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革命的性质、分期及主要矛盾
--------------------------------------------------------------------------------
作者: 秋石客
第二章:文化革命的性质、分期、主要矛盾。
1、文化革命的性质、方式、目的。
文化革命的性质是一场空前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大革命,真正的劳动群众的革命。
是一场新与旧、传统与反传统政治决战,是一场上层建筑领域的大革命,是一场
意识形态的大革命,是一场阶级大搏斗。
文化革命的方式是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新中国的黑
暗面。文化革命的目的是粉碎修正主义,夺回被资产阶级篡夺了的那一部分权力
,在上层建筑包括各个文化领域实行全面的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
的经济基础,保证中国继续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大踏步前进。
文化革命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外交等众多方面。
在政治层面,毛泽东试图打破一党专政的格局,重新诉求群众的政治参与,把民
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差别与平等、统一意志与个人心情舒畅等有机的结合起
来。为达此目的,毛泽东先采用放的方针造成天下大乱,肃清政敌,锻炼、教育
干部和群众;后采用收的方针重新使用干部,实行老中青三结合政治结构,和群
众中无政府主义和多中心进行斗争,恢复秩序,加强群众监督下党的一元化领导
。
在经济层面,全面巩固和发展公有制,扩大共产主义按需分配,限制按劳分配,
消灭按资分配,加大公共福利(无失业、住房、医疗、教育基本免费),全面推
行政治挂帅,反对物质刺激,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全国一盘棋,优
先实现四个现代化。在文化层面,一切文化为政治思想服务,进一步扫荡封、资
、修文化,发展大公无私的工农兵文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干部公仆化,
工农兵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在世界观方面开展斗私批修。
在外交层面,争取世界领导权,依靠第三世界,争取第二世界,孤立、利用第一
世界。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下,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友好互助合作
关系;支援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在相互尊重领土完整和主
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争取和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 文化革命的分期。
泛分期,一九四二年至一九七六年。
从更宽广的范围讲,以毛泽东为主角的文化革命可上考到建国前一九四二年《延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一九四四年毛泽东《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平剧
院的信》,毛泽东当还没有夺取政权时就已经同传统与当时封资修文化分道扬镳
,吹响了文化革命的号角。建国后毛泽东于一九五一年著《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
论》、于一九五四年著《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信》、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一
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分别作出《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等,都可看
作是文化革命的组成部分。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学雷锋、中苏论战等,也可看做
文化革命的组成部分。
按中共九大政治报告标题文化革命过程中的两段话,说明泛文革分期是毛泽东认
可的。“一九五七年,毛主席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部
伟大著作,继《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之后
,全面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提出了社会主义
社会中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学说,提出了无产
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
一九五七年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到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揭露彭德怀反党集
团的斗争;从关于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大辩论,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两
条路线的斗争;斗争的中心,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 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
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还是复辟资产阶级专政的问题。
在一九六二年一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了要警惕出修正主义的问题。
在一九六二年八月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和九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主席更加
完整地提出了我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毛主席提出:‘社会主
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
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 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
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
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
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
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
“毛主席从来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斗争。
全国解放以来,发动过对电影《武训传》、对胡风反革命集团、对《红楼梦研究
》等的多次批判。这次,又是毛主席领导全党向刘少奇一伙盘踞着的资产阶级阵
地发动了进攻。毛主席写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这篇著名论文和其
他文件,批判了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批判了刘少奇控制的文艺
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文化部‘如不改变,就改名帝王将相部,才子佳
人部,或者外国死人部。’卫生部也应改名‘’城市老爷卫生部’。
在毛主席的号令下,无产阶级首先在京剧、芭蕾舞、交响音乐这些被地主资产阶
级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域,发动了革命。这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搏斗。尽管刘
少奇一伙千方百计地对抗、破坏,无产阶级经过艰苦战斗,终于取得了重要的战
果。一批光辉的革命样板戏出现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终于在舞台上站起来了。
”
如果按照泛文革分期方法,可作出进一步判断,文化革命至今还在继续着,斗争
并没有停止,只不过处于低潮罢了。
十一或十二年分期。
十二年分期是指中央决定成立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小组为文化革命始点,以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终点。十一年分期以一九六五年姚文元评海瑞罢宫为始
点。
短分期: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九年三年。
文化革命也可看作是一场党内外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
的大决战。从一九六六年“五一六”通知到一九六九年九大胜利召开,基本上达
到了摧毁刘少奇司令部重组政权等目的。短分期的文化革命划分还有毛泽东的著
名谈活为佐证。毛泽东警告全党,不要以为有一次文化革命就太平无事了,以后
还要进行多次。证明毛泽东头脑中的文化革命是长期的、多次数的。因此,第一
次文化革命分期从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九年也是成立的。
十年分期:从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
十年分期是反文革势力官方的一种结论,从五一六通知开始到热月政变结束。此
论以被社会各届所认可,但在我看来是不准确的。因为从文化革命的基本理论分
析,十年中发生的许多事件如林彪事件和热月政变不应属于文化革命范畴,而是
文化革命政治力量的内乱。当然,从纯政治角度,在邓小平等看来,文革派的发
端是一九六六年,其文化革命主力被歼是一九七六年,把文化革命划定十年不无
道理。从此,中国政治主导权易手,方向彻底改变,党内道路、路线斗争以毛泽
东为首的走社派惨败而告结束。
3、 文化革命的主要矛盾。
本来文化革命的主要矛盾不成为问题,按毛泽东的说法是党内资产阶级与广大人
民群众的矛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但在事实上并不完全知此。
文化革命的实际情况是,党内官僚特权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也是非常突出
的,甚至超过了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因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国走资派和资产
阶级还没完全暴露,没有像今天这样明显,因此,文化革命中所谓反走资往往是
放空炮。
所以,我认为,文化革命过程中在理论上?有提出反封建性的反官僚特权阶级是
一大缺陷,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文化革命当中的反走资反官僚的政策界线,以至
于江青搞三箭齐发(批林、批孔、反后门)受到毛泽东的批评而不得要领,江青
在理论上如何认识三箭齐发是无法猜测的,但在行动上她反对了封建和资本两大
反动力量。也可能是毛泽东从策略出发,有意回避反官僚特权问题,紧抓走资派
主要矛盾不放也未可知。
最后,文化革命实际斗争中群众多为反官僚特权,形成打倒一切的风暴是有深刻
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的,但这一切是有背毛泽东的理论和战略部署的,迫使毛泽
东不得不联合官僚特权势力对付打倒一切的干部、群众,其结果也可能出乎他的
意料,随着反官僚特权力量的被整治,反走资的社会群众力量也随着一起土崩瓦
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