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仁:见证清白──仰融失守华晨真相(连载13)

Domino

新手上路
注册
2003-07-03
消息
156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2004年10月28日21:33:40(京港台时间)
--------------------------------------------------------------------------------

王学仁:见证清白──仰融失守华晨真相(连载13)




(续前)距仰融被解职之日两个月过去了,而华晨惊变的真相仍旧隐在云里雾中。8月30日,《财经时报》陈映璇以《圈地不交钱,华晨宁波项目难产:传仰融正式被拘》为题,对仰融投资宁波的内幕做出了详尽的报道,而后写下:“至截稿止,关于仰融的去向仍是一个谜。近日又有海外媒体报称,仰融已经在国内被中国政府正式拘捕。知悉内幕的人士则认为,他被公安人员带往缅甸,调查他在当地登记的许多用来吸取公款的公司,据称他总共设立了将近300家这样的公司。同时也有大量的说法称,仰融正活跃于香港和美国之间,为华晨产权归属作最后努力。”


短短的几行报道,既称仰融被拘捕,又说仰融被带往缅甸,还披露仰融游走在香港和美国之间。那么,失去了华晨的仰融,究竟身在何处,他为什么不冒出来?把持华晨的人为什么不把他供出来?辽宁接收工作组为什么不查个明白,把仰融的下落公布出来?是仰融另有隐因不想说,或者吴小安、苏强他们得令不准说,还是接收工作组尚处在难辩之刻而不能公开说?

层层疑谜之下,仰融和离他越来越远的华晨,成为各方关注的最大字眼,吸引着各路记者为揭开真相而奔走。其中,先前对仰融作过专访的香港《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纪硕鸣尤为上心,通过各种途径来搜寻、打探仰融身影的去向,几方争斗的动向和华晨事态的走向,迅捷地朝着有待采访的人物靠近。

对上海华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仰融,纪硕鸣并不陌生,同他打过交道,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仰融纵横捭阖,从资本到汽车,从股市到实业,极富见地,又屡显创新,给港刊资深特派员留下极深的印象。

那是年前上海APEC会议期间,纪硕鸣来内地采访。《亚洲周刊》自1996年12月起,每年都依据当年6月底的公司市值排名,举办《中国上市公司100大》评选。纪按照编辑部的要求,拟专访名列100大上市公司的两位企业家:青岛海尔张瑞敏、上海华晨仰融。他去青岛采访完张瑞敏回到上海后,向上海华晨提出了采访要求。

纪硕鸣以采写财经和时政报道见长,并时有长文被新华社《参考消息》等海内外报刊转载,已经连续7年对“中国上市公司100大”作出深度报道。在香港时,他反覆研究了这一年100大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态,发现在2001年最具竞争潜力的中国上市公司中,能够连续两年进入“100大”前30名,利润连续增长为10%的企业,原本计划评出10家,但符合评选标准的只有5家公司。这反映出中国上市公司群体性的经营业绩不稳定,甚至已呈落后之态。而上海华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入列这仅有的5家上市公司当中,董事长仰融的名字就此醒目地出现在纪硕鸣的眼前。



王学仁《见证清白》详细记述了仰融案始末。(多维社)

青岛海尔的张瑞敏早已名声在外,而上海华晨的仰融虽在资本运筹,产业拓展上极有胆识,但在面对采访话筒和镜头时,却时时讷言慎行,尚不为外界广知。编辑部确定下了上版人物,纪硕鸣便有了采访仰融的迫切感。可是,几经联系,仰融正在宁波开会,而纪硕鸣返程机票又买的是周六下午,同上海华晨再三商谈,采访时间定在了他回港当日的上午。

2001年10月20日上午9时,纪硕鸣如约来到申华金融大厦18楼会议室,同仰融握手笑谈,并同在场的董事会秘书朱胜良、秘书李正山相识后,落座开始采访。

10分钟后,证券时报记者华强推门而入。为显示对约访的尊重,仰融对华强说:“今天是我按照同《亚洲周刊》的约定,接受纪先生的采访,你既然来了,那就在场听一听吧,先不要对我今天谈的内容作出报道,好吗?”

华强点头应诺,既没有拿出答录机,也没有取出笔,静静地听仰融与港刊记者长谈。40分钟后,纪硕鸣关上了答录机,收起桌上3人的名片,对仰融说:“收到这几张名片,我看了后有点震撼。”

“震撼什么?”仰融不明白几张名片能给见多识广的《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带来什么震撼。

把名片放回桌上摊开,纪硕鸣一张一张地又看了一遍,然后告诉上海华晨董事长仰融:“你是博士,董事会秘书朱胜良也是博士,你的秘书李正山是在英文上富有学识的硕士。我走了那么多的地方,采访了那么多家上市公司,今天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博士任董秘,硕士任秘书的企业。”

闻言,仰融笑了起来,指指朱胜良和李正山,进而介绍:“他们不但拥有很高的学历,而且还很有能力,老朱对金融证券和宏观经济有所研究,是一位拿得出专着的经济学家,李正山的英语能力也代表了上海水平,是上了电视讲课的专家。”

把在场的两人夸了夸,仰融接着又说:“我们华晨这里有一大批像老朱、小李这样高学历的人士,管理层当中近一半的人都从海外归来。其实,经营一家企业,不在于他们的学位有多高,学问有多大,而在于把他们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学有所用,人尽其才。当然,我们华晨融入了国际资本,又处在技术很复杂的汽车产业当中,企业所需,高学位的人也就少不了啦。”

把关上的答录机又打开,纪硕鸣记录下了仰融的这一段阐述,同时又生感慨:“仰总,你刚才说过,汽车的核心是发动机,中国汽车工业落后于欧美、日本,甚至还赶不上韩国和巴西,缺就缺在没有核心技术来制造发动机上。我在想,要造出汽车发动机,首先要打造人才、管理、技术的企业发动机,这次采访的报道,我将要把笔墨落在这里。”

看来《亚洲周刊》的资深特派员纪硕鸣是一个能给汽车发动机和企业发动机加点油的记者,仰融会意地又一次笑了起来,吩咐秘书:“李正山,找时间请纪先生去一趟渖阳,到那里看看我们的中华轿车。”

(未完待续)

title_b5http://www.chinesenewsnet.com
[有感而发] [网友报导] [新闻总目录]


多维新闻检索 检索说明...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