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你认为历史上共产党哪一位领导人(一把手)对人民的贡献最大?

改革之初,赵紫阳主政中国人口最多的四川,使四川粮食产量在1977年和1978年连续增产100亿斤,并首先响应中央对华国锋代表的“凡是派”的批判。他坚决推行农村改革,成功地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成为与主政安徽省的万里齐名的地方要员。“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的民谚就是对赵之政绩的最好概括。
 
赵紫阳在总结毛泽东时代的惨重教训时指出:“农民是被瞎指挥搞穷的。”所以,他非常看重来自浙江农村的自发乡镇企业试验,确立了乡镇经济的“温州模式”,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指出了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方向;他还通过树立十大农民企业家的方式,激励中国农民的首创精神和致富热情。尽管,在六四后的一段时间里,“温州模式”被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在经济领域中的典型受到批判,但是后来的中国经济改革证明,以市场化和私有化为主要特征的“温州模式”,恰恰为整个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走向自由经济的成功示范。同时,赵紫阳对自己在农村改革上的作为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在十三大闭幕的记者会上,当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问道"要吃粮,找紫阳"的问题时,赵紫阳的回答是:“我在四川的工作被传奇化了。我们的问题还很多。”
 
城市经济改革的主要推动者

赵紫阳出任国务院总理期间,他是城市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的主要设计者、推动者和执行者。虽然,由于六_四的影响,大陆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在1992年以后才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但是它的整体构想和基本蓝图则是在赵任总理及总书记时期确定的。
 
赵紫阳在1982年就明确提出:经济改革就是改“计划经济”!1984年,赵紫阳在党内高层首次提出“中国要发展商品经济,走出计划经济的窠巢,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之路”的主张,也就是确定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权力下放、放开物价、党政分离和政企分离的措施。在企业改革上,相继放开了承包制、租赁制和股份制;在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上,继深圳特区建立之后,又于1984年批准14个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在1987年首次提出加入全球市场的构想(即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赵紫阳也提出金融改革的初步构想:引进西方的期货市场和证券市场,深圳于80年代末开始了股份制试验。在改革之初,这些主张都是非常大胆的创见,并得到了邓小平和陈云等元老的赞扬。1986年6月12日,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客人时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我是管全局,赵紫阳同志是抓具体落实,全局设计的好,要是抓具体的配合不好,那么也是事倍功半,赵紫阳同志是一个成熟的经济实干家。一贯号称最懂经济的党内大老陈云,也在1987年10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说:“经济方面,还是紫阳强一些。”
 
在赵紫阳正式就任总书记的中共十三大上,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和市场的内在统一”,“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成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机制,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表现在宏观政策的调控方面,其它的一律交给市场和价格调节。企业改革也开始普遍实行政企分开的“法人制度”,即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原则进行。六四后,经济改革的整体决策的进展,主要是中共十五大提出了“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进展不过是赵紫阳主政时期的宏观改革决策的继续而已,并没有对赵紫阳框架的实质性突破。

 

而且,必须指出的是,六四后,中国经济尽管保持了高增长,但经济改革的宏观走向,已经越来越偏离赵紫阳时代所确定的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方向,即没有同步进行赵紫阳时代所提出的“民主与法制”改革,而是一直偏向了由特权主导的跛足经济,致使中国经济改革没有走向真正的市场经济和私有经济,而是走向了官僚经济和权贵私有。
 
政治改革的决策者

由于中国体制的高度独裁化和政治化的特征,文革后,中共高层有关改革的决策,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思想解放,事实上都是政治决策。具体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决策,当“邓、胡、赵”三驾马车运行顺利时,邓小平于1986年发表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讲话,着重于提高行政效率的目标,以改变“权力过于集中”和“权力缺少监督”的局面为手段。也就是从中央和地方的分权入手,克服官僚主义,实行精简机构和改进作风,尽快把经济搞上去。
 
赵紫阳对“八六学潮”的评论就表现出对中国和后发民主国家的真知灼见:“我们选民的投票兴趣还没有菲律宾大。我们真民主搞得很假,人家假民主搞得很真。假民主搞得很民主,真民主搞得不民主。”他还说:“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感觉到不如资本主义民主,这终究是一个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一百年也要回答。”
 
对人民贡献大的当属邓小平了
 
祭司网友能不能把所有发言合成一处?多谢。
 
老邓!就是喜欢他,就要改革,就要开放!步步稳走,大陆进步!
 
祭祀兄,给小弟1000个cfc币用用好吗?我想改个名字颜色。哈哈
以后我赚回来了再还你,如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