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路

感觉一点点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04-23
消息
581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今天,什么人还在用笔写信并用传统的方法寄出?邮差,这个延续至今的古老行业现状如何?为了探讨这个问题,记者跟随5名分布在不同地域的邮递员,在5个月的时间里,用镜头记录下中国当代基层“邮差”所走的路程

  “步班”邮路

  邮差之路是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开始的。带记者上路的邮递员叫蒙金顿,是一位34岁的壮族汉子。5月12日上午8时,蒙金顿准时从他所在的宰便支局出发,目的地是40公里外的秀塘乡。丛江县的乡村邮路与其说是路,不如把它叫做山顶上的田埂更为确切。令记者不解的是,蒙金顿在重达40多公斤的邮包外,还“加挂”了一头装在竹笼里的小猪。一打听才知道,那是蒙金顿顺路给老乡免费捎带的“农资”。潮湿、闷热,加上山高路远,不一会记者便大汗淋漓,全身衣服都已湿透。
  贵州的山虽然海拔不算高,但由于雨水较多,山上路面极其湿滑,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有时要淌过齐腰深的小河,有时要用砍刀砍去挡路的藤蔓,且极少能遇见赶路的人。据蒙金顿讲,他在8年乡间邮路生涯中,不止一次在路上遇到过狼,有一次甚至撞弦惶醭ご锶?拿椎纳摺?BR>  当天中午,记者陪蒙金顿走到一座山寨,送完该村的信报后,被一位老乡留在木楼上吃午饭。下午的路程更加艰难,3时左右,山里突然下起阵雨,蒙金顿立即从邮包里拿出雨布,将邮包罩严实继续赶路,没走几步自己全身都被大雨浇湿,但邮包丝毫未损。在一个近90度的石坡前,蒙金顿双膝跪地爬进一个山洞,记者后来才知道,那是蒙金顿在山里喝水的一种方式。
  傍晚7时,蒙金顿和两记者终于到达打朗村。这个村距离此行的目的地还有三四公里,蒙金顿的家就在这里。次日一早,蒙金顿便出门分送本村的邮件,中午12时,我们抵达秀塘乡政府所在地,算是完成了此次行程。

  激流上的邮路

  2003年6月12日,记者曾到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附近一个名叫云岭的小镇,见证了当地女乡邮员尼玛拉姆在汹涌的澜沧江上,身系绳索滑过江面,为当地农民送信的情形。今年6月12日,记者随尼玛拉姆从云岭出发,再次走入这条邮路。
  当日下午4时,记者陪伴着尼玛拉姆送完两个村子的邮件后,沿澜沧江东行,搭便车到达药仁村,这是邮差要滑索过江的地方。
  “溜索”是一根连接河流两岸的钢丝绳,一端高一端低。过河时,溜索人用一根绳子两头打结,从底部兜住溜索人的双腿和臂部,然后用一只钢制铁钩和滑轮连接钢丝和绳索,溜索者双手握住绳子使之滑至河流对岸。
  据当地人讲,溜索人一旦掉到江里,绝无生还可能。德钦县邮局负责人介绍,1985年时,两位乡邮员过河送信,由于当时只有一根绳子,两人一上一下一起溜索,下面的人抱住上面人的双腿。滑至江心,下面的乡邮员突然脱手掉入江中,最后连尸体也没找到。直到现在,活下来的那位乡邮员说起此事仍充满内疚,悔恨自己当时没能用双腿死死夹紧下面的同行兄弟。
  尼玛拉姆过河,是为了到河对岸一个叫永芝的小村子。这个村子信件很少,但订有4份报纸,这就是拉姆每周要用生命冒险的理由。对这位为了一份报纸、一封家书而长年冒险过江的藏族女性,记者深怀敬重。
  28岁的尼玛拉姆是一位已婚的藏族妇女,家里有一个2岁的小孩,丈夫是她的同乡。她是邮政部门在当地招收的“劳务工”。每周她要到达的村子有红坡、查里通、永芝村、斯农、亚当和果念,邮路全程往返约350公里,走完全程约需6至7天。送信方式以步行为主,中间偶尔搭车。这项工作的月工资约300元。同为“劳务工”的贵州的蒙金顿也领这么多钱,也就相当于记者手中15个胶卷的市值。

  马班邮路

  木里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个藏族县,与云南隔山相望,美丽神秘的泸沽湖将川、滇两省在这里连在一起,著名的“茶马古道”从这里蜿蜒而过。这次要走的邮路起点是查布朗区,经过东郎乡、麦日乡,沿途要翻越大小巴松垭口、巴尔牧场垭口、拉东垭口、跑马坪等10多座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高山,全程230多公里。
  5月22日上午8时,32岁的藏族邮递员扎西次丁准时上路,记者随同这个藏族小伙开始了马班邮路之行。
  说起马班邮路,人们会认为邮递员是骑着马去送信。其实,在整个邮路上,邮递员只有在体力不支和翻越被称为垭口的高山山口时,才翻身上马走几步。在一般的路段和下山的大部分时间里,邮差都牵着马走,因为这里的藏族人爱马,马是他们的忠实伙伴,不到万不得已不派用场。
  当天的露营地设在一个被当地人叫做“蚂蝗沟”的河谷,路人只要在河边的草地上走一圈,脚上、裤腿准能发现几只吸血的蚂蝗。第二天清晨,记者在扎西次丁喂马时发现,马的鼻孔以及腿部被蚂蝗攻击后留下的伤口流血不止。
  次日,记者随扎西次丁翻越海拔4800米的巴松垭口。入夜后,在沙沙作响的雨声中,记者听见一只牦牛在不远处的山上发出嘶吼。扎西次丁分析,这只牦牛十有八九遭到狼群攻击。
  24日邮差抵达东朗,与惟一一位值守乡政府的干部办完了邮件交接手续之后,记者和邮差扎西次丁在乡政府的大院里吃了一顿煮得半生不熟的面条,此时头顶已是繁星闪烁。
  东朗是一个下辖3个村的藏族乡,全乡人口2300多人。这个乡和木里县其他28个乡一样不通电话,没有手机信号,乡干部到县城开会要走4天,全乡同县里的惟一联系,便是扎西次丁的邮路和一台一天开启三次的无线发报机。

  “水班”邮路

  一位乡邮员每天要为1.6万人送信送报,而且其中7000人都是长年生活劳作在湖里的渔民,像是一个近乎于天方夜谭似的故事。而江苏省洪泽县老子山镇的乡邮员唐真亚,恰恰天天在做着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这条“两栖邮路”上忙碌。
  唐真亚,男,1964年出生,高中学历,1999年由乡村民办教师改做邮递员工作至今。他的工作,就是每天上午骑上自行车,为老子山镇党政机关和村民送递报纸邮件,中午划船进入洪泽湖区,为7000名水上渔民送信。
  7月2日,记者随唐真亚在镇上转了一上午之后,于下午2时与唐真亚分划两只小船进入洪泽湖。虽然洪泽湖名列全国第二大淡水湖,但湖心的许多地方,水深不过二三十公分,即便是木制小船也常常搁浅,记者与唐真亚不时需要下湖推船而行,水下的淤泥厚达30厘米以上,每走一步都非常困难,直到夜幕降临,记者一行才抵达当天的目的地―――一个泊着四五条渔船的“渔村”。由于天色已晚,我们只得借住渔家。13日上午,我们在蒙蒙细雨中才返回老子山码头。

  空中邮路

  一结束江苏水乡邮路采访,记者立即赶到了上海,骑自行车跟随28岁的卢湾支局邮递员乔勇跑了3天。记者在走过山路,溜过钢索,随马班邮路登过绝岭踏过雪山,游荡过洪湖后,来到这个超大城市,还真感到有些不适应。
  这里是中国快速邮件流转中心,每天清早,七八架专机汇集在虹桥机场交换邮件,令人感到的是另一种气息。8月10日,记者在机场停机坪为6位“空中邮差”拍合影,想起他们的同行所走的艰辛之路途,不由得百感交集。他们的经历,是中国邮政50万员工的一个缩影。
 
2004年6月12日。云南省德钦县云岭镇。28岁的藏族女乡邮员尼玛拉姆身系绳索溜过60多米宽的金沙江去送信。由于附近没有桥,溜索过江是她惟一的选择
 
2004年5月12日。贵州省从江县宰便乡。乡邮员肩头的小猪是他为一位农民顺路捎带的“农资”,为了让村民多订一份报纸。
 
贵州省丛江县宰便乡。途中突遇暴雨,乡邮员摊晾受潮的邮件与报纸。
 
 2004年6月14日。云南德钦。乡邮员在长达350公里的邮路上要经常变换各种交通工具甚至步行。一份只需贴上8毛钱邮票的普通信件,送达成本已近百元,在该县最远的羊拉乡,竟高达264元。
 
2004年5月23日。四川省木里县查布朗区。乡邮员扎西次丁和他的“搭档”骡子“花妮”走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马班邮路上。直到今日,像这种单程山路百余公里、往返一次需要五六天的马班邮路在四川还有40多条。
 
 2004年7月3日。江苏洪泽湖。负责为湖区1.6万人送信送报的乡邮员唐真亚归途遭遇暴雨。
 
2004年8月10日,运送邮件的“运八”专机穿过上海市区上空,经过两三小时的夜间飞行,一早抵达虹桥机场交换邮件。
 
 2004年9月6日。北京全聚德烤鸭店。邮递员为用户代买代送北京烤鸭。从厨房到客户家中,片好的烤鸭还是热的。
 
不容易啊 不容易:crying::crying::crying:

所以邮政也算是政府行为吧
要是都是私人快递公司 那么就可怜那些偏远的地方的人了
号召大家都踊跃写信 放弃EMAIL
 
放心吧,包裹怎么可能用电子邮件
 
只看到了中国邮政最底层员工的艰辛一面,有没有想过,在中国,邮政的这个政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那些偏远地区的邮递员是很辛苦,邮局要送奶、卖奶、代卖烤鸭。。而在发工资时,常常以邮品代替,
过中秋时发月饼代部分收入,几百上千元一盒的月饼,卖得出去就有钱,卖不出去就自家贡着,换来
只有一个:邮政业务收入一片大好!各级邮“政”领导因此的政绩大大与升迁!!!
邮局卖这个卖那个,拿职工收入买业务收入,试问:部队是
打仗的还是种地的?这种搞法是在经营还是在做秀?这种搞法是否真正重视工作在如此恶劣环境下
的邮政职工,邮政,这个仅在中国能看到的字眼,我不知楼主是国内邮政系统的什么人,但我
知道,中国邮路的职工本来可以不这样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