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益重视人材

Regula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3-12-29
消息
322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世界周报:
消息源:日本《世界周报》

人们常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中国都是一个人材大国。”

去年12月,中国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材工作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9名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了会议。会后,“人材问题”成为举国关注的热点话题。

胡锦涛主席在会上强调:“人材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他指出:“要将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列为评价人材的主要标准,不能单靠学历、职位取人。”《人民日报》社论中也指出,对于中国的未来来说,“人材是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中间层人材缺乏

为何最近人材问题受到如此重视呢?北京有关人士解释说:“最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由此人们开始认识到现在单凭‘大学毕业’是没有用的,如今的社会开始更加重视个人的专业和技术能力。”

在中国的人材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为“海归派”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上海市现有留学归国人员近5万人。其中3万2000人就职于国有单位,2600人走上了独立创业的道路,另外有1万人在外资企业工作。这些留学归国人员的90%以上都拥有博士或是硕士研究生学历。

此外,在工厂工作的“蓝领”也是中国的优秀人材。日本某大型汽车企业和中国汽车企业合资在中国建厂投产后,日方最初曾计划裁掉部分中国工人,但最终却没有付诸实施。工厂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由于产量增加需要工人,更重要是中国工人干得比我们预想的要出色。”

去年11月,日本国际合作银行以在海外投资的本国制造业企业为对象进行的“海外直接投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日本企业来华投资的理由中,74.9%是由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选择“优秀的人材”的企业不过24.2%,甚至低于越南和印度。

对此,北京某金融行业人士认为:“尽管中国拥有丰富的留学归国人员和优秀的劳动力资源,但处于两者之间的专业技术人材、即中间层人材还比较缺乏。这是令不少外资企业感到中国人材不足的原因所在。”

人材从政府流向民间

去年底,日本华堂集团在北京的第三家超市“丰台北路店”开业了。年仅34岁的李纲被任命为这家店的店长,成为了华堂在中国所有店铺中唯一的中国籍店长。而且34岁的年纪就算在日本国内也属最年轻的。李纲毕业于吉林大学日语专业,1992年进入商业部(现商务部)工作,1998年辞职进入华堂。

在丰台北路店开业前夕,李纲想出一个主意,他带领100名周边居民参观了已开业的两家华堂超市,让他们了解到华堂和其他超市的不同之处,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此次华堂集团通过起用中国人任店长,也让公司的中国雇员看到了奋斗的希望,这一举措给企业带来了活力。李纲说:“现在大家都很有干劲,纷纷表示‘要与公司一起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公务员辞职进入民间企业工作的“下海”现象。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一个高潮,如今似乎又迎来了第2波。像李纲这样年轻公务员辞职的现象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但去年初浙江省温州市两名副市长以及市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同时辞职一事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时成为热门话题。

据北京有关人士表示:“北京也有许多中央机关的干部辞职进入外资企业工作。”现在,公务员干部的月薪约为3000―4000元,而到外企后他们的月薪都能达到1万元左右。面对这种“人材流失”现象,中国政府内部也开始出现了忧虑的声音。

“公务员回归”现象的出现

与“下海”相反,最近中国又出现了“公务员回归”现象。两三年前从政府机关辞职进入日资企业工作的某女士(28岁)最近正在考虑重新回到公务员队伍。现在,中国政府部门也打开了大门,向社会公开招募人材。该女士充满自信地表示:“我凭借自己在外企中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信能得到政府机关的认可,也会得到相应的高收入。”她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虽然年仅28岁,月薪已达到1万元左右,无疑属于中国优秀的“白领”职业女性。迄今已有三家猎头公司向她发出了邀请,请她到其他外企就职。然而她并没有为其所动,而是把目光转向了政府部门。

她说:“年轻时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年纪大了还是认为稳定的工作最为理想。在外企,过了40岁就难以继续干下去了。而且在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还是政府部门更好。”

与欧美公司相比,中国人要在日本公司中占据高层职位是相当困难的。她说:“日本企业需要改变思维,应该更加重视当地雇员,改变‘不会日语不行’的观念,同时应该更加重视员工的综合能力。”

中国新一届政府强调指出:“只有占据人材优势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进入中国投资的日本企业也应该认识到,只有培养使用好当地的中国人材,才是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