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籍法》面临考验 应否实行双重国籍制?

happy-g-lucky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02-07-09
消息
586
荣誉分数
18
声望点数
0
NEWS.SOHU.COM  2004年12月06日10:12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现有70多个国家承认或接受双重国籍。不过,中国不在其中。但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对祖国抱着赤子之情的外籍华人希望祖国能给予他们中国国籍。同时,现有国籍制度也面临国内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

  加拿大移民的“国籍苦恼”

  国际先驱导报加拿大特约记者邢国欣报道 于敏8年前和夫人从北京移居加拿大,如今在多伦多一家高技术公司担任技术总管。

  尽管在这里事业有成,生活舒适,但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时常撩起于敏回国创业的冲动,他自信如果把自己在海外多年奋斗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祖国,一定能再创一番辉煌。

  然而,让于敏踌躇不定的是身份问题。

  由于业务关系经常回国的于敏保留了中国国籍,至今尚未申请入加籍。而她的夫人已经入籍,在这里出生的儿子也是加拿大国籍。这样,如果于敏带全家回国创业,他的夫人和孩子在就业和入学方面将面临着很多麻烦。

  “放弃中国国籍真是不情愿,可这样‘一家两制’也是个问题。”于敏对记者说。

  不承认双重国籍困扰着许多像于敏这样的加拿大华人。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公民海外移民、留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加拿大,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来自大陆的移民就有近30万,留学生数量也非常可观。许多中国移民、留学生在加入加拿大国籍时都不情愿放弃中国国籍。从事加中贸易的大陆移民,出于交通、就业等方面的实际考虑,在入籍不入籍的问题上更是陷入两难境地。

  近些年来,加拿大大陆移民期盼中国政府允许他们保留中国国籍的呼声日益强烈。有影响的“加拿大普通话华人联合会”曾举办大型网上民意调查,显示92%参与调查的大陆移民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允许中国移民在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入籍公民后保留中国国籍,即对应承认双重国籍。

  “加拿大普通话华人联合会”发表的研究报告认为,大陆移民入加籍时都不情愿放弃祖国国籍,期望中国政府承认双重国籍,既有感情方面的因素,也有大量实际需要。而这些实际需要同时也是符合祖国国家利益的。对应承认双重国籍,可以做到祖国国家利益和海外华人利益两全。

  报告认为,允许中国移民自愿保留中国国籍,不再需要按照外国人入境办法办理签证,便于加中贸易文化交流频繁的大陆移民来去自由;大量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在取得加拿大等国公民身份后,回中国再创业,也不再被视为外籍人士,可以中国公民身份做法人开公司;人才回流后的家庭安排、子女读书等等,避免按外国人对待;在海外奋斗多年的移民晚年落叶归根,可以公民身份回归故里,将大量资金、技术、经验带回祖国。海外中国移民以公民身份来去自由,会带给中国更多更大的商机,在祖国居住履行公民义务,还会给国家带来大量外汇和税收。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也是报告着重强调的一个理由:允许其自愿保留中国国籍,不仅可以激励中国移民在海外以主人翁姿态维护祖国利益,而且可以吸引海外移民以公民身份,而不是以外国人身份参加祖国建设,参加政府管理,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事务发表意见,为民族发展献计献策。

  报告还认为,实行双重国籍有利于中国政府依法管理国外归来人士。如果海外移民归来在中国犯罪,由于其保留中国公民身份,可以按照国内法律来审理,不会造成国家安全问题。

  在加拿大西部省份一所大学任教的钟教授对记者说:“应该认真对待加拿大中国大陆移民对双重国籍问题的强烈关注和期盼。不能认为其原因在于他们希望交通便利,更不能庸俗化地认为他们在‘脚踏两只船’,‘好处两边沾’。”

  “加拿大提倡多元文化,承认双重国籍,吸引了大量国际人才、资金和技术。比较而言,中国现在是人才、技术、资金‘外流’大国,《国籍法》的限制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因素,”钟教授对记者说:“承认双重或多重国籍是世界潮流,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在《国籍法》上也应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进行适当改革。这对中国国家利益没有损害,可创造双赢局面。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国应有这样的胸怀和自信,改革《国籍法》,汲取海外华人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010―63073377)。
 
2

 中国《国籍法》面临新考验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身份多重化是中国《国籍法》面临的另一种考验,成为引发双重国籍讨论的内部原因。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出境人数逐年上升,一些人在国外长期居留或定居下来,还有一些在国外逗留一段时间后返回国内。其中一部分获得了外国护照,回国后以“外国人”身份活动;有的人在出境前先获得外国护照,以中国公民身份出境,而后以“外国人”身份入境;也有的人从未出境,在国内取得了外国护照,变成“外国人”。而这些人相当一部分又都拥有中国护照。

  对于这部分人是否适用自动丧失中国国籍的原则,由于属于《国籍法》颁布后出现的新现象,因此曾一度出现制度上的空白。

  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些“事实上的双重国籍者”,成为中国国籍管理面临的一道难题。

  在这些人当中,除部分通过正规渠道申请获得护照以外,有相当一批护照是重金买来的。“他们中多数是通过其在香港或国外的亲属代为办理的所谓‘投资移民护照’,也有的是花高价从私人手中购买的,其中有些是假护照。”

  有关资料显示,购买这类护照的中国公民不是为了前往发照国定居,而是作为跳板,假道去第三国或香港,也有以外国人身份出入我国国境并在境内从事商务活动的。其中有一些人在国内利用外国护照搞诈骗活动,有些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人购买这种护照是为了逃避打击和惩罚。

  针对这种新的情况,1990年6月,公安部、外交部颁布并实施《关于中国公民非法持用外国护照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除退出中国国籍或定居在外国(必须持有足资证明其真正在外国定居的有关证件、证明,并在事实上定居外国),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人员外,我一律不承认中国公民所持有的外国护照”。

  尽管如此,护照买卖之风在中国仍很盛行。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海关每年都会扣下许多这类的护照。而个体户和私人企业家在护照被扣下后,往往会大吵大闹,不甘心损失。另外一些人则很奇怪,护照被扣下就悄声离去,生怕更多的人知道,而且他们不会回来认领,怕暴露身份。

  有人估计,买护照花费巨大,每年都让中国损失大量的外汇。#(窦晨整理)

  新西兰侨胞陈书呼求双重国籍

  国际先驱导报驻惠灵顿记者黄建明报道 “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中有一个代代相传的古训:‘落叶归根’,但愿我们归根时,心里、兜里还揣着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近日,一位华人在新西兰当地的华文报纸上发表文章,吐露自己的心情。

  其实,在新西兰,和这位华人有相同愿望的并不在少数。

  不久前,中国全国政协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访问新西兰。在与当地侨胞的座谈会上,惠灵顿、怀卡托和南岛三家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名向罗豪才呈递了“我们热切期盼祖国尽快修改《国籍法》,承认双重国籍”的建言书。惠灵顿新华人联谊会也向罗豪才递交了呼吁承认双重国籍的“呼吁书”,表达了新西兰广大侨胞希望我承认双重国籍的强烈愿望。

  现在旅居新西兰的华人华侨人数在12万左右,其中在祖国改革开放以后来新定居的华人人数占一半左右。这些新移民中绝大多数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或建国初期出生的中国人,对祖国怀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他们在出国发展后,由于形势所迫失去了中国国籍,这对他们回国发展、旅行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这部分人要求恢复双重国籍的呼声最高,要求祖国修改《国籍法》的心情最迫切。

  据记者了解,他们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海外华人华侨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用国籍将他们分隔出去,不符合中国几千年的伦理观念和传统习惯。

  另外,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和经济高速发展受世界瞩目,海外华人华侨的社会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民族自豪感也是他们要求保留中国国籍的重要原因。

  还有观点认为,从建国初期到现在,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颁布《国籍法》20多年来,国际国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国际和平环境十分有利,现在是修订《国籍法》的最佳时机。

  实行双重国籍,可以为他们在中国的生活,旅行和工作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据记者了解,由于没有中国国籍,一些支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当地华人往往会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你们自己都失去了中国国籍,作为外国人,你们有什么资格侈谈中国的统一呢?”这些华人告诉记者,如果他们拥有中国国籍,成为法理上认可的中国人,他们就更能够理直气壮地说话。

  当地侨胞们建议,承认双重国籍,可分阶段实施:对经常因商务、投资、贸易、学术交流、求学、求职、议政、求医、回国养老或有特殊需要的海外华人,可予以优先发给中国护照,甄别工作可由驻外使馆进行。他们还建议,承认双重国籍,可采取对等原则,即对那些侨居在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里的华人予以承认双重国籍。
 
3

 国籍诉求,渐进兑现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岚报道尽管还处于争议当中,但恢复双重国籍呼声背后外籍华人的切实需求,是不容忽视的,毕竟,动员海外华人为祖国建设服务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关键在于兑现的方式。

  绿卡制度为进一步改革留下空间

  2004年8月15日,公安部、外交部发布并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只要符合条件,包括外籍华人在内的外国人均可获得中国“绿卡”,取得永久居留资格。

  但此后舆论的普遍评价是:“门槛太高”。

  一位在侨联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告诉记者,来自东南亚地区一位第三代华人就对《审批管理办法》中有关投资额度提出过质疑。因为按照新颁布《审批管理办法》的,如果以直接投资为标准的话,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国家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产业投资合计50万美元以上;中国西部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投资合计50万美元以上;在中国中部地区投资合计100万美元以上;在中国投资合计200万美元以上。这位华人告诉他说,并不是所有的华人华侨都能拿出那么多钱投资,自己就很难达到这项要求。

  而据统计,在“绿卡”制度实施之前,自1985年11月以来,中国政府也只批准了3000多名外国人在中国定居。业内人士分析,新制度颁布之后,也不会出现大量颁发绿卡的情况。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的程希认为,“绿卡”政策并没有完全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政策还有待进一步放宽。

  根据有关部门的解释,中国国籍与中国绿卡的申办是两码事,根据中国目前的法律,中国公民不能拥有双重国籍。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想获得中国国籍的外籍人士来说,离他们的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渐进原则与弹性处理

  但她同时指出,即使进一步放宽,改革也不可能一步就迈到允许双重国籍。

  “一个很难回避的问题是,如果恢复双重国籍,万一国外发生什么争端,中国管还是不管?如果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立场出发,不管,那冒很大风险去恢复这项政策就会显得毫无意义,”程希说“渐进更符合中国改革的节奏”。

  其实,早在1999年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包括著名节目主持人陈铎在内的12名政协委员曾联名提出了“关于撤销‘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规定的建议案”。

  公安部当年则在对该提案的答复中提到:“《国籍法》颁布实施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原则在处理国籍冲突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原则符合目前的国情和国家根本利益。”“中国政府考虑到外籍华人来访探亲、工作、访问等实际需要,在他们入出境、居留、旅行等方面为其提供便利条件。”

  事隔近5年,实践证明,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具体尝试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由美国哈佛大学学成归来的全国政协委员韩方明博士,曾提出过弹性处理国籍问题的思路。他认为,必须突破国籍问题上的“两分法”思维模式,实际上,在“不承认”与“承认”之间,还存在许多种“中间状态”的方式。

  他提出可以考虑以下的变通和调整:

  1、特别规定:由公安部具体制定的针对外籍华人在出入境、居留、旅行等方面的特别规定,例如一次入境最长停留时间,外籍华人为一年,而一般外国人为3个月;前往非开放地区,外籍华人凭亲属的邀请信即可在公安部门办理旅行证件,而一般外国人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除正在执行的这类特别规定外,建议根据需要和变化及时适当的增加。

  2、五年期的多次入境签证:目前,这类签证只给与“为中国经济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外籍华人”,且免收签证费。建议这类签证可给与所有的外籍华人,并收取签证费。

  3、颁发《外籍华人回乡证》:目前针对港澳台同胞,我国政府实施《回乡证》制度,建议把这个制度扩展至所有外籍华人,以便于他们经常性的出入境。

  4、颁发《永久居留证》:对有些愿意长期居留中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服务的外籍华人,借鉴美国的“绿卡”制度,向他们颁发《永久居留证》。根据本人需要,也可重新设立“户籍”。

  5、颁发《中国公民(海外)护照》:针对出国留学人员,在他们加入外国国籍时,我国政府向他们颁发《中国公民(海外)护照》,仅作为他们的返乡“旅行证件”(参照香港的做法)。

  韩方明认为,上述多种方式可逐步或同时实施,由海外留学人员及外籍华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以更好的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待条件成熟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国籍法》,承认双重国籍。

  据记者从消息人士处获悉,我国有关部门最近正在酝酿对等国籍,既如果对方施行双重国籍,我方也给予双重国籍;如果对方不承认,我方也不承认。但目前还仅限于工作研讨阶段。

  “绿卡制度也是讨论了很多年后才实施,未来更进一步的改革也会按照这个节奏前进,”程希说。
 
4

恢复双重国籍尚存争议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韩轩报道 唐先生即将取得澳大利亚国籍,对于同时也将面临的中国国籍的自动消失,他觉得没什么好担心的。

  双重国籍有必要吗?

  “像我们这些做商务的,经常要奔走于世界各地,拿到外国国籍去这些国家,很多都免签,非常方便。”唐先生先生告诉记者,出于同一目的,在他周围,一批大企业的中高层人士,都拿着外国护照或国籍。“何况,国外养老也非常方便”。

  按照规定,取得别国国籍后,其中国国籍会自动消失。对于将成为一名没有中国国籍的外籍华人,唐先生并不像有些外籍华人那样为以后中国签证的事情发愁。“办签证?!交给人力资源部就行了。”在长江商学院任职的唐先生显得很轻松。

  对于像唐先生和他周围的人士来讲,至少目前,设法取得双重国籍没有排在他们最紧要的日程里面。“能有当然更好了!”唐先生说,“但为这个发愁,恐怕没有必要”。在这一点上,唐先生和那些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签证问题而希望获得中国国籍的外籍华人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和唐先生不同,确也有发愁的。记者就不只一次看到有人在网上发帖讲述自己的苦恼,其中一条这样写道:

  “我本人现已参加考试,准备加入加拿大籍,但由于考虑到父母都在中国,年龄又大了,我又是独生子(未婚),而且父母希望我能回国与他们长期在一起生活工作。我现在真的是陷入两难之中,到底要不要放弃加拿大籍。我知道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请问已经有国外护照的朋友,如果持国外护照入境,是不是在入关时要求办理取消中国国籍的手续呀?如果我继续用国内身份工作就业(出来时并未注销户口),违法吗? ”

  显然,假如中国允许双重国籍,此人的疑惑自然迎刃而解。
 
双重国籍是否可行?

  相对于“有没有必要”,“是否可行”在双重国籍讨论中存在的更大的争议点。

  能否恢复双重国籍,直接涉及到东南亚华人的历史问题。

  香港《信报》认为,相对于占当前全球三千三百万华侨华人人口三分之二的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而言,主张双重国籍只代表了那些生活在实行双(多)重国籍政策的欧、美和大洋洲国家的华侨华人的观点,尤其是那些已定居这些国家、又拟到中国创业的原中国留学生。

  “华侨华人在东南亚和在欧美的情况有本质区别。在欧美国家,华侨华人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相对比较薄弱,总体感觉还是寄人篱下。但在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已经形成了相当重要的经济影响力,和当地其他力量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更为敏感,并具有很高的政治敏感性。”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程希说。多年来,她一直关注并研究双重国籍问题。

  她认为,虽然相比1998年印度尼西亚排华风暴之前,这些年该地区华人的政治处境有所好转,但有点风吹草动恐怕对他们还是不太有利。

  据《信报》报道,一些接受采访的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华人的看法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虑,他们几乎没有人赞同中国实行双重国籍政策。这主要是由于东南亚国家实行单一国籍的政策,一些国家对华人的疑虑至今未见减少,华人问题依然十分敏感。如果中国实行双重国籍政策,他们中的部分人将具有双重国籍的身份,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势必引发国际纷争,增加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困难。

  当然也有相反的意见认为,现实的条件早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中国籍缘故在东南亚发生的反华事件已大为减少。实际上,问题不是国籍而是中国人本身,长着中国人的面孔,保持着中国文化,移居的中国人喧宾夺主这个事实本身就会引起当地国的疑虑。民族间的融入是相当困难的问题,历史上一直如此,不论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取消中国籍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当地国的疑虑。

  甚至有一些比较激进的观点认为,中国不应该为自己的公民获取了外国国籍而取消他们的本国国籍,以讨对方国家的喜欢。

  恢复双重国籍是否可行还存在另外一个争议焦点,即改变即定政策会不会给我国政府部门的管理带来混乱和不必要的麻烦?

  担心的观点认为,从法律上讲,双重国籍有可能为一些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或获得从轻处罚提供机会,因为有的行为在一个国家是违法,在另一个国家则不违法;有的行为在一个国家要受到重罚,在另一个国家则只会受到轻罚;在审理程序上也有很大不同,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而这是世界上多数国家不承认双重国籍的重要原因。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改革《中国国籍法》、恢复承认双重国籍,真可以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从这个角度来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70多个国家承认或接受双重国籍。",没这么多吧,20个就不错了.
 
70多个国家承认或接受双重国籍

这句话说得很巧妙。例如美国,法律上不承认双重国籍,但实际上接受。
 
建议在修改国籍法的同时修改婚姻法,比如一女可以同时嫁两汉,改善改善人权问题。
 
看见别人吃肉就骂娘,轮到自己时候就跳到碗里吃.
 
最初由 qiuyi_1 发布
My understanding is: the people who want to take adventage of both sides really support the idea of 双重国籍. For example, some people would go back to China to earn more money (if they had 双重国籍)while keeping their Canadian Citizenships. After they earn enough money or when there is a war in China, they would come back to Canada to enjoy the free health care and peaceful environment and......For the majorty people, it's not a big issue if they have 双重国籍 or not.
I don't like this idea of having 双重国籍 because if those people could go back, they would make native Chinese more difficult to find their jobs, and when they earn big money in China, they don't pay tax to Canada but they still could enjoy all the benefits as the Canadian tax payers. It's not fair.
:cool: :cool: :cool: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