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ther one:
“世界屋脊”上的丰碑
青藏铁路网 ( 2005-10-14 09:37:14)
--------------------------------------------------------------------------------
――写在青藏铁路建设全线贯通之际
(记者 王圣志) 2005年10月12日上午8时,高大宏伟的铺轨机伸出长长的臂膊,将最后一排铁轨稳稳落在美丽的拉萨河畔。至此,全长1100公里的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全线贯通。
青藏铁路,这一“堪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承载着西藏人民的千年期盼,承载着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殷殷深情,也承载着实践科学发展观创造的一个个奇迹!
千年“苦旅”一朝通途
青藏高原,千百年来沉寂落寞。由于重水绵延,天堑纵横,悠长的驼铃和欢快的马蹄无法缩短其与外面精彩世界的距离,相反却被越抛越远。贫穷、落后、愚昧、闭塞一度成为这里的代名词,数百万高原人在“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叹喟中“划地为牢”。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西出长安,用了近3年时间才终抵拉萨。蜿蜒数千公里的唐蕃古道,只是一条穿越千重峻岭,万里草原的骡马道。十几个世纪以来它却成为内地进出西藏的主要通道。然而,这是人类最艰难的旅行,途经之处,穿山越岭,荒漠遮眼,激流断路,危道险径无不俱备,只有以死人枯骨作为标志,方能前行。西藏和平解放后,国家每年动用全国四分之一骆驼组成大型驮队向西藏运输货物,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要留下12具骆驼的尸体。
改变西藏贫穷落后的状况,必须彻底改变西藏的交通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西藏的交通建设,1953年,慕生忠将军率领数万名英勇顽强的战士和民工,用7个月零4天的时间,打通了号称“世界屋脊苏伊士运河”的青藏公路。从此,西藏内地间才有了第一条可以通车的路。然而,就是这条路,平均每修一公里就有一个人倒下,这是一条中国人以无畏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铺成的路。?
在世界屋脊上开辟一条经济、快速、大能力、全天候的运输通道,把铁路大动脉延伸到西藏,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十分关心的一件大事,也是青藏两省区各族人民的热切企盼。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党和国家就着手研究进藏铁路建设问题,1984年,西宁至格尔木段艰难建成。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新世纪之初果断作出建设青藏铁路的重大战略决策。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拉段全面开工建设。胡锦涛同志亲临青藏铁路建设工地视察,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明确要求。建设青藏铁路体现了中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决心,也体现了党的政府对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深切关怀。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智慧结晶
青藏铁路跨越“世界屋脊”,飞架“极地”天堑,穿越960公里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最高点5072米,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禁区”和“冻土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
青藏铁路建设者遵循“拼搏奉献,依靠科技,保障健康,爱护环境,争创一流”的建设方针,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在“生命禁区”挑战生理心理极限,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一个个奇迹定格在青藏高原。
为了青藏铁路建设,科研人员守望冻土几十年,坚持高原冻土观测和科研,牺牲青春、亲情、甚至生命,取得了大批宝贵的观测资料和研究成果;勘察设计人员呕心沥血,精心勘察、精心设计,有的数十次穿越无人区,经受生死考验,设计出最佳线路走向;11万筑路大军以苦为荣,与苦相伴,奋战高原、奉献高原、立功高原;建设监理人员视质量、安全、环保为生命,铁面无私、严格把关,不让工程留下任何遗憾;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忠诚守护生命……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体现出满腔报国的热忱,实现着“海拔高追求 更高,风暴强意志更强”的钢铁誓言。
青藏铁路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各参建单位“兵马未动,保障先行”,在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职工生病在半个小时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建设单位还在施工沿线建立了17座制 氧站,职工每人每天平均强制性吸氧不低于2小时,沿线配置了25个高压氧舱,如此大规模使用氧气,在人类建设史上还是首次,创造了人类制氧史上的一大奇观。建设期间,全线共接诊病人41万余人次,411例高原性脑水肿、795例肺水肿患者全部得到有效救治,创造了“高原病零死亡、非典疫情零发生、鼠疫疫情零传播”的优异成绩,被国际高原医学大会的国内外高原病专家们称作“世界奇迹”。
青藏铁路建设途经两个天葬台,建设单位十分尊重藏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主动改变施工线路避让天葬台;青藏铁路在设计时,对沿线的寺院和“神山”上的宗教仪式场所,尽最大努力确保这些地方原封不动;青藏铁路的桥梁、隧道设计也融合了藏文化的独特内涵。
青藏铁路沿线工地,“革命加拼命 ,拼命干革命”的口号被“以人为本,保障健康”取而代之。从以往强调超越自然的“人海战术”到如今尊重科学规律的“以人为本”,这正是尊重和体现劳动者人权的巨大进步,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升华。当以人为本从一种政治口号变为一种机制保障,进而成为管理者的自觉意识时,蕴藏在群众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内在的巨大潜能必然被大大激发。
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始终遵循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解决青藏高原冻土难题的新思路。他们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坚持科研试验先行。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冲破传统理念的束缚,积极探索解决青藏高原冻土难题的新思路,在世界上首次创造性地采取了解决冻土施工难题的相应对策:对于不良冻土现象发育地段、线路尽量绕避;对于高温极不稳定冻土区的高含冰量地质,采取“以桥代路”的办法;施工中采用了热棒、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通风管路基、铺设保温板等多项设施,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青藏铁路堪称冻土工程的“博物馆”,国外专家认为,中国的冻土科研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从凭热情、凭干劲,到认识规律、驾驭规律,这正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把青藏铁路建成“绿色'铁路”,这标志着我国工程建设管理理念的变革和社会理念的变迁。青藏铁路环保工程的投资超过11亿元,投入如此巨资从事铁路建设环保工作,这在中国铁路建设历史上还是首次。青藏铁路施工场地、便道、砂石料场的选址都经反复踏勘确定,尽量避免破坏植被。在施工时采用逐段移植的方法,进行人工培植草皮。青藏铁路在国内首次为野生动物建设迁徙通道;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不惜牺牲巨资两次停工为藏羚羊让道……青藏铁路填补了我国大型工程环保建设领域的多项空白,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画卷。这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传统观念的转折,为中国今后重点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青藏铁路建设再次印证了一个真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交相辉映,就会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是创造人间奇迹无坚不摧的力量。
揭开青藏高原历史的崭新篇章
有人说,青藏、川藏公路第一次同时穿越青藏高原时,打破了西藏的“封闭”;格(尔木)-拉(萨)输油管道再次穿越青藏高原,为西藏的发展提供了“粮草”;兰(州)-西(宁)-拉(萨)光缆的兴建,为西藏各族人民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而青藏铁路的修建,将成为西藏现代化发展的“助推器”。青藏铁路建设不仅对密切青藏与内地经济、文化的联系,增强民族团结,维固边防稳定,加快西藏开放开发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我国东西部省区协调发展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青藏铁路全线铺通,标志着青藏铁路建设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青藏铁路投入运营后,将大大降低进出藏物资的运输成本,降低西藏市场商品价格,刺激居民消费,减少居民日常消费支出。同时,运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西藏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和国内、国外企业进入西藏市场,大幅提升进出藏货物运输量。
青藏铁路将使西藏的旅游业、藏医药业、矿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以及高原生物等高原特色产业将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轨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与青海等毗邻省联动发展,从而孕育青藏高原经济带的形成。
悠悠岁月,沧海桑田。从唐蕃古道,到青藏公路,再到青藏铁路,青藏高原的历史性跨越令世界瞩目。青藏铁路,这条传递现代文明的钢铁大动脉横空出世,必将带给神秘而古老的青藏高原新的生机和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