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不认同中国认同什么?――评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

假农民工

新手上路
注册
2006-05-18
消息
941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黎阳

2006.9.23.

上海大学历史学家朱学勤说:“以前的历史课本重视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新的历史课本较少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当前的政治目标相一致。”

亏了朱学勤还有脸号称“历史学家”,居然说得出这种连起码的历史常识也没有的话。

历史上发生没发生过什么事是一回事,记不记入史册、如何记载是另一回事。记,还是不记?这就涉及到了立场:取还是舍?褒还是贬?精雕细刻还是轻描淡写?既然有立场,那就牵涉到意识形态。世界上哪有与意识形态无关的历史记载?哪有与意识形态无关的历史教科书?同一部美洲史,欧洲人来写跟印地安人来写就截然不同。同一部近代中国史,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写与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来写就完全两样。日本修改的教科书不承认侵略了中国,只承认有“支那事变”、日军“进入”了中国。当然,更不曾发生过南京大屠杀。不知按朱学勤的标准,这算不算“重视意识形态”?按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新版历史教科书的主要编写者之一周春生的标准,这算不算“呈现了一个有关中国的过去的更和谐形象”?

至于“国家认同”,那就更荒唐了。请朱学勤、周春生们说说,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不认同自己的国家?还有哪个国家的“历史学家”敢公然宣称历史教科书不应该重视“国家认同”?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不认同中国,那该“认同”哪个国家?如果硬要说有不认同自己国家的历史教科书,那就是当年“满州国”的“历史教科书”,汪精卫伪政权治下的“历史教科书”。难道朱学勤、周春生们要向他们看齐?

所谓“国家认同”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你是哪国人?

这使我想起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我上小学时自然课老师告诉全班的一个故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鬼子在东北建立了“满州国”。老师全家一起逃亡关内。山海关下,还是孩子的老师亲眼目睹了这一幕:

日军士兵问一个青年:“你是哪国人?”

青年:“我是中国人。”

日军士兵上去就是一嘴巴:“八嘎!你不是中国人,是‘满州国’人!”

青年坚持说:“我是中国人!”

日军士兵大怒,一边拳打脚踢一边问:“说,你到底是哪国人?”

满脸是血的青年倔强地说:“我是中国人!”

日军士兵上去就是一刺刀……

老师吓得闭上了眼,不敢再看。但那青年最后的一句话仍然一字不漏地钻进了他的耳朵,钉进了他的心:“我是……中国……人……”

第二个是一个美国华人教授告诉我的故事。

这位教授的两个孩子都是美国生美国长,地地道道的美国化。他从小试图让孩子学中文,哄着骂着赶着,什么法子都使尽了还是不行,孩子就是不感兴趣,学不进去。最后他也死心了。

想不到等孩子长大了,上大学了,忽然自己提出来要学中文,而且积极性忒高。弄得这位教授莫名其妙:太阳怎么从西边出来了?

孩子们告诉他:小时候跟美国孩子一起玩,谁也不觉得自己跟别人有什么两样,觉得自己就是美国人,干嘛费劲学那难得要命的中文呢?

然而等上了大学,才发现美国孩子们真正的社交圈自己没份。人家最“哥们”的场合不会邀请自己参与。人再熟,彼此之间仍有一堵无形的墙。这时才恍然大悟:自己原来是中国人。你不认,人家认。到头来逼你自己明白自己是谁。

既然自己是中国人,那不懂中文就太说不过去了。所以教授的孩子虽然年龄已大,却又重新开始学起中文来了。

这两个故事背景虽不同,但有一点相同,即国家认同:中国文化――中国心――中国人。

朱学勤说:“以前的历史课本重视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说白了就是嫌“以前的历史课本”告诉了青年一代:你是中国人。所以不行,所以要改,所以要学台独,也来个“去中国化”,所以要学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去掉鸦片战争,去掉抗日战争,去掉南京大屠杀,这样就“呈现了一个有关中国的过去的更和谐形象”。不“国家认同”了,大家都忘了自己是中国人,那当汉奸做汪精卫、替外国人杀中国人就顺理成章了,就“世界和谐”了。

难怪上海会配合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只讲“和谐”,不提“抗日战争”,不提“狼牙山五壮士”,现在连毛泽东也去掉。

难怪上海会有如此说法:“上海女人是为外国男人而生的”。

难怪上海会倒贴钱往日本运货。

……

说到底,都是去掉“国家认同”的功劳。别看上海处在二十一世纪,却面临着一个十九世纪起就尖锐地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问题:你是哪国人?

当年日本鬼子用刺刀没能解决的问题,今天的上海“历史学家”们试图用“新版历史教科书”这把“软刀子”来解决:你不是中国人!

“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既包括人家用刺刀逼住你的时候,也包括人家用“软刀子”架在你脖子上的时候。

现在该知道什么叫“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吧?
 
不搞国家认同,那一定要用强势,好像马克思那样,号称打破的只能是锁链,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例如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自由意识形态,牛克思主义者鼓吹的牛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从学术角度谈上海历史教本

文/jiang0301

殖民地的一大特点,是失去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或者说,也就是亡国的特
点。比如,美洲作为英国殖民地,当地印地安人亡国了,印第安人独立的历史中
断,他们失去自己的文化传统,甚至失去了语言。他们没有了自己的声音,最后
成为被忽视的一群。

美国独立所以是一件意义巨大的历史事件,就因为这意味着一块大陆结束了被殖
民的历史,意味着这块大陆有了她自己的声音,可以独立发展。如果今天的美国
仍然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可以想像得到,美国绝然不会取得如今天般触目的成
就,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进步。美洲大陆作为英国的仆役,可能
是富裕的,但不会是强大的,也不会有自己的声音。同样可以设想,如果今天的
印度也仍然是英国殖民地,这块大陆的发展历史也将是停滞着的,没有自己的声
音。

从目录上看,上海新编高中历史教材是一个怪胎。尖锐一点说,是误人子弟,害
人不浅。尽管我对编这本教材的专家不了解,但可以看出,他们可能是社会学专
家,可能是民裕史专家,却不会是历史专家。教材目录如下:

主题一:人类早期文明
主题二:人类生活
主题三:人类文化
主题四:文明交融与冲突
主题五:走向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明
主题六:文明的现实与未来

这本教材显然深受享庭顿文明冲突论的影响,或者说,就是以享庭顿文明冲突论
为最高指示编写出来的教材。但是,众所周知,享庭顿是战略思想家而不是历史
学家。他的文明冲突论,是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战略武器,而非对人类社会的历
史认知。所以,让我感兴趣的是中国历史学术界对这本新教材的看法,而不是教
育界对这本教材的看法。个人认为,这本教材其实不算是历史教材,最多只能算
是社会学教材或民裕史教材。如果历史学家们都认同上海新教材的历史性,用夸
张的言词说,历史学在中国也完蛋了,就像大飞机的制造技术在中国完蛋了一样
。当然,软科学的完蛋不像硬技术的完蛋那样让人一目了然,但完蛋了的结果是
一样的。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或经历,是过去事实的记载。所谓人类社
会的历史,自有了国家以后,就是关于国家的兴亡史。一些国家兴起了,一些国
家衰亡了,这就是人类的社会发展过程。文明冲突是虚构的,本质是国家的冲突


古希腊战胜波斯的侵略,于是,古希腊文明兴旺了。马其顿征服了希腊,也就终
结了古希腊文明的发展。罗马帝国兴起,犹太人被征服,于是,基督教诞生并发
展起来。没有一项人类文明的诞生、发展不和一些国家的兴衰相联系。就如人类
当代文明,是与一个叫美利坚的国家密切地相关着的一样。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
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历史。有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才有了资本主
义文明。

而在国家的历史中,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政治就是治理国家,就是夺取或保存权
力的行为。所以,归根到底,政治是历史的主线,是历史的骨架。古往今来,我
们读到的历史,无不是关于政治,关于战争的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的记载。
任何一本历史书,都不会离开政治和战争来谈论文明。政治就是生命线。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如果历史课不讲政治,不讲战争,不讲国家的兴衰过
程,就不是在讲历史。这样的历史教材,客观上就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愚昧。可以
这么说,上海这本新教材是国民教育的大灾难。

2006/9/22




上海新编教材范本系列之:高中历史教科书目录
(备注:整个上海市高中阶段历史科书仅此两册):
来源:http://hi.baidu.com/renminlishi/

高一年级(上册)

主题一:人类早期文明

一、文明社会的标志

第1课 金属工具

第2课 文字

第3课 国家

二、文明与地理环境

第4课 大河文明

第5课 海洋文明

第6课 草原文明

主题二:人类生活

一、社会结构

第7课 婚姻与家族

第8课 种族与人口

第9课 等级与阶级

二、社会生活

第10课 服饰

第11课 饮食

第12课 居住

第13课 交通

三、社会风俗

第14课 节日

第15课 人生仪礼

第16课 社会交往

主题三:人类文化

一、维系文明社会的法律

第17课 法律的起源

第18课 法系

第19课 审判制度

二、人文科学

第20课 文学

第21课 史学

第22课 哲学

第23课 艺术

三、宗教

第24课 宗教起源

第25课 宗教传播

第26课 宗教特征

高一年级(下册)

主题四:文明交融与冲突

一、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

第1课 农业时代

第2课 工业时代

第3课 信息时代

第4课 高等教育

第5课 博物馆与图书馆

二、文明空间的展拓

第6课 区域探险

第7课 全球探险

第8课 宇宙探险

三、文明历程中的剑与火

第9课 军事技术

第10课 战略与战术

第11课 战争规则

主题五:走向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明

一、近现代国家制度

第12课 民族国家

第13课 三权分立

第14课 公民社会

二、近现代经济制度

第15课 市经经济

第16课 国际经济关系

三、文明碰撞中的国际政治秩序

第17课 国际法

第18课 国际组织

第19课 战后国际格局

主题六:文明的现实与未来

一、社会理想与现实

第20课 人权

第21课 社会保障

第22课 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实践

二、威胁文明的公害

第23课 瘟疫

第24课 毒品

第25课 邪教

第26课 黑社会

三、历史视野中的自然与社会

活动一 人与自然

活动二 人与社会
 
妈的在学校看到几个华裔,问他们是哪里人都说自己加拿大人

嗷嗷的生气啊

加你个头啊加
 
哈哈。。很久没有看到发言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但是我不能接受自己自由了还要来攻击别人的。。如果把攻击别人也当自己的自由那才要该骂。。尤其是刚刚把自己从“中国人”割裂出来的人。。

愿主保佑那几个家伙好好享受自由。。
上海人这是怎么啦?难道是提前进入到牛克思主义时代?这不好不坏的牛克思主义影响深远啊。


最初由 无敌小妖精 发布
妈的在学校看到几个华裔,问他们是哪里人都说自己加拿大人

嗷嗷的生气啊

加你个头啊加
 
。。。

总之很反感那些忘了根的人

最近好好读书

解甲归田了。。。
 
日军士兵问一个青年:“あなたはどの国の人ですか??”

青年:“Im American。”

日军士兵上去就是一嘴巴:“ばか!あなたは中国人ではない,‘?州国’の人だ!”

青年坚持说:“Im Canadian!”

日军士兵大怒,一边拳打脚踢一边问:“あなたは劫局どの国の人だと言う?”

满脸是血的青年倔强地说:“Im Japanese!”

日军士兵上去就是一刺刀……

老师吓得闭上了眼,不敢再看。但那青年最后的一句话仍然一字不漏地钻进了他的耳朵,钉进了他的心:“私...は人...では...ない”
 
ZT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

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
  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六种含义: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
  3、指中原地区。
  4、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
  5、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诸夏地区不仅居住着汉人,也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们把这个地区叫“中国”。
  6、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从汉代起,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不同。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辑:浅草)
 
JAPA 1200 section A to section D 2006 fall term
30% 中国人
 
从上海新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及其陈良宇落马说起

--------------------------------------------------------------------------------

作者: 朱卫华


上海新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问题,远没有“盖茨取代毛泽东”那么简单,实质上
,它是一个目标明确的“精英”群体国家历史观(或国家制度观)向现实社会的
试探性宣战;而且也远没有“傲慢与偏见”那么单纯,实质上,它是一种咄咄逼
人的意识形态在历史教育领域的基因性孕育。因此,这决不是一项纯粹的历史教
育工程,而是更像一种国家历史观的颠覆工程。源于政治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的
如此“鸿篇巨制”,决不是一群“秀才”所能独力承当的,其身后的背景恐怕更
加高深莫测。


  我们看到的是,该教材的那个庞大的编写群体已经高挂“不争论”的“免战
牌”。与其说他们不屑争论、不敢争论,毋宁说在他们的防线中,早就有了“根
本就没有必要争论”的无敌底牌!对该教材持反对意见的一方而言,目前就事论
事地去争辩上海新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是非曲直、正误得失,似乎已经不可能收获
任何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这一事件的实质从来就不是潜隐于事件自身,而是
植根于事件之外!


  许多景观的整体“效果图”,只有借助航拍式的“俯瞰”才能绘制,才能让
人产生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这近三十年走过来,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
识常常因为置身局中而茫然。近三十年前,在印有社会主义标记的跑场上,中国
各界都穿着印有社会主义标记的制服,沿着“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跑道起跑。
现在,终于值得我们“俯瞰”一回了,但“俯瞰”之下,却又不免令人愕然。在
这场长跑中,有的人很快就偏离了既定的跑道,而有的人竟然在从起跑线偏离之
后倒行逆施。我们发现,无论是明显偏离者还是倒行逆施者,他们的前方目标既
非资本主义,更非社会主义。那么到底是什么呢?有时恐怕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
楚。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这些群体在目前跑程中的坐标离资本主义最
近,离社会主义却最远;而且最惊人的一致是,大批“先富起来”的“精英”人
物都麇集在倒行逆施的同一条跑道上!

  只需做一次阶层式“俯瞰”,我们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中国的处境了。


  在政界,一种规模空前的腐败在中国以愈演愈烈的态势蔓延着,此起彼伏的
官场“地震”,用自己的左拳去打自己的右眼的反腐败模式,以及既得利益群体
利益格局内的政治体制改革,都成为中国现代吏治的死结。李毅中曾经发誓要“
黑心矿主”“倾家荡产”,他没有践诺,也不可能践诺。不久前,中央又异乎寻
常地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让腐败分子“身败名裂,倾家荡产”。这当然可以视
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跑场上利益乱象的一声发自丹田的断喝,只是,还没有做
好让他们如何如何的制度准备。即使是身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
显赫高位的陈良宇落马,也无法证明反腐败事业的柳暗花明。自陈希同之后,一
个领导13亿人的执政党核心群体中,竟然依旧有人栽倒在资本腐化的诱惑下,难
道不令人深思?这不仅使上海高中历史教科书等诸如此类的疑团有了答案,而且
更多关于“社会主义的路为何走得如此艰难”等痛苦问题的痛苦答案皆隐含其中



  在经济学界,“主流经济学家”经济效益至上的理论,令几何级膨胀的资本
运动丧失了起码的秩序,不仅近乎残忍地封堵了民众利益的通道,而且在有意无
意间为官场腐败也为自身腐败预设了出口,这正是长期以来,这些祸国殃民的学
者佞而得宠、死而不僵的政治背景。不错,中国目前已经制造出一个举世罕见的
硕大GDP,遑论它“含泪泣血”的剧痛,遑论它“杀鸡取卵”的惨绝,单是它直接
导致的资源灾难和生态灾难,就足以令今人在子孙后代面前无地自容。是的,我
们强大了,然而我们的子孙拿什么去永续我们的强大?!多大的GDP能够阻止一种
咎由自取的因果报应?!


  在法律界,司法系统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不惜以所谓“慎杀少杀”偷换现
行《刑法》死刑条款的“魔术”手段,实质性地为十恶不赦的贪官废除了死刑,
这无疑在客观上成为对腐败分子的一种支持性呼应;立法机构则更是宁愿在“违
宪”的质疑中逆民意而上,也不肯为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乃至贫富对立的危机而
出手“法”而“制”之。例如,谁最有“物”?是贪官和资本家,那么,那部将
要强行出台的《物权法》究竟要保护谁的“物权”?而关于MBO的一系列法规动作
,又是究竟在为谁谋取“最根本利益”?至于执法机关,近日媒体报道的一则消
息对它们的形象应该是一种最直观的诠释:重庆公安部门明确提出将为128位知名
老板提供专门保护,通过“保护知名企业家联络办公室”,协调各级公安机关和
各警种,保护企业领导人尤其是知名和民营企业家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人说这是
社会公器被资本“劫持”,岂止是“劫持”,简直就是资本与法律明目张胆的交
媾!其实,只要想想是谁窒息了民众为高莺莺案呐喊的喉咙,是谁让清白无辜的
佘祥林在铁窗内熬了十一年,是谁把劳而无薪的农民工逼上了高楼,是谁激怒了
那些被截断进城生路的瓜农菜贩――就该明白,在司法、立法、执法同权力与资
本的通盘“默契”之下,为什么会发生“诸事不得不寄望于高层干预”的政治尴
尬了;就该明白,为什么会发生总理为农妇讨薪帮农夫卖桃的“人治”奇观了;
也就该明白,中国法律为什么会在权利与资本的重压下,迷失了利益取向而与其
同行于一条跑道。在文化界,我们无法不面对一种更加惊人的倒退。狭义地讲,
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书籍、影视、报章、网络等等,通过这些传媒,将抽象的意识
形态具象化。因为特定的意识形态是特定的社会制度的灵魂,因此,腐败官僚、
资产阶级等“精英”阶层,必然要为自己的国家制度观匹配一种臭味相投且合身
的意识形态体系。于是,我们发现,色情暴力等腐朽颓废的社会文化、经济文化
配合权力和资本的需要,日甚一日地剥蚀我们社会制度的底色。此时,学术界的
“精英”人物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因为他们要为那个异化社会主义制度的意识形
态体系炮制理论依据。李银河的“超现实主义”性社会学理论、易中天的“现代
版三国演义”、赵丽华的“废话诗”、网络对雷锋、董存瑞的恶搞、小学生“床
上有美女,李白脱光光”的仿唐诗、初中生的“初恋抒情散文”……从表面上看
是道德的危机、信仰的危机、文学的危机、艺术的危机、教育的危机……而实质
上,是“精英”们一手制造的一场有预谋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


  在教育界,如果说文化阶层的“精英”人物企图实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中
国的“主流”化,那么教育阶层的“精英”人物则来得更为彻底,他们干脆通过
教科书直接用这种意识形态恶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继承者,从而一劳永逸
地构建起他们构想的中那个“橙色教育革命”的精神帝国。不是么?从上海把干
瘪苍白、莫名其妙的流行歌曲塞进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从上海小学语文教
科书中“狼牙山”的塌陷,从上海高中历史教材中毛泽东及其革命被扫地出门,
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教育正在资产阶级化的一个灾难性缩影。上海高中历史教
科书的编纂者们说,这样做是为了淡化“意识形态”,这种辩白虽露骨,却也有
几分诚实。他们刻意在意识形态上做手脚,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说是为了“跟
当前的政治目标一致”,什么“政治目标”?你注意到各阶层“俯瞰”图中那条
麇集了各路“精英”的跑道吗?他们正在齐心协力地疯狂奔向背叛社会主义的政
治目标!“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
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毛泽东的话总是这么到位!


  在企业界,任志强公开宣称房地产商“就是不为穷人盖房子”,媒体说“中
国富翁多而慈善家少”,银行把官场行政级别作为贷款“信用证”,“血汗工厂
”对工人的盘剥与压榨,等等等等,成为企业或企业家彻底资产阶级化的不加掩
饰的现实写照。从罄竹难书的腐败中,我们还看到了资本与权力肆无忌惮的勾结
,正是这种勾结成为贫富分化的罪恶渊薮;也正是从这种勾结中,我们发现了资
本光环下掩盖着的那种中国式的不伦不类、非驴非马的资本主义实质。


  但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企业的各路“精英”,都在遥望着身后
已然模糊的社会主义跑场声嘶力竭地发誓:我们的方位仍然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方
位,我们的方向仍然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而老百姓惘然的是,曾经在很长一
段时间里,跑场上的“裁判”竟然失语。或许这不能怪他们失语,因为他们在很
多年里,跟大家一样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所幸者,“摸”行的姿势看起来正
在结束,社会主义的大旗至今仍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跑场上飘扬。只是这面大
旗下,而今似乎只剩了充满民本情怀的国家最高决策层,以及那些95%的被指为“
和谐社会对立面”的人――然而,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最后希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