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坦克设计师真是有点象沈飞的那班小脚女人一样,头脑之中有一大堆框框,怎么都跳不出来,死抱着前苏联的坦克设计思路不放。真是无可救药。与此相关连的就是中国军方的战术战役思路是否还停留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机械化阶段。
有人认为,T-98,99系列是美制M系列的中国版,仅仅只是因为炮塔的前装甲有几分相似而已。其实,T-98,99系列的原型只是前苏联的T-64而已。
中国人的顽疾之一就是死不认输。思想落后陈旧狭隘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抵赖,仿佛是自己认准了的就肯定不会有错,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
T-98,99系列是典型的只强调大规模集群进攻的火力型坦克,它几乎无法抵御来自除了正前方以外其他任何方向的攻击,一旦遭遇对手机动性强的反坦克步兵的攻击,或与敌步兵近距离接战,后果将可想而知。此外,T-98,99炮塔上只有一挺机枪,而且乘员只有3人,一旦出现一人伤亡,整辆坦克还会剩下多少战斗力呢?这与苏式坦克并无二异。
如果说MBT概念是西方坦克设计理念的产物的话,那么,T-98,99是否属于MBT呢?
当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以及数次中东战争都不厌其烦地以事实反复证实了苏式坦克设计理念上的致命缺陷和落伍之后,甚止连俄罗斯自己都在反省,为什么中国总有人还在抱残守缺,非要证明苏式坦克设计并无问题,反而要比MBT理念下的西方坦克更具科学性,并将苏式坦克的惨败归于使用方将帅官兵的无能,连俄军装甲部队在车臣的失败也是如此,似乎天底下只有中国人的军事素上帝并没有瞧不起中国,我们还是有自己的路可走的,但如果我们非要做井底之蛙,并最终钻进了自设的死胡同,那就怪不得别人了。
中国的坦克设计需要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在坦克技术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的今天,一种全新设计理念的坦克往往比某些坦克技术进步本身还要来的重要。从T-98到T-99之间的时间间隔至少表明,中国的坦克设计理念还不够成熟,我们还在沿着前苏联的"小步走"的老路在走。而前苏联自T-62,尤其是T-64出现之后,在坦克技术上就难再有大的突破,甚直还出现了简化T-64的版本T-72。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抱着二战经验不放的守旧的思维模式有关。而T系列坦克在中东战场上的一连串失败则统统与指挥无能这一主观臆想成份很大的因素挂上了钩。而这又与我们现今某些评判海湾及伊拉克战争的思维范式何其相似。很显然,苏联人丧失了一系列自我突破的机会。质最高,最有资格使用苏式坦克。
相反,西方首先在观念上取得了突破,在军事理论上提出了现代"主战坦克"的慨念,即MBT,对坦克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作用,战术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讨和科学的规范,跳出了二战的框框,出现了随后的M-60,LEOPARD-I,II,CENTURION,CHIEFTAIN,CHALLENGER,以及ABRAMAS系列。这对于现代西方坦克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辆坦克的定型,既是技术及设计理念的结晶,又结合了作战思想的理念,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坦克理念应更多的从MBT中吸取养份,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中国未来坦克发展之路会使我们进步的更快。同时,在中国的装甲兵教学上,也必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中国的装甲兵能够适应未来局部高技术战争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大规模机械化战争。
国坦克设计师的一大问题就在于其没有独立完备的设计理念。他们原本只是想多借鉴一些东西方坦克设计的成功经验,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与初衷相去甚远,来了一个东施效"弊",全盘苏化,好坏皆收。仿拂前面没有一个参照物,自己就不会走路了。
坦克的设计与制造,需集一国机械与制造工业技术之大成,这会集中反映在坦克的品质高低之上。而坦克本身做为一个整体概念却反映出坦克设计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和本身所具有的创新能力。
T-98,99坦克的炮塔无论加装锲型,菱型或是爆炸反应装甲都是一个典型的苏式设计概念,低矮的小炮塔。
前苏联的坦克设计师认为,这种设计有减小炮塔的受弹面,提高坦克的生存率,同时减轻坦克自身重量的功用。
没错,这种慨念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肯定是十分正确的。然而,现在的坦克所面对的已不是过去的无制导武器了,而是大量的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在敌人的精确制导瞄准镜里,再小的坦克炮塔也难逃致命一击。
与此同时,小炮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可怕的。由于只是将坦克的防御能力寄托在对手打不中上,存在着侥幸心理,就好像是一场赌博,你打中了,我认了;打不中,我赢了;这就使得坦克的防护力十分低下,舱里空间狭小,拥挤不慷,极不利于长时间作战,并易于导致连锁伤亡。同时,新装备不易安装,炮塔顶部杂乱无序。前苏联的T-72,T-80,T-90系列都是如此。
与西方MBT概念下的坦克相比,中国的T-98,99坦克的炮塔小的有些可怜。我有时就在想是不是中国的坦克设计师的脑袋太小了。
中国坦克设计的几大误区:
1,中国坦克功能的单一化。与西方的MBT相比,中国的新型坦克只能算是一种坦克歼击车。它没有全方位的防卫力,无法与敌步兵作战,不能承担地面主力的角色。看起来,还得要步兵去承受大量的伤亡。
2,中国坦克受到各种陈腐观念限制太多。这既与坦克设计师有关,又与军方的作战思路有关。在中国的战史上又有几次与坦克挂得上的战绩呢?中国军方的高级将领中又有几个是装甲兵科班出生的呢?
3,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开发出MBT下的60-70吨级的坦克呢?有人认为这不符和中国的国情,铁路运不了,桥梁过不了,南方不适应。台军的"勇虎"有多重,M60A3有多重大家知道吗?我要提醒大家一句,在二战以来,大凡有过坦克交手的战史中,还没有重量低过对手一截的坦克能够在较大规模的战役中战胜过重量高过自己一截的敌方坦克的纪录,即使是这种较轻坦克的性能更加先进。
4,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开发出带炮塔尾舱的坦克呢?本来二战以来的坦克战争史已经以血淋淋的事实向世人彰示,炮弹陈放在车舱里是一项极其失败的设计,尤其是面对现代高性能动能弹的攻击。不幸的是,现在中国居然还有人声称,"从理论上而言",炮弹陈放在车舱里是最安全的。
5,有人认为,美国人都延缓了重型坦克的开发,转而研制"中型陆地装甲作战系统",其重量也就在50吨上下。哈,这完全就是两码事。其实,美国人巴不得就他自己拥有70吨级的坦克。
东西方坦克传统要素排序:
MBT,防护力与火力并重,机动性略次;以色列的梅卡瓦和英国的挑战者则以防护力居首,机动性居末。
T-98,99系列则以火力居首,防护力居末。
有人认为,T-98,99系列是美制M系列的中国版,仅仅只是因为炮塔的前装甲有几分相似而已。其实,T-98,99系列的原型只是前苏联的T-64而已。
中国人的顽疾之一就是死不认输。思想落后陈旧狭隘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抵赖,仿佛是自己认准了的就肯定不会有错,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
T-98,99系列是典型的只强调大规模集群进攻的火力型坦克,它几乎无法抵御来自除了正前方以外其他任何方向的攻击,一旦遭遇对手机动性强的反坦克步兵的攻击,或与敌步兵近距离接战,后果将可想而知。此外,T-98,99炮塔上只有一挺机枪,而且乘员只有3人,一旦出现一人伤亡,整辆坦克还会剩下多少战斗力呢?这与苏式坦克并无二异。
如果说MBT概念是西方坦克设计理念的产物的话,那么,T-98,99是否属于MBT呢?
当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以及数次中东战争都不厌其烦地以事实反复证实了苏式坦克设计理念上的致命缺陷和落伍之后,甚止连俄罗斯自己都在反省,为什么中国总有人还在抱残守缺,非要证明苏式坦克设计并无问题,反而要比MBT理念下的西方坦克更具科学性,并将苏式坦克的惨败归于使用方将帅官兵的无能,连俄军装甲部队在车臣的失败也是如此,似乎天底下只有中国人的军事素上帝并没有瞧不起中国,我们还是有自己的路可走的,但如果我们非要做井底之蛙,并最终钻进了自设的死胡同,那就怪不得别人了。
中国的坦克设计需要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在坦克技术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的今天,一种全新设计理念的坦克往往比某些坦克技术进步本身还要来的重要。从T-98到T-99之间的时间间隔至少表明,中国的坦克设计理念还不够成熟,我们还在沿着前苏联的"小步走"的老路在走。而前苏联自T-62,尤其是T-64出现之后,在坦克技术上就难再有大的突破,甚直还出现了简化T-64的版本T-72。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抱着二战经验不放的守旧的思维模式有关。而T系列坦克在中东战场上的一连串失败则统统与指挥无能这一主观臆想成份很大的因素挂上了钩。而这又与我们现今某些评判海湾及伊拉克战争的思维范式何其相似。很显然,苏联人丧失了一系列自我突破的机会。质最高,最有资格使用苏式坦克。
相反,西方首先在观念上取得了突破,在军事理论上提出了现代"主战坦克"的慨念,即MBT,对坦克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作用,战术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讨和科学的规范,跳出了二战的框框,出现了随后的M-60,LEOPARD-I,II,CENTURION,CHIEFTAIN,CHALLENGER,以及ABRAMAS系列。这对于现代西方坦克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辆坦克的定型,既是技术及设计理念的结晶,又结合了作战思想的理念,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坦克理念应更多的从MBT中吸取养份,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中国未来坦克发展之路会使我们进步的更快。同时,在中国的装甲兵教学上,也必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中国的装甲兵能够适应未来局部高技术战争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大规模机械化战争。
国坦克设计师的一大问题就在于其没有独立完备的设计理念。他们原本只是想多借鉴一些东西方坦克设计的成功经验,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与初衷相去甚远,来了一个东施效"弊",全盘苏化,好坏皆收。仿拂前面没有一个参照物,自己就不会走路了。
坦克的设计与制造,需集一国机械与制造工业技术之大成,这会集中反映在坦克的品质高低之上。而坦克本身做为一个整体概念却反映出坦克设计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和本身所具有的创新能力。
T-98,99坦克的炮塔无论加装锲型,菱型或是爆炸反应装甲都是一个典型的苏式设计概念,低矮的小炮塔。
前苏联的坦克设计师认为,这种设计有减小炮塔的受弹面,提高坦克的生存率,同时减轻坦克自身重量的功用。
没错,这种慨念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肯定是十分正确的。然而,现在的坦克所面对的已不是过去的无制导武器了,而是大量的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在敌人的精确制导瞄准镜里,再小的坦克炮塔也难逃致命一击。
与此同时,小炮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可怕的。由于只是将坦克的防御能力寄托在对手打不中上,存在着侥幸心理,就好像是一场赌博,你打中了,我认了;打不中,我赢了;这就使得坦克的防护力十分低下,舱里空间狭小,拥挤不慷,极不利于长时间作战,并易于导致连锁伤亡。同时,新装备不易安装,炮塔顶部杂乱无序。前苏联的T-72,T-80,T-90系列都是如此。
与西方MBT概念下的坦克相比,中国的T-98,99坦克的炮塔小的有些可怜。我有时就在想是不是中国的坦克设计师的脑袋太小了。
中国坦克设计的几大误区:
1,中国坦克功能的单一化。与西方的MBT相比,中国的新型坦克只能算是一种坦克歼击车。它没有全方位的防卫力,无法与敌步兵作战,不能承担地面主力的角色。看起来,还得要步兵去承受大量的伤亡。
2,中国坦克受到各种陈腐观念限制太多。这既与坦克设计师有关,又与军方的作战思路有关。在中国的战史上又有几次与坦克挂得上的战绩呢?中国军方的高级将领中又有几个是装甲兵科班出生的呢?
3,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开发出MBT下的60-70吨级的坦克呢?有人认为这不符和中国的国情,铁路运不了,桥梁过不了,南方不适应。台军的"勇虎"有多重,M60A3有多重大家知道吗?我要提醒大家一句,在二战以来,大凡有过坦克交手的战史中,还没有重量低过对手一截的坦克能够在较大规模的战役中战胜过重量高过自己一截的敌方坦克的纪录,即使是这种较轻坦克的性能更加先进。
4,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开发出带炮塔尾舱的坦克呢?本来二战以来的坦克战争史已经以血淋淋的事实向世人彰示,炮弹陈放在车舱里是一项极其失败的设计,尤其是面对现代高性能动能弹的攻击。不幸的是,现在中国居然还有人声称,"从理论上而言",炮弹陈放在车舱里是最安全的。
5,有人认为,美国人都延缓了重型坦克的开发,转而研制"中型陆地装甲作战系统",其重量也就在50吨上下。哈,这完全就是两码事。其实,美国人巴不得就他自己拥有70吨级的坦克。
东西方坦克传统要素排序:
MBT,防护力与火力并重,机动性略次;以色列的梅卡瓦和英国的挑战者则以防护力居首,机动性居末。
T-98,99系列则以火力居首,防护力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