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速畸形发展与经济关系大倒退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9654
――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回顾
笑 多
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了,全国人民都用自己的切身经历体验着改革开放,对改革开放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是广大人民的权力和义务,任何人都阻挡不了。这里仅说一说我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看法,算是抛砖引玉吧!
我国宣布2005年经济增长率为9.9%以后,参加世界经济论坛的经济学家们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参看《参考消息》2006年1月26日第一版)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赞誉不一而足:“一枝独秀”啦!“经济奇迹”啦!“世界工厂”等等;而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改革开放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我国的经济成了帝国主义的附庸等等。
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速度确实很快,生产的物质财富显著增多,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经济发展是畸形的:集中在少数沿海城市,农业衰退,工业的核心技术被外资控制等,尤其是经济关系发生了大倒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下面分别来探讨一下经济发展的表现、原因以及经济关系的大倒退等的实际情况。
一,,经济高速、畸形发展的表现、原因
1,高速发展的表现
,国内生产总值急剧上升、生产的物质财富增多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的资料,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2003年为117251.9亿,年平均增长9.4%,(以下凡不注明出处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从1978年到2003年的25年间,我国生产的产品确实是有较大增长:
钢产量由3178万吨增至22233.6万吨,增加近6倍;年平均每年增长8.1%
成品钢材由2208万吨增至24108万吨,增加9.92倍;年平均增长10%
水泥由6524万吨增至86208万吨,增加12.2倍;年平均增长10.9%
汽车产量由14.91万辆增至444.39万辆,增加28.8倍;年平均增长14.5%
彩色电视机由年产0.38万台增至6541.4万台;房间空调器由0.02万台增至4820.86万台;家用洗衣机由0.04万台增至1964.64万台;家用电冰箱由2.8万台增至2242.56万台;微型电子计算机达到3216.7万台。这些产品基本上可以说是从无到有,而且有的产品产量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
总之,从原材料到产成品,主要产品产量都有大幅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有所提高
居民消费由1978年的全国平均184元,增至2003年的4089元(以上按当年价格计算);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4.46倍。
吃、穿、用、住、行等各方面都有所改善。过去买吃的、穿的,不少东西要票证,现在有钱就行;过去有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就不错,现在彩电基本上已经普及,很多人都有手机;过去住房比较拥挤,1978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只有6.7平方米,而到2004年底,已经增至25平方米;过去很多人都住平房,现在多数人搬进了新居,而且是楼房;过去一般都是骑自行车,现在公共交通发达,一部分人已经自购了小汽车等等。从总体上看,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有了较大改善。
基础设施得到改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也有很大改善。
a,运输业的发展
铁路营运里程由1978年的5.17万公里,增至2003年的7.30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里程由0.1万增至1.81万公里。
公路线路由89.02万公里增至180.98万公里;尤其是高速公路由无到有,2003年达到2.97万公里
民航线路由14.89万公里增至174.96万公里;其中国际航线由5.53万公里增至71.53万公里
b,邮电业务急剧扩张
邮电业务总量由1978年的34.09亿元,增至2003年的7019.79亿元
特快专递由无到有,2003年达17237.8万件
长途电话由18574万次增至1960283万次
移动电话用户由无到有,2003年达到26995.3万户,成了世界上拥有移动电话最多的国家之一
互联网上网人数也是由无到有,2003年达到7950万人,
c,电力供应改善
发电量由1978年的2566亿千瓦小时,增至2003年的19105.75,增长了近6.5倍
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解放前,我国经济水平很低,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科学、技术水平相差悬殊;解放初期,我们的经济实力很弱,只能集中力量搞一些尖端技术,如原子弹、导弹、卫星等等,因此,总体上看,当时科学技术水平虽然有了“跃进”,但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落后很多。而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封锁,不仅不转让先进技术,连生意也不和我们做。改革开放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一些产品、如汽车、彩色电视、空调器、电冰箱、手机等转移到我国生产,这和我国原来生产的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等相比,技术上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短短的二十多年间,我国的楼高了,汽车多了,到处是手机的铃声,彩电、冰箱进入普通老百姓家,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一大步。
对外贸易的“跃进”
自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的近三十年,我国的经济、技术发展虽然很快,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封锁,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却很少;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外资大量流入,外贸量急剧增加。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猛增至2005年的14221亿美元,增长了近68倍,以年均27.4%的速度增长(参看《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国际贸易中,由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急剧转变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用“精英”们的话讲,就是由“闭关锁国”,突然转变为“世界工厂”,当然要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因此,国际上的“精英”们,他们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我国的经济,就只讲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段的成就,根本不承认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发展的事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之所以详尽地列举各种数据,是避免在分析经济畸形发展和经济关系大倒退时,否认这方面的事实。但是,在承认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中的畸形和存在着的严重问题。
2,畸形发展的主要表现
地区的不平衡
经济发展集中在沿海开放城市,如深圳、广州、上海等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而内陆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变化不大。这一点集中表现在春节期间上亿农民工的大流动,内地,主要是农村的劳动力向沿海开放城市流动,寻找工作,而广大的内地的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处于衰落的状况。所谓的“三农”问题,就是集中表现。
我国的东部11省(市)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1.1%,人口也只占37.9%,但是,2003年的工业产值却占63.1%;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竟占到92.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85.7%。其中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7.7%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总计29个地级城市),就占了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0.9%;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4%;实际利用外资额的75%。(《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4 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可见,我国经济的发展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少数城市;所谓的“经济奇迹”,也主要是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大发展,更是少数沿海开放城市的发展,广大的中、西部经济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而东北三省的工业――过去被称作“共和国长子”,现在还呈现“一派荒凉景象”。路透社记者3月7日写的一篇报道说:“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的工业产值在全国所占比例,1978年为17%,现在已经下降到9%。2004年,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中国新的制造业基地)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东北地区高55%,而东北地区的失业率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他哀叹:“东北作为国家工业发展基地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暮冬时节,长春铁北区的工厂一派荒凉景象”等等。(转引自《参考消息》2006年3月7日第八版)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在地区上是畸形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是以东北等地区的经济衰落为代价的。最近,又提出要大力发展天津等城市的经济,这种发展仍将是在东部少数沿海城市。
其实,人们早就要求发展内地工业,现在仍然想发展内地工业。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毛选》五卷 第270页)现在我们仍然提出要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那么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偏偏是沿海少数城市高速度发展,而内地工业发展很慢,东北地区的工业反而衰落了呢?事实表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不是人们想怎么“倾斜”就能怎么“倾斜”得了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吸引外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是依靠外资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
产业发展的畸形:工农业发展不协调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大量劳动者在从事农业生产。它要保证我国各族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一旦有事,人民的吃、穿等都无法保证;而且农业也是广大农民生存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发展缓慢,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基础设施衰退。近些年来,农业基本建设没有进展,是在“吃老本”,基础设施还不断衰退,主要表现就是成灾率比改革开放前还高。
单单位:万公顷
年分 自然灾害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 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
1974年 3865 653 16.9
1975年 3538 1024 28.9
1976年 4250 1144 26.9
1977年 5202 1516 29.1
1978年 5079 2180 42.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83)
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例还上升了。
单位:万公顷
年份 自然灾害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 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
1999年 49981 26731 53.5
2000年 54688 34374 62.9
2001年 52215 31793 60.9
2002年 47119 27319 58
2003年 54506 32516 59.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4)
一,,经济高速、畸形发展的表现、原因(下)
其次,耕地面积减少。
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比上年净减少542.4万亩;“十五”期间全国耕地净减少9240万亩。
再次,是粮食产量的下降,不少农产品靠进口
粮食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近些年来,我国的粮食产量从1998年到2003年连续五年大幅下降,导致粮食库存锐减,粮食生产“已经降到不能再降”的程度,2003年粮食产量仅为43069.5万吨,比1990年的44624万吨还低。2005年粮食产量虽然比上年增产1454万吨,增幅3.1%,达48401万吨,但是,还比1996年的50453.5万吨低不少。(《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至于人均占有的粮食产量,下降就更多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近些年来大量农产品要靠进口。现在中国是美国大豆、棉花的最大进口国,2004年,我们进口美国大豆1020万吨,占美国大豆出口的43%;进口了106万吨棉花,同比增长一倍多。(据李肇星介绍)
技术方面的特点:主要工业的核心技术被外国企业控制,有些制造业实际上是“装配车间”;一些高技术产业还没有建立
A,核心技术被外国企业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发展虽然很快,但是一些产业的核心技术却掌握在外国企业手里,有的产品实际上是装配跨国公司进口的零部件。
我国是手机、电脑等产品的生产大国,2003年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达3216.7万台;手机产量为1.8亿部;数量不少,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因此,“我们生产的手机不得不付出价格20%,计算机价格的30%、程控数控机床价格的40%的专利费用。”(据国家科技部长徐冠华的介绍)汽车生产也是这样。从2002年到2005年,我国汽车工业投资增速均超过了40%。汽车生产能力相应急剧扩大,从2001年的267万辆,增长到2005年的800万辆左右。可见汽车工业发展是很快;汽车的国产化率非常高,已经达到80%至90%,但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系统等的集成能力亟待突破。所以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虹说:“我们的汽车工业不强,核心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汽车工业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工业现状的缩影。
B,很多产品是装配外国企业的零部件
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很快,似乎是制造业发展的结果。其实大量产品是跨国公司零部件在我国组装的产物。这从工业品进出口状况就可以看出。以下是2000――2003年工业进出口贸易的情况:
无论是从工业制成品看,或者从机电产品看,我国的进、出口金额几乎同步增长。2001年增长幅度在10%左右;2002年增长率就达到20%多;2003年则达到30――40%。就是说出口增加,进口的数量也相应增加。正像《纽约时报》网站2月9日文章所说:“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事实上都是在其它地方生产的,而且这些产品的生产厂家基本上是日本、韩国和美国的跨国公司,它们只是把中国作为其庞大的全球生产体系中的最后组装地。”“据中国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约60%的出口产品都是由外国公司控制的。分析家们说,在电脑部件和电子产品的领域,外国公司在出口上拥有更大的控制权。”英国《金融时报》网站4月3日题为《中国制造业的神话》一文也说:“中国制造品平均2/3的价值是进口原材料的价值――有些行业进口原材料的成本更高。”“事实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最终装配车间,其当地增加值极少。”(转引自《参考消息》2006年4月5日第四版)这种“装配型”的工业,受益的是外国,而我国工人获得的工资很少。“瑞士银行的经济学家董涛说:‘所有这一切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国。一个芭比娃娃的售价是20美元,但中国只能获得其中的35美分’。”(转引自《参考消息》2006年2月11日第8版)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6年8月4日报道,天津生产的靴子,在美国的零售价为49.99美元,“然而对于天津鞋厂的工人们来说,领到的工资折合每双1.3美元,是美国零售价的2.6%。”(《参考消息》2006年8月6日)当然,随着进出口产品数量的增多,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相应高速增长,这也是形成我国虚假繁荣的原因之一。
一些高技术产业还没有建立
大型民航飞机的生产最具代表性。“中国早在1970年8月就开始自主研制举世闻名的‘运十’大型飞机,仅比欧洲的空中客车起步晚两年。10年后,‘运十’首飞成功并获得了海内外航空界的一致赞誉,至今堪称中国航空工业的经典之作。 但由于一些人的干扰,‘运十’项目最终黯然下马。原中国航空部飞机局局长胡溪涛曾表示:‘如果‘运十’没有被迫停止开发,也许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一流的航空工业大国了。’”。(两会期间记者报道)以后曾与“麦道”及“空客”合作,想学外国的技术,结果一事无成,几十年过去了,还得靠买“波音”、“空客”过日子,花了上千亿美金不说,还得受制于外国。我国生产的鞋子、裤子、衣服等低级产品,虽然大量向外国推销,但要出售上亿条裤子,才能换回一架飞机。因此,连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都承认:“中国正在迅速发展成为制造低价商品的出口国-------而美国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必须重新着眼于高端产品。”(转引于《参考消息》2006年4月1日 第一版)
畸形发展还包括非生产行业发展过快等
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了餐饮、旅游业,特别是房屋建筑等非生产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本应以生产发展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为基础。但是,现在广大劳动群众根本买不起房;不少餐饮支出是公费宴请;旅游也只有部分高收入者才能消费的条件下,过度发展必然带来再生产中断的危险,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后果。
金融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的行业,它也不是生产物质财富的部门,而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兴旺的,对强国富民并没有帮助,反而助长了一些人的投机倒把的心理;至于“性服务”、“博彩业”之类的违法活动,更属于打击的范围,但是,这些非法的活动都有很快的发展。一些投机倒把的经济活动、违法活动,虽然能表现为虚假繁荣,但是,不仅不能强国富民,而且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
3,经济快速畸形发展的原因
主要原因就是靠吸引外资发展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能够高速发展,主要原因是吸引外资的结果。这里所说的外资,不仅包括外国资本,还包括港、台资本。
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要扩大再生产、发展经济,就必须有积累,必须有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资料,才能形成新的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它主要标志是劳动资料,特别是体现在直接接触劳动对象的工具上。劳动资料是物化了的技术,是劳动者改造自然能力的标志。正因为劳动资料是物质的,因此,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可能按人们的主观愿望任意调整产业结构、地区分布。要调整地区分布和产业结构,就必须有积累,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依靠引进了大量的外资、技术设备等,我国的经济才会出现高速发展,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资金、生产资料总是属于一定的人们所有:不是属于地主所有,就属于资本家所有,或者是属于劳动人民所有,这就是生产力的社会属性。由于生产力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生产发展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现象和结果。
外国资本和一切资本的本性一样,是为了获利、追求高额利润;外国资本家到我国投资,是因为有廉价的劳动力、土地;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有广阔的市场;尤其是有特别优惠的政策和“稳定的政治秩序”等,一句话,具备赚取高额利润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外资投向什么地区、产业等,都具有资本的特点。
外资投向的地域特点
外资投向必然是少数东部沿海的城市。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1979年至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6795.58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为4997.6亿美元。到2005年底,我国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224亿美元。这些资金绝大部分投入了东部沿海城市,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这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畸形发展的主要原因。
旧中国遗留的经济,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占70%;工业产值只占30%;仅有的一点点轻工业,主要也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具有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解放不久,我们也想发展内地工业,但是不可能立即实现,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发展工业所必需的劳动资料;经过近三十年的积累、建设,到1978年,依靠全体劳动人民的奋斗,“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当时以国营经济上缴利润的形式,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这些财富属于劳动人民,由无产阶级政权掌握,有可能为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有可能把生产力分布到内地,如建立起攀枝花钢铁基地、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一批大批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使我国的生产力逐步向内地转移,经济向地区平衡发展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仅没有继续向内地转移,反而重新呈现出与类似解放前的形态:东部少数沿海城市高速发展,内陆地区停滞、衰退。外资进入我国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不是为了劳动人民的利益,更不是帮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它必然要投向基础设施好、进出口方便、运输距离短、消费市场广阔的东部沿海城市。内地的地方政府用各种各样的优惠待遇,千方百计地“招商引资”,外资就是不愿意进入。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5亿,其中西部12个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17.2亿,只占全部外资的3.3%,而东部11省市则占85.7%。由于外资大量流入东部沿海城市,造成中西部劳动力、技术人员大量涌入东部沿海城市,中西部地区经济的不同程度的停滞、衰退是必然的。
外资投向的产业特点
外资不仅投向“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投向“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不仅投入工业生产部门,也投向流通领域;不仅投入工商业,特别想要控制金融等服务业。总之,只要是利润大、涉及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必需的行业,特别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外资都要占领。但就是不把资金、技术投入我国最重要的产业――农业,尽管这个产业占用的劳动力最多,对国民经济影响最大。这就是外资投向在产业方面最大的特点。外国可以卖农产品给我们,但不投资发展农业生产,原因就是不赚钱,而且会影响他们出卖农产品。
为了充分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外资首先投入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科学的概念是有机构成较低的行业):如服装、鞋帽、玩具等等,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廉价消费品;以后逐渐转入“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有机构成较高的),如电子类、汽车等行业,成为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建立的生产、装配厂;不仅如此,为了占领我国市场,只要是利润高的行业、部门,外资都要进入,如象饮料、大众食品、零售业等,技术水平虽然不高,但属于广大群众的生活用品,消费量大,或者与群众关系密切,利润可观,外资也要占领;至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如机械工业等,外资更是千方百计地要加以控制。
外资控制核心技术
外资控制核心技术则更为明显。他们不仅控制最一般的生活消费品的关键技术,如饮料(如可乐等)、大众食品(如方便面);更要控制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核心技术,如汽车、手机、计算机等;至于一些高技术产品,如大型民用飞机等,则更是千方百计排挤、封锁,不让我们进入这类产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激烈斗争,就是外资控制技术的集中表现。外国资本不是来我国传播先进技术的,他们不仅不传播先进技术,而且严密地封锁技术。知识产权方面的斗争,是外资封锁技术的主要表现。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主要是依靠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必然呈现出畸形:沿海城市与广大内地的差距扩大;工农业差距的扩大;核心技术被外资控制,高技术产业得不到发展等,经济发展表现出殖民化的特点。
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既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畸形发展的原因。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背离了自力更生的方针,主要依靠吸引外资,必然逐步融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经济关系的大倒退,这确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把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地长入”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