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游泳的鱼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3-01-19
- 消息
- 1,085
- 荣誉分数
- 1
- 声望点数
- 0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12年前,玻利维亚拉巴斯市Forno纺织厂的业主在墙上钉了一块青铜牌,欢庆该厂“引领纺织业70年,1922-1992年”。
此举后来被证明是典型的狂妄自大。5年后,这家厂就关门了,机器被出售,1000多名工人被解雇。就在该厂不远处,矗立着Statex厂那具有精湛包豪斯风格的厂房,另外还有规模庞大的Soligno工厂。该厂一度曾拥有玻利维亚最成功足球队之一的Litoral。但如今,这两座工厂同样人去楼空,其破损的窗户和紧闭的大门,为灰蒙蒙的Chacaltaya工业区平添了一份荒芜与悲凉。
这样的情形在拉丁美洲并不罕见。在许多拉美国家,纺织企业一度由于国内市场受到保护而生存下来,但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济自由化浪潮中,它们敌不过竞争力与日俱增的低成本亚洲生产商,终于纷纷倒闭。
巴西是拉美地区最大的经济体。从1997年至2002年,该国有438家纺纱厂和织布厂消失,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同期,纺织服装业总共失去了23.5万个工作岗位。
墨西哥于1994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后,纺织和服装生产曾经繁荣了一阵。但在过去4年中,就连墨西哥的纺织服装业也失去了20%以上的工作岗位。
多种纤维协定(Multi-Fibre Arrangement,MFA)的终结,使该地区纺织服装业面临的此类压力更加沉重,尤其是对墨西哥、中美洲部分国家、以及加勒比海地区而言,因为在T恤衫等最简单的产品领域,这些地区的生产商将在美国市场上与中国对手直接竞争。
墨西哥、洪都拉斯、多米尼加共和国和哥伦比亚等国,正试图充分利用其邻近美国的地理优势、灵活的生产方式、以及通过与美国谈判而争取到的贸易优势。
比如,哥伦比亚纺织业之都Medelln的服装企业纷纷表示相信,由于它们的产品运往美国市场时间较短,加上2002年达成的《安第斯贸易优惠法案》(ATPA)所给予的优惠待遇,都有助于弥补它们的薪酬水平比中国竞争对手高出约50%这个不利条件。
当地行业促进组织Inexmoda的首席执行官罗克?奥斯皮纳(Roque Ospina)指出:“从我们这儿发货到美国,空运只需3小时,海运只需3天;而对中国人来说,即使空运也要15至18小时,海运就更是慢得多了。”
位于Medelln的Everfit-Indulana公司既生产布料,也制作服装。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拉?路易莎?梅雅(Mara Luisa Meja)介绍说,她的公司自90年代早期以来已革新了生产方式,以达到Tommy Hilfiger和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等“专有品牌”(private labels)在质量和交货时间上的要求。
如今,该公司生产的产品中有80%以上出口到海外(主要是美国),相比之下,10年前该数字只有15%。
“我认为,我们已经发展出了一个利基市场,”梅雅女士说。她表示,在成本高昂、对时尚变化很敏感的高端市场,买家的要求有时近乎苛刻。
“他们会打电话给我,要求某一笔订单比原先商定的期限提早一个月交货。这是中国人做不到的。”
在巴西和其他南部拉美国家,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商一般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相对较低,但面对水涨船高的效率要求,它们也同样表示担心。
1999年,巴西发生货币贬值,使其竞争力有所提高。企业随后进行了大规模资本投资,出口也一直呈现增长,尽管在总产出中,出口所占比重仍只有大约8%。
巴西的服装生产商正专注于增值较高的领域,并在发展自己的时尚品牌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打造出了诸如M. Officer和RosaCh?#20043;类的品牌。
巴西纺织行业协会(Brazilian Association of Textile Industries)国际区域事务协调官多明哥斯?莫斯卡(Domingos Mosca)承认,巴西在多种合成面料上的竞争力不如中国,业界有可能经受不住进口廉价产品的冲击。
“他们能以24美元的价格供应1000件衬衫,这使我们在人工合成面料方面限于被动,”他说。
但莫斯卡先生表示,除了最贫穷的消费者之外,一般消费者都比较喜欢棉布和其他天然纤维,而巴西在这些领域的生产是有竞争力的。
由于巴西东北部的劳动力成本低于东南部的传统工业中心,因此已有一批生产商在那里设立了工厂,这其中就有以供应优质牛仔布而国际闻名的巴西Vicunha集团。
在巴西纺织业竞争力最薄弱的低端市场,许多消费者已习惯于在非正规市场购买服装。由于税收和社会保险费负担过重,业内已有不少企业转向为非正规市场提供服装。
莫斯卡先生介绍说,这些领域的运作格局已高度发达。在布卢梅瑙(Blumenau)、彼得罗波利斯(Petropolis)和累西腓(Recife)等城市周围,已开始出现小规模制造和零售企业群。它们能以非常低的成本,以高度专门化的分工,生产不同的产品。
“中国人可能很难组织起这样的配送体系,”莫斯卡先生说。
“中国加油”。
此举后来被证明是典型的狂妄自大。5年后,这家厂就关门了,机器被出售,1000多名工人被解雇。就在该厂不远处,矗立着Statex厂那具有精湛包豪斯风格的厂房,另外还有规模庞大的Soligno工厂。该厂一度曾拥有玻利维亚最成功足球队之一的Litoral。但如今,这两座工厂同样人去楼空,其破损的窗户和紧闭的大门,为灰蒙蒙的Chacaltaya工业区平添了一份荒芜与悲凉。
这样的情形在拉丁美洲并不罕见。在许多拉美国家,纺织企业一度由于国内市场受到保护而生存下来,但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济自由化浪潮中,它们敌不过竞争力与日俱增的低成本亚洲生产商,终于纷纷倒闭。
巴西是拉美地区最大的经济体。从1997年至2002年,该国有438家纺纱厂和织布厂消失,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同期,纺织服装业总共失去了23.5万个工作岗位。
墨西哥于1994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后,纺织和服装生产曾经繁荣了一阵。但在过去4年中,就连墨西哥的纺织服装业也失去了20%以上的工作岗位。
多种纤维协定(Multi-Fibre Arrangement,MFA)的终结,使该地区纺织服装业面临的此类压力更加沉重,尤其是对墨西哥、中美洲部分国家、以及加勒比海地区而言,因为在T恤衫等最简单的产品领域,这些地区的生产商将在美国市场上与中国对手直接竞争。
墨西哥、洪都拉斯、多米尼加共和国和哥伦比亚等国,正试图充分利用其邻近美国的地理优势、灵活的生产方式、以及通过与美国谈判而争取到的贸易优势。
比如,哥伦比亚纺织业之都Medelln的服装企业纷纷表示相信,由于它们的产品运往美国市场时间较短,加上2002年达成的《安第斯贸易优惠法案》(ATPA)所给予的优惠待遇,都有助于弥补它们的薪酬水平比中国竞争对手高出约50%这个不利条件。
当地行业促进组织Inexmoda的首席执行官罗克?奥斯皮纳(Roque Ospina)指出:“从我们这儿发货到美国,空运只需3小时,海运只需3天;而对中国人来说,即使空运也要15至18小时,海运就更是慢得多了。”
位于Medelln的Everfit-Indulana公司既生产布料,也制作服装。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拉?路易莎?梅雅(Mara Luisa Meja)介绍说,她的公司自90年代早期以来已革新了生产方式,以达到Tommy Hilfiger和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等“专有品牌”(private labels)在质量和交货时间上的要求。
如今,该公司生产的产品中有80%以上出口到海外(主要是美国),相比之下,10年前该数字只有15%。
“我认为,我们已经发展出了一个利基市场,”梅雅女士说。她表示,在成本高昂、对时尚变化很敏感的高端市场,买家的要求有时近乎苛刻。
“他们会打电话给我,要求某一笔订单比原先商定的期限提早一个月交货。这是中国人做不到的。”
在巴西和其他南部拉美国家,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商一般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相对较低,但面对水涨船高的效率要求,它们也同样表示担心。
1999年,巴西发生货币贬值,使其竞争力有所提高。企业随后进行了大规模资本投资,出口也一直呈现增长,尽管在总产出中,出口所占比重仍只有大约8%。
巴西的服装生产商正专注于增值较高的领域,并在发展自己的时尚品牌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打造出了诸如M. Officer和RosaCh?#20043;类的品牌。
巴西纺织行业协会(Brazilian Association of Textile Industries)国际区域事务协调官多明哥斯?莫斯卡(Domingos Mosca)承认,巴西在多种合成面料上的竞争力不如中国,业界有可能经受不住进口廉价产品的冲击。
“他们能以24美元的价格供应1000件衬衫,这使我们在人工合成面料方面限于被动,”他说。
但莫斯卡先生表示,除了最贫穷的消费者之外,一般消费者都比较喜欢棉布和其他天然纤维,而巴西在这些领域的生产是有竞争力的。
由于巴西东北部的劳动力成本低于东南部的传统工业中心,因此已有一批生产商在那里设立了工厂,这其中就有以供应优质牛仔布而国际闻名的巴西Vicunha集团。
在巴西纺织业竞争力最薄弱的低端市场,许多消费者已习惯于在非正规市场购买服装。由于税收和社会保险费负担过重,业内已有不少企业转向为非正规市场提供服装。
莫斯卡先生介绍说,这些领域的运作格局已高度发达。在布卢梅瑙(Blumenau)、彼得罗波利斯(Petropolis)和累西腓(Recife)等城市周围,已开始出现小规模制造和零售企业群。它们能以非常低的成本,以高度专门化的分工,生产不同的产品。
“中国人可能很难组织起这样的配送体系,”莫斯卡先生说。
“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