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亮剑,精神的鼓励!看过“亮剑”的进

素蒸饺@无敌

新手上路
注册
2006-03-14
消息
27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一曲《亮剑》,红遍大江南北,街头巷尾无人不谈亮剑,亮剑精神可谓是响彻中华大地。民族主义精神瞬间升华,网络媒体到处充斥着亮剑,对日本、对美国、对台湾,对一切所谓非我族类的阵营亮剑,真是不亦乐乎啊。在这一阵革命热情的背后,暴露了一些人什么样的心态?让我们仔细揣摩一下。
首先什么是亮剑?古时剑客狭路相逢,明知不敌,也要宝剑出鞘,即使死在对手的剑下,虽死犹荣,表明一股大无畏的勇气。此精神看似轰轰烈烈,但其结果可想而知,不是同归于尽,就是力战而亡。亮剑带来的大多数结果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胜利,是实际利益,而不是孤注一掷地去赔老本。古往今来,有谁靠亮剑取胜过?怕是没有吧。即使取胜,也是局部战役的侥幸胜利,在整体战略上还没有靠亮剑取胜的先例。红军反围剿斗争中,王明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明知红军实力远不敌国军,也要全面出击,毅然亮剑,其结果是红军越打越少,苏区日趋缩小,虽然局部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整个战略上是日趋被动。王明还不知其错,竟然狡辩说什么我军虽装备低劣,但精神意志不可战胜,胜利属于勇者。此人凭借精神胜利法的无耻意淫之举,鲁讯的笔下有一位明星,现今国人中有一批,不用说大家心知肚明。王明几乎断送了红军,幸亏毛主席顾全大局,积极保存有生力量,开创了举世瞩目的长征。长征从表面上看,红军在狼狈逃窜,并且整个路线就是一条曲线,恰恰就是这条曲线挽救了党和红军,是毛主席收回了手中宝剑。不要鄙视一条曲线,它是弱小势力的真正力量所在,它可以挽救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实力弱小,靠什么弥补?靠愤然亮剑,匹夫之勇吗?不,靠苦炼内功,理性务实,是蓄劲。所谓蓄就是吸收积累;劲就是力量,一切与自身实力增长相关的力量。毛主席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蓄劲,八年抗战,与日军周旋运用游击战略,看似我军缺乏胆气,实际我军在充分保存自己的前提下,积极蓄劲,扩充自身实力,从而由弱变强,积小胜为大胜。反观国军在一开始就祭出了亮剑精神,明知实力远远不如日军,还要亮剑一搏,导致许多无谓的牺牲。幸亏后来收起了剑锋,建都重庆,在西南大后方积极蓄劲,发展生产,训练精兵,为最终打败日军创造了条件。
有些人可能会问,西汉初年,几代明君都不敢对匈奴反抗,还和亲力讨匈奴欢心,是懦夫行为;汉武大帝毅然亮剑,打垮了匈奴,是大汉民族的骄傲。其实这些人是只观其表,不见其中。高祖立汉初期,华夏历经几十年战火,国力衰弱,军力更是不敌匈奴。整体上匈奴有机动力十分强大的强兵,单兵上匈奴兵是茹毛饮血的强悍之士,汉军是吃粟米的,匈奴单兵对汉朝单兵以寡击众并不在下风。面对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式,而且高祖还在白登被围过,身知匈奴军队的厉害。高祖还是英明,不与匈奴纠缠,让人民休养生息,苦炼内功,发展生产,蓄劲以图富国强兵;为了麻蔽和稳住强悍匈奴,忍辱负重,和亲卫国。整个国策就是一条漫长的曲线,然而在当时客观条件下,只能曲线救国。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国家蓄劲,以后的文景之治,将来汉武大帝的亮剑打垮匈奴。到了汉武帝的亮剑之时,已不再是所谓的亮剑精神,而是必胜之剑。所谓的亮剑精神是明知是死,也要一搏的匹夫之勇,是孤注一掷的赌棍之气。而汉武帝的亮剑所亮的不再是手中之剑,而是大汉王朝几十年来蓄劲带来的强大国力,前世几代君王的蓄劲,成就了汉武帝的功业。因此有些人说汉武帝打垮匈奴,靠亮剑、靠尚武,这无异于把汉武帝比作武夫、赌徒,完全是对汉武帝的莫大亵渎,这些人思想是极其盲目幼稚的。
古有越王勾践承受亡国之耻,但他没有逞匹夫之勇而愤然亮剑,而是低声下气,委曲求全,献西施于吴王,还主动给吴王养马。这一切就是为了卧薪尝胆,十年蓄劲,最终富国强兵,打败了吴国。越王勾践所思也是一条漫长的曲线,然而就是这个曲字,反映了越王勾践策略之理智、性格之坚忍、柔中之刚勇,此乃曲线救国之真谛。韩信忍受一个屠夫小儿的胯下之辱,够屈辱的了。但他不和痞子亮剑,而是苦读兵书,不学匹夫之勇,而学万人敌,积极蓄劲,成就韩信一代伟男儿。最后韩信成了楚王,见到了当年的屠夫小儿,更不和他亮剑了,以仁义宽恕了他。韩信就是一个“曲”和一个“恕”字,成为历史佳话,使他成为中华历史上男儿中的男儿。
联想到当今社会,我们到底要不要亮剑精神?现在崇拜亮剑之风甚猛,很多人都支持它。有些人高声叫嚣对日、对美,乃至对华夏兄弟民族和台湾同胞亮剑。这充分暴露了这些人急功近利,不理性务实的心态,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对自身能力的莫大自卑,只好用无耻的意淫来逃避自身现实中的逆境。一股亮剑精神给一批修炼精神胜利法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原子弹,虽然这批人只是一部分。但社会影响极坏,混淆视听,使我国在国际上四面竖敌,国内加剧内斗,破坏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我看应该向他们自己,向所谓的亮剑精神亮剑,当然这时的亮剑不是用所谓的亮剑精神,而是对他们自身的理性剖析和有责改之。所谓的亮剑精神必须唾弃之,从而高举蓄劲精神,哪怕是忍辱负重,对敌示弱。只要国家真正在蓄劲,实力迟早会赶超强国,对于个人,人人只要恪敬职守,也不需要什么豪言壮语,就是为国蓄劲,也就是爱国。最后,要想战胜对方,就不要在精神上虚无地诋毁对方;而要在现实中增强自身实力超越对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