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封促统”:危险的自毁求败之策

阿昌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03-03
消息
238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前一段时间,台湾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先生的讲话轰动一时。他说,四年内大陆势必对台湾摊牌,主要手段就是经济制裁。由于大量台商在大陆投资,以及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台湾对大陆出超400亿美金),如果大陆对台湾实行贸易封锁,台湾“绝对吃不消”。

  许信良的观点,再次点燃了一些中国人,特别是那些不赞成“闪电武统”的中国人对于“以封促统”的希望。

  确实,“兵者,凶器也”。有战争,就有伤亡和破坏,就有仇恨和遗憾。如果能够不战而胜,那我们为什么还要选择战争呢?

  但是,希望归希望,现实归现实。事实上,“封”固然可能令台湾“吃不消”,但未必必然导致两岸统一。从台湾的现实以及两岸的情势来看,“以封促统”的意义其实只在于威慑,只能作为悬挂在台湾当局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台湾方面在迈向“独立”时不得不考虑其经济后果,三思而后行。但如果是大陆方面主动实施“以封促统”,情况则可能发生逆变,反而使得台湾方面在被封锁的既成事实之下,不再顾忌被“封”的后果,结果是加速台独的步伐。这种情况跟核威慑很相似。在核威慑战略中,核武器的作用在于备而不用,一旦使用,则两败俱伤。

  为什么会是这样?问题的关键在于,台湾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双角色博弈,而是在一个充满未知变量的复杂国际环境中进行的,这是一切台海战略必须考虑的前提条件。如果台海只是两岸的较量,那么我们将具有压倒性优势;但如果加上国际因素,我们就成了相对弱势的一方。因此,要逼使台湾方面按照我们的意图出牌,就必须尽可能地排除来自国际社会的干预(特别是负面干预),尽可能简化博弈格局。而剔除国际因素的唯一办法是打时间差,以尽可能短促的时间把自己的意志加诸于台海,在国际社会作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不利反应之前,在台海制造出不可逆转的统一态势;否则,随着国际势力的介入,台海问题将变得十分棘手,甚至成为不可解的难题。

  那么,“以封促统”是简化了台海博弈格局,还是使之更加复杂了呢?我们不妨顺着许信良先生的思路,来推测一下“以封促统”的实施情况:

  ――某年某月某日,台湾当局悍然在台独问题上迈出实质性步骤。中国政府经过反复考虑,以为武力解决的风险甚大,胜算甚小,于是决定实施对台经济封锁。大陆方面希望达到的目标是,通过经济封锁,造成台湾生产可能性边界爆炸性内收,一方面打击股市信心,另一方面打击经济业绩,通过利益驱动,从而在台湾内部凝聚成强大的反对势力,逼使台湾从独立的方向往回走;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诱发台湾社会动荡,甚至不排除台湾发生政变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大陆“火中取栗”。具体政策路径是:抓住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性过大的弱点,全面中止与台湾的经贸关系,于是台海两岸的经贸往来立即陷于停顿,但为了避免与美国及其盟国发生冲突,在对台经济封锁时“挂起”军事手段,待时机成熟后再考虑介入。

  ――台湾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对于大陆实施经济封锁的战略已经有所预期,在第一时间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采取停止股市、汇市交易等非常手段,于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本市场的动荡。但是,封锁政策对台湾生产能力的打击立即见效,大批失去市场和原料的工厂不得不停工,大批工人失业,社会生活水准下降,物资供应紧张,不满情绪与物价一同上升,潜伏着动荡的态势。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这是需求冲击和成本冲击导致的经济萎缩,将导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经济规模缩水。形势看来非常不利于台湾方面。但遗憾的是,这一切并非没有破解之策;而化解大陆封锁的出路,就是从国际上寻找同情和支持。

  ――事实上,台湾方面可能预先就制定了对付大陆封锁的因应之策。第一,台湾当局在消费上实施一系列管制措施,同时动用战略储备,维持岛内正常的生活,并通过削减工资等手段,缓减“成本冲击”;第二,美国和欧洲及时给予经济援助,增加了台湾当局应对危局的物质实力;第三,在美欧政府的协调下,大批国际订单飞向台湾,虽然尚不足以抵销大陆封锁的冲击,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需求冲击;第四,美国及其盟友相信“封锁之后就是战争”,于是决定及时介入台海,开始向台海周边军事基地增派兵力,因而促进了台湾社会信心的恢复。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国际社会发现,台湾的经济虽然严重萎缩,但并没有崩溃,反而在一个虽然较低的层次上稳定下来。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则意味着以下事实:

  第一,台湾形成了完全独立于大陆的经济体系,原来两岸间存在的最强纽带完全断裂,大陆将不复拥有“文统”的筹码,从此也将无法通过经济手段来促进两岸的关系;

  第二,在大陆封锁期间,经过台湾当局的宣传,台湾人普遍产生了对大陆的敌意,统派在政治上彻底破产,台湾各界要求独立的呼声更加高涨,为台独奠定了民意基础;

  第三,台海军事力量出现了国际化的新格局,大陆如果要对台动武,势必付出更大的代价,“武统”的前景相应弱化,台独所需要的安全环境进一步改善。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答案是清楚的:台湾独立的条件已经成熟,是否宣布独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可见,“以封促统”存在着诸多局限,其中最致命的缺点就在于它对于国际势力是完全开放的,在两岸的力量消长方面不利于大陆。因此,“封锁台湾”并不是对方无法化解的杀着,虽然可以作为整个对台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但绝对不能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王牌”或者决胜之道。也许有人会说,“封锁台湾”应包括用军事力量切断台湾的国际交通纽带。但这种做法产生的效果可能更糟:因为这种“封锁”事实上就是对台动武的一种形式,而且这种“武统”不是追求速胜,而是“武力搭台,文统唱戏”,慢慢地在经济上把台湾“绞死”。台湾会被这条绞索绞死吗?我觉得事情很清楚:这种慢性统一策略的唯一受益者将是台湾的实际盟友,他们将因此而获得足够的决策时间,其结果很可能是我们还没有把绞索收紧,美国的援军就已经赶到了台海,于是以反潜战为导火索,一场持久战拉开帷幕。

  在中美的持久性军事对抗中,时间很可能不会站在我们这一边。孙子早就说过:“兵贵胜而不贵久”,这特别适用于未来的台海战争。如果确实下定决心统一台湾,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抛开幻想,在对方阵营展开部署之前,用尽可能小的代价克敌制胜,尽速实现对台湾的政治统一;待台海平定后,再来玩弄纵横捭阖的技巧,逐步消除国际社会的敌意和反感。短期的战争有利于集中资源,利用高涨的士气,打一场压倒性的不对称战争,尽管战争总是有代价的,有时代价还可能很高,但这种短期战争毕竟是中国能够承受的。一场长期军事对抗的情况则不同。长时间的战争,不仅会把中国的战略弱点尽数暴露给敌方,而且很可能激化内部矛盾,使得战争的进程变得极为惨烈。如果出现军败于外、民乱于内的可怕场景,那么,其苦果可能需要中国人付出几十年的时间来消化。

  在中国的海上和空中力量足以雄霸世界之前,“以封促统”只能是一个危险的神话。与其说它是一个有效的制敌之策,不如说它是一把进一步分裂台海的开山巨斧,更是一个呼吁敌对势力聚集力量的诱导信号,最后在这个战略上被绞杀的并不是台独,反而是中国的统一大计。

  拿破仑的“大陆体系”就是前车之鉴。 (作者:萧冬)

:flamin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