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234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234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04-27
消息
497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文章来源于文学城:
 
look

回复网友“还原历史”的疑问争鸣----一个真正反毛者的看法
文章来源: 蒋医生 于 2004-08-10 00:19:27

感谢网友“ 还原历史”的回贴。前面几篇文章主要针对网上一些胡搅蛮缠的人作一些严厉批驳。目的是为了让它们为自己的无知和流氓行为感到羞愧,从后来的跟贴来看,它们都没有能力认真理性地来写点东西表明它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事实证明,它们的确是来胡闹的。不过我很高兴能抛砖引玉地引来了你,一个在思考的人。

我其实并不是一个拥护毛泽东的人,有些问题我一直都是强烈反对毛泽东的,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我更应该更加理智地去了解毛,了解属于毛的那段历史,因为毛也是一个中国人,他给中国带来的一切,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依然要去勇敢地面对,然后痛定思痛地思考到我们中国的未来。-------------------我不是毛的私敌,而是毛的政敌。

我所说的“没有完美的事物”,是一个宏观的中心思想,目的是先要肯定我们的国家一切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这属于“ 中国现象”也是“ 世界现象”的一部分。毛在历史上的一切行为我们无法完全简单的以一个“ 十恶不赦”来下结论,因为,他毕竟是在成亿上万的支持者的拥护下进行他的思想的,在中国曾经一个时代,他毕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中国人的意愿,很大一部分中国人的良好愿望,和很大一部分中国人的国际立场。否定了他,等于也否定了整整好几代中国人的行为。如果简单地说毛是一个恶人,那么也可以说当时跟随他的成亿万的中国人也是帮凶,是否也要一个个送上各种伦理的法庭,然后赶尽杀绝呢??毛的思想,是一个时代中国人的思想,毛的错误,是一个时代中国人的错误,毛的悲哀,也是一个整整一个时代中国人的悲哀。----------------这一点,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依然无法逃避责任。

如果我们去简单地评论一个事物的是好是坏,那么我们永远也评论不完。昨天是好的,今天就是坏的,正面看是好的,反面看又是坏的,在我眼里是好的,在他眼里却是坏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只要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同样的道理,站在清王朝的立场上,辛亥革命是不对的,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共产党是不对的,站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立场上,中华民族抗日是不对的,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无产阶级是不对的… …也是同样道理,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待毛泽东的观点也是不同的。从你的文章我可以看出,你是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觉得毛是不对的。
我的观点跟你不完全一样,我也是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但我觉得毛有一部分是对的,也有一部分是错误的,也是我一直都在反对的。

首先,站在中国广大农民的立场上,反抗地主,进行土地革命我觉得是对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生产力表现出在农业,土地兼并,造成土豪劣绅野蛮控制农民,残酷剥削农民,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老毛杀了地主,分了它们的财产和田地,解放农民生产力,我觉得是对的。虽然剥夺了地主的“ 人权”。但我觉得站在中华民族的广大农民立场上,毛是对的。

老毛抗日,不管他是否八年抗战也是贡献寥寥,是否在消极在保存实力,我觉得这属于一个战术讨论问题,但有一点我们要肯定,那就是,老毛领导八路军,没有象汪精卫那样投降日本,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投降,顽强地用最劣质的武器去抗击日本。
因此,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我认为毛是正确的。至于老毛对日本外相说感谢日本侵略一事,我本人站在民族立场上,也表示要痛定思痛地感谢日本侵略这个反面教材,让中国人知道落后就要被挨打,被屠杀的血腥教训。如果日本二战没有侵略,或许今天还有更多幼稚的中国人对小日本这个居心险恶的民族还很友好呢。

建国初期,物质缺乏,工业落后,老毛调整了全国的所有资源,实行安量,统一平均分配,(这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吧) 然后大力发展生产,并创建了中国工业基础,(这就虽然是引进的苏联技术,但中国人至少有了自己的解放牌汽车。为了不受美苏的核威胁,居然饿着肚子把两弹一星搞出来了。这一点贡献。比今天算不了什么,比旧中国强。我也是要加以肯定的。因为这是历史事实。

毛在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上犯的巨大错误,在今天的人看来,的确是错误得不可饶恕。不管当时毛犯这些错误是出于什么原因,我站在今天的政治经济立场上大致评论为:毛没有能把政治和经济的性质区别开,把政治和经济浑成一谈,无视经济的规律,简单粗暴地把经济用政治一统化,军事管理化,(这种方式在战时可以实行,和平年代就不行了)造成了经济的崩溃。经济上失败后,他又把原因归结到政治上,把政治的残酷斗争深入到了全国每一个角落,尽管他说了要文斗不要武斗,但是,政治的血腥是无法控制的,一时间,白色恐怖出现了。这一次,毛错误地领导着中国人民把历史的车轮倒行逆,结果造成了巨大事故,天灾人祸,中国人民,死伤惨重,后遗症不断。事后,有人冤怒无处可泄,大骂老毛,我本人觉得完全可以理解,我本人也是一直反对毛的这种荒谬的思想和运动。可是,骂有什么用呢。当时的确是大家都跟着参与了他的思维模式,也都狂热了一回,当时作为支持毛的人都有一份责任,大家又都是受害者,因此,大家最后本能地把责任集中在毛死后的尸体上。从毛的污点上,我们明显也可以看到当时以至今天每一个中国人的污点--------狂热超越理性,狂热之后,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

今天,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中国出现了新的阶级(中产阶级)我们的眼光更先进了,开始以一种新的观念看待事物,有的人进入小康后,开始要求民主和人权了,而大部分还没有进入温饱的人,还想让老毛再领导他们进行一次劫富济贫。不同的阶级都站在了不同的立场上(穷人有穷人的立场,富人有富人的立场) 开始
从新评价毛了。
对毛的评论还将继续进行下去,怎样评论,还要看中国人站在怎样的角度了。如果毛还活着,今天的人们将能当面勇敢地指出他的错误,使他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本该是何方(中国未来并不是一个狭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同时,今天的人们也能好好从他那里领会一个民族如何在最危急的时候乐观从容,坚定信念。
可惜毛已经死了,我们永远无法与他本人进行交流了,哪怕最纯朴的一次辩论……
 
毛泽东对十大元帅的评价 朱德忠厚彭德怀刚烈
文章来源: Tom文化 于 2004-08-12 07:27:22



毛泽东对十大元帅的评价 朱德忠厚彭德怀刚烈 Tom 文化



纵观中国现代史,毛泽东的识才智慧和驭人之术可谓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这么说并非对他老人家不敬。驭人术并非只是帝王之道,皇家专利,领袖也是需要的,这是一种超人的智慧和谋略,在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度,没有这种智慧是打不下更坐不稳江山的。

  从古到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坐,明日到我家”是很多人的信条,特别是对和自己一同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老兄弟,如何驾驭实在是难倒了许多雄主。毛泽东无疑是深谙其道的伟大人物,最会平衡各种矛盾冲突和利益关系,而且看人的眼光非常独到(文革以后的事情不算,因为人到晚年肯定要糊涂,影响判断能力)。这个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点评一下毛泽东对几位开国元帅的考语,便知所言不虚。

  对朱德??“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自从井岗山会师后,朱德就成为了中共军队的偶像级的人物,长期任总司令,但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朱宽和忍让、纯朴谦逊,对这样一位没有野心的忠厚长者当然会赞誉有加。

  对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老彭性格刚烈、疾恶如仇,而且有些特立独行,比较难驾驭,这从几十年和老毛磕磕拌拌的合作历程中就可看出,但打天下绝对需要这样的勇夫和猛将,就象刘备少不了张飞、李世民必须依仗尉迟敬德一样。所以在战争年代老毛会如此不吝溢美之词,当然事实也确实如此,比如,朝鲜(专题,图库)战争没人愿挂帅,只能惟我彭大将军。至于59年庐山会议后毛说老彭的合作与不合作是三七开(我们可爱而又梗直的彭总非顶着说,不对,应是七三开),那是后话了。

  对林彪??“他一个娃娃懂什么?”这话是在林彪质疑红军四渡赤水的战法、提出究竟是走弓背还是走弓弦更好时说的,与其说是长者对晚辈的训斥,不如说是师长对后生的循循善诱。在长期的战争年代,林多次对毛发难,一句“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议论引来了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宏文,长征途中,林甚至建议由彭德怀出来接替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受到毛的严厉斥责。但爱之深才会责之切,毛始终对其钟爱有加,识才善用,使林始终是同级别军事首长中最年轻者,这种时时提携指点,是日后林彪成为纵横中国的杰出军事指挥员的重要条件。

  对刘伯承??“四川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江水怎么会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在后有数十万追兵,前有金沙江天险,许多人怕部队过不了江的情况下,毛泽东风趣地引用了朱德的话。对刘伯承的才干不用多说。

  对贺龙??“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出了一个军”。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曾举此例鼓励起义军。到陕北后又称他是红二方面军的旗帜。总得来说毛对贺还是器重的,特别是建国前后。贺龙含冤而死后,毛泽东曾说过:“我看贺龙搞错了,我要负责”。

  对陈毅??“陈毅是个好同志”。文革中,一次红卫兵批斗陈毅,陈先发制人,掏出红宝书说,请翻到毛主席语录第***页,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陈毅是个好同志。台下一片哗然都在翻宝书但没有找到,周总理做证说,确有此话。于是陈毅过关。陈在文革中的境遇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特别是死后,毛亲自参加追悼会,众所周知毛极少参加党内同志的追悼会,在其晚年更是绝无仅有。毛同陈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元帅中很好的,这有些奇怪,因为毛陈在战争时代共患难的时间并不长,瑞金一别,一个长征一个留下打游击,抗日时一个在延安一个在华中游击区,解放战争一个在冀中一个在华东,毛另眼看陈总,并非军事才能(这点陈无法和林彭相比),也不会是后来二人经常诗词唱和被毛引为知己。可能是毛对陈有一种歉疚心理,离开瑞金、开始长征时没能带走这位井岗山会师的老部下(当然这不是毛的原因),陈毅只能留在敌后率领一帮老弱病残浴血奋战,面对层层围剿,出生入死,艰苦备尝,而且当时陈远离中央和老领导、老战友,其孤独寂寞,艰难困苦和对死亡的深刻体验,绝不亚于爬雪山过草地,经过惨淡经营,江南根据地逐步发展,队伍逐步壮大,成为日后推翻蒋家王朝的关键力量,从这个意义上看陈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在元帅中是数一数二的,而长期以来不少人忽视了这一点,但毛心中有数,虽然每逢大的战役来临之前就将陈调开,也正因为如此,后来任命陈为炙手可热的大上海的党政一把手,其实就是一种补偿和平衡。和平年代毛对华中、华东游击区和新四军的干部是很关照的,多有重用。

  对罗荣桓??“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这份身后哀荣,既是对罗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广大政工干部的肯定。

  对徐向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西路军失败后,徐向前回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说了上述意味深长而又暖人心腹的话。徐在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道扬镳后,与张国焘一同率部南下,最后部队垮了。后来他说:“西路军的失败,长期使我愧悔交加,余痛在心。”深有“不堪回首”之悔。但毛记住了他在关键时刻说的“那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因此百般抚慰,这话也是安抚广大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可以说毛对四方面军的干部是宽宏的,而且也是重用的,比如对徐向前、李先念等人,表现了一个领袖人物的胸襟。

  对聂荣臻??“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聂创建晋察根据地,逐渐把晋察冀根据地建设成为模范根据地。因五台山在根据地内,毛泽东曾有此说。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毛都在聂的地盘。聂胆大心细,而且追随毛长征时就任红一军团的政委,毛对聂绝对放心,而且长期如此,即便是后来江青欲借城南庄的旧事整聂,毛也力保聂过关。聂长寿善终。

  对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乃北宋重臣,太宗称他“大事不糊涂”。毛借此评价叶,本意是指长征途中在巴西时,当张国焘意欲解决中央红军,叶及时报信,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叶帅睿智和才干往往体现在党、军队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后来在粉碎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又发挥了关键作用,就如同汉刘邦的老臣周勃平定吕后余党叛乱一样,拿下欲做当代吕后的江青,协助收拾了毛去世后的政治残局,毛的这句话真是恰如其分,看似未卜先知,实际是对部下的深刻认识。



--文学城 www.wenxuecity.com--
 
毛泽东蒋介石最后的交流:蒋介石晚年曾发邀请
文章来源: 视野杂志 于 2004-08-12 18:37:00



毛泽东蒋介石最后的交流:蒋介石晚年曾发邀请 视野杂志


  70年代上半期,对于毛泽东、蒋介石来说,是他们人生的最后岁月。历史把他们的希望与遗憾、成功与失败、喜悦与忧伤交织到生命的最后。   

  1972年3月,在台湾上空的浓重阴云中,蒋以86岁高龄出任第五届“总统”,悲壮宣誓: “只要毛共及其同党一日尚存,我们革命的任务不会终止,纵使我们必须遭受千百挫折与打击,亦在所不惜,决不气馁。”但“英雄”暮垂,他的精神已支撑不住他的宏志。健康每况愈下,多种疾病与车祸交相而至,最后三年,他只公开露面三次。毛泽东推动了乾坤的转移,但接连的胜利并未给这位巨人带来太多的喜悦,“文革”这场风暴己让他疲倦了,特别是林彪事件的强烈刺激,这位奋战一生的伟人也处在疾病与苦闷的折磨中。

  在毛、蒋个人间,毛泽东早已超然以“老朋友”呼蒋。国共争雄,蒋使毛泽东家破人亡,迷信的蒋曾数次去掘毛泽东的祖坟,而毛泽东面对落在自己手中的蒋的祖墓、祖坟却护之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文革”中,细心的周恩来一再指示不许冲击溪口蒋宅墓地,但1968年还是有人闯入,炸毁慈庵,所幸未移动遗骨。蒋介石在台得知,嘱其儿孙“永记此一仇恨不忘,为家为国建立大业,光先袷后,以雪此家仇国耻也”。但中央政府很快修复并严加保护。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巧妙地把蒋“拉”入中美间的历史性对话中,他握着尼克松的手幽默一语:“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委员长对这件事可不赞成了。”轻松一语把中美蒋三方

  本来很敏感微妙的关系清晰地点化了。当尼克松问道:蒋介石称主席为匪,不知道主席称他什么?毛泽东哈哈大笑,周恩来代答:“一般地说,我们叫他们‘蒋帮’。在报纸上,有时我们称他作匪,他反过来也叫我们匪,总之,互相对骂就是了。”主席说:“实际上,我们同他的交情比你们长得多。”

  在拧开美国大门一周年时,毛泽东又迫切地去拧国共间那扇僵锁了几年的门,他的思维向“和平解放台湾”的基点回落。国家体育机构仍作先锋:主动邀请台湾运动员、教练等到京参加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亚运会选拔赛、全运会等;对应邀回国参加比赛的旅日、旅美等台籍同胞热情接待,并召开座谈会、联欢会阐述中共的政策。有关部门恢复“二.二八”纪念活动,廖承志、傅作义等著名人士纷纷走出,发表谈话,重新强调“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欢迎台湾各方面人员来大陆参观、探亲、访友,保障他们安全和来去自由”。1975年里,司法机关连续特赦了全国在押的293名战争罪犯、95名美蒋特工和49名武装特务船员。原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党政军特人员,能工作的安排工作,不能工作的养起来,愿去台湾的给路费。病榻上的毛泽东在竭尽全力地向历史作着交代。

  掩卷而思,国共“合”、“分”70载,演绎出了多少人生的成败荣辱、多少人生的感叹呀!这里写着像章士钊、曹聚仁、张学良这样献身两党联袂事业的人士的忧与喜,也写着张治中、李宗仁等跳出党派恩怨人士的殷殷期盼,李宗仁逝前给毛、周信言:“在我快要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我还深以留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和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的前途为念。”张治中逝前遗嘱:“二十年来,我所念念不忘的是解放台湾这一片祖国的神圣领土。”……

  蒋介石晚年向毛泽东发出邀请

  与毛泽东相比,蒋介石的思想是拘谨僵持的。毛给蒋的自尊压力太大,蒋至死未放弃“讨毛”的呼吁,毛泽东成为蒋一生无法原谅的“敌人”。对外他无法做到轻松地讨论毛泽东,更谈不上称毛泽东一句“老朋友”。他反复强调绝不与苏共和中共接触。

  但“国”在他的心中。1974年元旦,越南派军舰闯入西沙。蒋激烈拍案:娘希匹。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当即指示台“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中国与越南的海上之战爆发后,西沙海军要求增兵,邓小平请示,毛泽东同意,并特别强调“直接走!”以前为避免国共不必要的磨擦,中共海军军舰在东海南海间的往来调动都绕道台湾东南的公海,穿越巴士底海峡。但此次4艘导弹护卫舰却鲜明地站在东引岛一侧,准备通过。午后正坐在安乐椅上闭目养神的蒋介石听了这个报告,不由一顿,后不假思索地幽幽一言,“西沙战事紧哪!”当晚,国民党军打开探照灯,中共舰只顺利通过。毛泽东精明地考了“老朋友”一下。人老情切,蒋介石的思乡情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愈加炽烈。

  1975年元旦,他发表了一生中最后一个“复国”文告。春节前后,回台任“总统府资政”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接受蒋秘密使命,经秘密渠道向中共发来了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的信息。毛泽东反应了,他曾对二度复出担任第一副总理的邓小平说:两岸要尽快实现“三通”,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访问。没等共产党回音,陈立夫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假如我是毛泽东》一文,“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人民。”陈立夫特别呼吁毛泽东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前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没有等到回音,蒋介石永远地走了。

  历史的遗嘱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中国人悼念亡者的传统节日。早晨,久卧病榻的蒋介石坐在轮椅上,以久已不见的笑容迎接前来请安的儿子。临别嘱咐经国:“你应好好多休息。”夜幕降临,蒋陷入昏迷中,子夜晨钟响起前的10分钟,蒋衰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89岁。

  蒋介石带着一个遗憾走了,他把自己的梦想留给了儿子。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伤悲的梦。他年复一年充满激情地发表着“反攻”的文告,宣布着“反攻”的时间表,作着“反攻”的计划 (设计出了1000多种方案),如他自己所说:“无一日中断”。人们笑他不自量力,痴人说梦。事实上,“复国”于他,与其说是可笑的“梦”,不如说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

  的“信念”;一个在美国(请来的“保护神”)赤裸裸祸心下,蒋给自己、给台湾贴的特殊护身符;一个在20多年漫长岁月中,蒋惟一赖以维系支撑这个海中孤舟上的生命群体在孤独彷徨中苦斗向前的精神法宝。他要回去!他要让美国、让岛上所有的人深信:他和国民党带台岛回家的坚定不懈的决心与信心。或许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他永远兑现不了自己的诺言,他惟一能做的只能是把自己这一生信念、奋斗的意义留在遗嘱中。

  多少人遥望故乡梦断肠,骨肉难聚泪成行;多少家庭散失难聚、离恨黄泉。老同盟会员吴稚晖死时遗嘱将其葬在金门附近海域以贴近大陆。长期担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老先生,孤独无依,深念大陆的妻子儿女,无以释怀,抑郁苦闷,于1964年11月逝于台北。病中写下三章哀歌堪为人间离情绝唱: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张学良“九・一八”事变后便再未回故乡,1946年末,他被秘密押到台湾。对为民族团结国共携手献出全部的张学良将军来说,人生的三分之一是在乡愁中度过的。蒋介石逝后,他去金门参观,用高倍望远镜贪婪地眺望大陆,激动得几天难眠,他对美国记者说:“我还是想我自个的大陆故乡”,“我非常希望和平统一,这是我最大的希望。”

  在这张民族悲喜图上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宋氏兄妹的离情别泪。国共分合的悲喜演化了宋家亲情半个多世纪的离合。1971年4月,宋子文在美国逝世,姐妹三人惟有身边的霭龄出席葬礼。美龄因怕“中共统战圈套”而中途返回,庆龄因一时包不到专机作罢。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在她病重的日子里,廖承志将其病情电告其在海外的亲属,特别是惟一在世的至亲――在美国的美龄,邀请她前来北京。姐妹见面是庆龄最大的心愿,但美龄保持着沉默。宋庆龄治丧委员会向她在台湾的亲属包括蒋经国及生前好友发出邀请公告、电报,但台湾当局拒绝收受,并诬蔑此为“统战阴谋”。

  在蒋介石离去几个月后,1976年1月,国共风云史上的核心人物――了解毛泽东也了解蒋介石,为蒋所深深赏识,为毛泽东所深深倚重的周恩来与世长辞。逝前已经昏迷中的他,要求见的最后一个人是调查部长罗青长,了解对台湾工作情况。面对罗青长,总理未能把心中的话说完,便再度昏迷过去。邓颖超最了解丈夫的心愿,她把周恩来的骨灰盒先陈放在台湾厅一夜,后遵其遗嘱将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川江海。

  7月6日,毛泽东另一位紧密相依的战友朱德逝世。28日,河北唐山大地震,波及京津,整个唐山化作废墟。重病中的毛泽东听了地震情况汇报后,流泪不止。他的身体在接连而至的震动中更为虚弱。往事、未来在这位伟人的心中交轨重叠。他对守护在身边的华国锋、汪东兴等政治局委员缓缓言道:“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抗战8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打进北京,总算进了紫禁城。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得不好,后代怎么办,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9月8日,逝世前的几个小时,他要来了日本三木武夫的电报,其中涉及有关大陆与日本进行通联的商议,他拿着这份电报昏迷过去,再也未醒来。

  9月9日零点10分,毛泽东在49年前打响秋收起义枪声开始井冈创业的时刻合上了他生命的传奇书卷。

  毛泽东再造了中国,但没有能实现两岸统一。这位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巨人带着一种深深的惆怅无奈地走到了生命终点。他没有蒋那么重的政治包袱。“台湾问题需要时间,也需要等到下一代解决。”已经参与到其中的邓小平接过了毛泽东未完成的两个历史任务。

  中国半个世纪历史中的几位主笔人以各自的方式写下了“共同”的遗嘱而去了。统一,何止是他们的事业、他们的遗嘱,这是历史的遗嘱,是所有为中国统一而奋斗终生的人们的临终嘱望,是民族血泪写就的心愿。

  历史应该前进,后继者只有明识前人的血泪所得,才能真正把历史推向前进。只有进一步走出历史的阴影,才是真正继承前人的遗志。(来源: 视野)

--文学城 www.wenxuecity.com--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