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Re: Re: Re: Re: Re: Re: Re: Re: 中国的国庆与美国的可怕
转的,看下就明白
最初由 -我本善良- 发布
47年写"社论"的中共不是今天坐江山的中共吗?
你的意思是说当年中共在骗人吗?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097/2402689.html
记周恩来领导下的《新华日报》
现在的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是1949年南京解放时,由周恩来宣布出版的,以此实现了党在南京创办《新华日报》的心愿。在此前,周恩来曾经带领《新华日报》在武汉和重庆度过了9年多艰苦斗争的岁月。
鼓动前进的号角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它筹备于南京,出版于武汉,后迁重庆。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共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共党报《新华日报》。因顽固派阻挠及日军逼近,延至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才正式在武汉创刊。时值日寇侵华,半壁河山沦陷,国难当头,《新华日报》创刊词的中心内容就是抗日,宣称“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动前进的号角。”
毋庸讳言,《新华日报》也是在斗争复杂、困难重重的条件之下进行筹备创刊的,除了筹办厂房,购置设备材料遇到很大困难之外,尤以国民党特务的蓄意破坏和阻挠最为严重。
《新华日报》创刊的第七天,国民党特务指使二三十个特务流氓手持铁棍、利斧等凶器闯进《新华日报》营业部,把电话线割断,将室内一些物什砸坏,后冲入排字房将印刷设备捣毁。报社的同志、工人们同心协力,一齐动手,当晚把排字和其他物什赶修就绪,保证报纸按时出版发行无误。一计未成,又生一计。随后,国民党特务又散布《新华日报》要停刊的谣言,《新华日报》在1938年1月19日刊登《紧急启事》,希望各界人士大力声援,彻底挫败国民党的阴谋鬼计。
《新华日报》作为党的有力舆论工具,在国民党统治区心脏,坚持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的斗争,宣传党的抗日纲领和政治主张,广大民众爱读爱看,视之为“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然而,国民党当局十分恐惧。蒋介石本人即从《新华日报》创刊起,便每天必看,非常注意。郭沫若就曾因在《新华日报》上发表题词支持青年解放思想而受到蒋介石的申斥。
在武汉时期,《新华日报》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救国的一面红旗。因而后来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扬,称《新华日报》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因此,《新华日报》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以“新华军”自勉,继续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坚持工作。
《新华日报》的创刊、成长、发展都与周恩来同志的领导和关怀分不开。1938年10月下旬,日寇猖狂围攻武汉,武汉危在旦夕,为了使报纸不致中断,周恩来同志拟出计划:分两批疏散人员和运送物资前往重庆;武汉一停刊,重庆接着出报。周恩来和章汉夫等同志坚持到了最后。10月24日晚上,周恩来同志亲自来到报社编辑部,口授第一天的社论,题为《告别武汉父老》。社论排出来后,周恩来同志又亲自看了一遍清样。午夜已过,报纸就要印刷,接到电话,说是听到了枪炮声,日寇已经逼近市郊,汽车已在门外等候,只得将打好的报纸清样带了七张,周恩来方才下命令撤出武汉。报纸印了一部分散发出去了。
同日,同一期号、不同内容的《新华日报》又在重庆与人民大众见面了!1941年1月18日,为揭露“皖南事变”真相,《新华日报》刊出了周恩来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见左下)而轰动一时。1945年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拟在上海设该报总馆,在南京、重庆设分馆。由于国民党当局阻挠,上海版和南京版又未能实现。1946年4月,重庆《新华日报》改为中共四川省委机关报(实际仍承担中共代表团的宣传任务),致力于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报道宣传。
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共出版3231期。
艰苦卓绝的宣传
生活在国统区的民众对共产党还很生疏,民众对共产党的信任是办好《新华日报》不可少的条件。《新华日报》一开头就大胆革新,采取依靠大众联络读者一起办报的新措施。报社设有专门联络读者的读者服务部,版面上辟有“读者信箱”专栏。编委吴敏?杨放之?在《我们的信箱》一文中写道:“凡是看本报的人,都是给本报写文章的人。”鼓励普通民众大胆拿起笔来写文章。
《新华日报》出版刚一个月,读者服务部就先后在武汉、长沙、郑州等地召开了读者座谈会。在座谈会上除诚恳征求与会者意见外,还用读者会的形式将读者分片组织起来,定期交流读报心得,开展有益于公众的社会活动。读者服务部还向读者推荐书刊,并为之代购。
《新华日报》迁到重庆出版后,读者服务工作陆续增添了一些新内容。一次大的动作,是组织读者在全市义卖《新华日报》,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支援前线将士。参加义卖的读者最后汇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沿街游行,高呼抗战到底的口号。从参加的众多人数来看,这次义卖报纸活动,实际上是共产党在重庆组织市民进行的一次宣传抗日的大游行。新来乍到的《新华日报》,从此也成了重庆家喻户晓的报纸。
《新华日报》有一批送报的青少年,人们称他们为报童。《新华日报》的报童不同于一般的报贩,遇到特务宪兵没收报纸,他们敢于与之抗争,表现得机智勇敢。另一方面,他们还热忱地为读者服务,人们时常看见报童肩上扛着一根竹竿,上面钩挂着香烟、肥皂、猪肉……原来这是住在远郊的订户头一天托他们在城里代买的日用品。
不论是为读者代购书刊还是代购日用品,似乎都与报纸业务不搭界,可是《新华日报》的职工都是认真地去做这些具体细微的事情。为读者服务是党在特殊环境中办报制定的一项措施,是“为人民服务”在报纸工作中的具体化。
《新华日报》的魅力还在于说出了读者心中想说而未说出的话:自创刊之日起,抗战与民主一直是《新华日报》高举的两面大旗。《新华日报》的许多独家新闻道出了老百姓压在心头的话,人们认为也只有共产党的报纸能登出这样的消息,敢这样说话。重庆街头时常出现争购《新华日报》的热闹景象。
曾经有人用打仗比喻《新华日报》,说解放全中国,《新华日报》起的作用,绝不亚于一个火力强大的方面军。抚今思昔,评说一下当年的《新华日报》,对经营党的新闻事业也许不无参考意义。(出处:中华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