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淡化毛泽东等内容引发争议

假农民工

新手上路
注册
2006-05-18
消息
941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http://news.sina.com.cn/c/2006-09-21/110811068373.shtml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11:08 国际在线


U686P1T1D11068373F21DT20060921111123.jpg


以后我们只能到博物馆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供图/新华网





  ◎文/本报记者 邓艳玲

  淡化“毛泽东、长征、殖民侵略、革命、战争”,盖茨取代毛泽东;大幅削减古代史内容,用所谓当代文明史取代中国史;营造所谓“和谐史”,革命、战争、苦难内容被大幅删减,南京大屠杀内容只在初中部分简单提及;高中部分完全抛弃传统中国、世界编年记史的方式,改用一部笼统的“人类文明史” 代替……








  于今年9月正式启用的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找到相关网页约39,200篇。

  然而,参与编辑此版历史教科书的人认为这个争论不但迟缓而且没有任何意义;上海市教委则以课改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一切未有定论为由,对此事采取不予回应的做法。

   上海方面一律回绝采访

  9月18日上午,记者致电上海市教委。两个小时后,工作人员回复记者电话:目前,上海的二期课程改革还处于试验阶段;试验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也必须等试验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可能有阶段性的结论;现在时机未到,不能对课改试验做任何回应;市教委在近期内不会接受任何媒体关于历史教科书的采访。

  就在当天下午,记者就新版历史教科书的有关争议,试图联系主管此版教科书编写工作的市教委教研室历史教研员於以传。

  於非常客气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并告知,“凡是参与编写新版教材的人,凡是与新版教科书相关的人都不能擅自接受采访。”记者不解地追问,哪怕是这些教材什么时候开始编写也不能说吗?於提醒记者,这已经是在采访他了,但他不能对此说一个字。

  9月17日,记者致电本版历史教科书的主编之一、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周春生,他就颇为无奈地告诉记者,就是因为某些境外媒体断章取义的报道,上海市教委决定相关人员不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哪怕是全面客观的报道也不行。记者要采访他其他内容没有关系,教科书只字不能提。

   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四大争议

  新华网等几个大型的门户网站都开辟专题,从教材的内容呈现、编写的指导思想、实际运用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通常教科书的比较等多个角度对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进行争论。

  某网站所作的调查,不到五天,参与人数就达24000多。调查结果显示,不支持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淡化“毛泽东、长征、殖民侵略、革命、战争”的做法的比例占到8成多。

  -争议一:内容删减体现创新精神

  反对者:

  高中生不知中国近代屈辱史

  赞同者:

  强调殖民史不宜造就人才

  新版教科书,初中的中国史和世界史被从三年压缩到了两年,而高中仅有的一年历史课如今只集中于文化、思想、文明。高中部分甚至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一本历史书,王朝更替、国家兴亡,革命与战争,殖民与反殖民等传统的历史编纂内容全部都没有,通常的编年的历史时代也不见,代之以“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等泛泛而谈的内容。

  反对者认为,上完这套教材,你基本上不知道各个西方国家的盛衰,你也不会知道中国近代的屈辱,你也看不到十月革命,法国革命,也不会知道拿破仑、希特勒、斯大林、毛泽东的具体事迹。

  持赞同意见的香港大学教育学副教授白杰瑞认为,中国大陆的教育当局寻求各种途径使学校课程跟上时代。他说:“这强调了创新思想和使学生适应全球化。过多强调殖民时代民族苦难的历史,是否能造就今天的上海所需要的高级人才?”

  有网友认为,中国多数农民起义起因相似,书写历史不需要毫无进展的重复再重复赘余再赘余。还有网友则从上海历史教科书的修改中,看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决心,看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希望,他认为我们必须从过去历史的泥淖中挣脱出来,除去历史意识形态渗透的毒素。

   -争议二:文明史取代编年史

  反对者:

  这是消灭历史

  赞同者:

  走出只关注领袖的历史

  据2004年11月上海市教委印发的《<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初、高中的课程内容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文明史为线索、框架而编制的。初中阶段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高中则以“人”、“生产力”、“交往”等影响文明进程的要素为内核架构主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与成果的各个重要层面,以点带面,凸现文明特征。

  反对者网友“陶短房”认为,这就是在消灭历史。一套没有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的“历史教科书”,到底想给青少年传播怎样的历史观?

  历史是前人用血泪凝成的经验教训,是后世正反两方面最生动的借鉴。宋代司马光卷入党争,屡经沉浮,但不论哪派得势,却都不曾对其《资治通鉴》动过一指头,因为他们都懂得,从历史中可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赞同者认为,对于一个初高中生来说,不知道汉武帝跟不知道路德维希二世没什么区别都不重要。只要通过六年的历史学习,他能了解到自己所归属的中国文明的魅力,能做个地道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不至于被淹没同化在复杂的种族人群中是教育的成功。(来源:青年周末)


-争议三:全球史观完胜民族史观

  反对者:

  培养爱国主义最重要








  赞同者:

  这才是历史的完整形态

  高中教科书不分中国史和世界史,只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出发阐述历史。侧重介绍宏观的历史框架,比如法系、民族国家、瘟疫、种族与人口等等。

  反对者说,这种所谓宏观的全球史观,和其他国家形成鲜明地对比:目前,世界各国不论历史悠久还是短暂,政治制度和国体如何,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该如何编写,该承载怎样的教育功能,看法却惊人的一致,几乎都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赞同者则认为历史本是互相关联着的。全球史观更倾向于一种人类学的宏观角度,抹去后代人为设定的国别与编年,将历史以最原始最统一最完整的形态展现出来。历史教育的重点并不是在于记住多少事件发生的时间,而是培养学生思考历史的方法和能力。

  -争议四:时代元素代替经典历史内容

  反对者:

  这还叫历史书?

  赞同者:

  以新世纪的名义

  新版教科书增加了文化和科技等新课题,经济成长、发明创造、对外贸易、政局安定、全球化和社会和谐出现在教材里;摩根、盖茨、纽约股票交易市场、美国太空船、日本子弹列车等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事物也都出现在新版教材的显著位置。

  周春生曾说,编写新版高中教材的目的也在于将历史从只注重领袖和战争的传统中解救出来,并使人民和社会成为中心主题。

  一名高中教师在网上讽刺说:“你想要学生记住古代服饰的设计,还是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被一些解说旧风俗和服饰的篇幅取代,历史课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重点。这到底是历史书还是百科全书。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推动并没错,人民说来好听,这是个笼统、模糊的概念呀。历史上的人、事都没有,这还叫历史书?

  赞同者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年代,人类对事物认知也应该允许有其侧重点。今天的孩子需要去根据他们生存的世界来了解他们需要的知识。全球化经济,地球村共存、和谐社会、和谐人生应该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因此经济改革需要教育的改革来适应。以新世纪的名义,教育要面向未来的需要,教科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

  教科书内容有所取舍在所难免

  争论源自《纽约时报》

  9月7日以来,不少网站纷纷转贴一个来自美国《侨报》的社论:历史教科书的写法。社评矛头直指上海版历史教科书:再多的盖茨和子弹头等贴近现实的内容,也代替不了毛泽东的意义。这样的历史教育是否成功,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现状,瞻望中国的未来呢?

  “盖茨代替毛泽东”的说法就来自于《纽约时报》记者约瑟夫・凯恩(Joseph Kahn)9月1日的一篇报道《毛在哪里,中国修改历史教科书》(Where's Mao? Chinese Revise History Books)。这篇报道同时也被《国际先驱论坛报》转载。周春生那些被网民批判的历史观点就来自这篇报道。后来,这篇报道被国内的《青年参考》摘编转载,主要内容被国人广知。

  课改方案要求内容取舍

  司达(化名)是上海市某区的一名普通历史教师。

  对于网络上对上海新版教科书的描述,司达说,“这些说法其实很外行。”历史已不是高考必考科目,受重视程度不如以前。高中教材要在一年内讲完中国史和世界史,编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取舍。

  作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90届的毕业生,司达的班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苏智良就是这套新版教科书的主编;负责人於以传是他同班同学。

  依据自己这么多年和他们的交往和了解,司达告诉记者,苏智良很不屑于和任何人争论这套新版的历史教科书,这种争论在苏看来是毫无意义的,他只是按照课程改革的方案编写教材。这个方案也凝结了很多学者多年研究的心血,他不需要和人去辩论什么,对于中学生,教给他们有用的知识就好。

  国内媒体跟风不理性

  9月17日,周春生在和记者不到5分钟的通话中,表现出对《纽约时报》报道的不满:“《纽约时报》对我的话进行了断章取义,以后我不会就教科书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司达说,上海市今秋正式在全市高中起始年级全面推广新教材,是上海市按照早在1998年就开始的第二期课程改革方案,依早已制定好的计划进行的常规步骤。

  “我可以说,90%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都是很支持这次课改的。”司达很肯定地告诉记者,他所认识的多数历史老师,认为国内媒体跟风境外媒体报道此事,失去了自己客观、理性的判断。(来源:青年周末)
 
又在“摸石头”?:上海历史教科书的编者为何如此傲慢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551742&typeid=17

云淡水暖


今天看到一则消息,据《青年周末》报道,“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淡化毛泽东等内容引发争议 上海方面一律回绝采访”。草民有点奇怪,既然是一本要给万千上海中学生公开使用的教科书,引发大家的争议,为什么采取回避政策,“一律回绝采访”了呢?

据报道,上海市教委工作人员回复记者:目前,上海的二期课程改革还处于试验阶段;试验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也必须等试验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可能有阶段性的结论;现在时机未到,不能对课改试验做任何回应;市教委在近期内不会接受任何媒体关于历史教科书的采访。主管此版教科书编写工作的市教委教研室历史教研员於以传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并告知,“凡是参与编写新版教材的人,凡是与新版教科书相关的人都不能擅自接受采访。”

草民注意到,报道中有句话“参与编辑此版历史教科书的人认为这个争论不但迟缓而且没有任何意义”,是不是说此教材已经“强弩硬上弓”,不得不发了?草民还是奇怪,第一,“上海的二期课程改革还处于试验阶段;试验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也必须等试验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可能有阶段性的结论;”这叫什么话,如果“试验了一段时间之后”,这已经影响了一届甚至几届中学生了,如果这些中学生带着“可能出现一些问题”的历史观看待这个世界和这个国家,那将是一代人的问题,怎么可以如此轻松地“有阶段性的结论”。第二,“凡是参与编写新版教材的人,凡是与新版教科书相关的人都不能擅自接受采访”是个什么规矩,那此前“擅自接受”了《纽约时报》采访而引发大讨论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新版历史教科书的主要编写者之一周春生该当何责?不出现反对的声音就可以“擅自接受”采访,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就“不能擅自接受采访”,怎么就如此脆弱呢?

周春生告诉记者,就是因为某些境外媒体断章取义的报道,上海市教委决定相关人员不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哪怕是全面客观的报道也不行。且不谈“某些境外媒体”是如何“断章取义的报道”的,周春生们将此教科书的目录和内容“一言不发”地列在记者的面前,不就结了么,人们一看到 “毛泽东、长征、殖民侵略以及南京大屠杀”等内容非但没有所谓“淡化”,而是突出强调了,那“某些境外媒体断章取义的报道”不就败露了么,还费什么口舌。

报道还说,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苏智良就是这套新版教科书的主编…苏智良很不屑于和任何人争论这套新版的历史教科书,这种争论在苏看来是毫无意义的,他只是按照课程改革的方案编写教材。这个方案也凝结了很多学者多年研究的心血,他不需要和人去辩论什么,对于中学生,教给他们有用的知识就好。

什么叫做“很不屑于和任何人争论”,不就是傲慢么,苏主编认为“毫无意义”的事情,对其他的“任何人”来说,并非“毫无意义”,因为,作为教科书,它将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中学生的历史观和国家认同观(支持修改的上海大学历史学家朱学勤说:“以前的历史课本重视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新的历史课本较少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当前的政治目标相一致。”),又是“意识形态”、又是“国家认同”、又是“政治目标”,怎么会“毫无意义”呢,意义深远的很。

但苏主编还是有理由傲慢的,因为“他只是按照课程改革的方案编写教材。这个方案也凝结了很多学者多年研究的心血”,是因为其背后有一帮人,有一帮“很多学者”们,天塌下来众人顶住,苏主编只是个前台的,背后有“很多学者”们仗着腰子呢,还有“多年研究的心血”在手,怕个什么呢,但反过来说,如果苏主编与“很多学者”们挟“多年研究的心血”昭示于众,那些声音不就在“心血”面前遁于无形了么。

回过头来说,“上海的二期课程改革还处于试验阶段;试验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也必须等试验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可能有阶段性的结论;”还是要谨慎为好,这么多年了,难道还在“摸石头”,代价还少了吗,记得邓小平当年曾经说过“改革最大的失误在教育”!
 
五壮士长征路教科书日本人瘦肉精

--------------------------------------------------------------------------------

作者: 云淡水暖


上海又在修改教科书了,据《青年参考》报道(根据其语言风格,恐怕是引用境
外媒体消息),“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弱化革命和战争”,据说,该新版历史课
本将重心放在常见于中国媒体和官方话语的思想和术语上:经济增长、创新、外
贸、政治稳定、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和谐社会。还有,摩根大通、比尔・盖茨、纽
约股票交易所、美国航天飞机以及日本的子弹头火车,都在新版教科书中得到了
突出。课本中还有专门讲述领带如何流行起来的章节。曾被视为世界历史重要转
折点的法国大革命和十月革命,如今受到的关注也大为降低。毛泽东、长征、殖
民侵略以及南京大屠杀,而今只在初中讲授,并且内容也大幅缩减。

理由是什么呢,上海大学历史学家朱学勤说:“以前的历史课本重视意识形态和
国家认同。新的历史课本较少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当前的政治目标相一致。”,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新版历史教科书的主要编写者之一周春生说,编写目的在于
将历史从只注重领袖和战争的传统中解救出来,并使人民和社会成为中心主题,
“历史不属于帝王将相,它属于人民。”“新的历史教科书呈现了一个有关中国
的过去的更和谐形象。”

草民不才,不知道为什么历史教科书就不能够“重视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为
什么“当前的政治目标”就容不得一部讲述“世界历史重要转折点的法国大革命
和十月革命”、“毛泽东、长征、殖民侵略以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什么叫做
“历史”,中国经历了什么样的历史,世界经历了什么样的历史,上海(乃至中
国?)的青少年都不必审视和思考,只需要“摩根大通、比尔・盖茨、纽约股票
交易所、美国航天飞机以及日本的子弹头火车”就代表了解了人类的“文明史”


是不是说,今后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孩子,不必要知道中国社会是如何从几千年
的封建统治社会、到近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过历朝历代的更迭,千百
次的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工农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才换来今天的“和谐社会
”,是不是说,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列强们的血腥发家史、侵略战争史、对他国
人民的屠杀史,都将湮灭在“专门讲述领带如何流行起来的章节”背后,所谓“
编写目的在于将历史从只注重领袖和战争的传统中解救出来,并使人民和社会成
为中心主题”,却把人民的苦难史、奋斗史和社会的变迁史如此淡化,算是哪门
子的“使人民和社会成为中心主题”。草民家的毛头小子都大摇其头,说既然讲
民俗,也轮不到“领带如何流行起来”,起码应该先将“长袍马褂、旗袍水袖”
搞清楚再说呀。特别是今年恰逢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中学生的历史教科书中却
没有了长征的位置,岂不怪哉。

说到修改教科书,草民觉得还必须回顾一下去年的一则消息,“上海湖南小学教
材删除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理由又是什么呢,据上海市教材编写组主编徐
根荣介绍,当初选择这篇文章是出于与时代接轨的考虑。…“把《狼牙山五壮士
》从新课本中删除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徐根荣告诉记者,现在社会以多元化
为主,学生们需要更多更新鲜以及种类丰富的知识,过去单一以革命战争题材为
主的文章结构就与学生们的思想脱节。

简直同出一辙,时代接轨呀、社会多元化呀,是不是说,只要今后中国的一代又
一代只知道花儿呀、草呀、月儿呀、摩根大通呀、比尔・盖茨呀、纽约股票交易
所呀、美国航天飞机呀、日本的子弹头火车呀,就一派“经济增长、创新、外贸
、政治稳定、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和谐社会”了呢,草民看未必。

日本人修改教科书,淡化其侵略史,引起亚洲国家,特别是被日本军国主义在侵
华战争期间屠杀了数千万同胞的中国人民的愤慨,已经非止一年两年了,而日本
人在教科书上下的功夫,其对日本下一代的影响之恶劣,是难以想象的。前晚看
CCTV王志主持的《面对面》节目,采访的是纪录片《靖国神社》的制作者李缨,
李缨讲了一个现象,说在日本出生的中国人的后代们,从小接受日本的教育,回
家来就对在中国接受过教育的父母亲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最可怜”
的国家,什么原子弹之类,这些中国父母亲非常吃惊和着急,可见教科书对孩子
潜移默化的影响渗透力是多么强。在日本人对下一代(包括在日本受教育的中国
人的下一代)大谈其“可怜”的战争史的时候,上海教科书的编撰大人们却竭力
于“殖民侵略以及南京大屠杀,而今只在初中讲授,并且内容也大幅缩减。”,
对比是何等地鲜明!

草民把上海修改教科书及日本人的历史教育链接成一个颇有意义的“链条”,去
年删除《狼牙山五壮士》→今年淡化毛泽东、长征、殖民侵略以及南京大屠杀→
日本也不断修改教科书→日本的下一代只知道日本在二次大战中“最可怜”,日
本人想搞什么,昭然若揭,上海的某些人又想搞什么?

那么,既然是“时代接轨、社会多元化”,今天一个消息正好可以“时代”一下
,“多元”一下。据《东方网》报道“记者发现养猪普遍加瘦肉精 出售前停用逃
过检测”,“太猖狂了!”在听说上海有300多人因为吃了“问题猪肉”中毒后,
浙江嘉兴地区一位有着近十年养猪经验的农户张全(化名)非常吃惊。上海东方早
报记者多方采访发现,添加瘦肉精已成养猪潜规则,但在出售前,会停用瘦肉精
一段时间。张全分析,能让人吃了猪肉中毒的,瘦肉精含量肯定很高,养殖户没
有停用瘦肉精足够时间,导致猪肉瘦肉精超标。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上海人食用的江浙一带供应的猪肉,大多数都喂养过“瘦
肉精”,只不过是“在出售前,会停用瘦肉精一段时间。”与“养殖户没有停用
瘦肉精足够时间,导致猪肉瘦肉精超标。”的区别而已,“瘦肉精不少人都在用
,我做猪肉这十年,卖的猪基本上没有不用瘦肉精的。”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在采
访一位猪肉一级批发商时,对方也坦言,…在不少地方,添加瘦肉精已经成为某
些业内人士的潜规则,只是量多量少、出售时有无超标的问题。瘦肉精对人体的
严重危害是明显的,然而,用瘦肉精把一头普通猪变成瘦肉型的猪,只需要10到
20天的时间,成本只要8块钱,而净利则高达22块钱,利润率为275%。为了暴利,
就可以置他人的生命、健康于不顾,长年累月地添加。

想必,上海修改教科书的大人们吃这种用瘦肉精喂养出来的猪的肉已经有日子了
,换言之就是有“历史”了,草民姑且将其称为“瘦肉精文化”,那么,既然“
新版历史课本将重心放在常见于中国媒体和官方话语的思想和术语上:经济增长
、创新、外贸、政治稳定、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和谐社会。”,这种为获取暴利而
“流行”于世的、人性泯灭的“瘦肉精文化”、“毒菜文化”之类,应该也有必
要入选历史教科书,让中国的下一代记住曾经有这么一种“历史现象”。

于是乎,那链条似乎应该是去年删除《狼牙山五壮士》→今年淡化毛泽东、长征
、殖民侵略以及南京大屠杀→明年增加瘦肉精。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