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农民工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6-05-18
- 消息
- 941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作者: 笑三声
这是一年前的帖子,重新贴出来供大家参考。我当时铁嘴钢牙直断“如无意外”,石油价格一年之内要降到每桶30美元以下,这个结果没有出现。自己打嘴。
要找遮羞也可以强词夺理说:石油利益集团人家挑起伊朗危机,BP能够紧急时候关闭阿拉斯加油田等等人为操纵维持高油价。但长期看仍然认为会要跌到2000年美元价每桶30美元以下(因现价美元可能会有较大贬值,名义上难以达到每桶30美元以下)。
借美国宣布在墨西哥海湾深海区发现特大油田的消息,油价在最近一个来月降低了18%。看这趋势还会有些降低,直至冬天来临。
本期油价上涨,我认为美国原来是准备打击中国经济,可惜估计错了,三年多来中国经济没有放缓的迹象,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倒是越来越牛皮了,美国自己也未必净得了多大好处(日本欧洲中国倒是都吃了些亏)。弄巧成拙啊。
中国一直希望降低油价。这回果然降下来的话,则说明中国跟美国大概已经达成了交易。俄罗斯和伊朗该小心了。
>>>>>>>>>>>>>>>>>>>>>>>>>>>>>>>>>>>>>>>>>>>>>>>>>>>>>>>>>>>>>>>>
叹息油价
这个月来国内多处闹油慌,连北京的加油站都缺起油了。刚看到纽约商品交易所的最新油价(见http://www.nymex.com/index.aspx)达到每桶$67.65(低硫轻油,如不加说明,均指此油价),这是历史最高价了,不由得叹息起来。就想随便写两句。
按照经济学里的简化模型,商品总体价格应该由供求关系来决定。供求基本稳定时,价格亦基本稳定,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自然价格上升。别的因素,如地域,运输分配,天气,罢工/事故,具体质量及技术进步等等也影响价格,但不是决定因素,而且这些个因素往往是大体稳定的因而是可以预测的。这许多年来,世界上原油产量和石油消耗基本上是平衡的而略为供过于求,即使是中长期来看,这个局面不会显著改变,但石油价格变动之大,比如这轮上涨由2001年年初时的约20美元一直涨到现在的60美元以上(中间略有些跳动,具体可见上面网页里的历史价格),实在离谱得很。
究其原因,石油不是简单的普通商品,其价格不单纯又经济因素(市场)来决定,尤其是短期和中期价格如此。石油乃是所谓战略物质,政治什么的及因此而来的商家炒作在短期和中期价格中起的作用太大了。产油区的事故战事政权更迭,限产增产,等等作用也明显。然而,从石油价格的历史来看,石油的总体长期的价格,仍然要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
石油成为普及商品,是在二战以后。战前产量低,战时为管制物品。后来不但美国西部石油大发展,西方控制下的中东更是成为廉价石油的稳定来源,价格较为稳定。如战后初期石油每桶不到半美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7~8美元),由于需求增加,几年内价格涨了一倍多,导致开采增加,于是这个价格维持了近十年(当时约2美元,第二次中东战争时略有上升,约为现在的15~18美元)。到五十年代后期,由于产量大增,超过需求,石油价格表面上没什么变化,但随着通货膨胀而实际上逐步下降,几乎退回到四十年代后期的相对价格,这轮下降持续了十几年(同时这段时间美元币值相对稳定)直到七十年代初期,这样的局面,从能源和原材料上支撑了西方世界战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日本的经济起飞就伴随着石油价格稳定低廉而得到保障的,真是黄金时期啊。那段时间基本上由供需关系决定油价,当然局部的例外很多,比如西方对中国整体封锁禁运等,不过这对世界石油价格几乎不构成影响。
石油价格的第一次大的偏离是七三年时的石油危机。五六十年代的独立运动使得中东国家对油价及石油政策得以施加一定影响,比如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但油价仍然由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石油寡头决定。但七十年代初,中东国家将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很快就在七三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时因为西方支持了以色列而对这些国家石油禁运,并由OPEC决定减产限产,石油价格由不到3美元上升到12美元(约为现在的40美元)。此前美元体系(金本位)本已经崩溃,加上高油价打击,导致了西方(包括日本)整体上的经济衰退,此前的许多年由低油价造就石油时代,使得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格外强,这次打击也就格外沉重。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
这次油价高位维持了一年多,七五年后缓慢下降,至七八年时低于10美元。随后在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美国禁止进口伊朗原油,伊朗减产,油价快速上升,然后两伊战争爆发,油井受到破坏,油价超过35美元(大致为现在的65美元),这次的高位油价持续了近五年,同样造成了西方工业国的经济衰退,被称为第二次石油危机。有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教训和经验,西方国家,尤其是日本,施行提高效率,节约能源,建立储备等措施,抗高油价冲击的能力明显好转。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后进一步增强。这两次危机都是由经济以外的因素引起的。
随着两伊战争结束以及西方节油措施生效,OPEC以外国家在超高油价刺激下增产石油,石油供应增加而需求下降,OPEC对石油定价能力减弱,屡屡减产限价也因步调不一而达不到目的,从八四年后期起油价格一路下跌,从超过30美元至在9~10美元上下徘徊下降。石油生产商受到沉重打击,直接导致了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以便控制石油生产和价格,这对美国利益是巨大威胁,由此导致了海湾战争,石油价格短暂上升至40美元(也有人称这个为第三次石油危机,但仅仅几个月而已,基本上未造成什么不利影响,说危机是言过其实了),但供过于求的局面依旧,很快地复归于徘徊下降,并因为亚洲区的金融危机生产需求下降而再次见底,一度低于8美元。随世界经济回暖需求上升,99年后石油价格开始上升。从1985~2000年的十五年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油价在10~15美元之间,这个价格基本上反映了市场供求的局面。
总体来看,战后五十多年至本世纪初,中长期油价(三年以上)基本上反映市场的中长期供过于求的供求关系,如果没有石油有关的战争(不管是有意还是突然的),石油价格便缓慢下降,直至一场战争打破这个趋势导致短期生产和需求的不平衡(当然,景气循环也偶尔导致供求短期不足而价格上升,但升降均较平缓),引起石油价格猛升,损害石油需求者的利益,不得不抑制需求。但随后的回复过程又导致石油过度降价而损害生产者的利益。这种偏离经济要求的剧烈变动,对两方面都不利。美日欧等国家利用石油储备石油期货市场等调节油价震动的影响(必要时甚至发动战争),同时公司普遍采取节约措施,减少了对石油(生产国)的依赖。中东国家采取经济多元化等措施来应对石油经济的波动性,均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同时,美日等资本又大量进入中东的生产及石油加工领域,相互渗透,可以共同抵御石油格局变化时带来的不利。
从本世纪起的这轮油价上升不太能够由真实的供需要求来解释。虽然需求有所上升,但这几年每年的生产量均等于或略超过需求量(2000~2004年全球年消费39~41亿吨,基本上稳定),而生产能力也仍略有剩余,仍然有增产的潜力。石油价格如此上升,看不到短期下降的迹象,固然有石油巨头的商业炒作引起,但如果没有政府推波助澜的支撑,似乎维持不了这几年的高油价。那么,与高油价相干的利害方各是谁呢?从国家方面说,OPEC(包括中东,印尼,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俄罗斯等是最大出口方,无疑属于净得利的一方。美日中印及德国等是净进口方,看起来应该是受损的一方。但美国由于在中东等地通过对产油方的政治经济(投资油源)的影响控制,整体来说损益相当,至少受损不大,当然各个行业(比如说交通运输业)就不好说了。然而油价剧升对石油利益集团有利,但对社会整体影响并不好。
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去年为2.8亿吨),其海外生产油的份额并不大(好象是不到一千万吨),去年因原油提价多支出四百多亿美元,显然是受损最大的一方。而且日本的来源多样化作得不好,85%以上依赖阿拉伯国家,石油安全形势严峻得很。不过日本富裕,似乎也受得起。至于中国,去年净进口了1~1.1亿吨(平均进口价格约每桶37美元),自己生产了1.78亿吨,并有海外份额油0.18亿吨(并且增加较快),这样大约净多支付了130亿美元,影响了国民生产的近0.8 %。2005年前七个月中国的石油进口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扭转了近三年进口剧增的形势。但进口价格增加了约40%,总体看来也蛮棘手的。然而,至于要出现大规模的缺油状况吗?中国的原油和油品需求并未明显出现失衡啊。
中国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没受什么影响。第二次时基本上每年可以出口4~5千万吨,是危机的受益者。但九三年后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尤其是自2003起经济进入又一轮快速增长,石油需求增加,而且当时发电不足,沿海一带进口了大量原油柴油等用于发电(估计是约3千万吨),使2003-2004年石油进口大量增加,进入2005年后用电缺口有所纾解,石油进口亦转为稳定,如果注意抓好节约(在景气上升过热时人们大都不注意节电,中国尤其如此,2003年起能源利用效率明显下降),搞好资源合理调配,杜绝柴油重油发电等,那么,象国外(也包括国内)许多利益机构宣传的那种中国石油需求达到井喷上升的局面便不应该出现,即使是201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也应该可以控制在1.5亿吨左右(扣除份额油应该略高于1亿吨,即保持不变),中国的石油安全应该是稳定的。
在我看来,中长期内石油需求不会超过供结(资源及生产都能够满足要求),从这方面看油价没有过于上升的空间,中长期里应该归于稳定,回归经济实际要求的价格(基本上应该是20美元左右)。所谓世界石油供应将长期紧张,中国需求促使石油价格达到100美元的情况,不可能出现,多半是有心机构和政府的炒作罢了。除了中国在98~2001年期间错过石油储备良机,以及错过俄罗斯石油管道修建时机外,事实上中国的石油对策还是可以称道的:比如哈萨克的油田油管,伊朗印尼非洲南北美等的石油项目等,澳大利亚的天然气项目等,对缓解石油供应紧张都是好的举措。短短几年中国对外的石油出击取得了比日本三十年还要好得多的成绩(日本受美国牵制,石油政策缺乏自主)。此外,中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也提供了能源需求的可靠保证,当然,在能源节约,减少“带血的煤”等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其它方面如煤综合利用,煤转化为油等应该作为战略方针考虑,应该投入很大力气(这个说起来就长了)。如此,搞好开源节流转化,优化资源配置,中国就不会出现能源危机,不会出现石油危机。
我国石油炼制能力约3亿吨(中石油中石化约2.5亿吨,其它约0.5亿吨),正好可以满足自产和进口原油炼制的要求。但我国的原油较重(但优点是低硫,<0.2%,平均不到中东油的1/10),轻质馏份不足以满足生产化工原料的要求,而进口的中东油则高硫含量(高于2%),委内瑞拉油等则更利害(含油超过5%),我国对高硫原油炼制的技术还不过关,炼制能力不足(我国高硫原油炼制能力仅约6千万吨),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进口量,这方面应该加紧解决。由于高硫原油价格低,如果技术上解决了,炼制高硫原油的效益更好。
至于近来的油品脱销,应该是个局部短期经济利益扭曲的现象,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应该警惕改进,惊慌就不必了。我国的石油开采成本(地质条件开采技术管理和工作态度等不好)较高开采效率较低(普遍的矿产资源浪费惊人),普遍在每桶17~20美元左右(中东基本上在每桶3~5美元间),前些年国际石油价格低时亏损严重,近年来石油高涨,使得中石油/中石化效益总体大涨。但中国对炼油的油品(汽柴油航空煤油)价格施行控制,成品油价格明显低于国外,差价且越来越大。这种价格扭曲导致炼油业亏损,企业设法在国内油品紧张时仍然寻求出口以求取经济效益,最近几个月出口量增加,由此导致国内油品供应紧张。长期而言,我国的油(品)价格宜由市场决定,政府控制扭曲价格并不是好办法,在如今的形势下,不可能长久。且人为压低油价导致认为浪费惊人,不利于节约能源。因此政府应该提高成品油价,同时对农业用油等实行大规模补贴,这样对理顺国内油品供应形势更有利。
这是一年前的帖子,重新贴出来供大家参考。我当时铁嘴钢牙直断“如无意外”,石油价格一年之内要降到每桶30美元以下,这个结果没有出现。自己打嘴。
要找遮羞也可以强词夺理说:石油利益集团人家挑起伊朗危机,BP能够紧急时候关闭阿拉斯加油田等等人为操纵维持高油价。但长期看仍然认为会要跌到2000年美元价每桶30美元以下(因现价美元可能会有较大贬值,名义上难以达到每桶30美元以下)。
借美国宣布在墨西哥海湾深海区发现特大油田的消息,油价在最近一个来月降低了18%。看这趋势还会有些降低,直至冬天来临。
本期油价上涨,我认为美国原来是准备打击中国经济,可惜估计错了,三年多来中国经济没有放缓的迹象,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倒是越来越牛皮了,美国自己也未必净得了多大好处(日本欧洲中国倒是都吃了些亏)。弄巧成拙啊。
中国一直希望降低油价。这回果然降下来的话,则说明中国跟美国大概已经达成了交易。俄罗斯和伊朗该小心了。
>>>>>>>>>>>>>>>>>>>>>>>>>>>>>>>>>>>>>>>>>>>>>>>>>>>>>>>>>>>>>>>>
叹息油价
这个月来国内多处闹油慌,连北京的加油站都缺起油了。刚看到纽约商品交易所的最新油价(见http://www.nymex.com/index.aspx)达到每桶$67.65(低硫轻油,如不加说明,均指此油价),这是历史最高价了,不由得叹息起来。就想随便写两句。
按照经济学里的简化模型,商品总体价格应该由供求关系来决定。供求基本稳定时,价格亦基本稳定,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自然价格上升。别的因素,如地域,运输分配,天气,罢工/事故,具体质量及技术进步等等也影响价格,但不是决定因素,而且这些个因素往往是大体稳定的因而是可以预测的。这许多年来,世界上原油产量和石油消耗基本上是平衡的而略为供过于求,即使是中长期来看,这个局面不会显著改变,但石油价格变动之大,比如这轮上涨由2001年年初时的约20美元一直涨到现在的60美元以上(中间略有些跳动,具体可见上面网页里的历史价格),实在离谱得很。
究其原因,石油不是简单的普通商品,其价格不单纯又经济因素(市场)来决定,尤其是短期和中期价格如此。石油乃是所谓战略物质,政治什么的及因此而来的商家炒作在短期和中期价格中起的作用太大了。产油区的事故战事政权更迭,限产增产,等等作用也明显。然而,从石油价格的历史来看,石油的总体长期的价格,仍然要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
石油成为普及商品,是在二战以后。战前产量低,战时为管制物品。后来不但美国西部石油大发展,西方控制下的中东更是成为廉价石油的稳定来源,价格较为稳定。如战后初期石油每桶不到半美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7~8美元),由于需求增加,几年内价格涨了一倍多,导致开采增加,于是这个价格维持了近十年(当时约2美元,第二次中东战争时略有上升,约为现在的15~18美元)。到五十年代后期,由于产量大增,超过需求,石油价格表面上没什么变化,但随着通货膨胀而实际上逐步下降,几乎退回到四十年代后期的相对价格,这轮下降持续了十几年(同时这段时间美元币值相对稳定)直到七十年代初期,这样的局面,从能源和原材料上支撑了西方世界战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日本的经济起飞就伴随着石油价格稳定低廉而得到保障的,真是黄金时期啊。那段时间基本上由供需关系决定油价,当然局部的例外很多,比如西方对中国整体封锁禁运等,不过这对世界石油价格几乎不构成影响。
石油价格的第一次大的偏离是七三年时的石油危机。五六十年代的独立运动使得中东国家对油价及石油政策得以施加一定影响,比如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但油价仍然由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石油寡头决定。但七十年代初,中东国家将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很快就在七三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时因为西方支持了以色列而对这些国家石油禁运,并由OPEC决定减产限产,石油价格由不到3美元上升到12美元(约为现在的40美元)。此前美元体系(金本位)本已经崩溃,加上高油价打击,导致了西方(包括日本)整体上的经济衰退,此前的许多年由低油价造就石油时代,使得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格外强,这次打击也就格外沉重。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
这次油价高位维持了一年多,七五年后缓慢下降,至七八年时低于10美元。随后在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美国禁止进口伊朗原油,伊朗减产,油价快速上升,然后两伊战争爆发,油井受到破坏,油价超过35美元(大致为现在的65美元),这次的高位油价持续了近五年,同样造成了西方工业国的经济衰退,被称为第二次石油危机。有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教训和经验,西方国家,尤其是日本,施行提高效率,节约能源,建立储备等措施,抗高油价冲击的能力明显好转。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后进一步增强。这两次危机都是由经济以外的因素引起的。
随着两伊战争结束以及西方节油措施生效,OPEC以外国家在超高油价刺激下增产石油,石油供应增加而需求下降,OPEC对石油定价能力减弱,屡屡减产限价也因步调不一而达不到目的,从八四年后期起油价格一路下跌,从超过30美元至在9~10美元上下徘徊下降。石油生产商受到沉重打击,直接导致了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以便控制石油生产和价格,这对美国利益是巨大威胁,由此导致了海湾战争,石油价格短暂上升至40美元(也有人称这个为第三次石油危机,但仅仅几个月而已,基本上未造成什么不利影响,说危机是言过其实了),但供过于求的局面依旧,很快地复归于徘徊下降,并因为亚洲区的金融危机生产需求下降而再次见底,一度低于8美元。随世界经济回暖需求上升,99年后石油价格开始上升。从1985~2000年的十五年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油价在10~15美元之间,这个价格基本上反映了市场供求的局面。
总体来看,战后五十多年至本世纪初,中长期油价(三年以上)基本上反映市场的中长期供过于求的供求关系,如果没有石油有关的战争(不管是有意还是突然的),石油价格便缓慢下降,直至一场战争打破这个趋势导致短期生产和需求的不平衡(当然,景气循环也偶尔导致供求短期不足而价格上升,但升降均较平缓),引起石油价格猛升,损害石油需求者的利益,不得不抑制需求。但随后的回复过程又导致石油过度降价而损害生产者的利益。这种偏离经济要求的剧烈变动,对两方面都不利。美日欧等国家利用石油储备石油期货市场等调节油价震动的影响(必要时甚至发动战争),同时公司普遍采取节约措施,减少了对石油(生产国)的依赖。中东国家采取经济多元化等措施来应对石油经济的波动性,均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同时,美日等资本又大量进入中东的生产及石油加工领域,相互渗透,可以共同抵御石油格局变化时带来的不利。
从本世纪起的这轮油价上升不太能够由真实的供需要求来解释。虽然需求有所上升,但这几年每年的生产量均等于或略超过需求量(2000~2004年全球年消费39~41亿吨,基本上稳定),而生产能力也仍略有剩余,仍然有增产的潜力。石油价格如此上升,看不到短期下降的迹象,固然有石油巨头的商业炒作引起,但如果没有政府推波助澜的支撑,似乎维持不了这几年的高油价。那么,与高油价相干的利害方各是谁呢?从国家方面说,OPEC(包括中东,印尼,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俄罗斯等是最大出口方,无疑属于净得利的一方。美日中印及德国等是净进口方,看起来应该是受损的一方。但美国由于在中东等地通过对产油方的政治经济(投资油源)的影响控制,整体来说损益相当,至少受损不大,当然各个行业(比如说交通运输业)就不好说了。然而油价剧升对石油利益集团有利,但对社会整体影响并不好。
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去年为2.8亿吨),其海外生产油的份额并不大(好象是不到一千万吨),去年因原油提价多支出四百多亿美元,显然是受损最大的一方。而且日本的来源多样化作得不好,85%以上依赖阿拉伯国家,石油安全形势严峻得很。不过日本富裕,似乎也受得起。至于中国,去年净进口了1~1.1亿吨(平均进口价格约每桶37美元),自己生产了1.78亿吨,并有海外份额油0.18亿吨(并且增加较快),这样大约净多支付了130亿美元,影响了国民生产的近0.8 %。2005年前七个月中国的石油进口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扭转了近三年进口剧增的形势。但进口价格增加了约40%,总体看来也蛮棘手的。然而,至于要出现大规模的缺油状况吗?中国的原油和油品需求并未明显出现失衡啊。
中国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没受什么影响。第二次时基本上每年可以出口4~5千万吨,是危机的受益者。但九三年后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尤其是自2003起经济进入又一轮快速增长,石油需求增加,而且当时发电不足,沿海一带进口了大量原油柴油等用于发电(估计是约3千万吨),使2003-2004年石油进口大量增加,进入2005年后用电缺口有所纾解,石油进口亦转为稳定,如果注意抓好节约(在景气上升过热时人们大都不注意节电,中国尤其如此,2003年起能源利用效率明显下降),搞好资源合理调配,杜绝柴油重油发电等,那么,象国外(也包括国内)许多利益机构宣传的那种中国石油需求达到井喷上升的局面便不应该出现,即使是201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也应该可以控制在1.5亿吨左右(扣除份额油应该略高于1亿吨,即保持不变),中国的石油安全应该是稳定的。
在我看来,中长期内石油需求不会超过供结(资源及生产都能够满足要求),从这方面看油价没有过于上升的空间,中长期里应该归于稳定,回归经济实际要求的价格(基本上应该是20美元左右)。所谓世界石油供应将长期紧张,中国需求促使石油价格达到100美元的情况,不可能出现,多半是有心机构和政府的炒作罢了。除了中国在98~2001年期间错过石油储备良机,以及错过俄罗斯石油管道修建时机外,事实上中国的石油对策还是可以称道的:比如哈萨克的油田油管,伊朗印尼非洲南北美等的石油项目等,澳大利亚的天然气项目等,对缓解石油供应紧张都是好的举措。短短几年中国对外的石油出击取得了比日本三十年还要好得多的成绩(日本受美国牵制,石油政策缺乏自主)。此外,中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也提供了能源需求的可靠保证,当然,在能源节约,减少“带血的煤”等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其它方面如煤综合利用,煤转化为油等应该作为战略方针考虑,应该投入很大力气(这个说起来就长了)。如此,搞好开源节流转化,优化资源配置,中国就不会出现能源危机,不会出现石油危机。
我国石油炼制能力约3亿吨(中石油中石化约2.5亿吨,其它约0.5亿吨),正好可以满足自产和进口原油炼制的要求。但我国的原油较重(但优点是低硫,<0.2%,平均不到中东油的1/10),轻质馏份不足以满足生产化工原料的要求,而进口的中东油则高硫含量(高于2%),委内瑞拉油等则更利害(含油超过5%),我国对高硫原油炼制的技术还不过关,炼制能力不足(我国高硫原油炼制能力仅约6千万吨),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进口量,这方面应该加紧解决。由于高硫原油价格低,如果技术上解决了,炼制高硫原油的效益更好。
至于近来的油品脱销,应该是个局部短期经济利益扭曲的现象,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应该警惕改进,惊慌就不必了。我国的石油开采成本(地质条件开采技术管理和工作态度等不好)较高开采效率较低(普遍的矿产资源浪费惊人),普遍在每桶17~20美元左右(中东基本上在每桶3~5美元间),前些年国际石油价格低时亏损严重,近年来石油高涨,使得中石油/中石化效益总体大涨。但中国对炼油的油品(汽柴油航空煤油)价格施行控制,成品油价格明显低于国外,差价且越来越大。这种价格扭曲导致炼油业亏损,企业设法在国内油品紧张时仍然寻求出口以求取经济效益,最近几个月出口量增加,由此导致国内油品供应紧张。长期而言,我国的油(品)价格宜由市场决定,政府控制扭曲价格并不是好办法,在如今的形势下,不可能长久。且人为压低油价导致认为浪费惊人,不利于节约能源。因此政府应该提高成品油价,同时对农业用油等实行大规模补贴,这样对理顺国内油品供应形势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