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04年10月29日20:9:7(京港台时间)
--------------------------------------------------------------------------------
王学仁:见证清白──仰融失守华晨真相(连载14)
(续前)可是,纪硕鸣一直没有余闲,挤不出时间跑到渖阳去看仰融的中华轿车,三拖两推就到了新年。2002年1月8日下午3时,《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对纪硕鸣作出工作布置:“宝马负责亚洲区的销售副总裁通过公关公司找到了我们《亚洲周刊》,指定要你去采访他们的亚洲区销售会议,你看看这些材料,然后去参加宝马的会议,作一次采访。”
接过总编辑递上的资料袋,坐回电脑前,纪硕鸣看完会议材料后,方知道在全球经济衰退的2001年,宝马公司却逆境而上,一马当先,在全球卖出去了95.5万辆汽车,达到12%的增幅,而在亚洲地区销售6.1万辆宝马车,重新回到亚洲金融风暴前的销售数量;中国大陆则在上一年售出宝马轿车5,742辆,成为继日本后的亚洲第二大市场。
所以,在如此显着的市场变动中,宝马一改常态,将多年来选址新加坡的亚洲区年度销售会议,移入香港九龙尖沙咀的半岛酒店,在富有浓郁欧洲情调的会议厅里,筹画和落实新一年宝马车在亚洲的销售。同时,也意在显现宝马集团于在华投资,同华晨合作生产宝马3系列、5系列轿车的前夕,通过这次落址香港的亚洲区销售会议而更加接近中国大陆。
随后,按照资料袋里留下的一组号码,纪硕鸣给公关公司打去电话,查问宝马出于哪种考虑,而指定这里的专人赴会采访?对方回话:“尽管宝马的亚洲区销售会议的公关宣传由我们来做,但宝马知道《亚洲周刊》,不是我们推荐的,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宝马的副总裁要指定你来采访。”
既然这次指定采访同公关公司无关,那么会不会和去年10月20日在上海采访过仰融,作过宝马将同华晨合作,在中国制造宝马的那篇报道有关呢?边想着,纪硕鸣边在笔记本上记下了“BMW”3个字母。
第二天上午,纪硕鸣早早出行,从港岛过海到九龙的半岛酒店,途中给李正山打去电话,询问华晨与宝马合作的进程?李正山向仰融请示后告知:“一切照旧。”
卖车,没有什么值得多写的,而宝马来华投资却是很抢眼的新闻。进了酒店,见到宝马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迈克尔.格纳尔博士(Michael Ganal)后,纪硕鸣在采访中即问:“宝马在华投资,生产整车,为什么要选择华晨,选择仰融先生?”
迈克尔.格纳尔这个德国壮汉看了看个子与自己不相上下的香港记者,爽然应答:“这同华晨是一家民营企业的背景有关,这家公司的机制适合宝马的要求,而且华晨现在生产轿车的设备,也适合于宝马的制造。”
待纪硕鸣记完停笔,迈克尔.格纳尔博士又说:“宝马汽车的文化代表新的技术、新的文化,车型体现出了运动的气质,符合新一代企业家、商业家和新崛起一代的追求,而华晨和仰融先生则是我们来中国后,所看到的最接近宝马风格的公司和企业家,仰融先生这个人思想前卫,很有干劲和活力,这正是我们宝马来华投资,生产3系列、5系列整车所最需要的企业和企业家。”
这番话说得在理,换个地方制造轿车,宝马缺什么呢?资金、技术、品牌、管理、销售、维修,那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他们不愁这些,让他们最为看中的则是企业的机制和经营者的素质,而在宝马集团的眼里,他们恰恰感觉到了仰融正是中国一枝独秀的人物。
王学仁《见证清白》详细记述了仰融案始末。(多维社)
结束对迈克尔.格纳尔博士的采访,纪硕鸣落笔成文,把宝马对华晨和仰融的分析、评价和选择,刊发在2002年第2期的《亚洲周刊》上。此后,他不知道仰融是不是读到了这篇文章,而他则忙于其他选题,也没有再同华晨方面联系。直到2002年7月17日,一个周三的深夜,在几声电话铃响后,他才听到从上海传过来的声音,惊闻华晨产权划拨给了辽宁省政府,仰融在将被“双规”的当夜抽身躲进医院,进而出走海外的内幕讯息。
华晨那么大的一份家底,一旦出现产权变动,资产移位,那么有待报道的真相就太多了。纪硕鸣马上起身坐到了电脑前,从互联网上搜索到的零星文章上,看到仰融并没有倒在诈骗钱财、行贿受赂、偷税漏税这类低层面的经济犯罪上,而是陷进了产权界定、资产归属的争议里面,以致跟随多年的身边4个人反目、反水,弄得他不得不离境方可安身。
出走30多天,仰融和华晨的近况怎么样了?纪硕鸣拨出了李正山的手机号码,可是连拨多次,总是听到“你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的提示音。此前,惦记着去渖阳看看华晨的中华轿车,以及华晨同宝马的合作,纪硕鸣给李正山打过几次电话,无论是深夜,还是清晨,都可以听到这位仰融秘书的声音,怎么这一次李正山的流动电话竟然会长时间关机呢?
第二天上午9时,纪硕鸣离家从炮台山坐上地铁,换乘报馆班车,进了编辑部,继续给李正山打电话,但是依然没有回音。是不是李正山这个秘书随同仰融一起走掉了,也去了海外?纪硕鸣作出了这番猜测,转而给上海申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它已随上海华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改回原名)打去电话,找已从董事会秘书改任副总裁的朱胜良。
“你过两个小时再给我打电话。”听到打来电话的是香港《亚洲周刊》的纪硕鸣,朱胜良马上回话,随即挂断电话。
朱胜良一直是个沉稳的人,有学者风度,遇到大事、急事至多连抽几包烟,而不会显得忙乱慌张,但是在这一个电话中,纪硕鸣却明显感到了他的语调是那么的急促、紧迫,有点失常。看来,上海那边华晨的事态正如昨天深夜的那个电话所言,仰融出大事了。
大事能出大文章,《亚洲周刊》又将有震动社会各方的选题出世,纪硕鸣马上起身离座,向总编辑邱立本的办公室大步走去。
(未完待续)
title_b5http://www.chinesenewsnet.com
[有感而发] [网友报导] [新闻总目录]
多维新闻检索 检索说明...
电邮本则新闻给您的朋友:
2004年10月29日20:9:7(京港台时间)
--------------------------------------------------------------------------------
王学仁:见证清白──仰融失守华晨真相(连载14)
(续前)可是,纪硕鸣一直没有余闲,挤不出时间跑到渖阳去看仰融的中华轿车,三拖两推就到了新年。2002年1月8日下午3时,《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对纪硕鸣作出工作布置:“宝马负责亚洲区的销售副总裁通过公关公司找到了我们《亚洲周刊》,指定要你去采访他们的亚洲区销售会议,你看看这些材料,然后去参加宝马的会议,作一次采访。”
接过总编辑递上的资料袋,坐回电脑前,纪硕鸣看完会议材料后,方知道在全球经济衰退的2001年,宝马公司却逆境而上,一马当先,在全球卖出去了95.5万辆汽车,达到12%的增幅,而在亚洲地区销售6.1万辆宝马车,重新回到亚洲金融风暴前的销售数量;中国大陆则在上一年售出宝马轿车5,742辆,成为继日本后的亚洲第二大市场。
所以,在如此显着的市场变动中,宝马一改常态,将多年来选址新加坡的亚洲区年度销售会议,移入香港九龙尖沙咀的半岛酒店,在富有浓郁欧洲情调的会议厅里,筹画和落实新一年宝马车在亚洲的销售。同时,也意在显现宝马集团于在华投资,同华晨合作生产宝马3系列、5系列轿车的前夕,通过这次落址香港的亚洲区销售会议而更加接近中国大陆。
随后,按照资料袋里留下的一组号码,纪硕鸣给公关公司打去电话,查问宝马出于哪种考虑,而指定这里的专人赴会采访?对方回话:“尽管宝马的亚洲区销售会议的公关宣传由我们来做,但宝马知道《亚洲周刊》,不是我们推荐的,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宝马的副总裁要指定你来采访。”
既然这次指定采访同公关公司无关,那么会不会和去年10月20日在上海采访过仰融,作过宝马将同华晨合作,在中国制造宝马的那篇报道有关呢?边想着,纪硕鸣边在笔记本上记下了“BMW”3个字母。
第二天上午,纪硕鸣早早出行,从港岛过海到九龙的半岛酒店,途中给李正山打去电话,询问华晨与宝马合作的进程?李正山向仰融请示后告知:“一切照旧。”
卖车,没有什么值得多写的,而宝马来华投资却是很抢眼的新闻。进了酒店,见到宝马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迈克尔.格纳尔博士(Michael Ganal)后,纪硕鸣在采访中即问:“宝马在华投资,生产整车,为什么要选择华晨,选择仰融先生?”
迈克尔.格纳尔这个德国壮汉看了看个子与自己不相上下的香港记者,爽然应答:“这同华晨是一家民营企业的背景有关,这家公司的机制适合宝马的要求,而且华晨现在生产轿车的设备,也适合于宝马的制造。”
待纪硕鸣记完停笔,迈克尔.格纳尔博士又说:“宝马汽车的文化代表新的技术、新的文化,车型体现出了运动的气质,符合新一代企业家、商业家和新崛起一代的追求,而华晨和仰融先生则是我们来中国后,所看到的最接近宝马风格的公司和企业家,仰融先生这个人思想前卫,很有干劲和活力,这正是我们宝马来华投资,生产3系列、5系列整车所最需要的企业和企业家。”
这番话说得在理,换个地方制造轿车,宝马缺什么呢?资金、技术、品牌、管理、销售、维修,那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他们不愁这些,让他们最为看中的则是企业的机制和经营者的素质,而在宝马集团的眼里,他们恰恰感觉到了仰融正是中国一枝独秀的人物。
王学仁《见证清白》详细记述了仰融案始末。(多维社)
结束对迈克尔.格纳尔博士的采访,纪硕鸣落笔成文,把宝马对华晨和仰融的分析、评价和选择,刊发在2002年第2期的《亚洲周刊》上。此后,他不知道仰融是不是读到了这篇文章,而他则忙于其他选题,也没有再同华晨方面联系。直到2002年7月17日,一个周三的深夜,在几声电话铃响后,他才听到从上海传过来的声音,惊闻华晨产权划拨给了辽宁省政府,仰融在将被“双规”的当夜抽身躲进医院,进而出走海外的内幕讯息。
华晨那么大的一份家底,一旦出现产权变动,资产移位,那么有待报道的真相就太多了。纪硕鸣马上起身坐到了电脑前,从互联网上搜索到的零星文章上,看到仰融并没有倒在诈骗钱财、行贿受赂、偷税漏税这类低层面的经济犯罪上,而是陷进了产权界定、资产归属的争议里面,以致跟随多年的身边4个人反目、反水,弄得他不得不离境方可安身。
出走30多天,仰融和华晨的近况怎么样了?纪硕鸣拨出了李正山的手机号码,可是连拨多次,总是听到“你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的提示音。此前,惦记着去渖阳看看华晨的中华轿车,以及华晨同宝马的合作,纪硕鸣给李正山打过几次电话,无论是深夜,还是清晨,都可以听到这位仰融秘书的声音,怎么这一次李正山的流动电话竟然会长时间关机呢?
第二天上午9时,纪硕鸣离家从炮台山坐上地铁,换乘报馆班车,进了编辑部,继续给李正山打电话,但是依然没有回音。是不是李正山这个秘书随同仰融一起走掉了,也去了海外?纪硕鸣作出了这番猜测,转而给上海申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它已随上海华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改回原名)打去电话,找已从董事会秘书改任副总裁的朱胜良。
“你过两个小时再给我打电话。”听到打来电话的是香港《亚洲周刊》的纪硕鸣,朱胜良马上回话,随即挂断电话。
朱胜良一直是个沉稳的人,有学者风度,遇到大事、急事至多连抽几包烟,而不会显得忙乱慌张,但是在这一个电话中,纪硕鸣却明显感到了他的语调是那么的急促、紧迫,有点失常。看来,上海那边华晨的事态正如昨天深夜的那个电话所言,仰融出大事了。
大事能出大文章,《亚洲周刊》又将有震动社会各方的选题出世,纪硕鸣马上起身离座,向总编辑邱立本的办公室大步走去。
(未完待续)
title_b5http://www.chinesenewsnet.com
[有感而发] [网友报导] [新闻总目录]
多维新闻检索 检索说明...
电邮本则新闻给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