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曾经哟,有一个风姿绰约的美少年

fansile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11-03
消息
58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作者:朱系舟

   曾经哟,有这么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年,他曾经是那么地可爱、那么地诚挚,执著地把爱作为人类的一项本能、一项最基本的习惯来实践着。

   他不是苏有朋、谢霆锋类的美少年,但他可爱的品质绝不亚于他们,不但如此,他还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老大,因为他的金钱和权力可以砸晕现代任何一位少女,-----他是谁呢?他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刘盈。

   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不多,但他却是中国伦理道德史上一个非常关键性的人物,这一点,恐怕在他本人的意料之外。

   关于他的才智,可以从《史记曹丞相世家》中的一件事可以看出。刘邦死后,刘盈即位,不久,老丞相萧何死了,曹参从齐地调过来作汉王国的丞相。曹参上任以后,整天只喝美酒,然后和女人睡觉,官员给他奏事,他就来个酗酒大醉,把政务基本上荒废着。这一来,少年天子刘盈坐不住了,因为他正想大展宏图,承担对天下子民的责任呢。他没有大动干戈忙着惩罚曹参,而是先把曹参的儿子找来,要他去问曹参,为何“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 ,结果,曹参不知道儿子是带着皇帝的意图,于是展开老子作风,把儿子打了二百杖。少年天子还是沉得住气,于是降尊纾贵亲自去问自己的下属,曹参大谈清净治国的道理,少年老成的天子居然很能接受“无为而天下治”的道理。各位看客,他的政治智慧比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的伟人,好象并不见低哟。

  实际上,他这个皇帝的位子得来并不是轻易,相反,而是相当地不易,因为他的老爸刘邦总觉得他有些象温软的美眉,而没有一股父母遗传的杀伐之凶霸气,于是很不喜欢他(这一点与后世的朱元璋看太子朱标有些相似),几次要拿掉他的太子地位,让刘邦宠爱的戚姬的儿子如意来替代他,好在他有一个凶恶而有计谋的的母亲,才让他顺利在接了班。按理说,这样一个从你死我活的宫廷权争中出来的人,应该是满怀仇恨的,你看李世民同志就酷酷地杀了哥哥和弟弟,还把小侄子都咔嚓了,把嫂子弟媳都宠幸了。但这位风姿绰约美少年却不,相反,他千方百计地保护过去的政敌。

   吕太后是不让她的对头安生的。她让赵王返回长安,但在周昌那里碰了钉子(这个周昌是吕后有大恩人,吕后曾跪在他面前,头砸得咚咚响地感他的恩),于是恨得牙痒痒,“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上”,吕后把周昌调离了,换了一个赵相,终于把赵王如意弄来长安。美少年知道母亲的心思,于是向母亲求请,但这位母亲不是一般的人,他为了政敌的安全,于是亲自到霸上迎接弟弟,还天天和过去的仇敌同吃同喝、同坐同睡,不让吕后找到机会下狠手。但是百密一疏,有一天,少年天子去打猎,赵王如意却不愿早起,要睡懒觉,等打猎回来后,美少年就见到了弟弟的尸体。

   第二年,又一件令他震惊的事发生了。

   这一天,他的母亲带他去参观一个厕所,厕所里有一个怪物,四肢被砍掉了,眼瞎了,耳聋了,还是一个哑巴,母亲笑嘻嘻要他猜这个人是谁,他一脸地惊愕。母亲怪怪地笑了,然后咬牙切齿地告诉他,这个怪物就是他那漂亮的后母。

   他是如何面对这件事的呢?

   按照“为尊者讳”传统,他应该抹去自己母亲的凶残一面,兴许应该找出戚姬和赵王曾经要动摇社稷的罪行,这一点是不难做到的,因为他的政敌的确也做过对他不利的事,差点把他的姨父焚哙砍了头,只要稍微发掘发掘,是不难找到需要的东西的。

   但他不,他深刻地忏悔:他太大意了,他应该想到的,他的母亲偏执的性格一定会实现她的计划的。他为什么不稍微提高防范呢?这样,她的后母,一位刚失去爱子的人就不会落到如此悲戚的下场了。

   他一言不发,向这个怪物跪下去,深深地跪下去,把她的母亲凉在一旁。

   他并没有简单地把跪作为忏悔,他认为,这是不够的(现在,我们也听到某些政客谈对农民的忏悔,大都在口头上)。 他的内心里,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告诉他,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情,一定会遭到上天的厌弃,上天一定会以它的方式去惩罚作恶的人,这是不可避免的。他深信,一定要有人承担责任,他不愿意由他的母亲来承担上天的责罚,因为他是一个孝道的人,在他与母亲艰难的日子里,深知母亲是爱他的,他是母亲的一切希望之寄托;他也深知母亲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善良的女人,而不是现在这样一个过激的女人、毒恶的女人。

   站在此岸与彼岸之间,他一次次地思考,一次次地思考,终于,他作出了决断。

   他让手下人跟母亲说:“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他竟然不爱江山爱真理,他真的放弃了人人追逐不已的最高权力,去替代母亲接受上天的惩罚。

   开始,吕后认为他只是发泄不满而已,小孩子嘛。

  十几天了,皇帝不理事了,这起突然的事情让帝国的中心不安静了。吕后让太傅叔孙通,也就是刘盈的老师来说服他,但老师傅只告诉他“天子无过举”(即是永远正确),当然按这个逻辑,吕后的残酷也不是错,更体现了敌人过去的凶恶,何况对敌人的友爱就是对人民的残暴,对敌人的清洗是为了政权的稳固,但老师的谆谆善诱在弟子的面前没有一点力度,他还是沉在忏罪之中,一言不发。

   又过了一个多月,吕后不得已,只好硬请来老谋士张良,求他以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这个皇帝来处理政务。

   张良就是张良,他有他的法子,而且他的法子还一向管用,上一次,让刘邦改变废刘盈太子的主意就是他出的。

   他静静地站在美少年的面前,定定在望着他,张良以为,人嘛,总是有缺口的,就看你能不能发掘到,只要找到一丝意料之中的恐慌和犹豫,就可以一击而破,这是张良的长项,张良对自己识人的本领是很有自信的,作为一个谋略大家,他曾把人按欲望划分,他相信没有人是真心拒绝权力和利益的,没有人在道德和功利面前是不可以动摇的。

   但这一次,他没有料到,美少年也只是静静地望着他,俩人一句话也没说,许是他真的老了。憔悴的少年还是淡定地望着他,他竟然找不出这个少年一丝的犹豫。

   憔悴的少年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话:“如果爱成为一种习惯,那该有多好。”

   张良无语,美少年也不再说话,一脸的坚毅、一脸的坦然。

   张良退出。

   美少年只是在心里一遍遍地重复:知我者谓我心苦,不知我者谓我何苦。

   他默默地坚守他的信念。

   史书只记载了关于美少年后来的一件事:他的大哥,即是刘邦的外妇所生的长子齐王刘肥来了,吕后又想杀他,在一次宴会上让齐王为皇帝弟弟祝寿,美少年于是装着不知道,拿起杯子要一同喝,吕后没有办法,只好上前把酒打翻―――当然,那是一杯毒酒。

   终于,有一天,他倦了,他走了,他走的时候,还是那么地年轻,他得到了一个谥号:孝惠皇帝,大臣们取这个谥号来纪念他对母亲的孝和他对子民的仁惠。

   曾经哟,有这样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年,他把爱作为人类的习惯去追求,在他周边的人都记住仇恨的时候,他执著地追求平等的爱,无一丝功利的爱,当暴力发生时,他用自身风姿绰约的年轻生命去忏悔,他去上帝那里,去求得上天对他子民一如既往地施与仁爱。

   他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爱作为习惯来追求的人。

   一百多年后,西方有一位信徒,他告诉世界要仁爱,他让自己的身躯钉在十字架之上,终于,西方让爱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

   在东方,他却是默默地孤独,到如今,这篇东西大约要算是唯一的祭奠他的文字
 
让我想起<大明宫词>,也是很美的。
 
人是好人但不能嫁.
 
如果爱成为一种习惯,那该有多好~
 
看着这个贴下去不忍心呐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