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温州~~~美景美食才子佳人~~~

雁荡八大景区 - 仙桥景区→ 仙姑洞

仙姑洞是一个曲尺型的奇洞。洞内有三层砖木石结构的建筑,主要用于从事道教活动。二楼设有三块石碑,皆为清代所刻。左右为风景碑,中间的刻有大清光绪二十二年的一道圣旨,题为“钦旌贞烈 李姑碑记”,封李玉莲为贞洁烈女。因年月久远,有些字迹已模糊不清。三楼香烟袅袅,中供三清祖师,右侧塑仙姑像。
   此洞开于宣统元年,咸丰年正式开发。
   据传,清朝咸丰辛酉年(1861),台州临海李公岙的女儿李玉莲姑娘,避难于洞中,在同治甲子年(1864),为反抗土寇的强抢而投崖殉身,死时趺坐如尘,神情从容。光绪帝知此事后,下旨封她为“贞烈”,后来人们尊她为“仙姑”,并改称此洞为“仙姑洞”。在她殉身的地方建仙姑墓。
   仙姑洞内翠壁丹崖别开化境,外则层峦叠嶂峭壁万仞。洞下不远处有仙姑墓。
 
雁荡八大景区 - 仙桥景区→ 仙姑洞景区之二
 
雁荡八大景区 - 仙桥景区→ 碧溪栈桥
 
雁荡八大景区 - 羊角洞景区→ 羊角二洞

羊角洞景区:
   羊角洞景区是雁荡山斜逸旁出的一个支脉。在归宗雁荡以前,它以自己的名字――方山久为世人所知,且有自己的开山祖师。那位祖师是一个羽士。它的一系列洞文化教育和其他建筑因而充满了道教和巫风的气息,是雁荡山八大景区中最具中国民间宗教文化色彩的地方。这一景区由羊角洞和双龙谷两部分组成,合计不过3平方公里,是雁荡山面积最小的一个景区,然而峰、嶂、洞、瀑、潭、湖一应俱全,又最近大海,俯仰呼吸之间,尽是天风海雨潮声蜃影,恰好应了某当代作家的一句名言:虽小却好 ,虽好却小。但是有了雁荡山,羊角洞只能虚怀避席,做雁荡山的一个精致的影子。
 
雁荡八大景区 - 羊角洞景区→ 羊角四洞

羊角洞是道家养性修真之地。又名一洞。而羊角洞的得名有三种之说:一.因洞口形似羊角;二.因洞内右侧有一羊角井;三.洞外右前方有一羊角岩。三种形象都极为逼真。其位于海拔450米高的方岩上,洞高9米,宽18米,深13米。洞内建有玉蟾宫,宫名是有洞口右侧有一巨石形似蟾 而来。而该殿是有木制四檐的结构。及连接左侧的两层的方丈楼和藏经楼。而正中洞内的岩壁上凿有一个高2米,宽6米,深1米的石窟,从左到右依壁雕凿七尊神佛:老子、原始大尊、灵宝天尊、杨老令公、杨老令婆、杨七郎和开山祖师陈体阳。其造像为坐式,体积略大于真人,仪态端庄,容相各异,颇见匠心。寺内右侧有清宣统二年铸的铁钟。且在羊角洞左右侧山岩下建有六洞,分别供奉宋代杨家七将,俗称二洞至七洞,各洞内香火甚旺,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雁荡八大景区 - 羊角洞景区→ 万象嶂
 
雁荡八大景区 - 羊角洞景区→ 万象嶂之二
 
温州美食
浏览:716 次 日期:2004-6-10

开太后面的金聚德 特色菜武昌鱼、新疆牛肉
文华后面的吉实家日本面 特色菜中华冷面
文华后面的三千里烤肉城 特色菜鸡翅
文华后面的鱼乡人家 特色菜水煮鱼
小南路的三百碗拉面 特色菜牛肉饭
江滨路韩国之家 特色菜牛排
马鞍池菜场旁边的巴蜀人家 特色菜鱼香肉丝
焦点楼下精武鸭头 特色菜当然是鸭头
下吕埔的东大烧烤 特色菜是螺蛳
南站的福建牛杂店 特色菜是牛杂汤 加辣更美味
大高桥的东方红川菜馆 特色菜是叫化排骨
站前东小区的重庆鱼庄 特色菜是水煮鱼和椒盐玉米
乘凉桥的广丰和面馆,特色菜有排骨饭,牛肉套餐饭,新鲜云吞面
五洲对面有一家沙县小吃的面条很有特色,
南站的一汽边的拉面店里的孜然羊肉
开泰和浦发当中那条巷里的一家台湾排骨大王的排骨很好吃
鹿港小镇的鱼香肉丝
将军大酒店旁边一家小店的黄牛骨
伊甸园旁边的牛肉丸,牛蹄筋
学院路牛吧干炒牛荷,牛肉丸
小南路的双莲鱼丸店
城西街的猪脏粉
纱帽河的锅贴
晏公殿巷的熟食斋的酥排骨、辣肉
东阿外楼的江蟹生
龟湖路金丝桥那边海天宾馆一楼的“大东阳美食”里的菜都很地道,冷面也很好吃!
公安路那边的米面
还有沙帽河的饭团跟锅贴马槽头的陈辉鱼圆
强能鱼圆的鱼饼
解放北路康乐坊对面的灯盏糕
小南门五洲对面的粥天粥地
温州饭店对面的 广东小炒
五马街中间,高攻桥对面的煎饺和炒螺丝
沧桥街口烧饼
市中小学对面的鸡骨
大南门靠菜场边的金华酥饼
下吕浦潮州馆的粥
老三样面馆的羊肚面,
乘凉桥的灯盏糕
灰桥口的桥头麦饼
西城路的丁记牛杂店特色菜霉菜烤鲫鱼
西城路的张记老鸭煲特色菜鸦片鱼,豆腐干等
 
花蛤
为传统养殖贝类,宁德梅田花蛤以颗粒饱满、含沙质少而闻名海内外。福安溪尾是花蛤种苗生产基地,霞浦盐田花蛤亦久负盛名。民国25年(1936年),宁德县年产花蛤800吨。创区内最高纪录。此后,全区各县花蛤产量锐减。至1950年,年产花蛤仅百吨。1958年产量开始回升,当年全区花蛤产量为300多吨。此后数年,产量有升有降,1978年以后,产量才相对保持稳定。80年代以后,由于养殖面积扩大产量亦相应增加,1990年达到600多吨。1992年,沿海4县养蛤面积达2421亩,产花蛤882吨。其中霞浦县养蛤1801亩,产蛤365吨。福安市养蛤500亩,产蛤225吨。
 
青蛤

贝壳近圆形,壳面极凸出,宽度为高度的2/3。壳顶突出,尖端向前方弯曲。无小月面,盾面狭长。贝壳表面无放射肋,有生长轮脉(顶端细密不显著,至腹面渐次变粗,突出壳面)。韧带黄褐色,不突出壳面。壳面淡黄色、棕红色或黑紫色。壳内面为白色或淡红色,边缘呈淡紫色,有整齐的小齿,靠近背缘的小齿稀而大,左右两壳各具主齿3枚。
 
雁荡山石娃:石蛙肉质细嫩,厚汁原味,清得鲜美,是夏秋两季难得的佳肴。
 
楠溪杨梅

杨梅古称?子。而楠溪古称?溪,?为楠的异体字,由于楠溪江畔古时多植杨梅,因而得名
永嘉栽培杨梅已有500年的历史。主要品种有本地杨梅、钮扣杨梅、刺梅等。19世纪初期,有一种称为“永嘉迟土”(即罗坑梅)的杨梅,闻名温州内外,后来被列为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珍贵的杨梅“教材”之一。

  杨梅果酸甜适度,风味特殊,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药用价值较高,据现代医学分析,杨梅含有丰富的糖类、果酸、维生素C等多种成份,能助消化,增营养,治疗神经炎和预防坏血病等。杨梅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糖杨梅干、杨梅罐头、杨梅饮料、果汁、蜜饯等;又是食品工业和酿造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

  楠溪山民素有浸制杨梅酒的习惯,杨梅酒味醇美芳馥,饮后能令人消暑健胃,提神益思。杨梅树木
质红褐色,可制作细工的木器用具。树皮含单宁,可作褐色染料,又可作中药的收敛剂,可治下痢、止血。树根有根瘤,能自制肥分,可改良林地,所以在森林学上称它为“肥料树”。

  杨梅在永嘉全县各地均有分布,但以楠溪杨梅最为著名,主要产地有岩头、碧莲、岩坦等山区。楠溪杨梅在温州市场久负盛名,继茶山杨梅谢市后,楠溪杨梅便独占温州市场了,而且楠溪杨梅比茶山杨梅耐储藏,易运输,因而深受温州市民的喜爱
 
楠溪素面

温州人对素面并不陌生。温州各地均有生产,不过论其品质之优,首推永嘉楠溪素面。

楠溪素面,细如银丝,洁白柔韧,其成品常被交叠成“8”字形,因此又称“8”字面。制作素面是楠溪两岸村民历代传统的家庭副业,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

  素面烧法简便,男女老少皆会,先配好汤料,等水烧开后再下面,煮沸即熟。然而不可久煮,不然的话会烧成糊状而索然无味了。素面熟时晶莹柔滑,口感极好。但是必须注意的是,素面本身已经搀杂了盐而呈咸性,故在煮食时无需再放盐,这与粉干的烧法不同。

  楠溪沿江居民历来将素面视为食中珍品,常用素面来招待客人。在永嘉农村,过去人们走亲访友时常以素面相赠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