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回应上学太贵以及乱收费质疑

它山之石

新手上路
注册
2003-02-23
消息
221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来源:北京晚报】

  “上名校”要量力而行

  教育,这个备受百姓关心的问题,再次成为今年两会的焦点话题之一。多位代表委员就教育乱收费等问题发表见解。

  代表委员:现在上学太贵
教育部:“上名校”要量力而行

  一名北京学生的家长介绍说,他一个月的收入大约是1000元,孩子在一所重点高中就读,每个月光学费就800元。



全国政协委员徐心华说:“我家里以前很穷,却上了大学。如果到了现在,我可能反而上不起大学了。如果按照现在的收费标准,那么在座的委员,当年有几个能上得起大学?”

  针对群众反映的“上学贵”问题,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人们对学费问题应当转变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花的钱很少,因为国家都给包了,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现在很多人不考虑自己实力如何,都想让孩子往好学校里挤,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学贵”观念重要来由之一。

  代表委员:监管苍白无力教育部:蔓延势头得到遏制

  学校乱收费是广大群众面对的一个无奈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说:财政、审计、税务部门乃至教育部门无不在关注着教育乱收费问题,但不管是日常监管还是事后监管,都显得苍白无力,而且经常让人觉得“雷声大,雨点小”。

  对学校乱收费,教育部态度始终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以来,全国各地共派出5.6万个检查组,检查了各级各类学校87.6万多所,清退违规乱收费金额13.2亿多元,查处乱收费案件1.9万件,受党政纪处分5931人,其中794名校长被撤职或免职。目前,教育乱收费蔓延的势头正在得到有效遏制,学校收费行为进一步得到规范,一些地方,如上海市、天津市教育收费已不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代表委员:有地方政府作后台教育部:屡禁不止五大原因

  洪可柱认为,其实学校乱收费大都与地方政府有关,因为学校与地方政府在某种意义上处于同一利益链上,这也使得他们有了乱收费的底气。

  对此,教育部回应说,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地方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二是一些地方和学校的领导,法律、政策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有令不止;三是对乱收费的查处力度不够;四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大;五是一些基层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费,或挤占、平调、截留、挪用学校的收费收入。

  代表委员:教育成本不透明教育部:收费标准必须公开

  全国政协委员黄景钧认为:教育是公益性事业,但教育收费却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标准,对教育成本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教育部对此回应说,按照国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各级价格、财政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向社会公示各级各类学校收费政策与规定以及调整情况。目前,全国90%中小学、95%的高等学校都实行了教育收费公示和校务公开制度,教育收费听证制度也在各省份普遍开始推行。但实践中,一些地方和学校也确实存在教育收费公示内容不完整、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新华社)

  链接三种渠道举报教育乱收费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教育乱收费行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指学校自身的乱收费。这类问题,可以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纪检监察部门反映,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进行制止和纠正。另一类是指政府行为乱收费或社会上一些部门、企事业向学校或通过学校向学生乱收费、各种摊派或搭车收费。这类问题,应向当地政府机关、纪检监察或纠风部门反映,要由政府出面进行制止和纠正。

  此外,对教育乱收费行为也可向当地物价等有关部门反映。对群众举报和投诉教育乱收费的问题,有关部门会及时严肃处理。(新华社)

http://news.sohu.com/20060306/n242154238.shtml
 
清华北大是为富人开?

作者:刘植荣

针对全民对教育的愤怒,教育部的官员最近屡屡出来“灭火”,但说话越来越离谱。根据新华社2006年3月6日的报道,教育部发言人根据两会期间针对代表们反映的“上学贵”的问题回复道:“人们对学费问题应当转变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花的钱很少,因为国家都给包了,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现在很多人不考虑自己实力如何,都想让孩子往好学校里挤,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学贵’观念重要来由之一。”

此话有四条主要信息:1.好大学属于富人,老百姓别问津;2.大学教育是高消费,腰包没钱别进来;3.老百姓不懂教育,整天瞎嚷嚷;4.人民的观念有问题,需要转变。

此话个商人听起来再合理不过了,“贵”是相对的,是因为你没钱,有钱的人还嫌便宜呢。所以老百姓天天嚷嚷“上学贵”自然就是“非理性”了,现在有问题的不是教育部,不是教育体制,而是老百姓,是老百姓的大脑有问题,需要“转变观念”。

从这几天教育部发表的各种言论看,尽管他们一再声明“我们不是搞产业教育”,但他们骨子里还是把教育产业化,短短的几句回复都是产业行话,说什么教育也是“市场经济”、教育属于“消费”,清华、北大 “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上学“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我们不得不怀疑:我们究竟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而是办的资本主义教育。

笔者对西方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多少有些了解,也曾在西方国家留学,没有见一个国家说他们的优质学校是专门为有钱人开的,尽管他们是个资本主义社会。法国等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从幼儿园到研究生一路免费就不说了,美国也有个《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任何国家都在极力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让所有有能力读书的人都能进入自己想进入的学校读书,接受教育,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部,却说好大学专门为富人开!

我不知道这位教育部的高官是不是*员,也不知道他学不学“三个代表”,他个人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我们无须评断,因为他是教育部的发言人,他的话不是他自己的观点,而是教育部的观点。好,我们就拿教育部说事。

我们天天讲依法治国,好的,我们就看看教育部的此番言论合不合法。

清华、北大属于谁?《宪法》第一条对我们的国体讲得很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是说,中国是人民的,既然中国是人民的,而清华、北大等一些国家优质大学当然也是人民的,人民自己的大学自己没权利进,不能享受教育资源,这还是人民民主专政么?不成了资产阶级专政了?要知道,中国的江山是靠广大人民群众打下来的,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内解放战争时期可不宣传就让富人抗日,就让富人解放全中国。怎么穷人打下了江山,自己没资格进大学读书?说清华、北大不属于人民,穷人没资格进去读书,法理不通!

再看《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教育属于文化事业,现在教育部有意识地剥夺人民管理教育的权利,大学怎么办,给谁办,几个官员说了算,人民靠边站,他们剥夺了人民管理教育的权利,是不是违宪?

《宪法》第六条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第十二条也讲:“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清华、北大等院校由国家重点投资建设,集中了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国家财政主要来自税收,每个公民都有纳税的义务,人民天天通过辛勤的劳动来充实国库,国家的任何建设成就都是全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汗水的结晶。再清楚不过了,国家的大学是人民的,不管你是清华还是北大,里面的资源都有中国任何一个公民的一份,如果清华价值13亿,那每个中国人都要分到一元!既然优质大学是人民的财产,凭什么说“没钱别进来”!?如果清华、北大是专门为富人开的,那是不是极少数人侵占了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这难道还不是违宪吗?

《宪法》第十九条讲得很清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怎么教育部搞的教育就为了“提高富人的科学文化水平”?优质教育只是富人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在看《教育法》的第九条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怎么教育部把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分成三六九等?穷人只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机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就是商店了,没钱别进来?

为什么教育部说话越来越离谱,甚至到了违宪的程度?看来发言人解释不清楚了,人民需要教育部长出面解释。
 
评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的犯罪言论!

--------------------------------------------------------------------------------


作者: 东方明亮

为免断章取义,引用如下文字,见http://news.sohu.com/20060306/n242154238.shtml

针对群众反映的“上学贵”问题,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人们对学费问题
应当转变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花的钱很少,因为国家都给
包了,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
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北大、清
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
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
一套的衣服穿。现在很多人不考虑自己实力如何,都想让孩子往好学校里挤,这是
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学贵”观念重要来由之一。

还是很感谢王旭明先生的,他以特殊的身份透露了一些值得重视的信息。

1。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把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花的钱全都给包了。

但凭这一条,计划经济时代就有很大的正义性。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普通农民,失地农民,普通工人,下岗工人,在王旭明先
生眼里,大概是“消费不起”清华北大这样“优质教育资源”的。

原来,王旭明先生认为,教育部可以把全国人民纳税供养着的全民事业单位的大
学,看作是供少数有实力的人进行“消费”的资源。-------应该请王旭明先生澄
清一下,他的这个发言代表教育部,还是代表国务院?代表中国富裕阶层?还是
代表什么势力?

2。王旭明先生认为北大清华是优质教育资源。

那么北大清华是如何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

据我所知,北大清华是全民所有的事业单位,其办学经费来源于全国人民的血汗
。-------被全国人民血汗喂养大了,就应该成为少数富人的消费资源,这是哪一
家的逻辑?


3。王旭明先生明白地告诉我们,上大学"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
"

这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公然宣布上大学的前提条件包括家
庭“经济”实力的政府官员。以前或许有人这么想,但不敢说出来,王旭明先生
则明明白白正大光明说了出来,就凭这一条,王旭明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史上也能够留下浓重的一笔! 谁给了王旭明先生这么大的胆子说出这样的混账话


4。在两会召开的时候,在广大群众关注住房医疗教育问题的时候,王旭明先生说
出了某种势力长期敢想而不敢说的话,非常好!

这有助于人民认清主导教育部门的是一些什么人,有助于我们认识究竟有没有违
背大多数群众利益的教育路线,有助于我们认清,我们是不是被这种教育路线专
了政!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