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元
喜欢看数学的帖。数学迷?就算是吧,我的确有过类似的行径。曾经打印了数学
的几篇文章拿给学生,“好好学学,将来和资本家打交道,脑子不能笨,嘴更不
能笨。”
数学的帖子高度风格化,虽然单调(其实风格,某种意义上就是单调的代名词)
,但大都好看。究其原因,一在内容,一在语言。在有些帖子里,不仅运用了实
证的 “理工科思维”,即数据支撑或逻辑推导,也借鉴了文学手法,即足够的形
象和细节,这正是让观点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而形象和细节属于形象思维或称
艺术思维的范畴,所以,文理好像还是可以相通的。以我的了解,若请一些作家
做代数,他们会不及格,写散文杂文,也还是会有人写不过数学。比如说数学提
议的那个“形象工农副总理”吧,我曾拉一个号称“决不上网、决不换笔”的朋
友看这个帖子,结果他一个人对着电脑狂笑不已,吓坏了我。他说,没见过比这
更好的黑色幽默了,而且,远不止是幽默。
文本的探讨比较枯燥,说一说我为什么敬重数学先生,原因有三:
其一,独立的精神。数学不接受任何荣誉,也不介意人身攻击;不做买卖,也不
接受招安。他明白只有这样才可以口无遮拦、肆无忌惮,反正我就是这么一粒蒸
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的铜豌豆,尔奈我何?
其二,自由的思维。这同独立精神直接关联。数学敢于怀疑常识,挑战权威,没
有那么多“敬畏”,这样才有可能做“智力上的体操”。数学的很多想法其实并
不具备现实操作性,但它能提供一种思路,一种可能,当然也可说是一种娱乐。
这种自由思维一扫经院的腐朽,其最大的效用不在建立,而在颠覆――你怀疑了
,于是思考,于是行动。而这不信神鬼的“玩世不恭”,除去阅历和技术人士的
专业训练之外,是否也拜文革所赐?曾看过数学一些讲文革的帖子,我想是有联
系的。当年的学生不是考试机器,他们关心社会(虽然行动方向与形式不一定对
),有激情有担当,他们不甘于当小绵羊,要反潮流,要当小闯将。
所以我想,那段历史还是有值得肯定的遗产的。就整体而言,八零后不一定就比
数学那代人多了什么自主意识:什么纹身街舞暴走定制彩铃,什么畅销书新东方
偶像剧一夜情,不过是乖乖接受着跨国资本格式化的教育与改造,头上顶着五颜
六色的(当然不再是只有红色啦)肥皂泡,秀着资本专制下的伪个性。因此,强
坛里那些执著的自由主义信徒(从年龄上看你们应该是这些八零后的父母吧),
不妨扪心自问,如果你们的自由就意味着拖家带口一头扎进强权和资本的怀抱,
那你们是否还有批评别人“专制”的资格,声讨文革的时候还有什么底气那么高
声?
其三,我敬重数学,还在于其坚定的民族立场。数学先生肯于臣服的权威不多,
但中国一定是其中一个。其实,绝大部分对数学的指责咒骂,什么为专制辩护,
趋附当今权贵,什么缺乏人道、蔑视人权,都能在他这个立场上找到根源。而数
学的一些错误或不严谨的立论也几乎都是在这个大命题下发生的,冷静的数学一
涉及到这个问题就容易激动,话说得特别狠、特别噎人,比如核按钮之类。曾在
某右坛见有人说“中国网络上最大的极右第一是何新,第二是数学”,即意指他
们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立场。
假如数学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我是很能理解的――如果,你曾在库仑郊外的喀尔
喀蒙古家庭作客,除了烤肉的味道还记得彼此好奇而又陌生的目光;如果,你曾
乘火车沿着北海奔驰三四个小时,才不过丈量了它漫长湖岸线的一小段;如果,
你曾站在鲜卑利亚一望无垠的雪地,直径达三厘米的雪花拍打着你的脸颊;如果
,你曾在海参崴一家餐厅里听到一个父亲问天真无邪的孩子:鱼子酱好吃吗?我
们要是没有滨海边疆区,你就再吃不到这样的美味了;或者,如果你从未见过的
的祖父死于日本飞机的轰炸,那么,我想你也能够理解这所谓“不理性”的民族
主义。当然台湾我没去过,但我喝过父母从那里带回的正宗冻顶乌龙;我不希望
将来有了孩子,要指着那个篮球大小的唐冠螺说,宝贝,这个,产于美国福尔摩
沙州屏东县的小琉球。
基于这种认识,我曾经猜想,其实数学就是忠诚于中国,现在若是别的党执政,
数学一样也会为这个党的中国辩护,一样会批评这个党及其反对派的某些作为,
这与他信不信仰什么主义没有关系。
但后来,读了数学更多文章,我觉得,把数学定位于一个民族主义者实在是个误
解。
从《谈谈阶级斗争》、《关于人压迫人的问题》、《我认为有时“文化浩劫”是
历史进步的要求》,到那篇惊世骇俗激起一片詈骂的《我对建国前二十几年的知
识分子自杀并不感到可惜》,我了解到,数学所尊重、所坚持、所为之辩护的,
是我们民族近百年走过的历史,即真正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
平等的奋斗历程。这就是坚守民族立场的数学与一般民族主义者的区别。
当然,有些时候,数学先生由于热爱理想,但又常常失望,却还没有绝望,总还
抱有幻想,那么这些矛盾表现在帖子里,就给大家造成一个改良主义者的印象。
(对不起,我本来不想用这种绕口令句式的。我非常希望用不着这么绕。)我记
得在哪个帖子里曾见他说过,有时,当你看着什么坏下去的时候也只能眼睁睁看
着它坏下去。是啊,每个人都有软弱的时候。
数学是上不了战场了,改行当了教员。而我觉得一个好的教员,不应该只传授“
知识”,还应当培养学生对“知识”甚至对教员本身的怀疑,以利于学生的独立
思考。所以数学有时胡说八道,出语极端。相反,一些骗子们却格外注意打扮得
整饬严谨、温柔敦厚、客观公允、语重心长――不作道貌岸然状,如何在后学中
建立迷信呢?
所以我就不太同意前几天一个网友对数学的看法,他说“数学的帖子看多了要谨
防产生奴隶思想和宿命思想。因为谈了半天,理工科思维的结论就是我不知道,
就是不作为。看的人如果不留神,看到老也就是个看,成了造反三年不成的文人
。”
果然如此吗?看看《我对建国前二十几年的知识分子自杀并不感到可惜》里的一
段话吧――此帖一出,数学被一些人骂作极左,又被另一些人骂作极右,用的词
都差不多,冷血,没人性,恐怖主义,文革余孽,等等。来看这段话:
---------------------------------------------------------------------------------------------------------------------- “
那些个和平演变家们,将他们被迫害或者打死的同类的名字加以一遍又一遍地整
理,一遍又一遍地写着各种文学描述来说明那个时期有多么多么惨。可是,又有
谁努力地去收集深圳癸涌大火中烧死的打工妹的名字呢?又有谁去收集那些在爆
竹厂爆炸中丧生的人,在矿井下丧生的人,在各种大火中丧生的人的名字呢?其
实,人道主义者们的阶级性是非常明显的,从他们更喜欢纪念的人,就可以看出
他们的心目中并没有人人平等的概念,他们永远认为一群对社会其实什么贡献都
没有的所谓的知识分子要比一般人高贵,他们就是要分出人上人和人下人。” ----------------------------------------------------------------------------------------------------------------------
我还不那么无耻,面对这样的文字我脸红了。我还有热血,面对这样的文字只能
拍案而起。
我拿给八零后们看,他们惊愕地睁大了眼睛。我说,面对这样的文字――
那些怀有强烈文化优越感,向往着瓦尔登湖,却只能喝高在三里屯和后海的小文
人,应该羞愧地捂住自己的脸。
那些动辄祭起人权大旗骗吃骗喝骗绿卡,装扮成青年导师社会良心的职业批评家
,应该羞愧地捂住自己的脸。
具体的说,比如,那个津津乐道于并不如烟的往事中吃一次西餐换二百多个盘子
之类流风雅韵的章家小姐,就应该羞愧地捂住自己的老脸。
这帖发了之后,我可能也将被某些人目为“余孽”了。
我不在乎。
(待续)
喜欢看数学的帖。数学迷?就算是吧,我的确有过类似的行径。曾经打印了数学
的几篇文章拿给学生,“好好学学,将来和资本家打交道,脑子不能笨,嘴更不
能笨。”
数学的帖子高度风格化,虽然单调(其实风格,某种意义上就是单调的代名词)
,但大都好看。究其原因,一在内容,一在语言。在有些帖子里,不仅运用了实
证的 “理工科思维”,即数据支撑或逻辑推导,也借鉴了文学手法,即足够的形
象和细节,这正是让观点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而形象和细节属于形象思维或称
艺术思维的范畴,所以,文理好像还是可以相通的。以我的了解,若请一些作家
做代数,他们会不及格,写散文杂文,也还是会有人写不过数学。比如说数学提
议的那个“形象工农副总理”吧,我曾拉一个号称“决不上网、决不换笔”的朋
友看这个帖子,结果他一个人对着电脑狂笑不已,吓坏了我。他说,没见过比这
更好的黑色幽默了,而且,远不止是幽默。
文本的探讨比较枯燥,说一说我为什么敬重数学先生,原因有三:
其一,独立的精神。数学不接受任何荣誉,也不介意人身攻击;不做买卖,也不
接受招安。他明白只有这样才可以口无遮拦、肆无忌惮,反正我就是这么一粒蒸
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的铜豌豆,尔奈我何?
其二,自由的思维。这同独立精神直接关联。数学敢于怀疑常识,挑战权威,没
有那么多“敬畏”,这样才有可能做“智力上的体操”。数学的很多想法其实并
不具备现实操作性,但它能提供一种思路,一种可能,当然也可说是一种娱乐。
这种自由思维一扫经院的腐朽,其最大的效用不在建立,而在颠覆――你怀疑了
,于是思考,于是行动。而这不信神鬼的“玩世不恭”,除去阅历和技术人士的
专业训练之外,是否也拜文革所赐?曾看过数学一些讲文革的帖子,我想是有联
系的。当年的学生不是考试机器,他们关心社会(虽然行动方向与形式不一定对
),有激情有担当,他们不甘于当小绵羊,要反潮流,要当小闯将。
所以我想,那段历史还是有值得肯定的遗产的。就整体而言,八零后不一定就比
数学那代人多了什么自主意识:什么纹身街舞暴走定制彩铃,什么畅销书新东方
偶像剧一夜情,不过是乖乖接受着跨国资本格式化的教育与改造,头上顶着五颜
六色的(当然不再是只有红色啦)肥皂泡,秀着资本专制下的伪个性。因此,强
坛里那些执著的自由主义信徒(从年龄上看你们应该是这些八零后的父母吧),
不妨扪心自问,如果你们的自由就意味着拖家带口一头扎进强权和资本的怀抱,
那你们是否还有批评别人“专制”的资格,声讨文革的时候还有什么底气那么高
声?
其三,我敬重数学,还在于其坚定的民族立场。数学先生肯于臣服的权威不多,
但中国一定是其中一个。其实,绝大部分对数学的指责咒骂,什么为专制辩护,
趋附当今权贵,什么缺乏人道、蔑视人权,都能在他这个立场上找到根源。而数
学的一些错误或不严谨的立论也几乎都是在这个大命题下发生的,冷静的数学一
涉及到这个问题就容易激动,话说得特别狠、特别噎人,比如核按钮之类。曾在
某右坛见有人说“中国网络上最大的极右第一是何新,第二是数学”,即意指他
们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立场。
假如数学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我是很能理解的――如果,你曾在库仑郊外的喀尔
喀蒙古家庭作客,除了烤肉的味道还记得彼此好奇而又陌生的目光;如果,你曾
乘火车沿着北海奔驰三四个小时,才不过丈量了它漫长湖岸线的一小段;如果,
你曾站在鲜卑利亚一望无垠的雪地,直径达三厘米的雪花拍打着你的脸颊;如果
,你曾在海参崴一家餐厅里听到一个父亲问天真无邪的孩子:鱼子酱好吃吗?我
们要是没有滨海边疆区,你就再吃不到这样的美味了;或者,如果你从未见过的
的祖父死于日本飞机的轰炸,那么,我想你也能够理解这所谓“不理性”的民族
主义。当然台湾我没去过,但我喝过父母从那里带回的正宗冻顶乌龙;我不希望
将来有了孩子,要指着那个篮球大小的唐冠螺说,宝贝,这个,产于美国福尔摩
沙州屏东县的小琉球。
基于这种认识,我曾经猜想,其实数学就是忠诚于中国,现在若是别的党执政,
数学一样也会为这个党的中国辩护,一样会批评这个党及其反对派的某些作为,
这与他信不信仰什么主义没有关系。
但后来,读了数学更多文章,我觉得,把数学定位于一个民族主义者实在是个误
解。
从《谈谈阶级斗争》、《关于人压迫人的问题》、《我认为有时“文化浩劫”是
历史进步的要求》,到那篇惊世骇俗激起一片詈骂的《我对建国前二十几年的知
识分子自杀并不感到可惜》,我了解到,数学所尊重、所坚持、所为之辩护的,
是我们民族近百年走过的历史,即真正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
平等的奋斗历程。这就是坚守民族立场的数学与一般民族主义者的区别。
当然,有些时候,数学先生由于热爱理想,但又常常失望,却还没有绝望,总还
抱有幻想,那么这些矛盾表现在帖子里,就给大家造成一个改良主义者的印象。
(对不起,我本来不想用这种绕口令句式的。我非常希望用不着这么绕。)我记
得在哪个帖子里曾见他说过,有时,当你看着什么坏下去的时候也只能眼睁睁看
着它坏下去。是啊,每个人都有软弱的时候。
数学是上不了战场了,改行当了教员。而我觉得一个好的教员,不应该只传授“
知识”,还应当培养学生对“知识”甚至对教员本身的怀疑,以利于学生的独立
思考。所以数学有时胡说八道,出语极端。相反,一些骗子们却格外注意打扮得
整饬严谨、温柔敦厚、客观公允、语重心长――不作道貌岸然状,如何在后学中
建立迷信呢?
所以我就不太同意前几天一个网友对数学的看法,他说“数学的帖子看多了要谨
防产生奴隶思想和宿命思想。因为谈了半天,理工科思维的结论就是我不知道,
就是不作为。看的人如果不留神,看到老也就是个看,成了造反三年不成的文人
。”
果然如此吗?看看《我对建国前二十几年的知识分子自杀并不感到可惜》里的一
段话吧――此帖一出,数学被一些人骂作极左,又被另一些人骂作极右,用的词
都差不多,冷血,没人性,恐怖主义,文革余孽,等等。来看这段话:
---------------------------------------------------------------------------------------------------------------------- “
那些个和平演变家们,将他们被迫害或者打死的同类的名字加以一遍又一遍地整
理,一遍又一遍地写着各种文学描述来说明那个时期有多么多么惨。可是,又有
谁努力地去收集深圳癸涌大火中烧死的打工妹的名字呢?又有谁去收集那些在爆
竹厂爆炸中丧生的人,在矿井下丧生的人,在各种大火中丧生的人的名字呢?其
实,人道主义者们的阶级性是非常明显的,从他们更喜欢纪念的人,就可以看出
他们的心目中并没有人人平等的概念,他们永远认为一群对社会其实什么贡献都
没有的所谓的知识分子要比一般人高贵,他们就是要分出人上人和人下人。” ----------------------------------------------------------------------------------------------------------------------
我还不那么无耻,面对这样的文字我脸红了。我还有热血,面对这样的文字只能
拍案而起。
我拿给八零后们看,他们惊愕地睁大了眼睛。我说,面对这样的文字――
那些怀有强烈文化优越感,向往着瓦尔登湖,却只能喝高在三里屯和后海的小文
人,应该羞愧地捂住自己的脸。
那些动辄祭起人权大旗骗吃骗喝骗绿卡,装扮成青年导师社会良心的职业批评家
,应该羞愧地捂住自己的脸。
具体的说,比如,那个津津乐道于并不如烟的往事中吃一次西餐换二百多个盘子
之类流风雅韵的章家小姐,就应该羞愧地捂住自己的老脸。
这帖发了之后,我可能也将被某些人目为“余孽”了。
我不在乎。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