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一女孩被母亲关了15年 从门缝塞出求助信

Marvin

知名会员
VIP
注册
2002-08-23
消息
3,139
荣誉分数
9
声望点数
148
东北网


  
   东北网7月7日电 十五岁是人生的花季,交织着少男少女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梦想与渴望。但在我们城市的一个角落里,有一扇紧锁着的房门,它阻隔出另一个狭小而寂寞的世界。在这里,一个十五岁的女孩无声无息地长大,她的童年和花季面对的只有母亲和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家”。

  这对特殊的母女住在哈尔滨市动力区进乡街东山宿舍的家属楼里。十五年来,患精神分裂症的母亲始终戴着面具示人,而天真无邪的女儿从来到这个世界起,就未踏出过这间昏暗的小屋,也从来没有人能够走进这个房门紧锁、异常神秘的小屋。人类与生俱来的向往自由的本能促使她――这名从未见过外面世界的女孩,在被禁锢了十五年后的一天,向外界发出了一封求助信……

   一封特殊的求助信

  今年6月22日清晨,家住动力区进乡街175号的东山宿舍家属楼三栋二楼的陈贵发现,与他合厨的邻居那扇从未打开过的房门前放着一封信。打开信,陈贵信立即被信上的内容震惊了:“假如人真的有魂魄的话,我愿魂化小鸟,飞出这禁锢着我的屋子,飞向那广阔的天地,在那天地间自由地翱翔。……每每凭窗四望,窗内一个世界,窗外一个世界,窗内的世界是狭小的,窗外的世界却广阔充满生机,可我却无法投入到它的怀抱中,窗外的世界渴望不可及,它是如此清晰(地)近在眼前,却又觉得异常地遥远,我与它之间只隔着一层透明的玻璃,身不能及,心向往之,它是我一个遥远的梦。虽身在禁锢之中,可我的心灵却无时无刻不在响应着外界的召唤……”

  看完这封求助信后,陈贵的心揪紧了。十多年来,他家隔壁房屋的大门就像牢笼一样,始终紧锁着,住在里面的这对母女从未踏出过一步。现在,他不知道这紧闭了十多年的大门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折起信,陈贵冲出楼门,和左邻右舍们一起商量找政府部门解救孩子。心急如焚的邻居们找到了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和妇联的同志,尽管大家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但都未能敲开这扇紧闭的房门。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为了屋内孩子的安全,解救人员最终没敢贸然打开房门。

   十五年的“笼”中生活

  7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东山宿舍家属楼楼下。这是一个灰色墙面的五层居民楼,楼体有些破旧。邻居们指着二楼的一扇窗户告诉记者,这里住的就是那对母女,他们已经十五年没有踏出大门一步了,邻居们至今不知道她们长得是什么样子。记者看到,母女俩家的玻璃窗已被落满的灰尘挡得没有一点亮光,一扇玻璃窗微微翘起一条缝,但人们的视线很快又被悬挂在窗内的白帘遮住了。

  住在楼下的邻居韩冬梅告诉记者,这家的房门一直被牢牢地反锁着,从未打开过,而这扇玻璃窗就是母女俩求生的惟一途径。2001年的冬日,就在韩冬梅家刚搬过来的第一天,她无意中发现了住在二楼的一个“怪女人”。当天她正站在楼下刷车,突然听到楼上传来一个女人轻柔的呼喊声。她抬头一看,只见二楼窗口处站了一个女人向她摆手。这个女人头上戴了一个宽边、几乎遮住脸的草帽,脸上还蒙了一块黑布,只露出一双眼睛。凭直觉,韩冬梅判断这个女人大约四五十岁,十分清瘦,也很白净。韩冬梅向前走近,这个女人说,麻烦帮她买几个馒头和辣椒,然后将一个装着钱的布口袋顺着窗户扔了下来。韩冬梅感到这个女人虽然有些古怪,但没有恶意,于是买了几个馒头放在了布袋里。此后,韩冬梅开始留意这个“怪女人”。她发现,这个“怪女人”有时从窗户看到楼下有人卖食物,她就招手示意,但是很多人看到她样子古怪不敢卖给她。每到这时,韩冬梅都主动帮助她买食物。

  时间久了,韩冬梅赢得了这个女人的信任,她常常召唤韩冬梅帮她买食物和水。不知什么缘故,这个女人一直亲切地呼唤韩冬梅“小张”。这个女人只吃馒头、烧饼、大蒜和辣椒。一次,韩冬梅感到她吃的东西太单调没有营养,于是给她买了几个包子,但却遭到了拒绝。

  韩冬梅说,时间长了,邻居们才通过她的亲人得知,与这个“怪女人”一起住在这神秘小屋里的还有她的女儿。这个女孩从未出过屋子,也没有露过面,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

  与母女俩同住在二楼的邻居陈贵说,他家与母女俩住的房子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但是十多年来,他从未看到母女俩出来过。由于长期不缴纳各种费用,现在屋内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煤气,他不知道母女俩是如何生活的。前四五年,这个女人经常将装着粪便的塑料袋顺着窗户扔到楼下,但是近年来,几乎看不到她往楼下扔东西了。

  一位姓张的邻居说,一次,她发现神秘小屋里向外冒了很多浓烟,邻居们赶到后敲了半天门,里面也不开,后来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浓烟消退了。邻居们担心,万一屋内出事,从未见过外面世界的孩子太无辜了。

   “怪女人”曾经是个才女

  7月6日夜晚,记者辗转找到了“怪女人”的弟弟姜幼之。提到姐姐的状况,姜幼之遗憾地说,姐姐曾经是一个非常有才华、也很有魄力的女人,是单位的骨干,只是因为过分要强而患了精神分裂症。

  姜幼之说,她姐姐名叫姜滨蓝,今年56岁,是哈尔滨某建筑总公司的退休人员。年轻时,姜滨蓝从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毕业后便下乡锻炼,并嫁给了当地的一名男青年。返城后,姜滨蓝接父亲的班来到建筑公司上班。凭着勤奋和努力,姜滨蓝自修了法律、会计等专业,她的文笔也很好,一度成为单位抢尽风头的“笔杆子”。然而,自从姜滨蓝被检查出患上肺结核后,厄运就悄悄地降临到了她的头上。由于长期打针吃药,姜滨蓝逐渐开始失聪,工作也受到了影响。性格倔强的姜滨蓝无法承受从事业的顶峰跌入低谷的打击,精神分裂。据姜幼之回忆,好像是1990年的时候,姐姐的孩子在哈医大一院出生,出院后便被带回现在的这个住所,从此,再也没有出来过,他们也再没有见过这个孩子。1992年,单位正式给姜滨蓝办理了退休手续。失去工作的她狂燥不堪、病情加重,看到丈夫长期落不了城市户口,姜滨蓝一怒之下与丈夫离了婚,独自带着孩子生活,此后再也没有踏出房门一步。

  姜幼之说,除他一个亲人外,姜滨蓝还有一个86岁的父亲和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患有白内障、行动不便的老父亲常常挂念着与世隔绝的女儿,但自己又无能为力。

  姜幼之告诉记者,姐姐的病情并不是很严重,只是每年春季时期犯一次病,犯病时从不打人,只是意识有些不清楚。为了让姐姐和孩子正常生活,姜幼之每个月都要将姐姐的退休金顺着邻居家的窗户扔到她家的窗户里。现在,长期自闭在屋内的姜滨蓝不认识新版人民币,因此常常把钱扔到楼下。无奈之下,姜幼之只好拿着钱给母女俩买一些食物和生活用品。

    十五岁女孩从未出过屋

  这个与母亲厮守在一起十五年的女孩从进入这个房门的第一天起就未出过屋子,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邻居们没有看到过她,就连她留在亲舅舅的记忆中的也只是刚出生时的样子。

  据惟一模糊地看过这个女孩的邻居说,不久前,他无意中看到女孩站在窗户旁边梳头,就在窗上悬挂的白帘随风飘动的一瞬间,他看到,这个女孩梳着齐耳短发,圆圆的脸蛋,皮肤白皙。女孩好像很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一直站在窗户旁边悄悄地向外探着小脑袋,但发现楼下有人看她后,立即躲闪到窗户后面了。

  一直与女孩有书信往来的表姐璐璐说,这个女孩名叫姜巍,今年十五岁了,她也是在姜巍刚出生的时候见过她。平时,璐璐的父亲姜幼之经常给姜巍母女俩送食物,看到可爱的表妹不能见天日,失去了普通孩子的快乐,从去年起,璐璐决定与姜巍书信联系,通过书信告诉姜巍外面发生的事情。

  璐璐告诉记者,姑姑的文化水平不低,这么多年来一直辅导姜巍读书、识字。姜巍文笔流畅,情感丰富,而且还经常写一些散文诗,她写的文章里很少有错别字。聪明的姜巍还有一手剪纸的好手艺。姜巍最崇拜的人物就是抗日英雄李兆麟将军。从姜巍情真意切的信里,璐璐感受到了姜巍对自由和亲人强烈的渴望,她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她非常依恋她的母亲,害怕母亲伤心。

  姜巍在给表姐的一首诗中写道:“……飞吧飞吧和平鸽,飞过高山飞过大海,不怕那重重阻隔,飞向那五洲四海,把纯真的友情传递,把颗颗童心相连,把和平的种子播撒,把友谊的桥梁修建。飞吧飞吧和平鸽,飞过高山飞过大海,作我们和平的信使,作我们友谊的纽带,让世界充满欢乐,让世界充满友爱……”

  邻居们告诉记者,这间紧闭房门的神秘小屋内时常会传出来深情款款的古筝声和歌声。虽然曲调和嗓音不算优美,但母女俩相得益彰配合完美的歌声中令人感受到了深深的母女情。邻居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母亲轻柔地对孩子说:“你先吃,多吃一点,剩下的妈妈再吃。”有时,或许是女儿犯了错误,母亲很严厉地批评她,但从来不打骂。邻居们说,他们能体会出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但这份爱似乎又沉重了一些。

   女孩来信摘选

  ……我时常感到孤独、郁闷,而由于妈妈(患)精神病的缘故,在过去的十五年的人生历程上,我洒下过多少(许多)委屈的泪水,心灵上也留下了多少(很多)创伤。想起这一切,我的心灵痛苦不堪,我不明白命运为什么要叫我生在她(母亲)的家里?可我又不甘屈从这不公的命运,我用心灵来与它抗争,……我要挣脱它的羁绊与束缚,……还归生命以自由。光阴如水,……这豆蔻年华啊!可命运却至今仍束缚着我,(把我)束缚在这压抑人的屋子里。我不甘心让我的青春年华在这小屋里付诸东流啊!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但是,我怕离开我(她)、离开这个家,会给她(母亲)带来莫大的痛苦,我怕她承受不住这个打击。在过去的十五年中,尽管她在我的心灵上留下了很多创伤,但在生活上,她毕竟给了我无私的母爱,这样做,我于心不忍。为人不可忘本、不可没有忠信、不可没有情意呀…………我盼望能早日实现我自由的梦想,但要使它成为现实,必须先想出实现的办法,可我现在犹豫,为难得很,您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前些天,我翻捡(检)旧作,发现了我去年写的一首小诗,但篇末忘写日期了,不过凭记忆,我记得是去年初夏时写的,那时妈妈整天在凉台上坐着,我一个人呆在屋里,所以写东西比较方便。那是我为两张画配的诗,这两张画,一张是从旧画报上描下来的,就是那张大的;那张小的呢,则是从一幅美术图案上描下来的,但画上的橄榄叶是我添上去的,因为它象征和平……  


  姜巍2005年6月27日―7月2日
 
女孩被患病母亲禁锢15年续:
记者拍到母女俩照片

(2005-07-09)

  东北网7月8日电 人们继续热切地关注着被母亲关在家里十五年的女孩姜巍的命运。今天,黑龙江晨报热线电话不断,读者纷纷表示,一个正值青春年少的女孩就这样被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母亲封闭在“牢笼”里十五载令人无法相信。与此同时,一些读者还对姜滨蓝发出了疑问: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的丈夫在哪里?带着读者的疑问,今天记者再次来到姜滨蓝的住处,并抓拍到了两人的照片。随后记者又辗转找到了曾经与姜滨蓝同事过的同事和她同父异母的妹妹。

  记者拍到母女俩照片

  记者在前几天的采访中曾经从玻璃窗的一角处模糊地看到过姜滨蓝,今天下午,记者趁姜滨蓝到阳台上买食物的时候,抓拍下了母女俩的照片。

  14时许,记者来到位于动力区东山宿舍楼175号二楼的姜滨蓝家楼下,她家平日里整天挂在窗内的白帘被拉开了一角。这时,记者发现一个黑影在窗口处晃动,还未等记者看清楚,便匆匆闪开了,记者立即取出相机躲在停靠在路边的一面包车旁准备拍照。记者在楼下观察的半个多小时里,黑影在窗口一共闪现了五六次,每一次只停留不到三秒钟的时间。大约14时38分左右,一名吆喝卖冰棍、矿泉水的男子推车路过楼前,这时只见一个头戴面具的黑影突然从姜滨蓝屋内跑到阳台上,站在阳台上没有声响地将一个系着绳的布袋迅速地顺到阳台下面。记者看到,这是一名头戴黑色面具的女子,头上包裹着粉色的毛巾,身上穿的蓝色上衣打满了补丁。从袖口露出的皮肤看,她的手臂十分瘦弱,皮肤非常苍白。就在她往楼下递布袋的一瞬间,还用手捂住脸上的面具。而她的动作根本没有引起卖冰棍男子的注意,男子推着车子继续往前走了。随后,她用手拽着绳拉回布袋,转身迅速回到屋内。

  被母亲关了15年的女孩姜巍

  阳台门已经随着她的进入被关上了,窗口的白帘仍未被合上。大约5分钟,窗口没有一点动静,就在记者正打算离开时,一个女孩突然走到窗前,静静地望着窗下。记者看到,这个女孩皮肤白净,梳着垂到胸前的直发,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不到半分钟,女孩转身离开了窗口。

  救不救?如何解救?读者各抒己见

  黑龙江晨报刊发了姜巍被母亲关在家里十五年的报道后,读者们纷纷打来电话在关心姜巍命运的同时献计献策,想出了一些解救孩子办法。他们认为不要消极等待,而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姜巍解救出来。

  三精制药厂的刘广力说,孩子和母亲生活了十多年,不要贸然采取行动解救孩子,但不要消极等待,而是应采取循序渐渐的方式解救孩子。他说,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解救母女俩的基本生存条件,恢复水、电、气的供应来维持他们的生命。同时,还要通过书信方式加强沟通。姜滨蓝的弟弟姜幼之也要主动给姐姐写一些信来开导她。力争姜滨蓝能够转变思想,自己走出房门。

  市民李树名说,政府应该出头,将母女俩接到一个条件较好的房子里,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并暂时维持目前的生活状态,不让她们分开。与此同时,找到一些心理辅导专家,对母女俩开导,逐步将孩子送到学校,恢复正常的生活。母女俩今后的生活还要全社会动员起来,采取募捐的方式来筹集她们的生活费。

  动力区安全办孙新柔说,她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看到姜巍从小被母亲关在屋子里失去童年的欢乐,感到很揪心。她认为,有关部门应立即将孩子解救出来,并将母亲送到医院治疗。

  省政府一位姓吕的干部说,如果相关部门研究不出来解救方案应该上报市委、市政府,实在不行应采取强制手段,将孩子解救出来。万一母亲有一天发现孩子偷着与外界写信联系,也许会对孩子造成危害。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邱海英说,母女俩长期生活在一个停水、停电的环境中,势必会对正处在成长期孩子的身体造成危害,而且这种环境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居民委、派出所还要积极地想出解救办法,不要这个孩子再继续关在屋子里了。市民郝大平说,精神病母亲不具备监护能力,社会应该帮助她。抓紧时间解救孩子是当务之急,十五岁的孩子还有挽救的机会,如果再耽误下去,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灰姑娘火锅店的梁闯说,如果硬打开门会发生意外,可以在姜幼之送的食物中加入少量的安眠药,等到药力发作后,再将门打开。

  姜滨蓝同事:她是个性格内向的人

  8日清晨,记者再次来到姜滨蓝家里,趴在门口隐约听到母女二人正在交谈。虽然声音很模糊,但两人好象是在一起做算术题。姜滨蓝的声音十分柔和,对孩子的态度也和蔼可亲。曾经与姜滨蓝共事过的同事说,她是一个性格内向、孤傲的人。

  由于姜滨蓝所在的单位――哈市某建筑总公司现已破产,单位的同事也很分散,记者辗转找到了她的几名同事。曾经在车间当检查员的张庆文告诉记者,姜滨蓝在单位的工会工作,文笔很好,字写得也漂亮,她写的文章里常常运用恰当的古诗词点缀。但是平日她沉默寡言,遇到同事也不太说话,大家对她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也很少有人真正地了解她。有一段时间,她和单位的领导不和,被安排到车间工作,但是她在车间没干两天就回家了。后来她还到单位闹了两次,便再也没有人看到她了。今年77岁的劳资科科长刘军木告诉记者,他和姜滨蓝的父亲是老同事了,当时姜滨蓝接父亲的班刚来单位时只有20多岁,性格就很内向,不太爱说话。从办公室退休今年70岁的关世华说,原来办公室在三楼,工会在二楼,虽然只差一层楼,但他们也不是很了解姜滨蓝。曾经在保卫科工作的程忠言告诉记者,他只记得姜滨蓝很要强,心也挺高的,而且她给人一种总是达不到自己要求的感觉,整天都沉闷不语。

  姜滨蓝妹妹: 1998年大门彻底封死

  7日深夜,记者通过多种渠道辗转找到了姜滨蓝同父异母的妹妹姜滨丽。比姜滨蓝小9岁的姜滨丽说,她是姐姐最相信的人,曾进过这扇紧闭的房门。提到姐姐,姜滨丽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她用颤抖的声音对记者说,姐姐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人长得也很清秀,从小聪明伶俐,很受父母的宠爱。姜滨丽的母亲是姜滨蓝5岁的时候嫁到姜家的,姜滨丽出生后就一直与姐姐一起玩耍,感情非常好。姐姐高中毕业下乡到饶河县24团,并担任连长职务。在农村锻炼的十年里,她与姐夫――当地农民景忠震结了婚。1979年返城后,夫妻俩一直与姜滨蓝的父亲和后母住在一起。由于父母的房子小,还没有结婚的姜滨丽就搬到了单位的单身宿舍里住。姜滨蓝是一个有抱负的事业型女人,结婚后她一直没要孩子,而是在夜大自修了两个本科学历。景忠震没有文化,也没有户口,一直靠到处打零工来维持生活。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姜滨蓝患上了肺结核,长期打针吃药耳朵开始失聪,在单位的地位也一落千丈。此后,姜滨蓝便开始精神失常,景忠震也离开了家。

  姜滨丽说,从姐姐带着孩子封闭在房子里后,她经常去家里看姐姐,并给她送一些食物和穿剩下的衣服,姜滨蓝偶尔也出来转一转。姜滨蓝对妹妹非常信任,让妹妹进屋但并不和她聊天。然而,发生在1998年一件事,让姜滨蓝家的大门彻底封死了。姜滨丽回忆说,一天,消失了几年的姐夫突然回到了哈尔滨,并找到姜滨丽希望看一看孩子。姜滨丽和姐夫来到姐姐家,但始终敲不开门,无奈之下,邻居帮忙拿工具把门撬开了。姜滨蓝一看到景忠震,立刻变得狂躁不堪,她举起菜刀直奔景忠震,并大喊:“你根本不爱我,只是靠我进城。”由于姜滨蓝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孩子呆呆地坐在床上,为了不伤害到孩子,姜滨丽和景忠震只好退出屋外。从此,这扇房门便紧紧地锁上了,再也没有人打开过。姜滨丽说,自从那天以后,她再也没有见到过景忠震。

  姜滨丽说,原来姐姐并不戴面具,可这件事情以后,她发现姐姐开始戴面具了,并站在阳台上接她送来的食物。后来姐姐的病情加重,姜滨丽曾经和家人商量过将孩子救出来,但家人意见不统一,并为此发生争执,此后姜滨丽也就不再管了。她说,直到现在她也不知道姐姐和孩子是如何过活的,原来屋里有一个煤气罐和一口铁锅,可是这么多年来没有人给她换过煤气。

  管片民警:七年前曾见过“姜滨蓝”

  姜滨蓝现在居住的东山宿舍楼一年前归哈市动力公安分局通乡街派出所管辖,现划归黎明派出所管辖。今天,记者找到当时的通乡街派出所管片民警付凯。提起姜滨蓝,付凯告诉记者,1998年他管片时发现辖区有一精神病患者姜滨蓝长期不出家门,一直和女儿相依为命。邻居们还反映说屋内生火做饭,但敲门总是没有人答应。担心发生意外,付凯联系到街道办事处,并一起找到姜滨蓝所在的单位。从单位提供资料档案上,付凯了解到孩子的爷爷和伯父在辽宁,于是通知他们到派出所。由于发现姜滨蓝从不伤害孩子,偶尔还出来到市场买菜,最后孩子的爷爷和伯父也没有将孩子从母亲身边接走。付凯回忆说,一次,他在黎明大市场看到一个女子很像姜滨蓝,她头上裹了一块毛巾,装束像70年代的人。当时身着警服的付凯上前询问她是不是姜滨蓝时,她没有应答便匆匆离开了。

  记者在通乡街派出所哈尔滨市人口信息查询系统内查出了姜滨蓝和姜巍的户籍档案。姜滨蓝,女,出生日期:1950年3月26日,居民证号:23010******文化程度:高中,出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婚姻状况:有配偶,服务处所:哈市新型建筑材料公司,职业:科员,户别:户主,变动原因:本市市区移入,身高:160。

  姜巍,女,出生日期:1989年1月21日,居民证号:23010******文化程度:初中,家庭关系:长女,身高:150。

  记者了解到,姜滨蓝和姜巍母女户口是由姜滨蓝的弟弟姜幼之办理的。黎明派出所户籍民警说,由于他们没有见过姜巍,她的身高和文化程度都是电脑按照实际年龄自动生成的。
 
这是真得吗:confused:
 
最初由 好兵帅克 发布
文化程度:初中,?
典型的一目十行

黎明派出所户籍民警说,由于他们没有见过姜巍,她的身高和文化程度都是电脑按照实际年龄自动生成的。
 
估计是某媒体的造新闻手法,故意跨大其词,如把"很少出门",夸张成"从不出们".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