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一点点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4-04-23
- 消息
- 581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前言:这张帖子是我为了逃避现实而写出来的。因此可以说,此帖就是本人胡侃淡扯的产物。
1.哲学是胡侃淡扯的产物。
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成为哲学家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苏格拉底不是奴隶。因此才能够不愁吃喝地留出大量的饭后闲聊时间。但如果要是追求为什么几千年来饶舌的婆娘和拍马者浩如烟海,却为什么成为哲学家的话。答案是:他们要比苏格拉底务实得多。婆娘们喜欢聊家长里短,锅碗瓢盆,抹布床单,美女帅哥。紧密围绕人类的三大欲望,非穿即用,实用之极,言之有物。拍马者的目标更加实惠,优秀者可以平步青云,财源滚滚。不知羡慕死多少如孔孟之流的大哲学家。要想成为哲学家,既要有大量的闲谈时间,还得言之无物,言谈空洞。比如《理想国》开篇就是一大堆人微观苏格拉底海侃正义与非正义。而这两样东西实在如苏格拉底自己所推辩出来的话中的一句:不过是吃饱喝足玩够之后的消遣。推辩到最后,空洞得连他自己都无法定义。如果非要说哲学在起源时有什么实际作用的话,那就是曾经帮助各大圣贤消磨了不少无聊的午后时光。而且还具有帮助消化的良好的医疗保健功能。有人就曾指出,美国之所以没有出哲学家,是因为美国人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数钱上了,此语可谓一针见血。而希腊人则喜欢把时间拿来胡侃。这就使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调侃为什么苏格拉底是希腊人而不是整天忙着给自己挖墓的埃及人。
2.关于中国人的一些特点。
其实我知道我用“胡侃”俩字来形容各大圣哲,你们听着有点不顺耳。那我现在就换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雅词”:“清谈”。表达的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而且连功效都完全一致。所不同的大概只是围观群众少了一些而已。对中国思想史或文学史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魏晋时期的清谈之风极盛。当时几乎所有的摩登人士都醉心于此项娱乐活动。一如现在的许多人醉心于说一两个学术名词,并引以为荣,沾沾自喜。这里我并不想再就“清谈”来谈中国哲学与外国哲学起源的一些共同点,也不想批评清谈的坏处。我只想来说说中国人的一些特点。但我只想慢慢来把它的现象一一地描述出来,那是很有趣的。
我们就从清谈盛行的那个时代开始谈起。
晋朝的服饰在中国的各时代中,要算是比较特别的。据说十分的宽大,到处兜风,当时的每个官员都可以很自豪的一抖袖子,夸口自己两袖清风。行走起来也非常的潇洒飘逸。但我很想知道他们在冬天的时候该怎么办。但很令人遗憾的是,那个时代基本没出什么清官,这至少证明表象和本质是有一定距离的。同理,他们宽大的着装也未必是你想的那样。最初的原因,是因为有人服用一种叫作“五石散”的东西。这种东西吃了以后,会浑身发热,变冷等等不良反应。要不断地奔跑运动发癫什么的,谓之“散药”。最后的结果是,起皮肤极易受伤脱落,一不小心还会危及性命。所以只好穿得十分宽大。之所以这样还有人吃那玩意的原因,是因为那玩意吃了上瘾,其危害大概如清末的鸦片,当今的冰毒。但群众们(士族群众)觉得那样子十分的潇洒,也就纷纷去效仿。于是就成了时尚,不跟风者大概会被嘲笑为当今的“老土”之类的。于是大家就都呼拉拉地去学。不过后来很多人觉得吃那玩意太痛苦,而且吃不吃别人也不知道,只要也装着羊羔疯的样子就成了,但衣服却是一定要穿的,即使冬天也许会难受一点。于是到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穿着宽大的衣服疯疯癫癫地走来走去,而实际上根本是闲得没事装样子给别人看。后来成了公开的秘密了,也就不装了,只留下了那一眼就能看到的宽大的服饰了。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那个时代有名的竹林七贤。这七个人都是很喜欢喝酒的。整天聚在一起喝酒清谈。于是他们七个人成名以后,他们的做法也就成了风尚,流行开来。许多人也聚在一起清谈。不过有所不同的是,那七个人不仅会清谈,会喝酒,而且文章做得也是很好的。但写文章要比动嘴皮子说话难很多。所以大家到最后学来的就是清谈与喝酒。但清谈也必须是士族人们那号懂点学问的人才能做到的,还嫌麻烦。倒没有喝酒那样让人一眼明了。于是演变到后来,那七个人的秉性流行到最后也就只有喝酒这一项了。于是,几个酒徒聚在一起,也能趁着竹林七贤的好名气了。一如当今的许多人去游览一翻山水,去乡下住一段时日,就觉得当年的陶潜也不过如此,有时也即兴作几首诗,当然和陶潜的没法比,但也不妨碍他们飘飘然地和陶老先生平起平坐的良好感觉。
最后我再来为我第二部分关于时髦的那个话题做个了结。当时晋朝的时尚是清谈,好《老》《庄》。其实,我是十分羡慕的。因为由今看来,那时的时尚实在是丰富有内涵得多。不过可惜演化到如今,那时的时尚已经完全的消逝了,连一点踪影都没了。不过时尚却成为了一种符号和标签,或者说,标签和符号成为了一种时尚。真是没话说。
好了,今天就先掰扯这么多。虽然是以时尚结尾。但我真正想说的,并不是时尚,因为我没把社会上的或教育上的一些事拿进来举例。只是想说说国人根底里的一些特点罢了。
p.s。虽然《庄子》是产生在战国时期,但是,他可并不一写出书,就马上像现在的小四什么的马上天下尽知。《庄子》的流行及影响的扩大是从晋朝才开始的。也就是说,直到晋朝人们才发现了其应有的价值。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哲学的产生确实需要扯淡,――不对,是清谈。
1.哲学是胡侃淡扯的产物。
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成为哲学家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苏格拉底不是奴隶。因此才能够不愁吃喝地留出大量的饭后闲聊时间。但如果要是追求为什么几千年来饶舌的婆娘和拍马者浩如烟海,却为什么成为哲学家的话。答案是:他们要比苏格拉底务实得多。婆娘们喜欢聊家长里短,锅碗瓢盆,抹布床单,美女帅哥。紧密围绕人类的三大欲望,非穿即用,实用之极,言之有物。拍马者的目标更加实惠,优秀者可以平步青云,财源滚滚。不知羡慕死多少如孔孟之流的大哲学家。要想成为哲学家,既要有大量的闲谈时间,还得言之无物,言谈空洞。比如《理想国》开篇就是一大堆人微观苏格拉底海侃正义与非正义。而这两样东西实在如苏格拉底自己所推辩出来的话中的一句:不过是吃饱喝足玩够之后的消遣。推辩到最后,空洞得连他自己都无法定义。如果非要说哲学在起源时有什么实际作用的话,那就是曾经帮助各大圣贤消磨了不少无聊的午后时光。而且还具有帮助消化的良好的医疗保健功能。有人就曾指出,美国之所以没有出哲学家,是因为美国人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数钱上了,此语可谓一针见血。而希腊人则喜欢把时间拿来胡侃。这就使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调侃为什么苏格拉底是希腊人而不是整天忙着给自己挖墓的埃及人。
2.关于中国人的一些特点。
其实我知道我用“胡侃”俩字来形容各大圣哲,你们听着有点不顺耳。那我现在就换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雅词”:“清谈”。表达的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而且连功效都完全一致。所不同的大概只是围观群众少了一些而已。对中国思想史或文学史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魏晋时期的清谈之风极盛。当时几乎所有的摩登人士都醉心于此项娱乐活动。一如现在的许多人醉心于说一两个学术名词,并引以为荣,沾沾自喜。这里我并不想再就“清谈”来谈中国哲学与外国哲学起源的一些共同点,也不想批评清谈的坏处。我只想来说说中国人的一些特点。但我只想慢慢来把它的现象一一地描述出来,那是很有趣的。
我们就从清谈盛行的那个时代开始谈起。
晋朝的服饰在中国的各时代中,要算是比较特别的。据说十分的宽大,到处兜风,当时的每个官员都可以很自豪的一抖袖子,夸口自己两袖清风。行走起来也非常的潇洒飘逸。但我很想知道他们在冬天的时候该怎么办。但很令人遗憾的是,那个时代基本没出什么清官,这至少证明表象和本质是有一定距离的。同理,他们宽大的着装也未必是你想的那样。最初的原因,是因为有人服用一种叫作“五石散”的东西。这种东西吃了以后,会浑身发热,变冷等等不良反应。要不断地奔跑运动发癫什么的,谓之“散药”。最后的结果是,起皮肤极易受伤脱落,一不小心还会危及性命。所以只好穿得十分宽大。之所以这样还有人吃那玩意的原因,是因为那玩意吃了上瘾,其危害大概如清末的鸦片,当今的冰毒。但群众们(士族群众)觉得那样子十分的潇洒,也就纷纷去效仿。于是就成了时尚,不跟风者大概会被嘲笑为当今的“老土”之类的。于是大家就都呼拉拉地去学。不过后来很多人觉得吃那玩意太痛苦,而且吃不吃别人也不知道,只要也装着羊羔疯的样子就成了,但衣服却是一定要穿的,即使冬天也许会难受一点。于是到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穿着宽大的衣服疯疯癫癫地走来走去,而实际上根本是闲得没事装样子给别人看。后来成了公开的秘密了,也就不装了,只留下了那一眼就能看到的宽大的服饰了。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那个时代有名的竹林七贤。这七个人都是很喜欢喝酒的。整天聚在一起喝酒清谈。于是他们七个人成名以后,他们的做法也就成了风尚,流行开来。许多人也聚在一起清谈。不过有所不同的是,那七个人不仅会清谈,会喝酒,而且文章做得也是很好的。但写文章要比动嘴皮子说话难很多。所以大家到最后学来的就是清谈与喝酒。但清谈也必须是士族人们那号懂点学问的人才能做到的,还嫌麻烦。倒没有喝酒那样让人一眼明了。于是演变到后来,那七个人的秉性流行到最后也就只有喝酒这一项了。于是,几个酒徒聚在一起,也能趁着竹林七贤的好名气了。一如当今的许多人去游览一翻山水,去乡下住一段时日,就觉得当年的陶潜也不过如此,有时也即兴作几首诗,当然和陶潜的没法比,但也不妨碍他们飘飘然地和陶老先生平起平坐的良好感觉。
最后我再来为我第二部分关于时髦的那个话题做个了结。当时晋朝的时尚是清谈,好《老》《庄》。其实,我是十分羡慕的。因为由今看来,那时的时尚实在是丰富有内涵得多。不过可惜演化到如今,那时的时尚已经完全的消逝了,连一点踪影都没了。不过时尚却成为了一种符号和标签,或者说,标签和符号成为了一种时尚。真是没话说。
好了,今天就先掰扯这么多。虽然是以时尚结尾。但我真正想说的,并不是时尚,因为我没把社会上的或教育上的一些事拿进来举例。只是想说说国人根底里的一些特点罢了。
p.s。虽然《庄子》是产生在战国时期,但是,他可并不一写出书,就马上像现在的小四什么的马上天下尽知。《庄子》的流行及影响的扩大是从晋朝才开始的。也就是说,直到晋朝人们才发现了其应有的价值。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哲学的产生确实需要扯淡,――不对,是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