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者要中国还“满清旧债”

最初由 chieftain 发布


从技术角度来说,你必须证明有哪件具体的东西是被英法抢走了,而不是被当地居民抢走了,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事不容易,即使你用感觉肯定那东西是被英法抢走了,你要拿出证据。

好吧我提供我的证据,也请这位大嘴先生拿出你的证据,让我们明白事实真相!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73/40478/3313367.html
我国启动首个大规模讨还流失国宝计划

  中国民间机构昨日开始启动有组织有针对性地抢救流失海外文物的计划――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曾经提出,解决流失文物问题,首先要解决共享和共有的问题。精神财富可以共有,但所有权不能共享,好比软件可以共享,但产权不能共有。流失文物的所有权应该属于中国人民。

  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昨天宣布,国内首次大规模讨还流失国宝工作正式启动。据统计,海外回流文物目前已占国内拍卖行拍品总量的50%以上,回流文物成交额超过拍品成交总额的60%。截止到2005年1月,共计拍卖回流文物近4万件。

  讨还文物分为两类具体名单即将列出

  据了解,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把流失文物定义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0余年间,因战争、盗掘、盗凿等不道德的和非法途径而流失海外的文物。由此应当讨还的流失文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战争中被抢掠的文物。如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曾掠走大量文物,其中很多文物后来被英法两国的博物馆收藏。另外一类是不可移动文物,如雕刻、壁画、建筑构件等。由于在抢掠、盗凿过程中,文物造成了破坏,并脱离了原有的环境,最终导致了文物所代表的特有的历史延续性和文化艺术完整性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害。流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最有代表性的,雕刻如被盗凿的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和“昭陵二骏”,建筑构件如北京智化寺藻井,还有敦煌被盗剥的壁画等等。“不是每个藏有中国文物的国外博物馆、它们馆藏的每件中国文物,都在讨还之列。”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总干事王维明说,“但既然已经明确提出讨还,下一步我们就要列出讨还的具体名单。当然这其中有很多调查研究工作,讨还要有根有据,还要征求专家的意见。而且我们是本着求同存异、加强合作、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向有关博物馆进行讨还。”

  如果不明确提出讨还文物就没有回来的希望
“专家提醒我们说要先易后难地去讨还,但我们讨还的第一件流失文物肯定是国宝级的。”

  周恩来曾亲自筹划回购国宝近年企业个人开始参与“藏宝”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文化的传承,海外文物回归、保护文物是每个中国人的心愿。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为之付出的努力从未间断。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于文物回归十分重视。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曾亲自筹划,用48万元港币购回三希堂法帖中的《中秋帖》、《伯远帖》以及《五牛图》等稀世珍宝。近10多年来,拍卖市场已经成为海外中国文物回流的重要渠道。2002年被看做是中国文物回流热的元年。那年,财政部与国家文物局共同启动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研山铭》是启用这一专项经费回归的第一件文物。而当年北京首都图书馆和上海博物馆分别以800万元购得《孔子弟子像》(手绘善本)和以创历年古籍拍卖价格最高记录的990万元购得《钱境塘藏历代名人书札》,都体现了政府对回购海外中国文物的支持。

  政府资金促成的回归文物,都堪称 “国宝”。但毕竟只依靠政府的力量实现大规模的文物回归是不够的。2002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允许民间可以通过购买、拍卖等多种方式取得文物并可以依法流通,其结果就是“藏宝于民”热潮的兴起。“对于市场上流通的中国文物,在保证价值和来路可靠的前提下,应当买回来。”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主任张永年先生说,“‘浙江军团’,以及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到国外购回中国文物的行为,是好事。如果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做,效果会更好。”

  遏制文物流失已成多国共识民间讨还可为政府追索做补充
 

  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总干事王维明告诉记者:“民间讨还,则是基于历史史实、坚持正义公理、充分反映公众意愿、根据国际公约的基本原则,尤其是文物 ‘原址保护’的原则,向有关文物的收藏机构进行讨还,是非政府的、民间的行为。提出民间讨还流失文物,在国内这是首次。”

  何谓“流失文物”?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目前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7万件,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但海外藏中国文物与流失海外中国文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何谓“流失文物”?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主任张永年的界定是:“流失文物,应该理解为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的这100余年间,因战争抢掠、盗凿、盗掘等不道德的和非法的手段而流失到海外的中国文物。而海外藏中国文物的范围要宽泛得多,还有很多是通过古代正常贸易、赠送等正当途径到海外的。流失文物数量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统计,这也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时失之交臂可能造成永久损失

  流失文物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昭陵二骏

  “昭陵六骏”是陕西礼泉唐太宗昭陵北阙前的六块骏马浮雕石刻,每件205×172×28厘米,重约2.5吨。这组石刻立于贞观十年(636年),分别表现了唐太宗在开创唐帝国重大战役中的鏖战雄姿。“昭陵六骏”采用高浮雕表现手法雕刻而成,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文物的稀世珍宝,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它是前无古人”的。1913年,美国商人勾结国内古董商将“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蝽”盗卖,现藏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1918年,古董商又勾结美国商人将剩余的四骏打成块企图装箱盗卖运往国外,后被爱国民众发现追回,现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长期以来,人们为它们的残缺而叹为憾事。

  女史箴图

  此画是顾恺之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一文所绘,宣扬宫廷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女史箴图》原藏于圆明园。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大肆抢掠并火烧了圆明园。《女史箴图》自此流失海外,现藏英国大英博物馆。

  

  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

  2002年10月18日,由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与文博界专家、社会知名人士等共同创意的“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在北京宣告成立。作为公益性的社会团体,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一直从事调查和研究流失海外文物、动员社会力量,并根据资金运作等一些情况开展回赠、回购等抢救流失海外文物的工作。(《北京青年报》 戴菁菁)
 
圆明园国宝在京公展

杨艳

深受各方瞩目的牛首铜像、虎首铜像、猴首铜像3件圆明园国宝,在结束了历时半年多的全国巡展活动后,于近日回到北京。从11月15日上午起,3件圆明园国宝将在保利大厦大堂内对外进行免费公展。

这3件国宝制作于清乾隆年间,工艺精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40年前,曾被英法联军掠往海外。今年春,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所属保利艺术博物馆斥资从香港抢救保护了这3件圆明园国宝,使之避免了再次流失的厄运。

据统计,5月中旬以来,各地约有190万名群众到现场亲眼目睹了国宝的风采,许多人在观看了展览后,表达了希望其它流失海外的国宝也能早日回家的愿望。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1月23日第三版)
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16/5/class001600004/hwz35035.htm
 
最初由 chieftain 发布

国债是白纸黑字,由国家发行的,不承认不行。当然也可以不承认,即使躲过国际法庭和金融机构仲裁,但是国家的信用评级可能要打大折扣。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就宣布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些所谓国债属于不平等条约的衍生物,自然不于承认。至于国家信用评级则绝不是几个商业机构能够把持的,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
 
最初由 chieftain 发布


火烧圆明园是战争时期发生的
第一句话就暴露了你的无-知。
 
最初由 mooncake 发布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就宣布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些所谓国债属于不平等条约的衍生物,自然不于承认。至于国家信用评级则绝不是几个商业机构能够把持的,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

不是鸵鸟战术就可以躲开的,除非你闭关锁国,否则要和人家玩就得按照人家的规矩,当然玩的好还可以参与修改规矩
 
最初由 chieftain 发布


火烧圆明园是战争时期发生的,中国没有证据证明哪些具体的treasures是被英法抢走的,而且,对圆明园的抢掠,很大程度归功于当地居民,这个事实可能让很多中国人无法接收。

国债是白纸黑字,由国家发行的,不承认不行。当然也可以不承认,即使躲过国际法庭和金融机构仲裁,但是国家的信用评级可能要打大折扣。


"很大程度归功于当地居民"---呀? 你有证据?
 
最初由 如假包换的马甲 发布



"很大程度归功于当地居民"---呀? 你有证据?

对!证据???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