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还记得安徒生吗?

14、新年的早晨,人们看到小女孩仍坐在墙角里,她双颊通红,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
 
15、可是,她已经死了,冻死在圣诞节的夜晚,她手里仍握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
 
安徒生的爱情(zt)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给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他在爱情的道路上却屡遭挫折,始终没有享受到爱情的幸福。

  早在17岁那年,安徒生结识了一位名叫伊尔夫的翻译家,伊尔夫很喜欢聪颖勤奋的安徒生,全家人对他都很热情,尤其是伊尔夫的女儿亨利蒂对他更是关怀备至。

  后来,伊尔夫和他的老伴不幸双双亡故,就剩下亨利蒂带着年幼的弟弟生活,姐弟俩相依为命,感情很深。为了让弟弟开阔视野,亨利蒂曾带着弟弟去意大利、西印度群岛和美国旅行,不幸的是,她的弟弟在途中被黄热病夺去了生命,亨利蒂悲痛欲绝,回到丹麦后终日郁郁寡欢。安徒生的心情也和亨利蒂一样难受,他几乎天天来看望亨利蒂,宽慰她,与她分担精神上的痛乱在患难中,他们的感情也日益加深。

  几年后,亨利蒂因思念亡弟,决定要到弟弟的安葬处去凭吊,乘上奥斯特里亚号轮船就启程了,安徒生特地赶来与她送别,并盼望她快去快回。

  谁知过了不久,报上刊出一则消息,说奥斯特里亚号船在大西洋中失火烧毁了。安徒生看到这个消息后,为亨利蒂的安危日夜操心,暗暗祷告自己心爱的人能幸免于难,安全返回。但善良柔弱的亨利蒂一直没有音讯,绝望的安徒生写了一首《悲悼她》的挽诗,诗中充满了悲痛和怀念:

  你是我的姐姐,勇敢而同情。

  当我被人践踏之时,你曾经沉静地扶起了我的灵魂。

  当我觉得要沉沦之时,你深知我心――使我超升。

  在我的胸中你比我自己更值得珍重。

  此后,安徒生常常彻夜不眠,苦苦思念着亨利蒂,他幻想着奇迹能从天而降:亨利蒂会突然回到他的身旁。但是,亨利蒂永远没有回来,安徒生心头的创伤难以平复。

  直到1830年,安徒生旅行到裘兰特时,才又爱上了一个富家姑娘。他真挚地爱着她,觉得眼前又展开了一幅新的生活画面,充满了希望。谁知,薄情的富家姑娘看不上贫穷的安徒生,她抛弃了他。安徒生又一次落到了痛苦的深渊。

  后来,安徒生有一次在去维罗纳的路上,坐在车上睡着了,直到车外一阵女人们的吵嚷声才把他惊醒。原来,是三个姑娘要中途搭车,而车夫认为他们出的价钱太低,不让她们上车。安徒生得知后,答应车脚费由他来付,车夫才同意了。上车时,车夫跟姑娘们开着玩笑:“唔,上来吧,你们遇到了一位外国王子!”

  三个姑娘惊奇地望着这个相貌丑陋的好心的男人,大姐叶琳娜。瑰乔莉认出了眼前这个谈吐不凡的人是写了无数瑰丽诗篇的安徒生,她早为他那神奇的想象所倾倒;现在,她,为他那善良美好的心所折服。下车时,她再三邀请安徒生天亮时到她家去。她已悄悄地爱上了安徒生。

  第二天,安徒生如期赴约,他走进叶琳娜。瑰乔莉家豪华的别墅,叶琳娜已焦急地等候多时了。她向安徒生吐露了心中的爱情,并表示了自己的坚贞和不可动摇的信念。安徒生虽然也喜欢这个漂亮纯真的姑娘,但他还是拒绝了她。因为此时他的心中只有童话,容纳不下别的东西,他只能告诉叶琳娜:“我的爱情在童话里。”说完,他退了出来,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叶琳娜,但他终生怀念着她。

  安徒生临终时,对一位朋友讲起了这件事:“我为我的童话付出了一笔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法估计的代价。为了童话,我放弃了自己的幸福。”

  到了1845年,安徒生已是40岁的人了,可他还是孑然一人。圣诞节的夜晚,家家户户都点亮了圣诞树,笑语欢声,好不快乐。而安徒生却躺在柏林那冷清的客窝里,享受不到与亲人们一起欢度佳节的快乐。正当他寂寞难耐之时,在哥本哈根相识的瑞典女歌星林德登门来看望他。林德带来了一棵五彩缤纷的圣诞树,安徒生高兴得象个孩子似的将圣诞树点亮,林德坐在他的身边,他们一起促膝谈心,亲密得象姐弟一样。安徒生觉得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最幸福的时刻。

  后来,林德又邀请安徒生一道去她的德文教师家里作客,他俩并排坐在林德的专用马车里。这是一辆四轮马车,华丽异常,几乎全柏林的人都认识这辆车。当马车从大街驶过时,人们都向安徒生投以羡慕的目光。

  到了教师家里,林德介绍说:“他就象我们的亲爱的弟弟!”并且把安徒生的手握在自己柔嫩的小手里抚摸着,安徒生只觉得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他心里非常爱慕这位热情温柔的女歌星。

  过了些时候,安徒生和林德又在英国相会了。安徒生是旅行到这里的,听说林德正巧在此演出,他立即跑到剧场去找林德,但看门人不让他进去,推说不知道有林德这个人。

  安徒生无奈,只得留下一张写有自己住址的名片,懊丧地转回去。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林德的来信,林德仍然亲热地称呼他“弟弟”,并在信中注明了自己的住址。安徒生读信后,惊喜万分,立即雇了一辆马车,直奔林德住处而来。

  到了林德住处的门口,只见有许多人闹哄哄地聚集在那里,安徒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一打听,才知道那些人是为了要看看这位“瑞典夜莺”的美貌,可林德就是不出来,那些人只得叹息自己没有眼福。

  忽然,门开了,林德满面春风地走了出来。原来他从窗口看见安徒生来了,就特地亲自跑出来迎接。林德紧紧地握住安徒生的手,象姐姐像亲热地打量着他;然后将他迎进屋去,而对旁边那么多围观的人仿佛没有看见。

  林德和安徒生亲切地谈了许久,并且说每次自己演出时,都要送给安徒生一张票,请他来观看。

  林德结束了在英国的演出,又启程到美国去了。后来,安徒生有许多年没有看见她,也没有通过信,因为他们两人都是过着旅行式的生活,今夭到东、明天到西,没有固定的地址,无法通信联系。等到再一次在维也纳相见时,林德的生活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已经有了丈夫和孩子,而安徒生却还是老样子,孑然一身。

  他们两人虽然最终没有成为眷属,但那种真挚的友谊和姐弟般纯洁的爱是很感动人的。所以,当时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专门为他俩雕塑了半身塑像。这两件艺术珍品陈列在哥本哈根城的博物馆里。

  安徒生虽然屡次失恋,但仍潜心写作,从不停笔,他一生留下了一百六十多篇美妙的童话,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安徒生曾经说过:“我是一个流浪诗人。我是一个年轻人,生着浓密的、卷状的头发,脸色黝黑。我的蓝眼睛几乎无时不在笑,因为我无忧无虑,尚未堕入情网。我惟一的工作,就是给人们制造一些小小的礼物,做一些不重要的只要能但我那些亲近的人快乐的事情。”
 
谢谢!很漂亮.

安徒生童话中的死亡也是那么美伦美奂,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人鱼姑娘...


想念我小学时爷爷送我的生日礼物, 叶君健先生编译的一套<<安徒生童话>>, 图文并茂, 堪称精品.
记得是绿色的封面, 现在找不到了, 真可惜.
 
呵呵,童年美好的回忆
记得小时候就是看着安徒生的童话和格林童话长大的
 
绿皮子的《安徒生全集》和我的心灵与生活 (ZT)

陈丹燕

我在文化大革命中开蒙,学的第一个小学课本,还没上课,先由老师领着同学把一篇篇“有毒”的课文用浆糊贴起来。学的第一句英文,是Long live Chairman Mao。直到十九岁上大学了,才在中文系阅览室的角落里读到了儿童读物,是林语堂译的《彼得・潘》。那时候很奇怪,除了上课老师开的书单子,我自己选择的,总是一些儿童读物,一个二十岁开始读儿童读物的人,捧着发黄的三四十年代的小册子,在狭小安静的书架子之间飞往童年空缺的部分,这是我的大学时代课余喜欢做的事。

然后我在书店里买回了一整套《安徒生童话集》,叶君健译的,绿面子,里面的插图是蚀制画,原版的,踩面包的女孩飞舞起漫天的长发,精致古典地出现在薄薄的发黄的书页上面。我非常喜爱这套书,没什么来由的,它是我的圣经,随时可以拿起来读下去,亦可不经意就放下,宛如家人。到我结婚离开家,带着这套书走,把它放在新床的床头上。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套书,使我写了八年的儿童文学,成了一个作家。现在我不再写儿童文学了,可它还是我常常看的书,有时我心疼地想着安徒生这个人,内心的热情和浪漫,害羞和敏感怎么能在社会上长长地生活许多年呢,社会是一个这么让人厉害起来的地方。我喜欢许多外国作家,普希金、莱蒙托夫、玛格丽特・杜拉斯、雨果、欧・亨利、杰克・伦敦,可常常随着自己境遇的变化,又疏远了他们。只有安徒生是一直喜欢的,平等的,带着一些亲爱的意味去喜欢他,将他小小心心地放在心灵深处,望着他勉力从善的笔一点一点画出人心里优美的世界。

我生长在一个无神论者的家庭,我心目中没有天堂,当进入社会,看到许多不好看的东西,遇到许多无能为力的事,感到许多软弱凄惶的时刻,内心的惊慌犹疑无所依傍,这是至今我对自己非常遗憾的地方。也许因为这个,安徒生一直对我有着某种意义?他的书里有坚定的锡兵,最后熔化了,还是化为一颗小小的锡做的心。所有人类梦想过的优秀的品质,都在他的故事里可以找到。

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我觉得我会爱上一个安徒生一样的男子,丑、瘦弱、温情脉脉,心上开满了花。

现在我的那套《安徒生全集里》,长出了黄杏颜色的纸锈。

旅行去欧洲,有一次几乎到了丹麦,可却把指在地图上的铅笔往西边划下去,那一年我三十五岁,懂得一直在心里珍爱的东西,就避开和它见面。还有一天,遇见了一个丹麦姑娘,当她说到自己的家乡在丹麦的海边时,我忍不住往她脚上看一眼,她哗地笑出来,说:“我不是人鱼。”我看到的是长满金色汗毛的小腿,结结实实的,细小的脚踝,于是我说:“很遗憾。”我们谈了一会儿天,她说她的丹麦很小,人也很少,所以如果开车进丹麦的话,边境上要给驾车人一张请求书,纸上写着,亲爱的驾车者,我们丹麦人太少,政府需要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所以请你小心驾驶,放慢速度。那时我心里出现了安徒生,那到底是他的家乡啊。我遥远地想着它们,满心不可救药的温柔。

我习惯遥远而熟稔地想着什么,像我的许多同时代人一样,想得很多的,也许是欧洲,在破旧或者崭新的欧洲小说前垂下眼睛,开始想。不知因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看的翻译作品,比背诵的古代中国诗词更多。读能找到的所有的翻译作品,习惯了它们的句型,长长的,很多状语的。那样的句子为我们建立了一个遥远的精神家园,有时,我们觉得自己是从那里来的,这想法接近于荒谬,但却真实。这是翻译作品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养育,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在政治动荡的烟尘中迷着眼长大,将希望和生活寄托在别的未知的地方;不叫孔子,叫孔老二;没那么多的理想,可也不安分,偷偷跟着一张小小的绿色塑料唱片学“英语九百句”。我们这一代人里没有几个作家,所以许多人那遥远而熟稔地默想着什么的时刻,不常让许多人知道,而在不被人知的时候,自己还常觉得这只是个人的小怪癖,像有人忍不住喜欢用发夹挖耳朵一样。

我们这一代乱看了许多书的人啊,个个会有那么一丁点不可救药的温柔之情埋在心的一个角落里,只是人被磨练得硬气了,有也不说,被碰痛了也不说。有一次,我请一个不常见面的人到我家,是因为我们都刚从德国回来,想聊聊天,说德国的事,说了一会儿,天下雨了,家又远,我就留他在家里吃饭,我们一块摘刀豆,外面大雨如注。这时,他突然抬起脸来,说:“德国在我读书时,是我的精神故乡啊,可到了那里,看到他们的每日生活,我真的吓了一大跳。精神故乡的人,怎么也吃饭睡觉的呢。”他那读书人敏感的长脸在昏暗的屋子的一角扬起来,德国把我们的什么东西打碎了,我们经历了从有锈渍的书页到坚硬大地的回乡路,那么长,那么难,那么不为人知。从此,我在心里把这个人视为朋友,几年才见一次面,见了面会真心地问一声好。

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因为翻译了《安徒生童话全集》,丹麦政府给了叶君健一个奖(注)。我真的高兴,为我的感恩有一个最合适的东西将它表达出来而高兴,我从来没有见过老先生,可我想着,要是有一天我见着了他,也许会想抱抱他,像抱我的长辈,因为没有他的劳动,也许就不曾有我的心灵。

注: 1988年叶先生获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颁发的"丹麦国旗勋章".
 
 叶君健,湖北红安县人。曾用笔名:马耳。1933年入武汉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开始翻译文学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留欧期间,习得丹麦、瑞典等多国语言。1949年以后,创办中国第一个大型对外文学刊物《中国文学》,于中国大陆在文学翻译的文化交流工作上占重要地位。

  在中国,叶君健先生是最早有系统地将安徒生引入的文艺先峰。为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毕生创作量达五百多万字。曾发表中、英文小说,散文,并以翻译丹麦文版安徒生童话故事而享誉世界文坛,与美国译本同被评为「当今世界上两个最好的译本」,而于1988年获丹麦女王玛珈丽特二世颁赠「丹麦国旗勋章」。惜于1999年1月2日逝世,毕生对中国文学、世界经典的不朽贡献,值得我们致上最高的敬意。  

  小说作品有《山村》、《他们飞向南方》等长篇及《无知的和被遗忘的》、《三季》等短篇小说集;主要译作有《安徒生故事全集》、《乔婉娜》、《总建筑师》、《幸福的家庭》、《卡尔曼》、《南斯拉夫当代童话选》等多部;主要论着有《鞋匠的儿子》、《不丑的丑小鸭》、《读书和欣赏》、《西楼集》、《故人新事集》;相关翻译艺术论文则散见大陆及海外大学学报。

 

‧发现如诗般的童话/叶君健

??我最初接触到安徒生童话,是在三十年代初学习英文的时候。那时学英文是用英国出版的课本,里面选有安徒生的童话。我记得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野天鹅>,童话中的主角艾丽莎,为了救助她几位被巫婆皇后坑害了的哥哥所表现出的决心、毅力和勇气,深深地感动了我。后来我在世界语(审订者注:波兰眼科医师L.柴门霍夫于1887年设计的人工语言,试图做为国际通用的第二语言,以增进世界各民族间的了解,消除彼此的隔阂。目前使用此语言人数估计超过十万人)中又读到了更多的安徒生童话。原来世界语的创造者柴门霍夫,为了使他的语言成为文学语言,从而奠定它的牢固基础,亲自译了许多世界名著,其中包括从德文转译的当时他所能搜集得到的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这篇故事,更触动了我的心,我一直忘不了「小人鱼」的生动形象和她在爱情上所遭到的悲惨结局。

??抗战期间,我生活倥偬,再也没有机会、也没有心情读这些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我在英国战时宣传部工作,向英国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战事迹,以配合英国准备开辟欧陆第二战场的国内动员。大战结束后我去剑桥大学英王学院研究西方文学,生活变得意外地安静起来。在这情况下,我又不时翻阅起安徒生的童话来──特别是在夜间感到疲劳的时候。我一进入童话人物的生活和感情中去,我的感情也就立时活跃起来。由此安徒生的国家和人民也引起了我的兴趣。1946年以后,战时一度消沉了的剑桥大学又变得生气勃勃。许多服兵役的大学生又回到了学校,外国留学生和学者也不少。我在他们中间结识了一些北欧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寒暑假期间常常邀请我去他们的国家度假。从1947年开始,几乎每个寒暑我都去瑞典或丹麦,住在他们的家中。丹麦我去的次数最多,有两个家庭几乎把我看做是他们的成员──1988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授予我「丹麦国旗勋章」时,我又应丹麦文化部的邀请同老伴访问了丹麦三个星期。

??当年住在丹麦,自然要看每天的丹麦报纸。我得学丹麦文──为了同一目的我也学习瑞典文。逐渐我也透过丹麦文读了一些安徒生的童话。我发现过去透过英文或法文所读的那些童话,不少与原作大相径庭。首先,那些译者可能为了适应本国图书市场的需要,常常在译文中做些删节或改写,有的改写对原作的损害──甚至歪曲──相当严重。至于原作中的浓厚诗情和幽默以及简洁、朴素的文体,那些译文几乎完全没有表达出来。很明显,有些译者只是把这些童话当做有趣的儿童故事,而未意识到这些作品是诗,是充满了哲理、人道主义精神和爱的伟大的文学名著。于是我便感到手痒,想把这些作品根据我自己的理解,直接从丹麦文译成中文。我在剑桥,空闲时候就开始做这件工作。

??翻译本身是一种语言的训练,是对作品及其作者深入理解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痛苦,也有愉快。如何把一种语言转化成为另一种语言,而又使原作的思想、感情、风格,甚至行文的节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工作。但这项工作完成后,心情上总是无例外地感到一阵轻松,因为许多难点克服了。我当然没有什么翻译计画,只是在有空时把我最欣赏的作品译出来。

??在欧洲住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以后,特别是在那宁静的大学城剑桥一口气住了五年以后,我的视野、感觉,甚至心态,也就慢慢适应了那里的气氛──大概也不得不如此。回到中国以后,遍地都是人,城市不论大小,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使我联想到,我们的下一代的数目自然也是庞大无比的。这又使我联想到我在西欧所见到的情景,那里每逢圣诞节,所有的书店,不论大小,总要摆出许多丰富多彩的儿童读物,供成年人选购,赠送给他们的儿童做为礼物。伦敦《泰晤士报》的文学增刊,每一季都要出一期儿童读物专号,评介新出的儿童书籍。那专号一般约有二十万字的篇幅,这也说明他们所出版的儿童读物极多。儿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对他们的成长和培育的重视,应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

??但是在我们中间,情况却不尽如此。我们当然也重视儿童,但往往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过去儿童启蒙不久,能认识几个字,就得背诵《四书》、《五经》──我小时候在私塾所受的教育就是如此。至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儿童文学」,即民间故事、神话、童话和科学幻想故事等,那时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东西,都在禁止之列。中国本来有很丰富的、由民间创造的儿童文学,但没有出现像德国格林兄弟那样的学者和像法国贝洛尔那样的作家,把它们记载下来或再创造。我们的那些民间故事和童话,绝大多数都失传了。

??我们现在开始从新的角度重视对儿童的培养,有了专业的儿童书籍出版社和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了大量儿童文学读物,但数量和品质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由于我们没有太多厚实的儿童文学传统和遗产,我们的作家也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提高自己的素养和借鉴外国优秀儿童文学的必要。由此我自然就想起了安徒生,他的童话是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遗产之一,我们没有理由不向他借鉴。把他的全部童话移植过来,以丰富我们的儿童文学读物、并为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提供一份重要的参考,也成为必要。我就是这样决定有计画地把他的全部童话作品译完,在中国分册出版。

??这些分册很快就在少年儿童和成年人中得到广泛的欢迎。许多儿童文学作家也认真研读,并且鼓励我不断改进译文质地。我开始意识到做为译者的责任重大,在分册出齐后,我决心把译文从头到尾仔细修订,事实上等于是重译,最后汇集成为全集,补进过去不曾发表过的新发现的篇章,并且在每篇作品的后面加上简洁的评注。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既然如此,就不能只限于对原手稿、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的考据和推敲、从而在文字上「精确」地表现出原作字面上的意义,那只是把一种文字机械地移植到另一种文字的生硬过程──过去所谓的「直译」大概就是如此吧。也许对数学论文和机械说明书,人们可以这样做,但即使这样做,也还得具有严复所提出的翻译三个标准中的两个标准,即「信」和「达」。文学翻译则还必须满足第三个条件:「雅」。但这三个标准也还不过是「文字」的标准,我想还应该加一个「文学」的标准。安徒生是诗人、哲学家、民主主义者,他的童话作品,也像世界许多其他的名著一样,也是诗、哲学和政治思想的结晶,虽然这些作品是「为讲给孩子们听」而写的──其实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喜欢读,特别是老年人,生活阅历深,最能从中体会出「人生的真谛」。但对这种「真谛」的实质,并非人人都是「英雄所见略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其所以「不同」,也就是各人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准和政治及哲学素养的差异。我对安徒生童话的理解,就是我在各方面「素养」的一种表现。我的译文的所谓「风格」就为我的这种理解所制约,因此这里面有很大的个人主观成分。尽管我在翻译时逐字逐句紧扣原义,但当我把它们转变成为中文的「文章」时,我个人的「文字风格」就发生作用了。我所选择的词汇及通过它们我所希望产生的联想和所掀起的感情冲动,就带有很深的个人色彩──所谓「文如其人」,在这里也露出了它的马脚。但有一点认识我是坚持的,即安徒生的童话是诗,因此我希望我的译文也能具有「诗」的效果──是否达到了这个愿望,那当然只能由读者去判断了。

??在安徒生以前,大多数作家所写的童话基本上都是民间故事的复述,如上述的格林兄弟和贝洛尔就是这样。安徒生早期有极少数的童话,也带有民间故事的痕迹,如<打火匣>,但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汲取素材,再注入个人的想象和哲学观点──也可以说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这就大大地开拓了童话创作的领域,把这种创作提高到与其他文学创作同样的深度和广度,使童话也成为文学中一个同样重要的品种。

??安徒生童话在世界上有各种文字的译本,在有些文字中还出现了好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译本。基于前面说过的有关翻译的一些因素,有的译本,流传了下来;有的译本经过时间的考验已经自动消亡。新的翻译总在不断地出现。但有些译文,如果他们真的具有独特的优点,也可以做为一定历史时期或一个文学时代的成就而永垂不朽,成为世界文学名著。我的这种译文当然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将来也许会被时间所淘汰。不过在目前,根据哥本哈根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汉学家埃格罗教授在「丹麦、挪威、瑞典东方学会」出版的《东方世界》上所写有关我的中译本的评论认为,这个译本可以与美国珍.赫叔尔特女士的译本并列,是「当今世界上两个最好的译本」。正因为如此,丹麦的跨国公司宝隆洋行特从中文的全集中选出一本《安徒生童话选》于一九七九年出版(以后又陆续再版过),做为非卖品,赠给与该公司有联系的海外华文机构和读者。安徒生博物馆附属的弗伦斯德出版社也与哥本哈根的汉斯.莱泽尔出版社从中译文中选出了一本《安徒生童话选》,联合在丹麦出版。丹麦当然不会有多少读者购买这样一个中文选本,但做为文献,安徒生博物馆还是认为有必要在丹麦出版这样一本书。这是一种重视严肃文学翻译的友善态度,也是对我身为一个译者的鼓励,当然我也认为这是我做完这项工作后所得到的另一份奖赏
 
Just finished watching Le Roi et L'Oiseau last night. It was an animated movie adapted from H.C. Andersen's La Bergere et Le Ramoneur. :)

ramo.jpg
 
最初由 渐渐 发布
Just finished watching Le Roi et L'Oiseau last night. It was an animated movie adapted from H.C. Andersen's La Bergere et Le Ramoneur. :)



国王与小鸟, 国内N年前上译译制上映过,该片子借用牧羊女和扫囱的人作为FREEDOM AND LOVE 的象征,充分体现了法国人的幽默.

记得是毕克配的小鸟, 尚华配的国王.:cool:
 
不好意思,好久没来。
看来大家要比我了解得多啊,那我是班门弄釜了啊。
谢谢你们咳记得!
 
感谢安徒生童话,让我的童年充满了色彩!
 
All those stories are happening in China. sigh......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