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诰烽
本土意识已在台湾社会生根,谁也否认不了,但台湾本土意识发展至
接近台独的意识形态,只是近十多年的事,并非不可逆转。
在80年代,台湾不少反对运动参与者,都对大陆充满憧憬。统派的左
翼刊物如《夏潮论坛》和《人间》,在年轻人中有不少影响力。对台湾乡
土的情感和对大陆的乡愁,更往往在陈映真的小说和侯孝贤的电影里并行
不悖。当时的中国大陆,虽然比现在穷很多,但毕竟是一个有勇气在政治
、文化领域不断探索的开放国度。
89民运以悲剧告终和随後的政治、思想严控,令对岸的统派知识分子
失去公信力。94年的「千岛湖事件」(40多名台湾观光客在浙江千岛湖遭洗
劫并活活烧死,大陆官方却尝试掩盖真相),更令普罗民众对大陆产生恐惧
与不信任。在这背景下,台独力量才有机可乘,把岛内本土意识引向极端
。
其实本土意识与民族意识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矛盾。问题是北京要求
的,到底是哪一种民族主义?伦敦亚非研究学院的Frank Dikotter曾在期
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发表论文,指出19世纪出现的民族
主义,本意便是要为一个地域范围内拥有不同文化、方言的纷杂社群建立
集体认同。
但他也发现,中国知识精英自19世纪末建构出的民族主义,某程度上
乃传统宗法思想的伸延。在这种民族主义之下,所有中国人被想象成「同
祖同宗」,中国成为由虚构「血缘纽带」维系起来的大宗族。「炎黄子孙
」、「血浓於水」成了民族认同的关键词。这与民主国家视民族为自由人
通过法律而组成,并以理性、权利与义务维持内部团结的「公民民族主义
」,大相迳庭。这种带有强烈集体性,容易与专制政治趋同的类宗族民族
主义观,在民国时期曾盛极一时,在89後「稳定压到一切」的威权政治下
,则再度受到当权者吹捧。
台海未来的局势,难以预料,但肯定的是,中国的统一事业能否成功
,并不单系於北京的对台策略。若大陆最终能回到80年代政治、文化开放
与经济开放同步的轨?,台湾民众的向心力,自必大为增强。台湾问题,
也就不会再像现在般棘手。
本土意识已在台湾社会生根,谁也否认不了,但台湾本土意识发展至
接近台独的意识形态,只是近十多年的事,并非不可逆转。
在80年代,台湾不少反对运动参与者,都对大陆充满憧憬。统派的左
翼刊物如《夏潮论坛》和《人间》,在年轻人中有不少影响力。对台湾乡
土的情感和对大陆的乡愁,更往往在陈映真的小说和侯孝贤的电影里并行
不悖。当时的中国大陆,虽然比现在穷很多,但毕竟是一个有勇气在政治
、文化领域不断探索的开放国度。
89民运以悲剧告终和随後的政治、思想严控,令对岸的统派知识分子
失去公信力。94年的「千岛湖事件」(40多名台湾观光客在浙江千岛湖遭洗
劫并活活烧死,大陆官方却尝试掩盖真相),更令普罗民众对大陆产生恐惧
与不信任。在这背景下,台独力量才有机可乘,把岛内本土意识引向极端
。
其实本土意识与民族意识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矛盾。问题是北京要求
的,到底是哪一种民族主义?伦敦亚非研究学院的Frank Dikotter曾在期
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发表论文,指出19世纪出现的民族
主义,本意便是要为一个地域范围内拥有不同文化、方言的纷杂社群建立
集体认同。
但他也发现,中国知识精英自19世纪末建构出的民族主义,某程度上
乃传统宗法思想的伸延。在这种民族主义之下,所有中国人被想象成「同
祖同宗」,中国成为由虚构「血缘纽带」维系起来的大宗族。「炎黄子孙
」、「血浓於水」成了民族认同的关键词。这与民主国家视民族为自由人
通过法律而组成,并以理性、权利与义务维持内部团结的「公民民族主义
」,大相迳庭。这种带有强烈集体性,容易与专制政治趋同的类宗族民族
主义观,在民国时期曾盛极一时,在89後「稳定压到一切」的威权政治下
,则再度受到当权者吹捧。
台海未来的局势,难以预料,但肯定的是,中国的统一事业能否成功
,并不单系於北京的对台策略。若大陆最终能回到80年代政治、文化开放
与经济开放同步的轨?,台湾民众的向心力,自必大为增强。台湾问题,
也就不会再像现在般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