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轰炸联合国哨所:一场早已预料到的意外?
亚洲时报Ian Williams撰文/7月25日,设在黎巴嫩南部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哨遭到以色列国防军(Israel Defense Forces)的空袭,导致4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死亡。这一事件,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1996年,以色列对卡拿(Qana)村进行了炮袭,不但造成106名黎巴嫩人死亡,联合国的哨所也未能幸免。这次以黎冲突跟1982年的以黎冲突相比,相似之处也甚多。
7月25日,设在黎巴嫩南部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哨遭到以色列国防军(Israel Defense Forces)的空袭,导致4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死亡。这一事件,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因为强烈谴责“这一故意袭击联合国哨所的行径”而遭到批评攻击。
1996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也面临类似事件的挑战。以色列对卡拿(Qana)村进行了炮袭,不但造成106名黎巴嫩人死亡,联合国的哨所也未能幸免。他也对以色列进行了同样的谴责。
值得注意的是,同历任联合国秘书长相较,安南为缓解以色列在这个多国大家庭中被孤立状况做的工作最多,并同美国的亲以派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同时,他还为保护联合国工作人员的安全奔波。故而,他发表措辞强烈的声明也是可以理解的。
安南说:“联合国在基亚姆(Khiyam)的军事观察哨已存在很长时间,带有清晰的联合国标志;而且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Ehud Olmert)亲自保证过,联合国据点不会受到以军炮火攻击。这一由火炮和空袭相互配合进行的袭击很显然是一次故意的袭击行动。此外,联合国驻南黎巴嫩部队(UNIFIL)指挥官佩里格利尼(Alain Pellegrino)星期二一直在同以色列军官不断保持接触,强调保证基亚姆据点免受袭击的必要性。”
假设事件是由于以军能力不济或拒不从命造成的意外,有人就应该以军法论处。可是,从来没有以军因此受琳。
此事背后,以军究竟有何动机?有一点十分清楚:不少以色列军人对联合国,甚至其代表的一切不屑一顾,对此类事件也不会有太大感觉。由于黎巴嫩南部没有西方记者,以军袭击黎巴嫩平民的新闻往往由联合国驻南黎巴嫩部队来发布;这也为它招致了以军的仇视。想一想1967年美国海军“自由”号间谍船的命运,就会明白为何联合国哨所遭到袭击: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军为避免屠杀大批战俘的罪行被发现,“误炸”了游弋在附近的美军“自由”号,造成34名美国官兵被打死,164人受伤。
更出乎意料的是,很多以色列人(甚至包括政府官员在内)不愿国际力量插手黎以冲突,对“意外地”击中像联合国哨所这样的目标也毫不犹豫。
这一事件带来的伤害,不仅仅是四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的性命。紧张的局势,令联合国或多国维和部队进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几日前,以色列政府反对国际势力插手利益冲突,认为它们将是以色列自1982年后再次闪电入侵黎巴嫩的潜在障碍。当年,还是以国防部长的沙龙(Ariel Sharon)亲自导演了这一幕。
虽然在黎巴嫩边境线上驻扎外国军队的方案获得不少支持,却鲜有国家愿主动参加。以色列对联合国军事观察哨的袭击就有力地说明了其中的原因。
向联合国驻南黎巴嫩部队提供维和人员,让斐济和加纳两国赚得大笔收入。它们似乎认为,时不时被以色列和真主党(Hezbollah)侮辱一下也值得。没几个国家愿让自己的军人成为以军的目标,更别提真主党的袭击。这些乌合之众要抵挡以军袭击的决心也颇成疑问。
以色列的支持者认为,这一事件不可以是有意安排的,因为这无疑会招致一场公关危机。此类说辞,必然是出于美国或以色列评论员之口。平心而论,在很多国家看来,以色列对黎巴嫩的行动早已引发了一场公关危机。大部份国家都认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过火”;就连布莱尔当首相的英国,也是这么说。以色列的袭击,更让真主党赢得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黎巴嫩和伊拉克的总理,这两位被视较“亲西方”的中东新民主秩序的代言人,同样谴责以色列的行径。
当黎以冲突造成了500人死亡,多人受伤时,美国国务卿赖斯认为停火协议“为时尚早”。这一立场,令人想起当年的国务卿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Albright)。在联合国实施制裁后,大量伊拉克儿童因营养不良、药品缺乏而死亡。这位美国高官却肆无忌惮地指出,这不过是萨达姆“应为制裁付出的代价”。
安南在年底将任期届满,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John Bolton)的否决权对他毫无威胁,我们更希望他不会受到美国(无论是赖斯,还是博尔顿,甚至是布什)的胁迫,并能利用安理会在这次事件中受到的侮辱,力推黎以双方实现停火。
依然对以军袭击联合国军事观察哨愤怒的安南表示,以色列目前的行动违反了联合国1967年通过的第242号决议(以色列军撤出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并认为这项决议是该地区实现和平的关键。
1982年黎以冲突与现今之比较
当时:以军做好了充足准备。现今:同上。
当时:“为了加利利(Galilee)的和平”。现今:为保护北部城镇海法(Haifa)、阿夫拉(Afula)。
当时: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阿尔戈夫(Shlomo Argov)被刺,为以色列提供了开战藉口。现今:两名以军士兵被真主党绑架,
当时:“应进入黎境内40公里,以清除反对武装的喀秋莎(Katyushas)火箭弹”现今:“只需前进几公里,清剿火箭弹”
当时:国防部长沙龙力主开战如今:总理奥尔默特、国防部长佩雷斯(Amir Peretz)和国防军总参谋长哈鲁兹(Dan Halutz)中将支持展开军事行动。
当时:黎巴嫩变成一片废墟现今:黎巴嫩正在变成废墟
当时:受益者为总部设在贝鲁特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ian Liberation Organization)。几年后,他们回到了巴勒斯坦。现今:真主党是唯一的受益者,它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与日俱增。
当时:战后,以军在黎巴嫩驻扎达18年之久,直至2000年。这次我们要在黎巴嫩熬多久呢?这是以色列和平集团(Israeli Peace Block)刊登在以色列《国土报》(Ha’aretz)上的大幅广告。
作者Ian Williams着有《越战逃兵:布什对军人家庭、退伍老兵和自己过去的战争》(Deserter: George Bush's War on Military Families, Veterans and His Past,由Nation Books出版)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