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比较:印度比较优势超过中国?

桔子香水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0
消息
489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印度政府在3月底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这个国内生产总值达5740亿美元的经济体2003年第四季度增长率达到10.4%?这不仅是印度记录中最高的增长率?而且也高于中国过去8年来任何一个季度的增长率。与此同时,印度的卢比兑美元的汇率涨到了4年来的最高点,使大多数印度人买不起的许多进口品突然变得便宜了。同时服务业的强劲增长也支持了GDP的增长。因此有人说,印度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快的经济实体。无论这是否实至名归?我们确实需要更多地了解我们的邻居。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刚刚从印度调研回来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郭励弘。

  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快的经济实体尚需时日

  中国经济时报:时下,大家都在议论着印度GDP增速超过中国的事情,有专家认为?在今后几年中?印度在经济结构方面将超越中国。那么,现在的印度能否被称做世界上最大最快的经济实体了呢?

  郭励弘:印度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快的经济实体还远着呢?经济增长就像马拉松,观察经济增长速度也应该是个长期行为。就拿中国来说,它高速发展了好几年了,但是如果搞不好,发展速度也会慢下来。

  中国经济时报:印度赶超中国并不容易,但是印度的比较优势也不能小视。

  郭励弘:印度的竞争优势,首先是体制上,长期以来,没有限制民营经济的发展,这是100年来一直延续下来的,由英国殖民体制决定的。印度知名企业也比较多,民间大企业,例如塔塔集团。塔塔子孙公司是塔塔集团的首要控股公司,也是印度最负盛名的工业企业之一。塔塔咨询服务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软件服务公司和印度最大的软件服务出口商。塔塔钢铁是印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私有钢铁公司;塔塔汽车是印度最大的商用及客用交通工具制造商;塔塔化工是最大的化肥公司之一;塔塔茶叶公司是印度最大的茶叶生产商;塔塔电力是最大的私营电力供应商;塔塔印度宾馆经营着全国最大的连锁宾馆。中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很少能打入国际市场,包括大企业也得依靠国外大公司。印度的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软件业、制药业和金融业三方面。

  资本市场比较完善

  中国经济时报:我了解到您这次印度之行?对印度资本市场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

  郭励弘:印度金融服务方面有一些心得。印度虽然也曾长期奉行计划经济原则,但是并没有破坏英国人留下来的金融制度,它的银行体系有130年历史,股票市场也有百年以上历史。印度金融的体制基础较完善、市场秩序较好、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

  据我们了解,印度银行体系方面的情况是这样的,商业银行中有27家政府银行、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是真正的合作制。开发银行大部分是政府办的,只有一家是私营。非银行金融机构4.7万家,多为私营。

  商业银行全国合计的坏账比率为10.8%,坏账标准按国际标准即逾期3个月。逾期18个月就销账。资本充足率要求比巴塞尔协议高一个百分点,即9%。

  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向,35%是给政府和政府公司,65%是给私人和私营企业(中国为70:30)。

  银行资产与GDP的比率为70%,而且正在下降,已经不如资本市场。

  在股票市场方面方面,印度有23个股票市场(中国2个),已经全部联网。上市公司1万家以上(中国不到1300家)。日交易额合人民币400亿元(中国2003年133亿元),在全球居第三、四位。公司上市的资本门槛合8000万人民币(中国5000万)。

  根据里昂证券的评价,印度上市公司与中国上市公司的最大分别是:印度在过去数年中,很主动地稳固架构、优化制度以及强化公司治理。他们并不是因为中央政策促使而被动地改革,所以从公司治理角度来看,印度的水平高于中国。印度上市公司管治总得分为6.6分,中国上市公司为4.3分。另外印度的国企私有化的速度也较中国快得多。

  从风险投资方面来讲,印度的风险投资在过去四、五年内高速发展,2003年居亚洲第2位。投资集中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

  前行中的拖后腿因素

  中国经济时报:印度不像中国那么开放,这很可能拖它的后腿,使它不能对全球经济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郭励弘:现在中印竞争性还不明显。因为印度吸引外资方面不像我们。而且?印度开放程度比我们差得多,他们是有意识不开放,国内产业形成本土民间优势,同时保护本国市场。

  但是它有两大劣势,是不可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改变的。一是种姓制度,四大种姓之外都是贱民,而贱民的人数有一个亿,等级制度森严。第二是生育率,印度虽然也强调计划生育,但是力度不够,人口增长比中国高出很多。所以经济总量一平均,人均增长差很多。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人们把印度比喻成“世界办公室”。印度白领所具备三大优势使得他们将在众多办公室的工作中取代美国或欧洲同行。他们会讲地道的英语,极好地掌握了最新的信息技术,接受的工资只有西方人的1/7甚至是1/10。

  郭励弘:“世界办公室”的称谓,是过于夸张的说法。但是,印度为国际市场服务等方面值得学习。这次访问了解到,有的印度公司累积在中日30多个国家设立软件培训,培训了两万多大学生。

  中国经济时报:很多到过印度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包括德里这样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水平也不高,城市中各种车辆混行?牲畜也在其中。

  郭励弘:印度的农民可以随便进城,这也是沿袭了英国制度。印度还有个规定,在一个地方居住了30年以上,这个地方就可以属于你。所以在印度的城市里有大片贫民窟。这是由于城乡没有隔断。对于进入城市的农民,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医保等。
 
India is on the brink of ultra-fast growth that is mostly feuled by external factors (just like export in China for the last 20+ years) while China in the last 5 years+ has tapped into the internal growth which is more mature form of growth IMO. (Just look at how world raw material price is being completely revamped because of China's demestic demand and so many Hi-Tech companies in the west is really living their life lines on the order sheets from China Uni-com or China Mobile :) (hm... we got a few of these "Inc" in town)

In a grand-scale, in the first form of growth (external), mostly foreign multinationals and exporters get really really rich (this is why some people are against WTO, because only small # ppl & out-siders get rich at expense of other countrymen). Just see how many people in the country really were touched "in-person" by the change of living standard when we had that 10+% growth in late 80s and early 90s.

But when you tap into internal growth, this form of growth let most of people in the country get richer and fast. This can be seen as overwhelming demestic influx of goods (i.e. import has started to outstrip the export) and fast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across the country. With low start point of Chinese demestic consumption level, this potential is huge. And being internal, this also more reliable and predictable growth (v.s. having to look at others' face). In some calculation, this internal demand will soon outpace economy's reliance on external export demand and support a 7-8% growth at least for 40 years. Now India still has many if not 1 or 2 decades away from this point because its imbalance of growth in various areas (e.g. Risks and barriers embedded in explosive population growth issues, heavy industrial emphasis on IT ... even social feudalism: "class" that is transpired thru the society).

But bottom line is that growth feuled by internal demand let most of my countrymen have better lives than just some foreign companies and exporters who IMO likely have many foreign passports and pay little Chinese TAXs :) This, in my opinion, is a much "kinder" growth of quality not quantity.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