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趣文:无奇不有战争诱因

hellofrankabcd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11-08
消息
222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在人类发展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次的战争。战争,使成千上万的
将士战死沙场,不计其数的平民百姓死于战乱,城镇、乡村在战火中
变为废墟,万顷良田成为一片荒芜。战争当然是有其深刻的不可调和
的矛盾才爆发的。然而,当人们透过血雨腥风的表面,追寻到战争的
源头时,却惊奇地发现,点燃许多战争导火索的,有时仅仅是……
  一句话引发战争
  1857年2月的一天,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达姆达姆东印度公司的
军营前面,一个印度籍士兵拿着一只盛水的铜杯正在喝水。一个清道
工人走过来恳求说:“先生,借口水喝!”“不行,你是贱民,不能
接触他人的东西!”清道夫听了勃然大怒,高声说道:“你有什么了
不起,你们的嘴马上就要去咬牛脂和猪油了,新发的英国子弹壳底统
统涂着这两样东西。”士兵一听,顿时大惊失色。因为在当时使用子
弹,必须先用嘴咬开壳底。但印度的士兵,不是信印度教的,就是信
伊斯兰教。印度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强迫他们去咬
牛脂和猪油,就是公开侮辱他们。这一消息一传开,印度的士兵纷纷
起来反抗。他们手持荷花,面对恒河河水,发誓要赶走英国人。5月
10日,由一句话引起的印度民族起义终于爆发了。
  一枚手榴弹引发战争
  一枚手榴弹的威力有多大,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但是,
就是一枚手榴弹,竟引起两个国家大动干戈,并且一打就是8年。在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两个国家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这就是
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的争端由来以久
,其中最具爆炸性的矛盾是关于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虽同为穆
斯林国家,但不同教派的矛盾则是两伊冲突的又一重要原因。1980年
4月1日,一个伊朗人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一次集会上,扔出了一枚
手榴弹,炸伤了于会的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并炸死了2名学生。就
是这枚手榴弹,点燃了两国间武装冲突的导火索。到9月22日,两伊
战争正式爆发。
  一面国旗引发
  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则是由一面阿根廷国旗引起的。出于历
史的原因,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归属问题一直是埋在英、阿两国关系中
的一颗定时炸弹,两国虽然经过多次谈判,但都未能达成协议。1982
年3月19日,阿根廷科斯蒂斯公司的60名人员乘坐海军指挥的运输船
,以拆除一个旧工厂的设备为名,在南乔治亚群岛的莱斯滩登陆,其
中50人被阻,10人上岛。上岛的10人在岛上插起了一面阿根廷国旗。
这次事件就成为英、阿马岛战争的直接起因。4月2日阿军占领了马岛
,3日英国决定派出特混舰队前往马岛,战争终于爆发了。这场现代
化的海战,展示了现代战争的许多特点,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尽管战争的诱因看上去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实际上,它们不
过是导致战争的一根小小的导火索,有时甚至只是侵略者发动战争的
一个借口。作为人类社会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每一次战争的背后实
际上都潜藏着深刻的政治因素,只有通过深入地剖析,才能真正找到
战争的根源。
 
美国西点军校

  西点军校的全称为美国陆军军官学校,是美国培养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因校地址在纽
约市北郊的西点,人们习惯上又称其为"西点军校"。

  辉煌的校史

  这所几乎和美国历史一样悠久的著名军校,建成近190年来,一直被称为美国陆军军官的
摇篮。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名将和军事人才,其中有3700多人成为将军,2人成为美国总统(
格兰特和艾森豪威尔)。据1993年统计,美国陆军中有超过40%的将军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
从南北战争到海湾战争,西点毕业生都创下了辉煌的业绩。

  翻开美国的军事史,没有哪一页没有留下西点毕业生的伟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
有美国参与的战争,就一定有西点军校毕业生的身影。美国内战的60次重大战役中,西点毕业
生指挥的战役就有55次,北方军队总司令格兰特和南方军队总司令李将军同为西点军校毕业?
?T诘谝淮问澜绱笳街校?拦?墩骶?芩玖钤己病ざ づ诵私???约安握降?8个军、师指挥
官中的34个指挥官,都是西点毕业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点军校毕业生的名望可谓达到
巅峰。北非的沙漠,西西里的群山,欧洲的太平原,太平洋的荒岛……处处都可见西点生在战
场上叱咤风云,涌现出了一大批像艾森豪威尔(战时任欧洲美军兼盟军总司令)、巴顿(第三
集团军司令)、布莱德雷(第一集团军司令)、阿诺德(陆军航空兵司令)、史迪威(中印缅
战区总司令)等高级将领。这些西点军校骄子在战场上打得轴心国部队闻风丧胆,为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1946年秋季,受英国首相邱吉尔表彰的最杰出的30名美国将
军中,有21名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二战后,克拉克、李奇徽被困朝鲜战场,威斯特摩兰陷入
越南战争不能自拔。这不能不说给西点的辉煌增添了一点暗淡"色彩"。90年代,当烽烟又在中
东的荒漠升起时,美军驻海湾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又重新树立了西点军校的名声。

  在气势磅礴的哈得逊河西岸,从纽约州北部向南,穿过哈得逊峡谷,当咆哮的激流奔入
纽约湾时,河水受一块伸向河中的三角形岩石坡阻挡,突然折而向东,形成一个时状的急弯。
这块被称为西点的近50平方公里的岩石坡上,就坐落着闻名于世的西点军校。

  说起西点军校的历史,就不能不追溯到美国的独立战争。在那次战争中,贯穿南北的贸
易、交通、军事大动脉--哈得逊河,成为当时美国和英国殖民者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控制焦点,
而地势险要的西点自然成了美军防御的战略要地。为了阻止英国军舰进犯,美军在此设防,用
铁链封锁河面,并给英军以重创。

  独立战争胜利后,战争的经验教训使以开国元勋华盛顿为首的一批领导人和政治家意识
到,必须建立一所军事院校,以培养为战争这门艺术服务的职业军官和军事技术人才。华盛顿
强调:"创办这所学校是美国发展的头等大事。"

  1802年7月4日,美国独立纪念日这一天,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军校--西点军校宣告成?
?J着?г?0人,其中包括后来被称为"西点之父"的西尔韦纳斯・塞耶上校。他于1817~183
3年任西点军校校长。

  塞那学习了拿破仑的军事教育思想,研究了欧洲著名警察富歇的军事训练方法,吸取了
法国梅兹军校的办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西点进行了全面的卓有成效的整顿和改革,明确了
军校的办学方针和原则,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制,创建了学员的纪律养成主要靠自我约束的"
荣誉制度",从而奠定了西点军校在美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03届毕业学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任西点校长。他提出了"应着
眼于不断变化的世界,着眼于复杂的未来,着眼于军事技术和装备的不断现代化"的原则,大
大开阔了美国军事教育事业的视野,使美国军事教育实践开始由面向国内问题转向世界性问题
,把传统的西点军校带进了现代化的20世纪。

  西点军校从成立第一天开始就把培养第一流的军官作为办校宗旨。从学员的入学选拔开
始就严加要求。"我们需要的是战场上的狮子,要知道由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将战胜一只羊
带领的一群狮子。"麦克阿瑟曾这样评价西点的培养目标。

  通向摇篮的竞争

  公开招考合格人才,是西点办学的原则之一。该校每年招生约1400人。凡报考该校的青
年,必须是美国公民(除盟军学员外),年龄在17~22岁,身高1.68~1.98米,不论种族、
肤色、宗教信仰和性别。但事实上,西点长期坚持收录男性公民,自1976年7月初起,按总统
法令规定,才开始招收女学员。首批为119名,90年代已增至800余人,占学员总数的1/6。报
考学员必须在高中学习成绩名列本班前茅,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才能,在参加考试
的前一年还必须得到美国总统、副总统、参议员、众议员、州长、市长或部队主管的推荐。获
得正式报考资格的青年,还必须参加并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大学入学考试。然后,各军种学员
入学资格评审委员会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被录取者首先应具有强健的体质,能参加有关项目的体育比赛。经过西点教育,学员应
达到大学的学历水平。学员应有所专长和业余爱好。西点军校学员自入校之日起,就要进行严
格的检验与筛选,实行优化与淘汰制。这一切是从1843年起就由国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的
,从而保证了学员的高质量。

  每个学员在考入西点前都要做好被淘汰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保证。其父母也应充分保证
做好工作,不留后患。实际上,第一学年新生淘汰率为23%,最终能学完四年毕业的学员占入
学总人数的70%左右。从录取到毕业,学校的管理就是法制化的,铁面无私。

  学员经过四年学习毕业后,获理科学士学位,授少尉军衔。学员毕业后,至少应在军队
连续服役5年。

  学员在校期间,开支主要由国会拨款支付,每月可领取津贴。一年级学生每月70美元,
到四年级每月可达200美元左右。

  "国家・荣誉・责任"西点军校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荣誉,能够培养出如此众多的优秀军事
人才,是和它那近乎残酷的训练分不开的。新学员一入校,首先参观全校风光,体验塞那强烈
的荣誉观念和学校的传统精神。

  西点校园及附属场区位于哈得逊河上游的高山,依山伴水,风光秀丽。一系列哥德式建
筑风格的建筑物为起伏的群山环抱。校园及场区总面积为2500英亩(1英亩=4046・86平方米
),连附近政府公地在内共有15974英亩。外圈有冬季滑雪场、高尔夫球场、训练与野营区等
;内圈为主要校园区,由教学大楼、学员区、运动场与活动中心等组成。整个建筑群以学校的
大运动场为中心展开。学校校长的宿舍就坐落在大运动场边上,象征着校长与学员的亲密关?
怠P3ひ话阌扇?羌吨薪?H巍?

  许多楼群均以著名的国家与军事领导人、战略家与教育家命名,显示着国家荣誉与优良
传统。在校园区,设置有各种景点、名人纪念碑和塑像。

  华盛顿大楼是校区中心和学员队总部所在地。这里有著名的大餐厅兼礼堂,平日放着长
条的陈列式餐桌,可同时容纳全校4000名学员就餐。学员是按行政班、排名次落坐。就餐时由
服务人员送餐,井井有条。举行重要集会或报告会时,大餐厅则作为礼堂会场使用。由于采用
现代装饰与设备,学员可在每个位置听到声音、看到报告人尊容。学员总部也在华盛顿大楼?
凇4舐サ乃闹芪?г彼奚崧デ??话闶橇讲懵シ浚??焓逼诮显纾?幸话胧潜臼兰?0年代后新
建的。无论新楼、阳楼,内部都是旅馆式套间与活动区相结合。一般是男学员3人一个宿舍,
女学员两人住一间。在华盛顿大楼的左翼是各教学系办公室、教室、实验室等。也有一部分教
学系分散在学员区附近的泰那尔楼、巴特勒楼、马汉楼之中。

  初来乍到的西点新学员无不在这里强烈地感受到西点的荣誉和它对国家所承担的责任,
无不感到生活在一种追求荣誉、竭尽职责和为国献身的气氛中。西点新学员进入西点,首先得
遵守塞那创建的"荣誉制度",即"每个学员决不能撒谎、欺骗或盗窃,也不容忍其他人有此类
行为。"这是培养学员忠诚、正直的主要方法,其实质是强调"自我约束,自我完善"。

  对违反学校规定的一切行为,西点毫不留情,轻则记过、罚步操,重则关禁闭、开除。
西点军校的无监视考试制度就是西点道德标准的范例。

  学员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后,就开始进行6周的学员基础训练,又称为由老百姓变成军人的
过渡训练,学员们则把它称为"野兽营"。

  训练充满严峻挑战、高度竞争和快节奏。第一步是队列训练。各种步伐操练,天天都反
反复复地做,人人都像机器人一样,穿同样服装,迈同一步伐,说的话只有简短有力的两句"
YES SIR(对,长官)"和"NO SIR"(不,长官)。

  第二步是严格的日常生活管理。每天早上6点,起床号一响,所有学员必须立即起床,出
早操、整理内务,然后毕恭毕敬地立正,恭候高年级学员和教官的光临。从个人着装与仪表到
宿舍卫生,都要做得完美无缺。接着就到4000人的大餐厅进餐。一声"开饭"口令过后,才能进
食。用餐时,不许喧哗。用餐时间只有20分钟,时间一到就收餐。吃完早餐后,从7点半到12
点全是上课时间,中间不休息。午餐、午休时间一共只有50分钟。下午要进行2小时的体育锻
炼。晚饭后,休息50分钟就得上晚自习。所有学生必须到23点才能熄灯睡觉。每天夜间只能休
息7小时,还常常搞夜间紧急集合。在这里,耍小聪明、发脾气是绝对不允许的。这种强烈的
快节奏生活,将伴随学员们度过四年。

  

  第三步是野外训练。训练在西点后山的山谷村进行。这里有茂密的山林,有各种训练场
和障碍物。在这里,新学员的淘汰率高达30%。有不少新学员因经受不起野营训练的艰苦而中
途退学。在野营中,人人都身着伪装训练服和战斗靴,住在帐篷里,一举一动都充满着实战气
氛。每天都是野外强行军。直到这时,学员们才真正体验到了西点军校的军事生活。

  基础训练对每一位新学员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对那些平常浪荡惯了的高中毕业生来说
,这里简直就是监狱。他们一定认为自己选错了路。这里除了军乐和国歌以外就没有别的音乐
了。没有啤酒,没有吉他,没有录像机,电视机总算有,但必须在大厅里集体收看。一切都很
苦,一切都很严,但每名通过基础训练的学员都无比自豪,因为他们明白"西点"本身就是强者
的代名词,到这时候他们和历史上那些风云人物是同学了。

  从第二学年开始,学员们就必须接受各种军事训练:步兵巡逻,长途行军,轻武器射击
,格斗,登山,潜水,工兵作业,野战通信,救护,野外生存,战地侦察……

  夏季,学员还要到肯塔基的军事基地学习坦克作战和防空兵作战。防原子、防生化技能
,也必须在第二学年掌握。

  到了第三学年,训练生活趋于多样化。学员将进行历险性训练。历险性训练共有四项,
学员可任选一项:1.到巴拿马进行热带丛林作战训练;2.到阿拉斯加北部进行野外滑雪作战
训练;3.参加特种部队,进行突击作战和空降训练;4.到科罗拉多空军学校进行驾驶直升飞
机和野外生存训练。

  还有一些学员则结合专修的外国语言到有关国家作旅游式参观考察。学员可分到西欧、
阿拉斯加、巴拿马、夏威夷或美国本上的各军事基地任见习排长。

  第四学年,学员成为高班生后,就成了塞那学员队的大小"头头",可以显示一下领导才
干。有的当管理4000名学员的"队长",有的担任48名学员的排长,有的则当"参谋"军官。他们
既要体验当指挥官的滋味,又要学会如何带兵。

  经过四年的艰苦学习和训练,毕业这一天终于来临了。此时美国政府已在每位学员身上
花费了90.476万美元。在未来的战争校?览?岷现诠?哉庑┑谝涣鞯闹耙稻?偕罴暮裢??
这些学员也确实在西点的培养下成了军中精英、军中强者。

  度过了1440个艰难的白昼和黑夜后,学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面对星条成庄严宣誓:珍
惜校荣,为国效忠。

  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校长把一枚枚西点军校的校徽授予毕业生们。校徽上镌刻着一只目
光炯炯的山鹰,一顶闪闪发亮的钢盔,一柄寒光逼人的短剑。还有一行醒目的大字,那就是闻
名于世的西点校训--"国家・荣誉・责任"。

  此时,激动的学员们以传统的抛帽方式庆祝自己学业的完成,庆祝自己从此走上了辉煌
的军旅生涯。

  富有特色的训练

  西点军校的教育与管理机制很有特色。学校直接受陆军部作战副参谋长领导;在管理上
实行董事会体制。校长由一名资深中将担任,一名准将任教务长,一名少将或准将任学员总队
长。

  董事会主要由知名人士组成,如国会参议院与众议院的议员9名,美国总统任命的名流与
官员5名(如大法官、律师等)。他们每年聚会一次,审议学校课程计划、政策与设备需求等
重大问题,并负责向总统提出建议。

  学校的教学水平相当高。600多名教学人员中,包括正副教授70多名。按规定,教授可在
西点任教达30年。学院有13个系,系主任多为上校军衔的教授。各师资队伍有相当的学术造诣
,99%为硕士学位,15%为博士学位。学校还特邀社会知名专家任客座教授和讲师,既提高了
教学质量,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员的视野。

  学校的基础管理设学员队。学员队总队为旅,旅长由学员兼任。旅下辖4个团、12个营和
36个连。学校的总队长为现役军官,直接管理学员的军训和生活。团、营、连主官均由学员自
己担任。每个团编有一名现役团战术教官及一名参谋人员。一个连大约有100~130名学员。女
学员也编入学员连和班之中,与男生混合编班,享受同等待遇。

  教学课程的设置充分反映出西点军校在美国各个时期培育新的军事骨干的指导思想,尤
其是适应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的需求。

  西点不培养头脑简单的武夫。学校的任务是通过四年的训练,使每个毕业学员都具备一
名职业军官所需的性格、领导才能、智力基础和其他方面的能力,以便模范地效力于国家,在
战争中成为军中栋梁。西点军校的学员必须修满152~158个学分,而一般高等学校则修满12
0~128个学分即可。

  西点军校四年制本科学员的课程共40门,其中30门为必修课程,主要有数学、工程、英
语、历史、社会科学、心理学与国家安全课题。10门选修课包括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工程?
А⑷宋难А⒐?野踩?挛裼牍?彩挛竦取8餮Э苹狗窒改俊?

  教学中,西点重视采用新技术辅助教学,使军校的课堂教学达到优秀的高水平,尤其在
教学技术方面实现了电教一体化。

  西点军校在开展学术研讨方面也非常活跃。每年西点召开的美国问题学生大会,常请知
名人士作演讲与发言,同时还组织学员参加各项专题辩论会。学校的辩论团要参加十多场校际
辩论会,还要走遍全国开展25次辩论。在夏季,学校组织部分学员参观访问国家政府部门和使
团,包括国务院、国防部和其他政府部门;学员还经常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去走访各国代表机构
,听取有关政策与国情介绍。

  为发挥学员的特长,西点军校每年6月还主持国家安全问题年会,特邀美国及部分外国学
者与官员参加。这一活动把教学与决策、执行政策结合了起来,可在年轻军官中培养观察与分
析国家安全与社会的重要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学员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有效方式之一。

  为了加深学员对某些学科的理解,学校多数系还开设特别计划班,如由系教员专门指导
少数优秀学员进行独立研究工作的荣誉班;深化已学的某项专业课程的高级班等。

  体育教学在西点军校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西点的口号是:"每个学员都应该是运动员。
"

  从学校的角度讲,运动员的健壮体质和顽强意志对未来陆军军官是至关重要的。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任西点军校校长时,就开创了西点培养第一流
运动员的活动。麦克阿瑟认为,体育训练可培养军人坚忍不拔的精神、自我控制能力、坚决勇
敢机智灵敏的性格。美国许多著名将领都曾是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优秀运动员。

  体育训练贯穿在四年的军校生活中。学校里每个学员连队配备一名体育教官担任学员教
练,组织学员进行体育活动,评定成绩。

  体育课从学员入学后就开始,有各项球类活动、游泳与体操。

  体育运动关键在于坚持。学校规定从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4时30分开始进行各项体
育活动。每个学员每两周应参加一项体育比赛。学员还要自愿参加春季体育比赛。每参加一项
活动,学员都会增加朝气和新的活力,从而增强体质与毅力。运动会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
棒球、足球、田径赛。平时也经常进行各种小型比赛,有篮球、手球、排球、拳击和摔跤等?
取?

  每年的校际体育比赛开始后,塞那学员队学员大约有1/3的人参加31场校际体育比赛。
西点的美式足球在全国很有名气,常常成?锛敬笕?目?∏颉S晌鞯憔?1弦瞪?爸С终?
4000人组成的陆军体育协会,是塞耶体育代表队的强大后盾,在军内有相当的影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