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人民公社的求富实践:农民享10项福利

假农民工

新手上路
注册
2006-05-18
消息
941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http://news.sina.com.cn/c/2006-09-19/001510049520s.shtml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00:15 新京报


U1473P1T1D11041715F21DT20060919024326.JPG


阀门厂是周家庄的经济支柱企业。本报记者倪华初摄


U1473P1T1D11041715F23DT20060919024326.JPG


  8月29日,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第四生产队的副书记吴振根在办公室里给社员打电话,确定劳动安排。本版摄影/本报记者倪华初



U1473P1T1D11041715F1394DT20060919024326.JPG


工人们将一锅铁水送进浇铸车间。这家生产阀门的农村集体企业,其收入占到该乡工业收入的3分之一。



  河北周家庄乡是目前唯一仍存活着的“人民公社”,它以劳动密集型工业支撑着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体系,但它的何去何从终究是一个问题

  核心提示

  从1962年至今,周家庄人民公社已经存活了44年,那里的许多社员仍依赖着集体计划经济生活,记工分,分口粮,集中耕作,统一分配是周家庄的主要劳动形态。

  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周家庄去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而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是3255元。

  虽然从统计数据上显示,这个“人民公社”仍具有着一定的活力。但乡党委书记雷宗奎仍觉得集体经济缺乏相应的积极性。

  在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中,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何去何从,依旧是个问题。

  本报记者钱昊平 河北晋州报道

  每天清晨6点,梁建中会站在队部的喇叭前,用手拍着话筒,通知:“今天请男的劳动力到东南拔萝卜苗,以下人员要去:建民、造顺、书纤……”

  梁建中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自由劳动,“队里所有的劳动都要由我来组织、安排的。”他是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第四生产队的队长。

  周家庄是中国目前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乡镇。其他地区早在24年前就已完成了分田到户的制度转换。惟独周家庄的土地、劳力依旧坚持着集体所有制。工分、口粮,这些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用语,在周家庄仍是社员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5年的财政数字显示,周家乡的人民公社依旧表现出某些活力,其人均财政贡献名列全市第一。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是5018元,高出了晋州市的农民人均收入。

  雷宗奎还在寻找壮大集体经济的办法。他是周家庄党委书记。在他看来,集体经济还是有生命力的,“关键是要尽一切可能提高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不自由的工分制劳动

  社员张顺说,队长让平整菜地,就不能到旁边的辣椒地摘辣椒,否则就要扣工分。

  8月31日的傍晚,周家庄第四队的张顺(音)扛着大锄等在白菜地旁边,与几个同队社员正在聊天,等地里的妇女把白菜全部砍完,他就和其他几人平整菜地。

  “在这里,自己不能选择,队长叫你干什么活就得干。”

  张顺说,队长叫你平整菜地,你就不能到旁边的辣椒地摘辣椒,否则就要扣工分,他说也习惯了。“哪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而且这里对劳动的要求很细致。”张顺说,比如耕生地的要求是深度达到4寸,要平。这样耕完一亩,张顺才可得0.24个工。如果这块地离家较近,才得0.22个工。

  周家庄一切劳动计算都是以工分为标准,看大门的,修拖拉机的,开车的,甚至包括乡长、队长的工作都要到年终按工分进行收入分配。

  周家庄乡对不同的工种进行了372项细分,每项劳动的单位劳动量所得工分一目了然。每项工作所达到的要求也进行了具体规定。

  每次上工,队里的会计都会记账,到年底统一结算。当年全队总收入除去合作社一年中支出的生产资料成本、水、电、口粮款以及集体公积金等,算出每个工的工值。

  四队去年平均每个农业工值35.5元。社员张顺全年算下来出了340个工,纯收入11000多元。

  在集体所有制下,一切听队长安排。队长是生产队的权力枢纽,每年春天决定当年的生产计划时,几乎都是队长一个人安排,报了合作社一般也不会做大的修改。

  “哪块地种什么都是我一个人去操心。”梁建中说:“队里有社员代表,也有劳动监督员,都由我来指定,一般会挑选劳动认真负责的人。”

  乡党委书记雷宗奎说,生产队长不是行政村村长,要履行很多行政职能,生产队长只是组织上挑选出一个管理能力强,懂得生产的每个环节的人去当就行了,必须要有技术,懂得如何派活。

  梁建中已连续当了22年的队长。周家庄共有10个队,由周家庄农工商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主任韩建明说:“这些队长都是20年前任命的,这几年对个别不称职的队长进行过调整,并没有采取过选举制。”

  强留公社的雷金河

  雷金河对这个人民公社起到了灵魂作用,因为他在1982年的坚持,公社才得以延续至今

  周家庄细密工分的最初制定者是雷金河。直到在2001年去世前,他一直是周家庄的灵魂人物。也是在他的坚持下,这个公社才没有在1982年消失于全国的家庭承包制中。

  1953年,雷金河为首的一班人制订了“干多少活、记多少分”的规定。当时,这样细致的“定额管理”异于全国其他公社。1954年周家庄公社的出工数量比1953年增加了52%.

  为此,雷金河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成为典型被称作“冀中一杰”。

  1978年,雷金河发现国家对棉花存在着巨大需求,他让全公社少种粮,多植棉。周家庄1980年的棉花产量比1978增加了4.8倍。

  在1979年底,周家庄不仅还清了文革时的18万元债务,集体还有161万元赢余。国家领导人再一次到周家庄来视察。

  即使现在周家庄的社员对雷金河还带有着难解的感情。现在的党委书记雷宗奎是雷金河的孙子。他很清楚爷爷对集体经济的感情。

  1982年,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是农村的主要形式。周家庄也在昼夜讨论。

  “大家都知道集体经济基础比较好,开会讨论是否要分地的时候,除了一两户之外,其他的社员都不愿分地到户。”刘建中66岁,参加了当时的讨论大会。

  但民意还是受到了各方的压力。据一名社员说,河北省在任命一名县委书记时,指派的任务就是要将周家庄的土地分掉,后来还是中央一领导点头“让再观察一下。”

  河北省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刘增玉多次与雷金河接触,听说雷金河还找到时任河北省长保证:“如果干一年,我们没有其他公社好,我们就将地分了。”这样,周家庄的人民公社才得以保存。

  坚持20余年的农民福利

  如今在周家庄的社员可享受免费用水等10项农民福利

  梁民志是周家庄的社员。他说,即使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觉得集体经济给他们带来安全感。

  从1981年开始,周家庄的家家户户已免费使用上了自来水。次年,公社开始对年满65周岁的老人实行养老津贴、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等福利政策。

  “如今这些福利政策还在执行。”梁民志说,他10岁的儿子现在上学还是免费的。“生活中很多事不用操心。”

  即使劳动上的不自由,梁民志也发现有不少省心的地方。“在这里只管干活就行了,干什么都是队里统一安排。”梁民志说,种子、化肥、农药也是统一采购,不用自己花费。“

  他看到周边分了地的村庄,农民还需要自己购置农机具,大事小事都要自己跑。

  提起周家庄,与该乡相邻的马于镇东四村的杜秋荣说:“他们那边在一起少废不少心,哪像我们什么都要自己做,一年还挣不了多少钱。”

  今年45岁的杜秋荣,家里4口人,有近5亩地,一年可以种一季小麦,再种一季玉米。“一年的收入也就三四千。”

  但每亩的投入却不少,种子、化肥、农药、浇水、租机器耕地、粉碎秸杆,每亩的开支在220元左右,5亩就是1100元,杜秋荣一年的净利润也就是1000多元。“虽然比周家庄自由,但却赚不了什么钱。”

  周家庄的村镇建设还有一个统一的20年规划,从1982年到2002年,全乡的房屋全部改造完毕,每户的宅基地都是0.298亩,一厘不差,建筑整齐划一。

  考虑到有些农民家中困难,即使只购买材料也会吃力,乡合作社便从公共积累资金中每年拿出50万元提供无息借贷。

  梁民志家两层高的楼房建于1990年,当时只把建筑材料买了回去,乡合作社的建筑队给予免费施工。

  “将来老了,每月还会有30元的生活补助。”梁民志觉得这些好处如果分了地可能就享受不到。
 
周家庄以工业收入支撑公社福利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00:15 新京报

U1473P1T1D11042094F21DT20060919024507.JPG


几名负责犁地的农民在田边休息。他们必须等负责割菜的农民割完菜才能开始工作。




U1473P1T1D11042094F23DT20060919024507.JPG



  周家庄一名妇女在家缝被子。她家的房子是按照生产队统一规划建造的。每户农民的住宅面积都是统一的。




  以工业支撑公社福利

  周家庄的工业收入支撑着公社福利,也使得乡的财政收入全市排名第一

  对于公社里的福利体系,雷宗奎知道,主要是靠着乡里的9家集体企业支撑着。2005年,周家庄的农业纯收入是2121万元。“而我们一家阀门厂的纯收入就达到2549万元。”


  孟华就在阀门厂上班,“挣的也是工分,按劳分配,到年底分红。”

  2005年阀门厂除了生产成本和提留公共积累之后,每工时的工值是2.6元,去年做了4300工时的孟华分到了1万余元,这是在工厂做工的平均收入。

  “我们分配人数时,基本保证每家既有人在企业上班,也有人在地里种地,达到一种均衡。”周家庄乡党委书记雷宗奎说。

  目前,周家庄有9个企业,吸收了大约4000个劳动力,而参加农业人数是1400多人。但农业的人均分红不过六七千元。

  生产一队的队长冯平均说,队长给社员分配任务时,会掌握大致平衡,这次给你分配了分值低的活,下次就会分配分值高的活,去年,该队社员全年累计出工数主要集中在230到250个之间。

  “实际上,在我们这里没有很穷的人,也没有很富的户。”冯平均说。

  雷宗奎说,目前周家庄的工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附加值低是雷宗奎一直所忧虑的,“不过整个工业状况还在发展。”

  根据2005年市政府定下的税收任务,周家庄三年不变每年是949.6万,2005年实际完成了1447万,今年已经完成1600万,估计全年能完成2214万。

  留给自由经济的出口

  周家庄允许个体自由经济的发展,但必须交纳不等的公社公积金
  在周家庄,还是有些人不愿意受集体经济的束缚。周洁就是其中一位。她是5队的社员,在乡里的“赛车玩具大世界”里做着小生意。每月也有千把元的收入。

  与过去人民公社不一样,周家庄乡虽然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却不控制公民个人财产,到了年底就进行分配,更大的不同在于允许并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

  玩具大世界女老板的孩子今年5岁,等孩子6岁以后,她每年还要向队里交纳1000元的公积金。

  这是乡合作社统一规定的,每个不参加农业或工业集体劳动的社员,每年必须要向合作社交纳一定数额的公积金,因为他们还享受公社的各种福利。

  具体数额为男的每年交1500元,女的每年交1000元(有6岁以下的小孩者免交),56岁到64岁的男性和41岁到55岁的女性看成半劳力,公积金减交一半,男女超过半劳力岁数以上人员从事个体不用再交纳公积金。

  在周家庄实行自由的流动政策,如果不想从事个体经营,经营者仍可以回到集体做工。

  河北省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刘增玉在2001年曾调研发现,从1984年到2001年18年间,周家庄的非公经济在全乡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

  目前,周家庄从事非公经济的人员占总人口的5%左右。去年非公经济纯收入863万元。

  非公经济的增长,虽然没有增加集体收入,但无疑提高了社员的生活水平,而且实行自由的流动政策,也让社员没觉得集体是对他们的一种禁锢。这为新一代年轻人打开了生活空间。同时也让人民公社多了一个存在下去的理由。

  31岁的彭勤家现在县城里开出租车,他从高中一毕业就没有在集体里劳动。原因很简单,希望能够自由一点。

  还在上学期间,有一次代姐姐下地,完工时,他放推车没有和别人的放齐,遭到了队长一阵怒斥。

  “我当时就很看不惯队长,觉得他态度太凶了。”彭勤家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在他看来,每年向队里交1500元公积金,买到的是自在。

  公社酝酿最后的突破

  乡党委书记雷宗奎意识到生产缺乏积极性,工业过于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等集体经济的局限性,他酝酿最后的突破

  对于这个人民公社还能存活多久,雷宗奎也说不清。他只是觉得,集体经济确实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

  从合作社层面,雷宗奎开始探索提高社员积极性的办法,葡萄园、果园已经实行集体承包制度,超产有奖。

  四队的160亩葡萄园从2004年开始承包给30人管理,队里跟他们约定,葡萄园要确保每年的收入达到20万元,每少35元,30人集体扣工一个,每超40元,30人集体奖励一个工。去年最终超出了1000多元。

  周家庄的体制能否延续?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刘增玉觉得从目前的现状看是可以的,关键是人的因素。

  “周家庄的制度得以延续,是很多历史因素促成的。”刘增玉说,那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产物,也不具有普遍性。

  目前,周家庄以阀门厂为龙头的9个集体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企业,乡党委书记雷宗奎这几年也在思考上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

  “但要取得突破是很难的。”雷宗奎说,现在主要的精力是提升阀门厂生产的阀门档次,提高技术含量。

  另一个让他思考的问题是,随着工业人口的增加,慢慢地已经开始影响到农业生产,他的一个设想是提高农业机械化,再到外面聘一部分劳力。
 
河北周家庄乡“人民公社”群众感受的自由与不自由,让人明白“世上无绝对的自由”的道理


[春天的惊雷] 于 2006-09-19 20:35:23上贴

--------------------------------------------------------------------------------


我出身于农村,可惜因自幼离家读书,对农村情况了解并不多,但对农村的感情是深厚的。我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始于上世纪70年末的全国性按劳分配讨论会、以及接着的全国性的理论务虚会。我当时的信念是明确的:历史无顺直发展,一切都将出现反复;一切将在反复比较中让人们最终懂得“一切”。

农村、农业,后来成了改革的发端,大包干风行全国,改革者的理由是“大锅饭、平均主义、不自由,群众没积极性……”。说实话,我是在等待着实践的反向展开,以提供给出──不同于人民公社的──相反材料。我总认为,一旦两种相反情况充分展现,人们就会比较、反思,到那时,你要人们不去反思也是不可能了。

后来的情况人们是清楚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虽然有人想对集体经济一风吹,但“烈火”终于未烧“尽”。尽管后来在全国的农村都“包”了,但好多乡村不久便出现了集体经济的复归,如南街、南岭、华西、刘庄等数千个(有说8000个)村庄……甚至还有象河北周家庄,一直依“公社”如故,土地、劳力依旧坚持着集体所有制的。

这就又给人们提供一个研究问题的新窗口。“历史在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事业”,──马克思说得太对了!

周家庄的“公社”情况,网民述说已多,本网民这里不再一一了。本篇只写一下我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公社条件下,农民真的不自由吗!

──不少农民认为,集体经济发展了,农民福利有保证,无三农问题。比起受三农问题困扰的全国各地的农村,我们是“自由的”“幸福的”。

在全国包产到户的时候,周家庄的集体经济却更快地发展起来,集体富裕了,在为公为民(不是“谁包谁关心”,不是“各顾各”)的导向下,群众的福利也多了,并可靠了。直至今天,周家庄已坚持搞了20多年的农民福利。如今在周家庄的社员可享受免费用水等10项农民福利。

社员们说:即使到现在,还是有不少人觉得集体经济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安全了,算不算最重要的自由!

从1981年开始,周家庄的家家户户已免费使用上了自来水。次年,公社开始对年满65周岁的老人实行养老津贴、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等福利政策。

“如今这些福利政策还在执行。”社员梁民志说,他10岁的儿子现在上学还是免费的。“生活中很多事不用操心。”

“将来老了,每月还会有30元的生活补助。”梁民志觉得,这些好处如果分了地可能就享受不到。

──有文化的农民也讲辩证法:我们现在是既自由又不自由;世上不应有绝对的自由。

过去,一些改革者总说,集体限制了个人的自由,自己的劳动要听命于别人。而今天周家庄的公社人是怎么认识这一问题的呢?

社员张顺说,队长让平整菜地,就不能到旁边的辣椒地摘辣椒,否则就要扣工分。

张顺说,队长叫你平整菜地,你就不能到旁边的辣椒地摘辣椒,否则就要扣工分,他说,这也习惯了。“不过,就是个人种田,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也有社员认为,即使劳动上的不自由,集体化也还有不少省心的地方。“在这里只管干活就行了,干什么都是队里统一安排。”梁民志说:“种子、化肥、农药也是统一采购,不用自己花费。”

社员们说:周边分了地的村庄,农民还需要自己购置农机具,大事小事都要自己跑。这可既浪费财力、劳力,又不自由啊!

提起周家庄,与该乡相邻的马于镇东四村的杜秋荣说:“他们那边在一起少费不少心,哪像我们什么都要自己做,一年还挣不了多少钱。”“我家四口人,有近5亩地,一年可以种一季小麦,再种一季玉米。一年的收入也就三四千。”“但每亩的投入却不少,种子、化肥、农药、浇水、租机器耕地、粉碎秸杆,每亩的开支在220元左右,5亩就是1100元,杜秋荣一年的净利润也就是1000多元。虽然比周家庄自由,但却赚不了什么钱。”

──集体,便于进行和实现宏观规划,能尽可能做到科学发展。

社员们还看到,一切由集体宏观规划,没有“那些分产的村庄“的土地、水源等各种矛盾,也容易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也许是个“大大的自由”。

周家庄的村镇建设还有一个统一的20年规划,从1982年到2002年,全乡的房屋全部改造完毕,每户的宅基地都是0.298亩,一厘不差,建筑整齐划一。免了不少矛盾,也利于土地资源及其它各项资源的利用。

考虑到有些农民家中困难,即使只购买材料也会吃力,乡合作社便从公共积累资金中每年拿出50万元提供无息借贷。社员只把建筑材料买了回去,乡合作社的建筑队就给予免费施工。

如此等等。

令人欣喜的是,迄今,周家庄公社的整个发展、经济状况,同全国所有坚持集体经济的村一样,是良好的,也决无“三农”问题。2005年的财政数字显示,周家乡的人民公社表现出某些活力,其人均财政贡献名列全市第一。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是5018元,高出了晋州市的农民人均收入。

公社党委书记雷宗奎告诉人们:我们还在寻找壮大集体经济的办法。在他看来,集体经济还是有生命力的,“关键是要尽一切可能提高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我们热切希望,周家庄在提高社员积极性上,努力探索,并有重大突破。我们可以想像,周家庄的突破,将区别于眼下其他地方的“知人有私而用‘私’制导”的路线。因为这一“循私”路线的终端及弊病,已由全国大多数农村实践出来了。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548536&typeid=17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