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帐的人口政策--汉族人口在5年中飞快的从95%降到了90%,再降下去民族矛盾就来了

它山之石

新手上路
注册
2003-02-23
消息
221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转贴


邓小平的人口政策不仅从当年的理论来说就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毛病,而胡耀邦又来这一套对汉族加以歧视的法律。

汉族相对来说不自己觉得自己是个民族,很少有“族”这个想法,对人对事都是如此,当自己是中国人。很多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感太强,在胡耀邦政策的鼓励下更是如此。 因为一系列少数民族的照顾政策,哪个家庭不希望自己孩子能靠少数民族政策的那加分进好大学呢?所以汉-少数民族结婚的孩子肯定全算少数民族。一旦人口变化太大,大乱必起。欧洲这些年的所有民族纠纷都是欧洲原住民成长率只在1%左右,远低于西亚和北非来的移民。去年法国的严重骚乱就是如此。


邓小平定的所有的国策都可以归为两个字---"短视" .

只要公民守法,就不要有兄弟姐妹了。 这种极端的计划生育政策让兄弟,姐妹在汉族都绝了种


更可笑的是还要说这是长期国策。上面两个,下面一个,这么个倒三角这样继续下去汉族的人口是0。


说那不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其实那就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而马尔萨斯那套歪理本来就是看起来似乎有理,实际上根本就被人类历史证明没有什么道理。欧洲的人口出生率低迷也伴随着经济增长(包括人均)的缓慢,因为人口的另一面,人多,想点子的多,技术进步也快,这一面失去了。用毛的话来说就是人多力量大。

===============================================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






本完成。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

  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

  七、受教育程度

  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八、家庭户人口

  全国共有家庭户3951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369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集体户人口为6934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

  注:

  1、本公报为根据调查结果的初步推算数。

  2、调查登记标准时间为2005年11月1日零时,调查登记对象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的常住人口。

  3、全国总人口数未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省人口数。

  4、经事后质量抽查,总人口的净漏登率为1.72%。全国人口中已包括据此计算的漏登人口数。
 
中国人口政策的弊端――闲聊一胎化
红墙论坛 http://www.enlight-tech.com/bbs/red/

送交者: 木水 于 2005-12-25 00:41:26

今天总算有了点空闲,可以来闲聊闲聊。其实这种自以为国师式的闲聊,也颇无
聊。不过,都是打发日子而已。国师式的闲聊,和小资式的闲聊,也没有什么大
差别的。但是,我认为,如果聊得好,还是有一些微薄作用的。比如,我一贯在
网上鼓吹中国政府最应该花的钱,就是办真正的全民免费中小学教育。最近我还
写了个文骂骂陈经。今天网上看到,中国政府宣布2007年实现这一目标(尚未
证实)。我的鼓吹也有了推波助澜的一点意思,哈哈,可以高兴高兴。

我认为,中国最近二十八年来推行的一胎化人口政策,基本上是不正确的国策,
而且已经到了应该改弦更张的时候了。这个政策最大的毛病,就是使得中国人口
总体来讲,失去了稳定平衡,出现了,而且必然还要出现,大的起伏。

这个人口政策,可以说基本上不是老毛和老周的。老毛和老周在文革后期,已经
开始相当广泛地实行人口政策了。当时的口号是:一个有了,两个够了,三个多
了,四个五个犯罪了。据说这是老毛的原话。其实这个口号就非常好。如果加以
很好的修正,和辅助政策的实施,应该比目前的一胎化政策好,好得多。

一胎化人口政策的背后,必然有一个知识驱动力,也不是某个人头脑冲动的决
定。但是,非常可惜,这个知识驱动力,并没有承担起应该的责任,那就是对
人口政策做最全面的详细研究,而后才向最高决策层推荐,才向大众推荐。

这个知识驱动力的核心,就是一个人:宋健。大家都知道,宋健是一个非常经历
特殊的人。八路出身,又受了莫斯科的科学训练,又成了老钱的弟子。由于这
种经历,他自然可以在几个方面都说得上话。中共决策层,当然认为这是自己
人(跟老马寅不一样),另一方面,他的确掌握必须的知识,能够对这些社会
问题,提出科学的解释和预测来。

在70年代的初期,老宋就主持一个科研机构,用当时还非常时髦的计算机,用他
的控制论知识,算上了人口政策和预测。用那时的破计算机,老牛破车地算,
当然仅可能算一些非常简单的情况。通过这计算结果,老宋给当时的中共决策
层了一些重大提示:如果继续按照这种生育模式搞下去,就是人口膨胀,吃饭
都有问题,更不要说四化了。但是,老宋提出的控制论方案,是最粗糙的方案,
俗称邦邦控制,也就是说,要么有要么无的控制。这就是一胎化的知识驱动力。

但是,就在当时,有人就提出过,其实并不用采用这种极端化的一胎化控制,
而是采用更细致化的控制,可以得到相同的目的――人口总数的控制,但是有
更多的好处。这种更细致化的控制,其实不止一种。当然了,有些控制仅具有
数学的意义,不好变成可以良好执行的国策。但是,有些控制,的确是具备成为
国策的潜力的。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控制:要求每个女性的头胎生育不能低于25,每个女性最
多生两胎,而第二胎和第一胎的间隔,必须要大于5年。按照这样的控制,据说
算下来的结果,人口总数的控制,甚至比强行一胎化的结果还要好。这个细致
的控制,就可以完全避免强行一胎化许多严重后果。

很遗憾,可能是由于当时的计算能力,可能是由于当时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
也可能是其它的原因,计划生育的背后的知识驱动,给中央决策层的建议是一胎
化的控制。因此,中国的人口,就有了大问题。

问题在什么地方?就在于:很不合理的年龄分布。可以把全部人口想象成一条
渠道,从0岁开始,100岁结束,每个时间段,都应该在一个合理的比例范围,
这样社会才能保持发展和活力。如果人口的比例都集中在某些时间段,可能暂时
有些好处,但是长期来讲,必然出现问题。当初宋健等算人口政策使,可能根本
就没有想到出了人口总数这个控制指标外,还应该有人口分布这个控制指标。
而且,恐怕人口分布这个控制指标,比人口总数还要重要。

人口分布,理想的,恐怕应该是这样的,在0到50这段中间,应该基本平均,然
后以后逐渐递减。这样才可以避免社会过度负担某个年龄段。现在的情况,基本
相反。中国人口有两个高峰。这两个高峰,是目前中国经济活力的重大(如果
不是最重大)的因素,但是,若干年后,也将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负担。

至于强行一胎化的其它弊端,我就不用说了。事实上,完全可能,由于细致控制
更接近普通人的思考习惯,执行起来可能要容易得多,在控制人口总数方面,
效果可能还要更好些,也是可能的。

总之,我认为,现在是中共决策层公开详细审查过去二十八年来的一胎化政策
的时候了。至少应该鼓励人口控制学界的百家争鸣,公布各种控制方案,让大家
都看看,有些什么可以选择的。我认为,要保持中国人口的活力,一胎化政策,
应该马上就放弃。人口政策当然还必须要有。那么下一个人口政策应该是什么?
当然应该是建立在详尽的研究上。但是我看,控制妇女的子宫应该是最好的,
而不是控制家庭的子女。

哈哈,就聊到这里。
 
人口:中国的阴影 印度的阳光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6-03/14/content_1335159.htm

2006-03-14 13:05
贝伦哈德•巴尔迟

《柏林日报》3月9日

  中国和日本一样,将受到人口老化的不利影响,而印度则相反。印度的发展后劲因此而更足。

  日本:劳动力短缺

  今天,日本人的平均年龄为41岁,高居世界前列,只略低于平均42岁的德国。到本世纪中间,日本人的平均年龄还要加上11岁。结果是什么呢?工作人口将从现在占日本人的2/3下降到一半不到。整个劳动力将减少3000万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对移民开放,但日本拒绝采取这个办法。日本政府打算自力更生地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通过技术革新。今天的日本工业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最高。二是提高退休年龄。2013年开始,日本要到65岁才能退休。三是促进妇女就业。日本妇女地位之低是众所周知的,妇女对男人的经济依赖程度也自然是特别的大。通过后两个办法,日本估计可以增加300万个工作岗位。

  尽管如此,日本的老年化阴影还是非常严重的,而且将越来越严重。现在,养老院早已人满为患,而年轻的老年人照料人员越来越少。据说已有成千上万日本人到飞行距离两个小时的中国,进入那里的养老院,给中国创造更多的外汇。

  中国:怎么养老

  7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一家只能有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此之前,也已经实行了两个孩子的政策。这种做法虽然把人口爆炸的危险给止住了,但另一个严重问题却也产生了:在人口大繁荣的一代后紧跟着到来的将是人口大紧缩的一代。今日中国还只有7%的人处于退休年龄,但这个数字到2020年将增长到12%,到2050年时将达到人口总数的1/4。这意味着什么呢?那时将只有不到一半的中国人还处在工作年龄。

  表面上看,中国的工作人口比例还远远不至于像日本这么严重。但中国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日本人在工作年龄都在为他们的晚年存款,通过养老金险、人寿险等各种形式。而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将在几乎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进入人生的黄昏。

  现在就已经有许多中国老人依靠子女生存。由于一个孩子的政策,一个孩子将来在中国要养活父母两人再加上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人。中国副总理回良玉不久前承认:“老化问题将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政府在探索为城乡老年人解决基本养老金、生活补贴和医疗照料的体系。”

  问题套着问题:国家要有能力支付社会保障,就必须保持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此,中国必须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教育和工业,从而使社会保障方面的投资遭到局限。现在中国还有足够的年轻人来赡养老年人。但是,“中国通往财富的道路也可能会急剧拐弯,返回到老年化和贫穷化中去”。

  印度:机会之窗

  印度今天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轻的国家之一。由于出生率高,这一趋势至少还能持续20年。到2025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龄还将只有30出头一点;70%的印度人将处于工作年龄,到2050年时,印度将比中国多2亿工作人口!

  当然,问题是必须给那么多的印度工作者以足够多的工作岗位。印度并没有很充裕的时间。印度流行一个词,叫“机会之窗”。机会之窗打开了,就看你会不会利用了。印度财政部说:“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一旦国家发达了,人们就会拒绝生孩子,人口就会进入老化阶段。美国高盛投资银行估计,如果印度用好它的“机会之窗”,那么它的有利的人口发展曲线完全可能使它在今后50年里保持5%的经济年增长率。这样,印度将在30年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最初由 20厘米先生 发布
民族, 应该无论大小, 拥有平等的权利.

清末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是95%对5%。到了十多年前计划生育的时候,这个比例基本不变。说明汉族并没有对中国的人口增加有“突出”于少数民族之上的贡献。那么为什么胡耀邦就要中国的汉族人没有兄弟姐妹,不许生第二胎,生了就要推房子,强制堕胎等等。到少数民族那儿爱生几个生几个,蒙古人四个娃儿的有的是。凭什么?汉族历史上作了什么得罪人的事情独要汉族受这个罪?中国改革以后的胡耀邦的那些民族政策其实是一系列的民族歧视政策也。这么混搞下去汉族人最后部逐渐开始自己的民族意识觉醒最后开始反弹是不可能的。胡耀邦这套民族歧视政策根本就不是什么民族融合政策,其结果也是民族矛盾比毛的时候越来越多,就是因为毛是让所有民族算一家,去帮穷的,那是有道理的帮。胡耀邦则是什么时候都要给人贴上民族牌子,然后对汉族搞歧视。结果汉族越来越弱,少数民族里面好多人也不领情,那宗教情绪,我们大某某族,全在胡耀邦手里面生根发芽。这样下去最终会民族分裂,没个好的。 (zt)
 
汉族变少数民族少算两代人,多算三代人坚持计划生育就可(zt)


因为过去的10来年针对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汉族的人口比例已经从96%下降到了91%。


我们其实算一下就可以了:

一个国家100个人,里面90个汉人,10个少数民族。

从现在起坚持计划生育政策,

一代人下去,

汉族两个生一个,从90人下降到45人。少数民族假设生两个两个,还是10人,假设两个生三个,就15人了。

两代下去,汉族从45人,下降到22.5人。少数民族假设两个生两个,还是10人,假设两个生三个,已经是22.5人。

外加民族优惠政策,汉族人会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少数民族。所有只要两代人,汉族人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还要少。

哪怕不是如此,再多一代,三代人汉族变成少数民族也是肯定的了。

光猪说改革以后有些事情就是给下慢性毒药,各位自己看看就可以了。

要数据说明么,这10多年来,汉族人口增长了2%,少数民族增长了16%。各位认为中国准备好了这个情况么?
 
政策整个一个失败,人口统计遗漏率太高,失去意义
 
最初由 它山之石 发布
人口:中国的阴影 印度的阳光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6-03/14/content_1335159.htm

2006-03-14 13:05
贝伦哈德•巴尔迟

《柏林日报》3月9日

  中国和日本一样,将受到人口老化的不利影响,而印度则相反。印度的发展后劲因此而更足。

  日本:劳动力短缺

  今天,日本人的平均年龄为41岁,高居世界前列,只略低于平均42岁的德国。到本世纪中间,日本人的平均年龄还要加上11岁。结果是什么呢?工作人口将从现在占日本人的2/3下降到一半不到。整个劳动力将减少3000万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对移民开放,但日本拒绝采取这个办法。日本政府打算自力更生地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通过技术革新。今天的日本工业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最高。二是提高退休年龄。2013年开始,日本要到65岁才能退休。三是促进妇女就业。日本妇女地位之低是众所周知的,妇女对男人的经济依赖程度也自然是特别的大。通过后两个办法,日本估计可以增加300万个工作岗位。

  尽管如此,日本的老年化阴影还是非常严重的,而且将越来越严重。现在,养老院早已人满为患,而年轻的老年人照料人员越来越少。据说已有成千上万日本人到飞行距离两个小时的中国,进入那里的养老院,给中国创造更多的外汇。

  中国:怎么养老

  7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一家只能有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此之前,也已经实行了两个孩子的政策。这种做法虽然把人口爆炸的危险给止住了,但另一个严重问题却也产生了:在人口大繁荣的一代后紧跟着到来的将是人口大紧缩的一代。今日中国还只有7%的人处于退休年龄,但这个数字到2020年将增长到12%,到2050年时将达到人口总数的1/4。这意味着什么呢?那时将只有不到一半的中国人还处在工作年龄。

  表面上看,中国的工作人口比例还远远不至于像日本这么严重。但中国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日本人在工作年龄都在为他们的晚年存款,通过养老金险、人寿险等各种形式。而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将在几乎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进入人生的黄昏。

  现在就已经有许多中国老人依靠子女生存。由于一个孩子的政策,一个孩子将来在中国要养活父母两人再加上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人。中国副总理回良玉不久前承认:“老化问题将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政府在探索为城乡老年人解决基本养老金、生活补贴和医疗照料的体系。”

  问题套着问题:国家要有能力支付社会保障,就必须保持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此,中国必须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教育和工业,从而使社会保障方面的投资遭到局限。现在中国还有足够的年轻人来赡养老年人。但是,“中国通往财富的道路也可能会急剧拐弯,返回到老年化和贫穷化中去”。

  印度:机会之窗

  印度今天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轻的国家之一。由于出生率高,这一趋势至少还能持续20年。到2025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龄还将只有30出头一点;70%的印度人将处于工作年龄,到2050年时,印度将比中国多2亿工作人口!

  当然,问题是必须给那么多的印度工作者以足够多的工作岗位。印度并没有很充裕的时间。印度流行一个词,叫“机会之窗”。机会之窗打开了,就看你会不会利用了。印度财政部说:“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一旦国家发达了,人们就会拒绝生孩子,人口就会进入老化阶段。美国高盛投资银行估计,如果印度用好它的“机会之窗”,那么它的有利的人口发展曲线完全可能使它在今后50年里保持5%的经济年增长率。这样,印度将在30年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日本劳力短缺?看看他的失业人口比率吧?

而中国不是出了个袁农平,谁敢保证今日13亿人的饭碗是满的?
 
最初由 它山之石 发布
中国人口政策的弊端――闲聊一胎化
红墙论坛 http://www.enlight-tech.com/bbs/red/

送交者: 木水 于 2005-12-25 00:41:26

今天总算有了点空闲,可以来闲聊闲聊。其实这种自以为国师式的闲聊,也颇无
聊。不过,都是打发日子而已。国师式的闲聊,和小资式的闲聊,也没有什么大
差别的。但是,我认为,如果聊得好,还是有一些微薄作用的。比如,我一贯在
网上鼓吹中国政府最应该花的钱,就是办真正的全民免费中小学教育。最近我还
写了个文骂骂陈经。今天网上看到,中国政府宣布2007年实现这一目标(尚未
证实)。我的鼓吹也有了推波助澜的一点意思,哈哈,可以高兴高兴。

我认为,中国最近二十八年来推行的一胎化人口政策,基本上是不正确的国策,
而且已经到了应该改弦更张的时候了。这个政策最大的毛病,就是使得中国人口
总体来讲,失去了稳定平衡,出现了,而且必然还要出现,大的起伏。

这个人口政策,可以说基本上不是老毛和老周的。老毛和老周在文革后期,已经
开始相当广泛地实行人口政策了。当时的口号是:一个有了,两个够了,三个多
了,四个五个犯罪了。据说这是老毛的原话。其实这个口号就非常好。如果加以
很好的修正,和辅助政策的实施,应该比目前的一胎化政策好,好得多。

一胎化人口政策的背后,必然有一个知识驱动力,也不是某个人头脑冲动的决
定。但是,非常可惜,这个知识驱动力,并没有承担起应该的责任,那就是对
人口政策做最全面的详细研究,而后才向最高决策层推荐,才向大众推荐。

这个知识驱动力的核心,就是一个人:宋健。大家都知道,宋健是一个非常经历
特殊的人。八路出身,又受了莫斯科的科学训练,又成了老钱的弟子。由于这
种经历,他自然可以在几个方面都说得上话。中共决策层,当然认为这是自己
人(跟老马寅不一样),另一方面,他的确掌握必须的知识,能够对这些社会
问题,提出科学的解释和预测来。

在70年代的初期,老宋就主持一个科研机构,用当时还非常时髦的计算机,用他
的控制论知识,算上了人口政策和预测。用那时的破计算机,老牛破车地算,
当然仅可能算一些非常简单的情况。通过这计算结果,老宋给当时的中共决策
层了一些重大提示:如果继续按照这种生育模式搞下去,就是人口膨胀,吃饭
都有问题,更不要说四化了。但是,老宋提出的控制论方案,是最粗糙的方案,
俗称邦邦控制,也就是说,要么有要么无的控制。这就是一胎化的知识驱动力。

但是,就在当时,有人就提出过,其实并不用采用这种极端化的一胎化控制,
而是采用更细致化的控制,可以得到相同的目的――人口总数的控制,但是有
更多的好处。这种更细致化的控制,其实不止一种。当然了,有些控制仅具有
数学的意义,不好变成可以良好执行的国策。但是,有些控制,的确是具备成为
国策的潜力的。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控制:要求每个女性的头胎生育不能低于25,每个女性最
多生两胎,而第二胎和第一胎的间隔,必须要大于5年。按照这样的控制,据说
算下来的结果,人口总数的控制,甚至比强行一胎化的结果还要好。这个细致
的控制,就可以完全避免强行一胎化许多严重后果。

很遗憾,可能是由于当时的计算能力,可能是由于当时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
也可能是其它的原因,计划生育的背后的知识驱动,给中央决策层的建议是一胎
化的控制。因此,中国的人口,就有了大问题。

问题在什么地方?就在于:很不合理的年龄分布。可以把全部人口想象成一条
渠道,从0岁开始,100岁结束,每个时间段,都应该在一个合理的比例范围,
这样社会才能保持发展和活力。如果人口的比例都集中在某些时间段,可能暂时
有些好处,但是长期来讲,必然出现问题。当初宋健等算人口政策使,可能根本
就没有想到出了人口总数这个控制指标外,还应该有人口分布这个控制指标。
而且,恐怕人口分布这个控制指标,比人口总数还要重要。

人口分布,理想的,恐怕应该是这样的,在0到50这段中间,应该基本平均,然
后以后逐渐递减。这样才可以避免社会过度负担某个年龄段。现在的情况,基本
相反。中国人口有两个高峰。这两个高峰,是目前中国经济活力的重大(如果
不是最重大)的因素,但是,若干年后,也将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负担。

至于强行一胎化的其它弊端,我就不用说了。事实上,完全可能,由于细致控制
更接近普通人的思考习惯,执行起来可能要容易得多,在控制人口总数方面,
效果可能还要更好些,也是可能的。

总之,我认为,现在是中共决策层公开详细审查过去二十八年来的一胎化政策
的时候了。至少应该鼓励人口控制学界的百家争鸣,公布各种控制方案,让大家
都看看,有些什么可以选择的。我认为,要保持中国人口的活力,一胎化政策,
应该马上就放弃。人口政策当然还必须要有。那么下一个人口政策应该是什么?
当然应该是建立在详尽的研究上。但是我看,控制妇女的子宫应该是最好的,
而不是控制家庭的子女。

哈哈,就聊到这里。

算术题:
“ = ”号是约等于 这里双胞胎,多胞胎不参加计算!

一胎控制:1年/20岁(女性)=0.05(标准单位制)

宋式控制:1年/25岁(女性)=0.04
宋式二胎:1年/30岁(女性)=0.03(包括3胎以及超过3胎)

计划生育前(20年前)人口总数接近8万万!50%女性!所有标准单位/2。

一胎胎控:
(8亿)* (1.025%的20次方)=(13.1亿)[今日数据]

宋式胎控:
(8亿)* (1.035%的20次方)=(15.9亿)[比今日多出1个美国人口的数量]

所以,我不清楚作者到底算不算专家,还是数学基础太滥?我也不清楚楼主是否支持该观点?不过我也懒得去追根究底。只是想问问,那些用所谓的“宋式胎控”来找借口攻击中国的人是不是愿意去那所谓劳力不足的日本干苦力来养活能比今日多出2.8亿人口的中国人呢?
 
最后送楼猪两句话:

少拿那些垃圾论坛的胡编乱造当宝,到处乱贴!

大眼睛看清楚了,这里是新闻区,不是政治评论区!
 
最初由 ☆小☆夜☆狼☆ 发布


算术题:
“ = ”号是约等于 这里双胞胎,多胞胎不参加计算!

一胎控制:1年/20岁(女性)=0.05(标准单位制)

宋式控制:1年/25岁(女性)=0.04
宋式二胎:1年/30岁(女性)=0.03(包括3胎以及超过3胎)

计划生育前(20年前)人口总数接近8万万!50%女性!所有标准单位/2。

一胎胎控:
(8亿)* (1.025%的20次方)=(13.1亿)[今日数据]

宋式胎控:
(8亿)* (1.035%的20次方)=(15.9亿)[比今日多出1个美国人口的数量]

所以,我不清楚作者到底算不算专家,还是数学基础太滥?我也不清楚楼主是否支持该观点?不过我也懒得去追根究底。只是想问问,那些用所谓的“宋式胎控”来找借口攻击中国的人是不是愿意去那所谓劳力不足的日本干苦力来养活能比今日多出2.8亿人口的中国人呢?

打回去重新计算!
 
最初由 ☆小☆夜☆狼☆ 发布
最后送楼猪两句话:

少拿那些垃圾论坛的胡编乱造当宝,到处乱贴!

大眼睛看清楚了,这里是新闻区,不是政治评论区!

跟站长要求去,关闭跟贴评论。
 
看来胡鞍钢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


胡鞍钢:人口政策应以调整结构为主控制数量为辅

2006年02月06日13:06


  中新社北京二月五日电 (记者 孙自法)人多是好事还是坏事?知名国情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这主要不取决于人口规模,而取决于人类发展水平。他提出,中国今后人口政策的目标,应逐步转变为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控制人口数量为辅。

  胡鞍钢近日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称,在人类发展指标(HDI)水平极低情况下,人多必然是坏事??既是发展的包袱,也是社会的负担,而当HDI达到高水平,人多必然是好事??既是发展的来源,也是发展的财富。从中国长远发展趋势看,当HDI逐渐进入高水平,人多就可以从坏事向好事转化、从人口包袱向人力资源财富转化。

  这位专家表示,一味地减少人口数量规模不一定是好事,中国过去的人口政策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完全是迫于人口数量压力,目前人口数量压力减轻了,但例如人口老化、男女比例失衡等问题开始浮现,人口政策面临条件已发生变化。同时,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一个历史长期积累的问题,不可能用短期政策就能调整过来。

  现在看来,中国至少需要花两代人的时间才能调整过来。从人口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政策调整作用所形成的逻辑可能是:先严格控制一代人,后主动调整一代人;先控制人口数量,后调整人口结构。因此,中国今后的人口政策应逐步转变为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控制人口数量为辅,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城乡结构。

  从生育政策看,胡认为有专家提出的“二孩晚育软着陆”政策调整设想是适宜的,其方案亦切实可行,但这一调整需花至少一代人时间,并需要精心设计,同时要由国家人口计生委支持和监督,总结经验、稳步实施,不急于一下子推开,以免引起国内外强烈震动。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开发人力资源、强化人力资本投资、高效利用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始终是中国发展的重大课题与决策。胡总结说,中国自一九七三年以来成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条件予以适当适时调整,这既可保持中国人口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也可实现其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来源:中国新闻社 (责任编辑:周贺)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078236.html
 
日本劳动力短缺 丰田首先普及机器人工人


  新京报1月7日报道 日本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近日丰田公司首先在日本所有工厂内全工段普及高性能产业机器人,以提高生产效率。新型机器人具有两只手臂,可以完成不同种类的零部件安装,并可同时进行多种作业,可保证与人手相同的工作效率。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马丽)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40769/43643/3136596.html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