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农民工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6-05-18
- 消息
- 941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给关心农村又没有去过农村的网友提供一些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
[白垩纪] 于 2006-03-12 18:40:07上贴
--------------------------------------------------------------------------------
对老家所在的那个村子进行的一点儿社会调查
************************
三农问题一直是强坛上的热门话题,我想与其坐而论道,不如深入实际了解一些现实情况。这次我就从小的方面再说说。就以我老家那个村子为例,解剖麻雀。可能不具代表性,但或许能为没有到过农村的网友提供一些感性认识。大家提供的情况多了,有代表性的东西自然就出来了。
已发过,前几次由于没找到合适的图片中转,显示不出其中的图片。现在总算找到了一个免费上传图片的地方,修改、补充部分内容后重新上贴。已在浅水测试,没问题了。多谢关心农村问题的网友关注!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趁春节回老家与父母一起过年的机会顺便对我们那个村子作了一点社会调查,有看见的情况,也有听到的情况;有现在收集的情况,也有以前就知道的情况,仅限于我能接触到的。我调查的年纪最大一个村民年龄94岁,其余大多70多岁,其中包括我的父母。
我们那个村子位于冀中平原的中心地带,所在县有传统农业和比较有特色的传统工业。
一、 农业的过去和现在
我们那一带尽管是平原地区,人民公社以前,耕地并不平整,且水旱灾害频繁。人民公社消失的时候,土地已彻底完成了平整。这方面的情况我在另一个帖子:
《高粱地基本消失跟农村改革关系不大――与[草桥关民]网友交换几点看法》
中已提到过,有兴趣的网友可点击上面的链接阅读。
老人们说土改前粮食产量夏粮(小麦)一般年景亩产120~130斤。地主的上好地块,有土井和水车(一种人力或畜力汲水装置)浇灌,并且风调雨顺的年景,休耕地(我们那儿叫“留麦”,就是秋季休耕)亩产能到一石(约300斤),这是一个能引起轰动的产量。秋粮则很不稳定,几乎年年遭受水旱灾害,每亩收几十斤就不错了。村民用小麦换粗粮是一个习惯,为的是增加些粮食总量。
老人们说过去村里的大财主也不是常年吃细粮,而是给老人单作细粮吃,年轻人跟长工一块吃粗粮。农忙和过年时改善生活大家才吃点细粮。可能是由于过去生产力低下,没有多少剩余,富人和穷人都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我村在土改时有四户大财主,不但土地很多还都开着商号。他们的土地都超出了我们这一个乡的范围,到了离我村很远的村子。土改时没收的金银珠宝拉了几马车,都充了国库。按现在的消费观念,这样的大财主本来用不着从饮食方面节俭的,但当时的确就是这么过来的。
顺便说一个题外的数据,当时一个壮劳力在麦收时给地主打短工,行市最好时,一天能挣一斗(约30斤)麦子。
土改后,粮食亩产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自1963年那次水灾之后,紧邻滹沱河大堤的我们那个村子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因此,秋粮得以稳产。但几乎年年雨季爆发洪水的历史给我们那一带的村庄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个印记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文化。后面我会就此进行详细的说明。
合作化前后,粮食亩产仍然没有明显的变化。粮食亩产从土改前的120~130斤(夏粮小麦,下同)增加到生产队解体时的300斤左右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
1980年代后(时间上正好是分田到户后),粮食产量增加幅度的确变大了,现在的亩产量为700~800斤,但人们在土地上的劳动投入却大幅减少了。
农田的各种基本设施建设、平整土地这些最艰苦的工作早在生产队时期就已基本完成。冬闲时,再不用推着手推车去平整土地了,更不用自备粮食、工具去挖河修水库了。 耕、种、收大部分工作实现了机械化,除草有除草剂,农业生产的劳动技术性越来越低。农活的艰苦性比以前得到极大降低,但人们却不再把粮食增产当成一个重要的追求了。因为,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种子、农药、化肥、水利、机械的大量投入,而这些投入是需要实实在在的现金支持的。有时成本能大到超过产出的程度。即使这样,人们也不再舍得对土地增加些劳动投入,而宁愿少种些土地,满足自用即可。因此,村民们有了大量的空闲消耗在了麻将桌上。乡村里增加了大量游手好闲的人,从前这种人有个专用称呼“二流子”,现在已经很有些年听不到人们说这个词汇了――就这么悠闲着,地里打的粮食就吃不清。
从我观察的事实来看,说公社时期人们懒惰是站不住脚的。单说平整土地和挖水库、河道、水渠,就消耗了现在难以想象的艰苦劳动。现在,没有任何人再愿意付出那份儿辛苦。老人们也不认同懒惰一说,但他们许多人认为当时“窝工”现象比较普遍。窝工根本就是一个管理水平问题,而不是体制问题。
全面取消农业税前,有些从事工商业的家庭干脆就将土地转包给了别人,条件只是代缴农业税。将土地抛荒的现象也时有出现。
取消农业税后,又出现了新的情况。有人将土地变相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我村部分土地紧邻县城),而房地产开发商真的就在那土地上盖起了厂房和住宅楼。
还有更多的农户用另一种方式用土地牟利。他们不卖土地,而是卖土地上的土。卖土之风在村子里愈演愈烈,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各家各户的责任田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一户挖地为坑后,周围土地的灌溉、耕作也受影响,就跟着挖。再说谁与钱也没仇,能卖现钱何乐不为?挖掉表层熟土的土地,短期内难以恢复地力,大多就荒了。前面说的粮食亩产量是在没有被挖过的土地上实现的。人民公社时期耗费了大量艰苦劳动才得以平整的土地就这样重新变得千疮百孔,其原因也是种粮无利可图所致。
村民对土地的农业价值越来越淡漠,目前基本限于获得自用口粮,连蔬菜都懒得种了。在蔬菜方面村民基本实现了“商品化”,除部分村民还种植越冬自用的大白菜外,平常食用的蔬菜几乎都靠购买。并且不只富裕村民如此,贫困村民也是这样,只不过消费量低而已。我调查了解到,人民公社以前,包括土改以前,村民的蔬菜都是自给自足的。人民公社解体后,村民就很少种植蔬菜了。据我观察,村民的时令蔬菜消费量比人民公社时期降低了许多,春季蔬菜淡季,不少人家几乎不食用蔬菜。
我粗略地分析了一下原因。我记忆中,73或74年我有比较清晰记忆的时候,村民还有自留菜园。大家的菜园都集中在一起,面积不大,但完全能保证一家的日常食用。冬季储存的白菜、萝卜能吃到第二年春季接上菠菜。那时村民还有晒制干白菜、窖藏大白菜、埋藏萝卜、腌制萝卜的习惯,都是为应付春季蔬菜淡季之需的办法。现在则再也没有人做这样的工作了,宁可不吃菜。有一个明显的进步是,现在只要肯花钱,几乎任何季节都能买到任何种类的蔬菜了,只是村民们还没有形成在吃菜上大把花钱的消费习惯。
75年左右的样子,取消了村民的自留菜园,改为生产队成立专业蔬菜组。我们队那个蔬菜组里是几个很会种菜的老农,管理的菜园很好,感觉比自种时种类丰富了,但供应量上有所降低。
传统的菜园都在村庄附近,方便管理。那时民风很好,尽管菜园就在村边,无论自种还是合种,极少发生丢失现象。重新分田单干后,多数村民在村边没有责任田,只好将菜种在远离村庄的责任田地头上,大家的菜地都不在一起,菜园零星点缀在大田之间。这时的民风也一落千丈,菜园里的蔬菜收的没有丢的多。甚至经常出现被人为毁坏的情况,那肯定是一种泄愤报复行为。大白菜成熟后,经常一夜之间,全部白菜被盗一空。
村庄周围原来的菜地全部被村民取土挖成了大坑,后来这些大坑又被村干部卖给了村民作为计划外宅基地,从其他地方取土垫高,盖上了房。这个问题我会作专门介绍,后面的照片中也可以看到实景。
渐渐的,就有村民不再种植蔬菜了。这时,出于乡谊,仍在种植蔬菜的人家就要送一部分蔬菜给没有种菜的街邻,而被盗的机会也相应增加了。最后大家就都不种蔬菜了。目前,村民仅有的蔬菜种植就限于庭院了。尽管人们消费反季蔬菜的倾向逐渐增大,但村里一直没有人种植大棚蔬菜。村民食用的反季蔬菜竟然是商户从几十公里外的城市蔬菜批发市场进的货。
也许是有从事工商传统之故,我们那个村子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基本限于自给自足。少量种植棉花、花生、大豆,许多年都没有人种植小杂粮了。不少很有特色的粮食、蔬菜品种绝迹多年,恐怕连种子都难找了。
农业机械化问题
公社时期机械化水平是非常低下的,基本靠人力和畜力,秋耕时公社的大型拖拉机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全村有6个生产队,生产队解体时每个队有一辆12马力小型拖拉机,3~4部12马力柴油发动机,电动机若干。机井也正在处于逐渐增加中。
说到机井,不妨多说几句。我们村第一眼机井可能是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打成的,以后逐渐增加。75年我有清晰记忆时机井还很少,公社解体时,机浇地也不过一半左右。
随着机井的增加,地下水位急剧下降。75年时,村民吃水用的土井不用井绳,用扁担就能够着提上水来。70年代末水位下降,村中土井逐渐干枯。进入80年代就没有土井了,那时我上初中,村民吃水要到村外浇地用的机井去取水。村民还为此制作了几种专用运水工具。后来村里才打了一眼机井,定时开泵,供村民饮用水。但机井用不多久就会干枯,还得另择地重新打井。现在使用的机井已是第四眼了。
村外用于浇地的机井情况也差不多。开始用普通水泵,在地面抽水水量就很足,后来就得挖个旱井将水泵放到地平面以下4~5米处才能出水。这说明水位已降到10米以下,在地面靠负压吸不上水来了。现在则非用潜水泵不可,机井必须打到130米深以下才能正常供水。春天浇地高峰时还时常需要停机待水位恢复。现在,干旱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威胁变得越来越大了。
分田后,机井也分到了个人名下。机井这样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共同使用很容易引起利益纠纷,后来村民们基本都自己投资打了机井。当初分地是按土地质量分成几部分划分的,在主要地块打一眼井还可以,在所有地块都打井显然无力承受。因此,较小地块附近如果没有关系特别好的人家的机井,基本就旱地耕作了,靠天收获或种些耐旱作物,或者干脆就抛荒、卖土。
别的地方可能存在农民土地权益被侵犯的现象,但我老家正好相反,是农民急功近利、变相行使所有权的问题。而基层政权对此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
有几户农民的责任田临近县城,有一个开发商想开发成商品房。谁都知道国家不允许这种交易,农民们也无权进行这种交易。但在农村一切都可以变通。开发商分别找到这几户人家,许诺“租赁”这些土地30年,租金按1000元/亩•年计算,一次现金支付。这样农民每亩可得3万元,多数人就动心了。开发商为了稳妥,一方面给同意的人家按1000元/亩的定金,一方面想让村委会作个中间人同时履行一个“合法”手续。但村干部们没有马上表态,他们持观望态度。后来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其中有一户反悔了,将定金退给了开发商。这下开发商可慌神了,找村干部帮助做村民工作。村干部们这时则声称:“这是你们之间的事,跟村里没关系,我们不管。”反悔的这户村民的地处于那片土地的中间,开发商想躲也躲不开,无奈就取消了买地的念头。可再向其他村民要已经给付的定金就要不回来了。农民们也有理由:为此我们耽误了一季庄稼,你的定金就算补偿了。
由于事情本身不合法,最后开发商就自认倒霉了。我想,如果此事有黑恶势力插手,那就是另一个结果了。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由于其他事情已经暴露出黑恶势力逐渐坐大的迹象。其中以娱乐业、运输业最为突出。去年冬天,煤炭涨价,外地运煤车都想来发一笔小财,有的煤车可能没交买路钱,结果就落个人被打、车被砸、煤被抢。许多人家花了大价钱买回的却是劣质烟煤,整个冬天村庄里都乌烟瘴气。没烟囱,根本就不能生火。
这件事看起来像一场闹剧,但的确已经有人以这种方式“卖”了自己的责任田,并且那田里已经盖起了楼房,有厂房、有居民楼。
将来这些土地肯定会有纠纷,别说30年到期时如何,就是人口变化调整责任田也有数不清的麻烦。
我说乡村政权处于瘫痪状态是有充分根据的,情况只能比我描述的情况更严重。近20多年来,村子里除了有几个服过兵役的年轻人在部队入了党外,竟没有发展过一个党员。老党员们也没有再过组织生活。团组织就更不用说了,根本没有。希望中央能够了解类似情况,早作安排。
随手拍了些照片,贴出来更形象一些。
干旱的农田。
照片中就是两眼紧挨着的机井,分属两户人家。合用一眼容易引起纠纷,或者就是因为产生了纠纷才有了这样紧挨在一起的机井。
被分割成碎块的农田。
下面照片中的大坑原来都是耕地,挖这么深(参照上面房屋的高度可估算其深度),这片地就完全失去了耕种价值。但它随即产生了另外的“价值”,我将在后面的帖子里解释。
全貌
远处就是滹沱河大堤。坑边房子是另一个村庄,该村原来在大堤里面的河槽里,后来搬到了堤外,占用了我村一部分土地。这个坑原来是我村的耕地,有我村人挖的,也有这个村的人挖的。我村周围有好几个这么深的大坑,不过现在的面积每这么大。
像这样的大坑,要在1963年以前会有机会变浅,甚至消失,那就是借助几乎年年爆发的洪水,水过之后,深坑会淤积成浅坑。现在,如果不被人工垫平,就永远这样下去了。
坑底像是有被耕种的痕迹,但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收成。
下面是紧邻上面那个大坑的另一个大坑,这样的大坑在附近有四个(其中一个是村办砖厂挖的),光处于我村境内的面积就有200亩以上。我想要是让山区农民看见会十分心疼的。
这边这个坑处于几个村庄之间地带,前几年我回家时还没注意到。
坑右侧正在挖,过不多久就连成一体了。
上面是挖的不深的,还在凑合着耕种,从中间那棵树裸露的根可看出取土的深度。
[白垩纪] 于 2006-03-12 18:40:07上贴
--------------------------------------------------------------------------------
对老家所在的那个村子进行的一点儿社会调查
************************
三农问题一直是强坛上的热门话题,我想与其坐而论道,不如深入实际了解一些现实情况。这次我就从小的方面再说说。就以我老家那个村子为例,解剖麻雀。可能不具代表性,但或许能为没有到过农村的网友提供一些感性认识。大家提供的情况多了,有代表性的东西自然就出来了。
已发过,前几次由于没找到合适的图片中转,显示不出其中的图片。现在总算找到了一个免费上传图片的地方,修改、补充部分内容后重新上贴。已在浅水测试,没问题了。多谢关心农村问题的网友关注!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趁春节回老家与父母一起过年的机会顺便对我们那个村子作了一点社会调查,有看见的情况,也有听到的情况;有现在收集的情况,也有以前就知道的情况,仅限于我能接触到的。我调查的年纪最大一个村民年龄94岁,其余大多70多岁,其中包括我的父母。
我们那个村子位于冀中平原的中心地带,所在县有传统农业和比较有特色的传统工业。
一、 农业的过去和现在
我们那一带尽管是平原地区,人民公社以前,耕地并不平整,且水旱灾害频繁。人民公社消失的时候,土地已彻底完成了平整。这方面的情况我在另一个帖子:
《高粱地基本消失跟农村改革关系不大――与[草桥关民]网友交换几点看法》
中已提到过,有兴趣的网友可点击上面的链接阅读。
老人们说土改前粮食产量夏粮(小麦)一般年景亩产120~130斤。地主的上好地块,有土井和水车(一种人力或畜力汲水装置)浇灌,并且风调雨顺的年景,休耕地(我们那儿叫“留麦”,就是秋季休耕)亩产能到一石(约300斤),这是一个能引起轰动的产量。秋粮则很不稳定,几乎年年遭受水旱灾害,每亩收几十斤就不错了。村民用小麦换粗粮是一个习惯,为的是增加些粮食总量。
老人们说过去村里的大财主也不是常年吃细粮,而是给老人单作细粮吃,年轻人跟长工一块吃粗粮。农忙和过年时改善生活大家才吃点细粮。可能是由于过去生产力低下,没有多少剩余,富人和穷人都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我村在土改时有四户大财主,不但土地很多还都开着商号。他们的土地都超出了我们这一个乡的范围,到了离我村很远的村子。土改时没收的金银珠宝拉了几马车,都充了国库。按现在的消费观念,这样的大财主本来用不着从饮食方面节俭的,但当时的确就是这么过来的。
顺便说一个题外的数据,当时一个壮劳力在麦收时给地主打短工,行市最好时,一天能挣一斗(约30斤)麦子。
土改后,粮食亩产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自1963年那次水灾之后,紧邻滹沱河大堤的我们那个村子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因此,秋粮得以稳产。但几乎年年雨季爆发洪水的历史给我们那一带的村庄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个印记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文化。后面我会就此进行详细的说明。
合作化前后,粮食亩产仍然没有明显的变化。粮食亩产从土改前的120~130斤(夏粮小麦,下同)增加到生产队解体时的300斤左右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
1980年代后(时间上正好是分田到户后),粮食产量增加幅度的确变大了,现在的亩产量为700~800斤,但人们在土地上的劳动投入却大幅减少了。
农田的各种基本设施建设、平整土地这些最艰苦的工作早在生产队时期就已基本完成。冬闲时,再不用推着手推车去平整土地了,更不用自备粮食、工具去挖河修水库了。 耕、种、收大部分工作实现了机械化,除草有除草剂,农业生产的劳动技术性越来越低。农活的艰苦性比以前得到极大降低,但人们却不再把粮食增产当成一个重要的追求了。因为,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种子、农药、化肥、水利、机械的大量投入,而这些投入是需要实实在在的现金支持的。有时成本能大到超过产出的程度。即使这样,人们也不再舍得对土地增加些劳动投入,而宁愿少种些土地,满足自用即可。因此,村民们有了大量的空闲消耗在了麻将桌上。乡村里增加了大量游手好闲的人,从前这种人有个专用称呼“二流子”,现在已经很有些年听不到人们说这个词汇了――就这么悠闲着,地里打的粮食就吃不清。
从我观察的事实来看,说公社时期人们懒惰是站不住脚的。单说平整土地和挖水库、河道、水渠,就消耗了现在难以想象的艰苦劳动。现在,没有任何人再愿意付出那份儿辛苦。老人们也不认同懒惰一说,但他们许多人认为当时“窝工”现象比较普遍。窝工根本就是一个管理水平问题,而不是体制问题。
全面取消农业税前,有些从事工商业的家庭干脆就将土地转包给了别人,条件只是代缴农业税。将土地抛荒的现象也时有出现。
取消农业税后,又出现了新的情况。有人将土地变相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我村部分土地紧邻县城),而房地产开发商真的就在那土地上盖起了厂房和住宅楼。
还有更多的农户用另一种方式用土地牟利。他们不卖土地,而是卖土地上的土。卖土之风在村子里愈演愈烈,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各家各户的责任田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一户挖地为坑后,周围土地的灌溉、耕作也受影响,就跟着挖。再说谁与钱也没仇,能卖现钱何乐不为?挖掉表层熟土的土地,短期内难以恢复地力,大多就荒了。前面说的粮食亩产量是在没有被挖过的土地上实现的。人民公社时期耗费了大量艰苦劳动才得以平整的土地就这样重新变得千疮百孔,其原因也是种粮无利可图所致。
村民对土地的农业价值越来越淡漠,目前基本限于获得自用口粮,连蔬菜都懒得种了。在蔬菜方面村民基本实现了“商品化”,除部分村民还种植越冬自用的大白菜外,平常食用的蔬菜几乎都靠购买。并且不只富裕村民如此,贫困村民也是这样,只不过消费量低而已。我调查了解到,人民公社以前,包括土改以前,村民的蔬菜都是自给自足的。人民公社解体后,村民就很少种植蔬菜了。据我观察,村民的时令蔬菜消费量比人民公社时期降低了许多,春季蔬菜淡季,不少人家几乎不食用蔬菜。
我粗略地分析了一下原因。我记忆中,73或74年我有比较清晰记忆的时候,村民还有自留菜园。大家的菜园都集中在一起,面积不大,但完全能保证一家的日常食用。冬季储存的白菜、萝卜能吃到第二年春季接上菠菜。那时村民还有晒制干白菜、窖藏大白菜、埋藏萝卜、腌制萝卜的习惯,都是为应付春季蔬菜淡季之需的办法。现在则再也没有人做这样的工作了,宁可不吃菜。有一个明显的进步是,现在只要肯花钱,几乎任何季节都能买到任何种类的蔬菜了,只是村民们还没有形成在吃菜上大把花钱的消费习惯。
75年左右的样子,取消了村民的自留菜园,改为生产队成立专业蔬菜组。我们队那个蔬菜组里是几个很会种菜的老农,管理的菜园很好,感觉比自种时种类丰富了,但供应量上有所降低。
传统的菜园都在村庄附近,方便管理。那时民风很好,尽管菜园就在村边,无论自种还是合种,极少发生丢失现象。重新分田单干后,多数村民在村边没有责任田,只好将菜种在远离村庄的责任田地头上,大家的菜地都不在一起,菜园零星点缀在大田之间。这时的民风也一落千丈,菜园里的蔬菜收的没有丢的多。甚至经常出现被人为毁坏的情况,那肯定是一种泄愤报复行为。大白菜成熟后,经常一夜之间,全部白菜被盗一空。
村庄周围原来的菜地全部被村民取土挖成了大坑,后来这些大坑又被村干部卖给了村民作为计划外宅基地,从其他地方取土垫高,盖上了房。这个问题我会作专门介绍,后面的照片中也可以看到实景。
渐渐的,就有村民不再种植蔬菜了。这时,出于乡谊,仍在种植蔬菜的人家就要送一部分蔬菜给没有种菜的街邻,而被盗的机会也相应增加了。最后大家就都不种蔬菜了。目前,村民仅有的蔬菜种植就限于庭院了。尽管人们消费反季蔬菜的倾向逐渐增大,但村里一直没有人种植大棚蔬菜。村民食用的反季蔬菜竟然是商户从几十公里外的城市蔬菜批发市场进的货。
也许是有从事工商传统之故,我们那个村子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基本限于自给自足。少量种植棉花、花生、大豆,许多年都没有人种植小杂粮了。不少很有特色的粮食、蔬菜品种绝迹多年,恐怕连种子都难找了。
农业机械化问题
公社时期机械化水平是非常低下的,基本靠人力和畜力,秋耕时公社的大型拖拉机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全村有6个生产队,生产队解体时每个队有一辆12马力小型拖拉机,3~4部12马力柴油发动机,电动机若干。机井也正在处于逐渐增加中。
说到机井,不妨多说几句。我们村第一眼机井可能是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打成的,以后逐渐增加。75年我有清晰记忆时机井还很少,公社解体时,机浇地也不过一半左右。
随着机井的增加,地下水位急剧下降。75年时,村民吃水用的土井不用井绳,用扁担就能够着提上水来。70年代末水位下降,村中土井逐渐干枯。进入80年代就没有土井了,那时我上初中,村民吃水要到村外浇地用的机井去取水。村民还为此制作了几种专用运水工具。后来村里才打了一眼机井,定时开泵,供村民饮用水。但机井用不多久就会干枯,还得另择地重新打井。现在使用的机井已是第四眼了。
村外用于浇地的机井情况也差不多。开始用普通水泵,在地面抽水水量就很足,后来就得挖个旱井将水泵放到地平面以下4~5米处才能出水。这说明水位已降到10米以下,在地面靠负压吸不上水来了。现在则非用潜水泵不可,机井必须打到130米深以下才能正常供水。春天浇地高峰时还时常需要停机待水位恢复。现在,干旱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威胁变得越来越大了。
分田后,机井也分到了个人名下。机井这样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共同使用很容易引起利益纠纷,后来村民们基本都自己投资打了机井。当初分地是按土地质量分成几部分划分的,在主要地块打一眼井还可以,在所有地块都打井显然无力承受。因此,较小地块附近如果没有关系特别好的人家的机井,基本就旱地耕作了,靠天收获或种些耐旱作物,或者干脆就抛荒、卖土。
别的地方可能存在农民土地权益被侵犯的现象,但我老家正好相反,是农民急功近利、变相行使所有权的问题。而基层政权对此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
有几户农民的责任田临近县城,有一个开发商想开发成商品房。谁都知道国家不允许这种交易,农民们也无权进行这种交易。但在农村一切都可以变通。开发商分别找到这几户人家,许诺“租赁”这些土地30年,租金按1000元/亩•年计算,一次现金支付。这样农民每亩可得3万元,多数人就动心了。开发商为了稳妥,一方面给同意的人家按1000元/亩的定金,一方面想让村委会作个中间人同时履行一个“合法”手续。但村干部们没有马上表态,他们持观望态度。后来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其中有一户反悔了,将定金退给了开发商。这下开发商可慌神了,找村干部帮助做村民工作。村干部们这时则声称:“这是你们之间的事,跟村里没关系,我们不管。”反悔的这户村民的地处于那片土地的中间,开发商想躲也躲不开,无奈就取消了买地的念头。可再向其他村民要已经给付的定金就要不回来了。农民们也有理由:为此我们耽误了一季庄稼,你的定金就算补偿了。
由于事情本身不合法,最后开发商就自认倒霉了。我想,如果此事有黑恶势力插手,那就是另一个结果了。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由于其他事情已经暴露出黑恶势力逐渐坐大的迹象。其中以娱乐业、运输业最为突出。去年冬天,煤炭涨价,外地运煤车都想来发一笔小财,有的煤车可能没交买路钱,结果就落个人被打、车被砸、煤被抢。许多人家花了大价钱买回的却是劣质烟煤,整个冬天村庄里都乌烟瘴气。没烟囱,根本就不能生火。
这件事看起来像一场闹剧,但的确已经有人以这种方式“卖”了自己的责任田,并且那田里已经盖起了楼房,有厂房、有居民楼。
将来这些土地肯定会有纠纷,别说30年到期时如何,就是人口变化调整责任田也有数不清的麻烦。
我说乡村政权处于瘫痪状态是有充分根据的,情况只能比我描述的情况更严重。近20多年来,村子里除了有几个服过兵役的年轻人在部队入了党外,竟没有发展过一个党员。老党员们也没有再过组织生活。团组织就更不用说了,根本没有。希望中央能够了解类似情况,早作安排。
随手拍了些照片,贴出来更形象一些。

干旱的农田。

照片中就是两眼紧挨着的机井,分属两户人家。合用一眼容易引起纠纷,或者就是因为产生了纠纷才有了这样紧挨在一起的机井。


被分割成碎块的农田。
下面照片中的大坑原来都是耕地,挖这么深(参照上面房屋的高度可估算其深度),这片地就完全失去了耕种价值。但它随即产生了另外的“价值”,我将在后面的帖子里解释。

全貌

远处就是滹沱河大堤。坑边房子是另一个村庄,该村原来在大堤里面的河槽里,后来搬到了堤外,占用了我村一部分土地。这个坑原来是我村的耕地,有我村人挖的,也有这个村的人挖的。我村周围有好几个这么深的大坑,不过现在的面积每这么大。
像这样的大坑,要在1963年以前会有机会变浅,甚至消失,那就是借助几乎年年爆发的洪水,水过之后,深坑会淤积成浅坑。现在,如果不被人工垫平,就永远这样下去了。
坑底像是有被耕种的痕迹,但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收成。
下面是紧邻上面那个大坑的另一个大坑,这样的大坑在附近有四个(其中一个是村办砖厂挖的),光处于我村境内的面积就有200亩以上。我想要是让山区农民看见会十分心疼的。

这边这个坑处于几个村庄之间地带,前几年我回家时还没注意到。

坑右侧正在挖,过不多久就连成一体了。


上面是挖的不深的,还在凑合着耕种,从中间那棵树裸露的根可看出取土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