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关于汽车的防撞安全性

iamcool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1
消息
283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发信人: qql (andy), 信区: Automobile
标 题: Re: 本田要是质量这么差,美国不会不管吧?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Fri Feb 18 02:48:59 2005), 转信

现在汽车工程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汽车方面的专家基本一致认为
现在实行的碰撞标准,很难反映实际安全性。
例如,日本车普遍结构比较软,同样的碰撞变形比较大,
因此,在35MPH标准碰撞测试中,日本车变形大,司机缓冲距离长,相对得分比较高。
不过如果测试标准是60MPH或者70MPH撞墙的试验,
那么日本车因为比较软,整个发动机舱用来变形都不足以吸收冲击,
在前缓冲区空间用完以后,剩余的能量仍然可以导致驾驶室变形和司机死亡。
而同样级别的taurus/passat相对硬一些,前缓冲区吸收的能量也多,
在前缓冲区吸能过程中,司机会收到比日本车更大的冲击,
不过在大多数60~70MPH迎面碰撞中,最后前缓冲区的变形能够吸收足够的能量
而保证最后驾驶室不会严重变形。

并不是说日本没有能力设计制造出美国德国风格的车,而是他们不愿意这么做。
日本车的优势在于轻微碰撞下利用缓冲区比较软造成的大幅度变形和损坏来让
乘客舒服一些。劣势在于一旦遇到严重撞击,即使缓冲区完全变型了(用完了)
也不足以完全吸收冲击,最终导致障碍或者对方车辆撞入驾驶室,危及人命。

美国德国的大多数同档车,缓冲区(crumple region)相对硬一些,
缺点是很小的碰撞乘客就有明显的冲击感,
优点是猛烈的碰撞中,在路障或者对方车辆撞入驾驶室之前,缓冲区能吸收更多的
能量,从而减小死亡率。
 
发信人: vanquish (AM的扇子), 信区: Automobile
标 题: Re: 本田要是质量这么差,美国不会不管吧?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Fri Feb 18 03:12:07 2005) WWW-POST

这个同意, 我朋友在奔驰的design center也是这么说的, 不过奔驰用multistage crump
zone, 车头到驾驶座钢的强度不同, 可以兼顾到低速高速, 缺点是贵. 最硬的那根impact
bean暴硬无比, 好象已经不是用钢了. 戴妃那次要是戴安全带的话, 肯定活出来了, 后面
基本没有变形
 
发信人: qql (andy), 信区: Automobile
标 题: Re: 本田要是质量这么差,美国不会不管吧?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Fri Feb 18 03:22:07 2005), 转信

nod. shake hands.....
刚才正要想说multi-stage crumple design的,Volvo和不少高级车都在用了。
小碰撞最初变形的那一部分还比较软,如果大碰撞,在往里面变形一些,里面的
硬度(或者说能量吸收增量对变形距离的导数)就会不断增加。
其实结构材料费用并没有那么贵,不过设计费用和多次碰撞实验的投入费用是很大的。
再多花一些设计、试验费用,就是碰撞以后发动机向下脱离车体的技术了,
不但要改变发动机、变速箱和车体的连接方式,而且还要调整车子的油路安全设计、
管道设计,等等。如果考虑一下欧洲大公司工程师的年薪,就知道把这套技术
摸透公司要投入多少钱,车价自然也要高出多少了
 
发信人: qql (andy), 信区: Automobile
标 题: Re: 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Fri Feb 18 02:55:20 2005), 转信

比如美国F-150卡车正面碰撞得分是poor,
Accord/camry是good/excellent。
意思是:同样是撞一个几乎不可变形的墙,F-150撞上去,墙觉得很疼,
司机也觉得很疼,车子变形不大,车头缩进去不多(速度只有35mph)。
而Accord/camry撞上去,车头缩进去很多了,司机不怎么疼,墙也不怎么疼。
如果60~70mph撞击,结果大家可以想象。
如果F-150撞Accord/camry,结果也可以想象。
最后结论是一句话:正面碰墙的试验很难反映全面情况。
 
问题是怎么能保证在最开始的撞击阶段没被震死?

以前美国车在没有设计可断裂的驾驶杆之前常常是车还没怎么
严重变形,人已经被撞出来的方向盘给卡死了。


最初由 iamcool 发布
发信人: qql (andy), 信区: Automobile
标 题: Re: 本田要是质量这么差,美国不会不管吧?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Fri Feb 18 02:48:59 2005), 转信

现在汽车工程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汽车方面的专家基本一致认为
现在实行的碰撞标准,很难反映实际安全性。
例如,日本车普遍结构比较软,同样的碰撞变形比较大,
因此,在35MPH标准碰撞测试中,日本车变形大,司机缓冲距离长,相对得分比较高。
不过如果测试标准是60MPH或者70MPH撞墙的试验,
那么日本车因为比较软,整个发动机舱用来变形都不足以吸收冲击,
在前缓冲区空间用完以后,剩余的能量仍然可以导致驾驶室变形和司机死亡。
而同样级别的taurus/passat相对硬一些,前缓冲区吸收的能量也多,
在前缓冲区吸能过程中,司机会收到比日本车更大的冲击,
不过在大多数60~70MPH迎面碰撞中,最后前缓冲区的变形能够吸收足够的能量
而保证最后驾驶室不会严重变形。

并不是说日本没有能力设计制造出美国德国风格的车,而是他们不愿意这么做。
日本车的优势在于轻微碰撞下利用缓冲区比较软造成的大幅度变形和损坏来让
乘客舒服一些。劣势在于一旦遇到严重撞击,即使缓冲区完全变型了(用完了)
也不足以完全吸收冲击,最终导致障碍或者对方车辆撞入驾驶室,危及人命。

美国德国的大多数同档车,缓冲区(crumple region)相对硬一些,
缺点是很小的碰撞乘客就有明显的冲击感,
优点是猛烈的碰撞中,在路障或者对方车辆撞入驾驶室之前,缓冲区能吸收更多的
能量,从而减小死亡率。
 
车的安全性有多方面的考虑

安全性是多方面的,不是车设计得越硬就越安全。举例而言,近一两年的
FORD F150 为什么从新设计过?就是因为在此之前,F150对油箱保护很差,
一撞就严重震裂,泄漏汽油,极其容易引燃起爆。这种情况下,就是车不被
撞得变形也会被爆飞上天,又有什么安全性可言?

要谈车身强度,AUDI已经用硬铝合金了,ACURA的有些车型也用硬铝合金了,
美国车哪辆用了?
 
那篇文章写得没错,你别狡辩了,挺烦人的~
 
还有,你以后吹日本车的时候,别把audi带上行吗?audi和你的那些日本车根本不在一个级别~别拉人家下水~
 
噢,是吗。我是先看到这里有人把美国车和德国车并列的。

你怎么就记得给我提个醒啊?

最初由 bubblesort 发布
还有,你以后吹日本车的时候,别把audi带上行吗?audi和你的那些日本车根本不在一个级别~别拉人家下水~
 
最初由 Mr_Right 发布
噢,是吗。我是先看到这里有人把美国车和德国车并列的。

你怎么就记得给我提个醒啊?

人家说的是vw passat,算是生活车,你把audi这种luxery sadan去和日本车放一起~无情无理呀~而且,audi唯一的铝合金车身是a8,你哪找个10万的acura?
 
VW PASSAT 这种生活车卖得可不便宜,比硬铝车身的 ACURA 还贵。

ACURA在价格远小于10万的情况下还给客户用硬铝车身,这本身就说明
日本车不象你们说的不重视安全。


最初由 bubblesort 发布
人家说的是vw passat,算是生活车,你把audi这种luxery sadan去和日本车放一起~无情无理呀~而且,audi唯一的铝合金车身是a8,你哪找个10万的acura?
 
Here you go.

最初由 bubblesort 发布
人家说的是vw passat,算是生活车,你把audi这种luxery sadan去和日本车放一起~无情无理呀~而且,audi唯一的铝合金车身是a8,你哪找个10万的acura?

Acura 2004 NSX MSRP $142,000.00
 
Re: Here you go.

最初由 Wangwang 发布


Acura 2004 NSX MSRP $142,000.00
靠!你跟我玩这个?audi rsq还卖26万呢!
 
最初由 Mr_Right 发布
VW PASSAT 这种生活车卖得可不便宜,比硬铝车身的 ACURA 还贵。

ACURA在价格远小于10万的情况下还给客户用硬铝车身,这本身就说明
日本车不象你们说的不重视安全。


这说明了acura的铝合金框架不过关~audi a8用铝合金是为了减轻旗舰车型的重量,acura凑什么热闹?
 
Re: Re: Here you go.

最初由 bubblesort 发布
靠!你跟我玩这个?audi rsq还卖26万呢!

Don't be angry, just answer your question.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