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31日20:18:4(京港台时间)
--------------------------------------------------------------------------------
王学仁:见证清白──仰融失守华晨真相(连载16)
(续前)面对问话,朱胜良并未说出什么,而是想了想后提出建议:“苏强在,不如你去采访苏强。”说着,他报出了苏强的手机号码,把与仰融去向有关的采访推了出去。
身为公司副总裁,作为学兄又与仰融先后师从刘诗白教授,在西南财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不会不知道仰融的近况,但是对远道而来的特派员他却只字不谈仰融,把采访推到了苏强那里。这么做,他是不愿谈,还是不便谈,或者不该谈仰融?
上门采访是求别人的事,既然朱胜良绕了过去,纪硕鸣不得不答应下来:“也好,我把苏强的电话号码记下来,同他联系一下,先采访他。”
几笔记下电话号码,纪硕鸣想到整个华晨产权出现变动,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不会是苏强,也不应该是苏强,这时候去找苏强,在采访上会有什么进展呢?惟有找到仰融,听他讲述,才会获知内情,掌握华晨事件的真相。这么一想,他转念向朱胜良提出:“我想先采访仰融,你看有没有可能?”
再提仰融,朱胜良副总裁又一次推脱:“我现在没有仰融的电话号码,辽宁公安来人找我,我对他们也说我没有仰融的电话号码,有什么事,都是仰融打电话给我。”
怎么?辽宁警方已经出面,到上海查问仰融的下落了,从朱胜良副总裁回话透露出的这一内情中,纪硕鸣感到了事态的严重。
朱胜良副总裁的手上,怎么会没有仰融在海外的电话号码呢?昨夜连访几人,纪硕鸣已经探知,依然身为董事长的仰融,一个多月来都是在越洋电话中,对申华实业的决策走向和经营管理,接连作出部署和安排,与朱胜良通话频繁。这么多的事情,两人之间的交谈怎么可能仅仅是仰融单方面拨打电话的呢?仰融不打电话过来,即使申华公司有再大的事情要向仰融报告,朱胜良这里不也断线了吗?
有没有仰融在海外的电话号码,可不可以把这个电话号码告诉外人,对朱胜良的处境会有什么直接的不利影响吗?他为什么要连声否认知道仰融的电话号码呢?难道真会是局势险恶,仰融连个电话号码都不能,也不敢留给朱胜良吗?纪硕鸣正在疑虑当中,办公室主任叶骏推门进来,见有外人,从口袋里掏出1张50元面额的人民币,递给朱胜良,没说什么又出去了。
“采访苏强是有必要的,但我仅仅采访他,了解不到很多与仰融直接有关的内容,也听不到仰融的看法,采访不到仰融这个最主要的人物,我的报道就没有办法写出来。”纪硕鸣又一次说出专程飞抵上海,上门采访的来意。
但是,朱胜良副总裁依然不改初衷:“我刚才向你谈了,你还是写写申华,现在申华危在旦夕,我希望你能把真相写出来,有媒体的力量介入,将使辽宁那边不能很快对申华下手。”
从获知不多的事态内情中,纪硕鸣可以分析出已经被免去华晨中国汽车董事局主席职务的仰融,势必要守住申华实业这最后一个仍在手中的内地上市公司,朱胜良提出报道申华实业目前的处境,这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即使落笔申华,也无疑要涉及华晨产权之争,还是要采访到仰融才能弄明白很多内幕,不采访仰融又怎么能够把这样一篇大文章做下去呢?
考虑到此,纪硕鸣继续向朱胜良提出:“苏强那里,我会同他联系,去采访他,前一阵子,有一些报道已经披露出来,苏强是仰融身边反水的四大金刚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但是以采访他为主来进行报道,并不是我现在最想要做的事。仅仅采访他,恐怕会离题太远,所以我还是要先采访仰融,请你给我安排一下。”
听听港刊资深特派员讲得十分在理,朱胜良想了想,提出又一个建议:“这样的话呢,你可以去找一个人,我给你一个电话号码,他就是叶骏,仰融的办公室主任,刚才进来的那个人,我不能直接跟仰融联系,你有什么问题,你同他讲。”
王学仁《见证清白》详细记述了仰融案始末。(多维社)
接过朱胜良写上电话号码的字条,纪硕鸣感到尽管依然不知仰融此时身在何处,如何同他联系,但已经开始走近了那个方向。回到国际贵都大酒店,纪硕鸣于下午4时25分打通了叶骏的手机,但是叶骏回话正在忙着,待空下来再回电。
可是,守在酒店里的纪硕鸣,直到晚上10点多钟,在久久的等候之中,仍未接到叶骏的电话。他等不下去了,给朱胜良打了电话。自仰融走后,独撑申华实业一方天地的朱胜良副总裁马上告知:“我已经同叶骏谈过你要找他,你直接给叶骏打电话吧。”
再与叶骏通电话,这位跟随了仰融多年的办公室主任向纪硕鸣提出:“你想采访仰总,你想谈什么问题,有哪些要问的内容,给我一个提纲。”接着,两人在电话中商定,第二天上午10时叶骏来酒店,取资深特派员采访仰融的提纲。
当夜,就采访仰融的提纲,纪硕鸣动开了脑筋。其实,他对仰融失守华晨的内情所知甚少,不可能列出详问深究的内容,只能从大局着眼,提出采访的一些思路:华晨中国汽车到美国上市,仅仅是仰融海外融资的一次大手笔,还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中国企业家走向全球的一个模式?中华轿车由仰融一手打造,仅仅是一辆车的下线,还是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制造与世界同步的中高档轿车,继一汽、二汽、上汽、广汽等与国外汽车大公司合资之外的又一个模式?华晨10年,仅仅是仰融的资本大翻番,还是中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下做大、做强了的一种模式?
静想之后,纪硕鸣取国家与仰融的关系为立意,围绕仰融的金融模式、民族汽车工业模式、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写下采访提纲,在第二天上午10时叶骏来酒店时,把提纲交给了他。转身离去时,叶骏留话:“请你等消息。”
在上海等了两天,采访仰融并无下文,纪硕鸣只能返回香港。走出赤_角国际机场时,他心事重重,这是进《亚洲周刊》7年来,唯一一次出门远行,空手而返的采访。
(未完待续)
title_b5http://www.chinesenewsnet.com
[有感而发] [网友报导] [新闻总目录]
多维新闻检索 检索说明...
--------------------------------------------------------------------------------
王学仁:见证清白──仰融失守华晨真相(连载16)
(续前)面对问话,朱胜良并未说出什么,而是想了想后提出建议:“苏强在,不如你去采访苏强。”说着,他报出了苏强的手机号码,把与仰融去向有关的采访推了出去。
身为公司副总裁,作为学兄又与仰融先后师从刘诗白教授,在西南财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不会不知道仰融的近况,但是对远道而来的特派员他却只字不谈仰融,把采访推到了苏强那里。这么做,他是不愿谈,还是不便谈,或者不该谈仰融?
上门采访是求别人的事,既然朱胜良绕了过去,纪硕鸣不得不答应下来:“也好,我把苏强的电话号码记下来,同他联系一下,先采访他。”
几笔记下电话号码,纪硕鸣想到整个华晨产权出现变动,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不会是苏强,也不应该是苏强,这时候去找苏强,在采访上会有什么进展呢?惟有找到仰融,听他讲述,才会获知内情,掌握华晨事件的真相。这么一想,他转念向朱胜良提出:“我想先采访仰融,你看有没有可能?”
再提仰融,朱胜良副总裁又一次推脱:“我现在没有仰融的电话号码,辽宁公安来人找我,我对他们也说我没有仰融的电话号码,有什么事,都是仰融打电话给我。”
怎么?辽宁警方已经出面,到上海查问仰融的下落了,从朱胜良副总裁回话透露出的这一内情中,纪硕鸣感到了事态的严重。
朱胜良副总裁的手上,怎么会没有仰融在海外的电话号码呢?昨夜连访几人,纪硕鸣已经探知,依然身为董事长的仰融,一个多月来都是在越洋电话中,对申华实业的决策走向和经营管理,接连作出部署和安排,与朱胜良通话频繁。这么多的事情,两人之间的交谈怎么可能仅仅是仰融单方面拨打电话的呢?仰融不打电话过来,即使申华公司有再大的事情要向仰融报告,朱胜良这里不也断线了吗?
有没有仰融在海外的电话号码,可不可以把这个电话号码告诉外人,对朱胜良的处境会有什么直接的不利影响吗?他为什么要连声否认知道仰融的电话号码呢?难道真会是局势险恶,仰融连个电话号码都不能,也不敢留给朱胜良吗?纪硕鸣正在疑虑当中,办公室主任叶骏推门进来,见有外人,从口袋里掏出1张50元面额的人民币,递给朱胜良,没说什么又出去了。
“采访苏强是有必要的,但我仅仅采访他,了解不到很多与仰融直接有关的内容,也听不到仰融的看法,采访不到仰融这个最主要的人物,我的报道就没有办法写出来。”纪硕鸣又一次说出专程飞抵上海,上门采访的来意。
但是,朱胜良副总裁依然不改初衷:“我刚才向你谈了,你还是写写申华,现在申华危在旦夕,我希望你能把真相写出来,有媒体的力量介入,将使辽宁那边不能很快对申华下手。”
从获知不多的事态内情中,纪硕鸣可以分析出已经被免去华晨中国汽车董事局主席职务的仰融,势必要守住申华实业这最后一个仍在手中的内地上市公司,朱胜良提出报道申华实业目前的处境,这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即使落笔申华,也无疑要涉及华晨产权之争,还是要采访到仰融才能弄明白很多内幕,不采访仰融又怎么能够把这样一篇大文章做下去呢?
考虑到此,纪硕鸣继续向朱胜良提出:“苏强那里,我会同他联系,去采访他,前一阵子,有一些报道已经披露出来,苏强是仰融身边反水的四大金刚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但是以采访他为主来进行报道,并不是我现在最想要做的事。仅仅采访他,恐怕会离题太远,所以我还是要先采访仰融,请你给我安排一下。”
听听港刊资深特派员讲得十分在理,朱胜良想了想,提出又一个建议:“这样的话呢,你可以去找一个人,我给你一个电话号码,他就是叶骏,仰融的办公室主任,刚才进来的那个人,我不能直接跟仰融联系,你有什么问题,你同他讲。”
王学仁《见证清白》详细记述了仰融案始末。(多维社)
接过朱胜良写上电话号码的字条,纪硕鸣感到尽管依然不知仰融此时身在何处,如何同他联系,但已经开始走近了那个方向。回到国际贵都大酒店,纪硕鸣于下午4时25分打通了叶骏的手机,但是叶骏回话正在忙着,待空下来再回电。
可是,守在酒店里的纪硕鸣,直到晚上10点多钟,在久久的等候之中,仍未接到叶骏的电话。他等不下去了,给朱胜良打了电话。自仰融走后,独撑申华实业一方天地的朱胜良副总裁马上告知:“我已经同叶骏谈过你要找他,你直接给叶骏打电话吧。”
再与叶骏通电话,这位跟随了仰融多年的办公室主任向纪硕鸣提出:“你想采访仰总,你想谈什么问题,有哪些要问的内容,给我一个提纲。”接着,两人在电话中商定,第二天上午10时叶骏来酒店,取资深特派员采访仰融的提纲。
当夜,就采访仰融的提纲,纪硕鸣动开了脑筋。其实,他对仰融失守华晨的内情所知甚少,不可能列出详问深究的内容,只能从大局着眼,提出采访的一些思路:华晨中国汽车到美国上市,仅仅是仰融海外融资的一次大手笔,还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中国企业家走向全球的一个模式?中华轿车由仰融一手打造,仅仅是一辆车的下线,还是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制造与世界同步的中高档轿车,继一汽、二汽、上汽、广汽等与国外汽车大公司合资之外的又一个模式?华晨10年,仅仅是仰融的资本大翻番,还是中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下做大、做强了的一种模式?
静想之后,纪硕鸣取国家与仰融的关系为立意,围绕仰融的金融模式、民族汽车工业模式、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写下采访提纲,在第二天上午10时叶骏来酒店时,把提纲交给了他。转身离去时,叶骏留话:“请你等消息。”
在上海等了两天,采访仰融并无下文,纪硕鸣只能返回香港。走出赤_角国际机场时,他心事重重,这是进《亚洲周刊》7年来,唯一一次出门远行,空手而返的采访。
(未完待续)
title_b5http://www.chinesenewsnet.com
[有感而发] [网友报导] [新闻总目录]
多维新闻检索 检索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