识的“唯”字就排除掉。一说“唯”字就是排除掉了实有的人我和法我,唯识的“唯”字就告诉我们:人是空的,法是空的。
看看厉害不厉害,小乘中讲到的人空,用唯识的“唯”字直接就遮破了(人我),大乘宗中讲到的法我空性,唯识的“唯”字就直接给遮破了、否定了、简除了(法我)。
这是“简”字,它是遮破、遣荡、排除,排除的直接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的具体内容就是人我和法我,排除之后剩下的是人空和法空。
“持”什么呢?持取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就是破除了遍计所执自性,肯定了名言中的依他起自性和胜义谛中的圆成实自性,这叫做“简持”。“简持”的意思就是“破立”,“简”字就是“破”,破掉了遍计所执自性;“持”就是“安立”,安立了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讲这些观点,你必须要有教证作为依据。所以在《成唯识论》中云:“唯言为遮离识我法,非不离识心心所等。”《成唯识论》中说,唯识的“唯”字怎么来理解呢?就是要遮除。遮除什么呢?遮除离开心识的人我和法我,这是一定要遮除的,一定要遣荡的,一定要破除的,一定要排除的。所以《唯识三十颂》、《成唯识论》中开篇“由假说我法”等,那里护法菩萨依靠各种理论破人我、破法我,抉择人空和法空。它的深度,它的细度不亚于中观的论典,这就是唯识的“唯”,遮破离开心识。离开心识是什么呢?心外有人我和法我,这都是遍计所执,这都是错误的观点。需要依靠智慧、教量和理量予以遣荡、予以遮破、予以排除。遮破了心外的人我和法我,但是对于不离心的一切色、心等法,要给予肯定。这是第一个简持义。
第二个, “唯”有决定义,我们说“唯一就是它了”。在商量、讨论、选择的时候,最终拿出结论性的时候,用的词语就是“唯”字,唯有它是对的,唯有它是正确的,唯有它是入选的,这叫做决定义。就像旧译的《辨中边论颂》中说:“此中定有空,于彼亦有此。”这两句颂文说了什么意思呢?决定了两个意思。第一个俗事中定有真理,在依他起中,一定会有二我空、二取空的真如法性(真如理体的真如法性)。同时,在真如理体中也决定会有依他起的心识。这个“识”字就是表示:此二是决定的。决定什么呢?决定有圆成实性的真理,决定有虚妄分别的心识依他起,在这其中得到决定。显示了没有能取、所取的遍计,决定是没有二取的遍计,决定是有依他起和圆成实,这叫做决定义。
“唯”字的第三个含义叫显胜义。这里的显胜义,显胜连起来,就是它有显胜的含义。(不能说它叫开显胜义谛,那就错了,三个字断句断错了就会有错误的。)“唯”字具有显示殊胜的这种含义,叫显胜义。唯识的“识”字,直接对应、直接所指的是什么呢?心王。但是,我们一说唯识,其实不仅有心王,还包含了心所。但是心王与心所相比而言,心王,王,顾名思义就像国王一样,它是尊贵的,它是殊胜的,它是主要的;心所—它是被心王所有的、所拥有的,从属于心王,就像国王的大臣一样的。国王和大臣相比,国王是尊贵的,大臣就低贱。国王是主要的,大臣就是次要的。国王是主要的,大臣是从属的。因此,“唯”字表达了殊胜义,一说“唯”字就表达了殊胜。唯识的“识”字就没有限定为心王,举出主要的,举出殊胜的叫做唯识。从意义上,唯识的“识”字是包含心王和心所。但是举出主尊,没有直接提到眷属,这就像我们现在说:各个国家的元首出行,是不是就他一个人出行呢?一定是会有随从的,有的时候会说“某某元首一行”,是不是?但是“一行”有没有提到他下面的人的名字啊?没有,只是提到他的名字就已经包含了,这叫做显胜。“唯”字就有显胜的这种意思。
以上“唯”字的三种含义我们做了解释。但是,我们一般在讲唯识的时候,这个“唯”字多数情况下取什么含义呢?取“简持”的含义。所以,以后你们在解释的时候,如果要广说的话,“唯”字把三种含义讲出来。如果简要讲的话,一定要把“简持”义讲出来。一讲唯识就排除了心外存在的法,不管你是哪一宗、哪一派,什么人,什么主张,什么思想,什么观点,如果你承认心外有法,对不起,站在唯识的立场中要给你简除,也就是破除遣荡,要给你排除掉。这是唯识“唯”字的意思。
第二个,它持取什么观点呢?一切的五位百法、宇宙万有的法都是心识,持这样的观点,持这样的立场,推崇这样的思想见地,这叫做持取。
以上这些观点是我参考窥基大师的《法苑义林章》和《成唯识论》给大家做的讲解。
接下来我们看《三十论颂》,“三十”是一个数词。因为本论《唯识三十颂》一共有三十个偈颂,所以用数目来标出它的论名。这种在大乘佛经中,也有以数目命名的,比如《般若二万五千颂》《般若一万八千颂》《般若八千颂》,还有《般若三百颂》,《般若三百颂》其实是指《金刚经》。这些是经典中以数目取名。论典中,比如说龙树菩萨的《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圣天菩萨所作的《中观四百论》。还有世亲菩萨做的唯识两大核心殊胜的论著——《唯识三十颂》和《唯识二十颂》,两个都是用偈颂、数词来取名的,这并非世亲菩萨的独创,而是比较普遍,而且这种取名也有殊胜性。颂词的取名上就是三十个颂词,以防后人去增减。要不然在传抄的过程中,包括我们佛教的经论中,经常出现不同的本子,偈颂有多有少,人家就《唯识三十颂》,你出来三十一颂、三十二颂、三十三颂等这些。
其中《三十论颂》的“论”字作何理解?“论”的梵语有修治和救护的两重含义。
修治,就是通过修行来对治负面的烦恼——集谛的烦恼,无明烦恼等,这叫做修治。
第二个意思,救护。从三有轮回和三恶趣中救护我们出来,这就叫做救护的含义。
在《瑜伽师地论》中分出了胜论和劣论。
劣论指外道的那些论典,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属于劣论,学了浪费时间,没有意义。或者最多是打发时间呀,娱乐性的呀,练练脑子,训练训练推理,但是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有些就是在文辞上说来说去没有(意义),有些就是一种玄学。有些就是为了辩论,在人世间也有一些好抬杠的,他不抬杠他就过不去,所以抬杠到正式有学问的就叫做辩论,没有学问,就在街头上抬死杠的这种,这种造出来的论典也有很多的。然后还有苦思冥想的,像现在的玄幻小说,一些人坐在家里,面对着电脑开始遐想连篇的、生编捏造的,然后把自己心中的这些妄念、妄想编造出来写上,然后一些有狂想症的人就追随着去看,也就出现了各种幻想。还有一些玄学,谈玄说妙,脱离现实,不着边际,然后又让人有的时候感觉清楚了,有的时候又感觉很神秘的一种东西,说不清道不明,似是而非,恍恍惚惚的。
我们佛教的论典,首先是务实的,第二是有效的。务实是要面对我们所(面对的),现在我们每一个众生所面对的事实是什么?生死轮回。生死轮回的苦是真实的苦,这些苦怎么来?内心中的烦恼和自身语意造作的罪业,这都是一个现实,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怎么面对,谁能拿出正确的方法来解决?所以它(论)的作用,就是修治,就是救护。这也是医生要把人家的病给修治掉,从恐惧中、病痛中将人家救出来。所以,佛教的菩萨论师们造的论典,一定得有这两种作用,这叫做论典。
这种解释是安慧论师所作的《辨中边论》的注疏中这样说:“彼能无余修治烦恼之敌,从恶趣及诸有中得救护,因修治、救护之德,故为论,此二者不存于他宗之中。”
像弥勒菩萨所造的《辨中边论》这样的殊胜的论典,它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的敌人,消灭烦恼的敌人,并且从恶趣——地狱饿鬼旁生这三恶趣以及欲有、色有、无色有的三有和六道中将众生救护出来。因为,它具有修治和救护这两种功能、两种作用,所以称之为“论”。
换言之,其它宗派和世间各个领域中,他们的典籍和作品不具备这两种作用。哪两种作用?消灭烦恼、敌人和从三恶趣以及轮回中救护众生到达涅槃彼岸的这种作用是他们没有的。
在《顺中论》中说:“伐烦恼怨敌,救有救恶道。如来有伐救,此二余无法。”佛教徒真正的敌人不在外在,我们佛教的观点是不与任何有情敌对,不伤害任何有情,这不仅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也会有这样的一个立场、观点。那么我们的敌人是什么呢?就是烦恼的怨敌,在《入行论》,在《大乘庄严经论》,在《阿毗达磨杂集论》,在《俱舍论》,在《瑜伽师地论》中,都讲到了烦恼对于众生的伤害,这些详细的教证不在这里做广说。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就是要讨伐、消灭烦恼的敌人,就是要从三有轮回以及三恶道中将众生解救出来。这两种功能和作用的法在其余的宗派中是不具备的。所以这就是我们在《成量品》中讲“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只有释迦如来才是真正的量士夫,才是真正的救护者。
接下来解释“颂”,“颂”梵语迦理迦,译为颂。所谓的颂,其实是文章的一种体裁,字数是固定的,都是四句为一颂,有以三个字为颂的、四个字为颂的,五个字、六个字、乃至七、八、九。我们汉语最多的颂一般是七字颂,但是梵语中还有八字、九字、十字、十一、十二、十三等,很长的偈颂。现在我们看到其它的语言中,翻译的有些偈颂就会有十几个字、二十几个字,我们不要大惊小怪,你学过这个“颂词”的“颂”字的梵语含义,你就知道人家有。只不过我们汉人不习惯于这些,所以过去的鸠摩罗什大师、玄奘大师,就把一个长的偈颂翻译成几颂,都是四字、七字的。包括民国期间,法尊法师翻译的《入中论》的有些颂词,有十三个字的都翻译为七个字,或者五字的偈颂。但是,不管你三个字,还是四个字,乃至多个字组成的偈颂,一定都是四句成颂。像《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四句成颂。
好。以上我们就解释了《唯识三十论颂》这个题目。
这堂课讲到这里。
请大家把听闻的善根以及三世的善根汇合起来做殊胜的回向,以普贤十大愿王印持,过去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们也如是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