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人未圆:献给“九一八”事变74周年
2.1 中秋人未圆:献给“九一八”事变74周年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703690.html
2005年09月17日15:05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白瑞雪、朱玉、徐壮志、孙彦新)
又到月圆。月圆的中秋夜,中国人的团圆夜,这是中国人传承了千百代的习惯。
74年前的9月18日,农历八月初七。善良的中国人正在等待着8天之后的团圆之夜。就在节庆气氛渐浓的时候,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一个民族长达十四年的国难由此开始,一个民族长达十四年的奋起和抗争由此展开。
74年后的9月18日,正逢中秋。夜空里那轮圆月,可否还记着半个世纪前那战争硝烟中的离合悲欢?
月祭
1932年9月16日,平顶山的村民们过完中秋节的第二天,家园从此不复存在。
一天前,东北村庄平顶山还处在节日的气氛中。夜晚,难得的一顿饱餐后,一家4口乐融融安然入眠,11岁的杨宝山却被外面“杀啊、杀啊”的声音吵醒了。第二天听说,原来是“大刀会”――一支活跃在抚顺地区的抗日武装,放火烧了日本人开的商店。
人们拍手称快,却没有意识到,一场疯狂的报复正在袭来。
9月16日上午,全副武装的日本兵进了村,通知说“要给你们照相”。
午后一点多钟,全村三千人几乎都被赶进了屠杀场。看到一个“用黑布蒙着的”“带腿”的东西,杨宝山好奇地问母亲:“那就是照相机吗?”
突然,“带腿的东西”上盖着的黑布揭开了,一个日本军官一摆手,几架机枪同时扫射,哭喊着的人群顿时乱成一团。枪响了很久,母亲一直把杨宝山紧紧地压在身下。
母亲的身体,为孩子挡住了子弹。母亲死了,父亲和弟弟也死了,无忧的童年戛然而止。1932年中秋,成为杨宝山一生中最后的团圆夜。
阴谋和血腥,是侵华日军制造的无数次大屠杀、大轰炸、“细菌战”“化学战”的共同主题。从“九一八”那天起,无辜的中国人一批批倒在脚下鲜血未凉的土地上。
“九一八”事变,抗战中国耻辱的开端,灾难的开端,觉醒的开端。
那天正好是东北军发饷的日子。晚上10点多,驻守北大营的士兵陈广忠被一声爆炸声惊醒――日军炸毁铁路的地方离北大营仅一里地左右。不多一会儿,机枪、步枪响了起来,枪声越来越近。日本人打进来了。
“打!”97岁的陈广忠在响亮地说出这个字时,同当年一样,恨得牙痒。
策划事变的,是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沈阳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等日本少壮派军官。日本投降后,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被远东国际法庭判处绞刑。
这或许是“九一八”的最后尾声。
但,即使是这样一个伸张正义、洗刷耻辱和惩处罪恶的结局,又怎能祭奠那2100万死难者和无数个破亡之家!
月念
日本宣布投降的那天,延安的幼儿园里,5岁的左太北和小朋友们一起载歌载舞。
太北从小就知道,自己的父亲是“烈士”,虽然她并不明白这个词的具体含义。
太北只是奇怪,大家都热热闹闹的时候,那个叫做“爸爸”的人怎么不在。
此时,太北远在湖南的奶奶,也正盼着儿子回家,盼得望眼欲穿。
左权――八路军副参谋长,在家中排行老四,是最小的儿子。自从19岁离家求学后,整整18年,再也没有回过家。
但左权回不来了,他牺牲在1942年5月的一次突围作战中。
从抗战胜利盼到解放战争胜利,老母亲盼来了奉命前来探望她的解放军军官。在得知儿子殉国消息两个月后,这位早年丧夫、一度讨饭为生的坚强母亲与世长辞。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曾经退缩过的中国军人拿起武器奋然抵抗。
“七七事变”后的第22天,国民党29军副军长佟麟阁殉国于北京南苑。
回忆起将军之死,80岁的佟兵哭得像个刚刚失去父亲的孩子。
那年他12岁,母亲说,千万不能让爷爷奶奶知道父亲的死讯。
佟夫人常常以佟麟阁的名义写信回家,然后念给二老听。老人时而嗔怪说,再忙,也该回来看看我们啊。
抗战终于胜利了。此时,在北京柏林寺的花池子里,将军的遗骸躺在原本为佟父准备的棺木里,以“王思源”的化名,已藏了整整八年。
老人问:“捷三(佟麟阁的小名)怎么还不回来?”
佟夫人回答说:“还在南方打仗呢。”
老人心如明镜。从此再也不问,直至去世。
……
抗战中为国捐躯的一百多万军人,有着相似的命运: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毅然走上战场;欢庆胜利的那一天,他们却没有归来。
亲人的思念,从此无处投递。
月思
周青出生在日本占领时期的台湾。但从小就知道,自己的祖先在“那边”,因为日本人经常称他们为“清国奴”。这句被周青视作“灵魂当中最痛苦的一句话”同时也提醒着他,我是中国人。
组织罢工和创作反战歌曲,是周青的抗日武器。让人惊奇的是,这位在“禁止中文”环境中长大的台湾人,后来成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说,我写文章是自学的,热爱祖国就是一种力量。
另一位台湾少年黄莘则走上了前线。1936年,因不堪忍受“亡国奴”的生活,全家逃回福建。4年后,年仅12岁的黄莘随父亲奔赴浙江金华,加入抗日救亡的台湾少年团。
黄莘有副好嗓子,是团里的文艺骨干。从浙江、福建沿海到皖南地区,孩子们慰问英勇杀敌的前线将士,像大人一样对日军喊话,揭露日本在台湾施行的殖民统治,向人们宣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2年4月,日寇攻陷金华,少年团随台湾义勇队向闽西龙岩撤退。部队为了照顾他们,每人发双鞋,但孩子们舍不得穿,结果把脚磨出了大大小小的血泡。有时一天行军几十里,日军的飞机就在头上盘旋。不管多么矮小的孩子,行军时都得自己背着行李,遇到下雨,就喝上一碗姜汤驱寒。
“台湾的希望在我们身上。”抱着这样的信念,少年团的孩子们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从1895年的《马关条约》开始,台湾被日本侵占了整整50年,伤亡人数达65万,占台湾光复时人口的11%。在这个中国抗日时间最长的宝岛,台湾与祖国并肩而战。
甲子轮回60年。60年前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60年后,却隔在了海峡的那岸。
抗战中盼着团圆的两岸同胞,今天,依然在期盼。
来源:新华社
2.2 九一八:勿忘国耻与抗争
冯春梅 包国俊
2005年09月18日04:2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703967.html
提起“九一八”,中国人民就会想起那首歌曲《松花江上》。每到“九一八”,中国人就会产生无比的愤恨和铭心的耻辱。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走访了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抗战史专家刘庭华。
"九一八"是个大阴谋
记者:为什么会爆发“九一八”事变?
刘庭华:“九一八”事变前夕的旧中国,人民苦难、军阀割据、列强“均沾”在华利益。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公开侵略我国东北,是它推行“大陆政策”,企图独占中国,与英美等国争夺亚洲主宰权,进而称霸世界的一个严重步骤。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九一八”绝对是一个重大的阴谋,它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这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有史料证明,“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军部秘密制订了有关侵略我国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
记者:当时的世界各国对日本的这个阴谋有察觉吗?
刘庭华:没有。各顾各的列强们只关心他们在远东的既得利益。对日本的侵略野心及其战争行动采取了绥靖态度。“九一八”事变时,正值国际联盟召开第十二届大会。听了蒋介石政府代表的哭诉,国联最后作出的决议,竟然不分侵略者与被侵略者,要求双方撤兵,避免事态扩大,并且赋予日军自由“剿匪权”。
这就无形中纵容了日军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斗争一开始就极为困难。
"九一八"使中国的形势发生重大转折
记者:“九一八”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刘庭华:“九一八”事变发生前,中国内战不息。日本等国以保护其在华利益为名,逐渐增加了驻华军队。1930年中原大战后,蒋介石继续坚持反共立场,调动数十万军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热衷于内战和内争的国民党统治集团根本顾不上外患。
1931年9月18日晚,驻扎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他们先是由铁道“守备队”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尔后嫁祸于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东北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未进行有组织的抵抗,使日军当晚即攻占北大营。19日,日军又占领了整个沈阳城。4个月后,随着东北军不战自溃,日军顺利占领了东北三省。
记者:“九一八”事变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多大影响?
刘庭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可以说使中国的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它不仅使中国由列强的殖民地向日本的殖民地转变,中国与列强的矛盾转变为特别突出、特别尖锐的中日民族矛盾;也不仅使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且最重要、最深刻的影响,是揭开了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的序幕。
"九一八"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
记者:“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最初的抗战行动主要有哪些?
刘庭华:“九一八”事变首先激起了部分爱国军人的抗击。
起初,尽管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不满日、蒋的东北军马占山部在黑龙江的江桥抗击了日军;黄显声等指挥的军警也阻击日军侵略锦州;李杜、丁超等部在哈尔滨外围地区袭击日军。
次年1月28日,日军进犯上海,蒋光鼐、蔡廷锴和张治中等率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奋起抵抗。
1933年日军进攻热河、察哈尔时,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佟麟阁等又率部组成抗日同盟军,给日军以严重打击。
东北人民和东北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影响下,激于民族义愤,迅速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积极展开抗日游击战。这些抗日武装遍布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70多个县,到1933年时发展为30多万人。很快,抗日的烽火从东北向全国蔓延,给了侵略者迎头痛击。
记者:从全局上看,这些抗战行动的意义有多大?
刘庭华:不论当时每次抗击作战的规模有多大,对全国军民来说都是一种鼓舞。它们的历史意义在于,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在东北兴起的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为雪耻救亡,中国共产党担当中流砥柱
记者:“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刘庭华:中国共产党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极为迅速,为抗击日本侵略,作出了全方位的努力。
事发第三天,中共中央率先发出了抗日救亡的号召。中共中央就分别于9月20日、22日、25日、30日和10月12日连续发表宣言、决议、告全国同胞书等,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罪恶目的和反动本质,严厉谴责了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辱国的“不抵抗”政策,提出了“以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抗日救亡主张。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共满洲省委全力以赴,立即投入了发动和领导东北民众武装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东北广大民众的民族觉悟被极大地唤醒,抗日义勇军等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或支援下蓬勃发展,对侵华日军的打击越来越有力。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郑重要求国民党当局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同年12月25日,党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1936年9月,中共调整自己的政策,改变过去“抗日反蒋”的口号,确定“逼蒋抗日”的政策。“西安事变”后,我党又确定“联蒋抗日”的方针。最终,迫使蒋介石政府不得不改变游移、动摇、妥协、退让的徘徊态度,逐步转向抗日。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坚定地大声疾呼、英勇地带头抗战,才使得全民抗战的局面得以形成,为最终赢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记者:在“九一八”事变74年后的今天,我们从中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刘庭华: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九一八”事变给我们、给中华民族、给当代中国的教训和警示,很多、很大、很深刻。我感到,军国主义是战争之源、落后就会国破家亡、没有人民的政权和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爱国主义永远是民族精神的灵魂等经验教训,是最值得我们深思和汲取的。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18日 第七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