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字正平,三国著名的一个狂士。此人志大才疏,口若悬河能言善辩,是当时比较出名的一位骂坛大师。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十分佩服祢衡的才能,认为祢衡有”龙跃天衢,振翼云汉”之才,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胜自己十倍。
祢衡二十四岁那年,曹操和袁绍正打得难解难分,一时难定胜负,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为了尽快击败袁绍,曹操决定招安镇守荆州的将军刘表。谋士贾诩建议说:“刘景升喜欢结交社会名流,如果现在派一位有相当名望的人士去做统战工作,才有可能招降他。”曹操向另一位重要谋士荀攸征求意见: “派谁去合适呢?”荀攸说孔融去合适。并把这事告诉了孔融。孔融没有明说自己去不合适,向荀攸推荐了祢衡。同时亲自动手写了一封长信向汉献帝举荐了祢衡。在信中,孔融把祢衡看成是旷世奇才,如同相马大师王良、伯乐眼中的千里马;洋洋洒洒,几乎动用了最华丽的词藻来颂扬祢衡,讲了一大堆祢衡的本事,说祢衡不但能出口成章、过目不忘,而且还具有临机应变,理论联系实际,和敌人斗智斗志勇、游刃有余的本领。为了让皇上充分信任自己所讲的话,孔融还从封建迷信的角度,把祢衡看作是百年不遇、千载难逢的当世异人:“钧天广乐,必有奇丽之观;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也就是说托皇上的洪福,上天才会降临象祢衡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最后还拍着胸口说:“皇上用人慎重,最好叫祢衡来面试。如果不合格的话,皇上怎么责罚我都行。”汉献帝看完孔融的信,一言不发,把信递给了曹操。
曹操知道孔融信中所写的东西,用的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读书人之间互相吹嘘的客套话,言过其实。决定派人叫来祢衡。见了面之后,曹操故意给点颜色祢衡看看,不叫这位大学者落座。祢衡受了冷落,当然不甘寂寞。于是祢衡和曹操进行了一场经典式的精彩对话。
祢衡:“唉,天地虽阔,却没有一个人才啊!”
曹操:“我手下有几十位优秀人才,都是当世英雄,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
祢衡:“请讲具体一点。”
曹操:“荀?、荀攸、郭嘉、程昱,机智善谋,高瞻远瞩,就算是萧何、陈平也有比不上的地方。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即使是岑彭、马武,也不一定能胜过他们。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怎么能说我们没有人才呢?”
祢衡:“曹公这样说就大错特错啦!这些人物的斤两,我了解得一清二楚:荀?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招,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至于其它人就更不用说了,通通是虚有其表,一群酒囊饭桶!”
曹操:“那么你又有什么本领呢?”
祢衡:“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往大里讲,我可以做尧、舜那样的明君,往小里讲,我的道德文章和孔子、颜回可有一比。我怎么能和你手下的那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呢?”
祢衡就是这样,吹起牛皮来脸不红心不跳,得心应手轻车熟路。凡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都不会不知道,曹操列举的那些人物,都是三国时代非常有名的英雄好汉,是真正能够经天纬地的人才。祢衡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别看祢衡口吐莲花,讲得生动感人,实际上却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很明显,祢衡的本事和孔融的评价完全是两回事。曹操心里非常恼怒,知道祢衡只会一点耍嘴皮子的功夫,当然不会买他的账。部下张辽想杀掉祢衡,他却制止了。叫祢衡去做一个击鼓手,煞煞祢衡的傲气。击鼓手是当时的一项专为宫庭里重大活动而设置的一项职业,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仪仗队。第二天曹操请一大帮朋友来吃饭跳舞,唱卡拉 OK,叫祢衡擂鼓助兴。祢衡不太喜欢这份工作,没有换新衣服就来上班。老师傅提醒他换衣服,他没有理会,穿着旧衣服就上场进行击鼓,表演了一个名叫《渔阳三挝》的节目,颇受观众的欢迎。曹操的部下故意跟祢衡过不去,喝令他快点换新衣服。祢衡便当场脱了旧衣服,从容不迫表演了一场精彩的脱衣秀。曹操看不过眼,当场严肃批评了祢衡几句。两人又吵了起来。祢衡对自己的做法又来了一遍高谈阔论,当面骂曹操有六大方面不足之处:“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
孔融担心曹操会一怒之下杀掉祢衡,赶紧替祢衡解了围。曹操对祢衡说,任命你做荆州的使臣。如能说报刘表归降朝庭,今后让你当个高级国家公务员。曹操觉得祢衡有点口才,如果改掉爱吹牛皮的缺点,让他负责宣传这一摊子。在朝庭里面开办一些《祢衡有话说》栏目什么的,热闹一下,未尚不可。应该说,曹操还是给了祢衡机会的。可惜的是,这位骂坛大师没有珍惜这个好机会。
祢衡出使荆州前,曹操吩咐手下,不时给些小鞋祢衡穿,给祢衡制造一些难题,希望祢衡能通过这类事,躬身自省,改正一下自己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毛病。祢衡呢,却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愈发张狂。
后来祢衡去见了刘表,积习难改,尖酸刻薄的语言脱口而出,才聊了几句,又激怒了刘表。刘表听说过祢衡多次辱骂曹操的事,知道曹操想借自己的手杀掉祢衡,担当“害贤”的恶名,便强忍怒火,懒得跟祢衡计较,派他去见江夏的将军黄祖。
黄祖是一个小军阀,素质没有达到曹操、刘表那个层次。祢衡见了黄祖,重施故技,充分卖弄自己独步天下的“口技”功夫,还没有谈了几句,祢衡便把黄祖得罪了。黄祖忍无可忍,悖然大怒,叫人把祢衡拉出去斩掉了。祢衡死到临头依然骂不绝口,充分显示了自己的“英雄本色”,最终为他的狂士形象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听说祢衡被黄祖杀掉了,曹操哈哈大笑起来:“腐儒舌剑,终于自己玩完了自己啦!”
罗贯中把祢衡之死归咎于曹操,认为这是曹操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所至。这种看法和他贯穿全书的“拥刘贬曹”观点一样,是不正确的。
一般人看来,祢衡摇唇鼓舌,讲得头头是道,谈人论事,简明扼要,见解独到,入木三分,如果单听一面之辞,的确有几分道理;连《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先生,也投了祢衡一票。如果当时网上能发贴子的话,祢衡先生肯定会有一批数量可观的“拥趸”,山呼祢衡大师万岁。
事实上,牛皮吹破了天的,恰恰是这位祢衡先生。自己一点小成绩没有做出来,却目空一切,开口闭口动辄和尧、舜,孔子、孟子自比,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口高手低的“理论家”。而且,祢衡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是非常肤浅的,非常片面的,他居然认为当时最杰出的伟人却是孔融和杨修这两个彻头彻尾的文人,其它人都是小菜一碟,统统不值一提。祢衡出使刘表,不仅没有完成任务,连小命也丢掉了。教训是深刻的。祢衡之所以没有被曹操赏识重用,和他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极度张扬个性有关。他拥有一定的理论功底,讲起话来口若悬河引人入胜。但这些貌似博古通今的知识,只是一些断章取义的东西,在事实面前根本站不住脚。曹操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政治家,尽管《三国演义》的作者把他骂为“盗世的奸雄”,依然掩盖不住曹操的魅力和光彩。曹操集政治家、文学家一身,不仅搞政治有一套,写文章也有一手,是真正的“水陆两栖明星”。曹操还是招揽人才的绝项高手,手下谋士众多,战将如云。阅人、识人和知人之深,很少人能够达到他的那个水平。祢衡那两下子,曹操心知肚明洞若观火,当然不会为祢衡的花言巧语所打动,听任对方的胡弄。无论你讲得多么风趣幽默,天花乱坠,但你讲的东西和具体事实严重脱节,你的东西就是喷狗血,无稽之谈,一钱不值。曹操比较欣赏的是那些既有理论水平、又真正会做具体工作的同志。象祢衡这样的纯粹“以口舌开心”、“以证据骂人”的无聊之徒,既没有他知之明,也没有自知之明,曹操怎么能接受他呢?加上祢衡待人接物的态度极不谦虚,曹操就更加反感了。祢衡在民间搞娱乐节目可能马马虎虎过得去,但指望这种人去办点安邦治国的正事,没戏。
这就是曹操不能接受祢衡的主要原因。
时间是历史人物的试金石。不管《三国演义》如何替能言善辩的祢衡先生歌功颂德,现在看来,真理确实站在曹操这边。
祢衡二十四岁那年,曹操和袁绍正打得难解难分,一时难定胜负,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为了尽快击败袁绍,曹操决定招安镇守荆州的将军刘表。谋士贾诩建议说:“刘景升喜欢结交社会名流,如果现在派一位有相当名望的人士去做统战工作,才有可能招降他。”曹操向另一位重要谋士荀攸征求意见: “派谁去合适呢?”荀攸说孔融去合适。并把这事告诉了孔融。孔融没有明说自己去不合适,向荀攸推荐了祢衡。同时亲自动手写了一封长信向汉献帝举荐了祢衡。在信中,孔融把祢衡看成是旷世奇才,如同相马大师王良、伯乐眼中的千里马;洋洋洒洒,几乎动用了最华丽的词藻来颂扬祢衡,讲了一大堆祢衡的本事,说祢衡不但能出口成章、过目不忘,而且还具有临机应变,理论联系实际,和敌人斗智斗志勇、游刃有余的本领。为了让皇上充分信任自己所讲的话,孔融还从封建迷信的角度,把祢衡看作是百年不遇、千载难逢的当世异人:“钧天广乐,必有奇丽之观;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也就是说托皇上的洪福,上天才会降临象祢衡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最后还拍着胸口说:“皇上用人慎重,最好叫祢衡来面试。如果不合格的话,皇上怎么责罚我都行。”汉献帝看完孔融的信,一言不发,把信递给了曹操。
曹操知道孔融信中所写的东西,用的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读书人之间互相吹嘘的客套话,言过其实。决定派人叫来祢衡。见了面之后,曹操故意给点颜色祢衡看看,不叫这位大学者落座。祢衡受了冷落,当然不甘寂寞。于是祢衡和曹操进行了一场经典式的精彩对话。
祢衡:“唉,天地虽阔,却没有一个人才啊!”
曹操:“我手下有几十位优秀人才,都是当世英雄,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
祢衡:“请讲具体一点。”
曹操:“荀?、荀攸、郭嘉、程昱,机智善谋,高瞻远瞩,就算是萧何、陈平也有比不上的地方。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即使是岑彭、马武,也不一定能胜过他们。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怎么能说我们没有人才呢?”
祢衡:“曹公这样说就大错特错啦!这些人物的斤两,我了解得一清二楚:荀?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招,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至于其它人就更不用说了,通通是虚有其表,一群酒囊饭桶!”
曹操:“那么你又有什么本领呢?”
祢衡:“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往大里讲,我可以做尧、舜那样的明君,往小里讲,我的道德文章和孔子、颜回可有一比。我怎么能和你手下的那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呢?”
祢衡就是这样,吹起牛皮来脸不红心不跳,得心应手轻车熟路。凡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都不会不知道,曹操列举的那些人物,都是三国时代非常有名的英雄好汉,是真正能够经天纬地的人才。祢衡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别看祢衡口吐莲花,讲得生动感人,实际上却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很明显,祢衡的本事和孔融的评价完全是两回事。曹操心里非常恼怒,知道祢衡只会一点耍嘴皮子的功夫,当然不会买他的账。部下张辽想杀掉祢衡,他却制止了。叫祢衡去做一个击鼓手,煞煞祢衡的傲气。击鼓手是当时的一项专为宫庭里重大活动而设置的一项职业,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仪仗队。第二天曹操请一大帮朋友来吃饭跳舞,唱卡拉 OK,叫祢衡擂鼓助兴。祢衡不太喜欢这份工作,没有换新衣服就来上班。老师傅提醒他换衣服,他没有理会,穿着旧衣服就上场进行击鼓,表演了一个名叫《渔阳三挝》的节目,颇受观众的欢迎。曹操的部下故意跟祢衡过不去,喝令他快点换新衣服。祢衡便当场脱了旧衣服,从容不迫表演了一场精彩的脱衣秀。曹操看不过眼,当场严肃批评了祢衡几句。两人又吵了起来。祢衡对自己的做法又来了一遍高谈阔论,当面骂曹操有六大方面不足之处:“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
孔融担心曹操会一怒之下杀掉祢衡,赶紧替祢衡解了围。曹操对祢衡说,任命你做荆州的使臣。如能说报刘表归降朝庭,今后让你当个高级国家公务员。曹操觉得祢衡有点口才,如果改掉爱吹牛皮的缺点,让他负责宣传这一摊子。在朝庭里面开办一些《祢衡有话说》栏目什么的,热闹一下,未尚不可。应该说,曹操还是给了祢衡机会的。可惜的是,这位骂坛大师没有珍惜这个好机会。
祢衡出使荆州前,曹操吩咐手下,不时给些小鞋祢衡穿,给祢衡制造一些难题,希望祢衡能通过这类事,躬身自省,改正一下自己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毛病。祢衡呢,却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愈发张狂。
后来祢衡去见了刘表,积习难改,尖酸刻薄的语言脱口而出,才聊了几句,又激怒了刘表。刘表听说过祢衡多次辱骂曹操的事,知道曹操想借自己的手杀掉祢衡,担当“害贤”的恶名,便强忍怒火,懒得跟祢衡计较,派他去见江夏的将军黄祖。
黄祖是一个小军阀,素质没有达到曹操、刘表那个层次。祢衡见了黄祖,重施故技,充分卖弄自己独步天下的“口技”功夫,还没有谈了几句,祢衡便把黄祖得罪了。黄祖忍无可忍,悖然大怒,叫人把祢衡拉出去斩掉了。祢衡死到临头依然骂不绝口,充分显示了自己的“英雄本色”,最终为他的狂士形象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听说祢衡被黄祖杀掉了,曹操哈哈大笑起来:“腐儒舌剑,终于自己玩完了自己啦!”
罗贯中把祢衡之死归咎于曹操,认为这是曹操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所至。这种看法和他贯穿全书的“拥刘贬曹”观点一样,是不正确的。
一般人看来,祢衡摇唇鼓舌,讲得头头是道,谈人论事,简明扼要,见解独到,入木三分,如果单听一面之辞,的确有几分道理;连《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先生,也投了祢衡一票。如果当时网上能发贴子的话,祢衡先生肯定会有一批数量可观的“拥趸”,山呼祢衡大师万岁。
事实上,牛皮吹破了天的,恰恰是这位祢衡先生。自己一点小成绩没有做出来,却目空一切,开口闭口动辄和尧、舜,孔子、孟子自比,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口高手低的“理论家”。而且,祢衡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是非常肤浅的,非常片面的,他居然认为当时最杰出的伟人却是孔融和杨修这两个彻头彻尾的文人,其它人都是小菜一碟,统统不值一提。祢衡出使刘表,不仅没有完成任务,连小命也丢掉了。教训是深刻的。祢衡之所以没有被曹操赏识重用,和他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极度张扬个性有关。他拥有一定的理论功底,讲起话来口若悬河引人入胜。但这些貌似博古通今的知识,只是一些断章取义的东西,在事实面前根本站不住脚。曹操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政治家,尽管《三国演义》的作者把他骂为“盗世的奸雄”,依然掩盖不住曹操的魅力和光彩。曹操集政治家、文学家一身,不仅搞政治有一套,写文章也有一手,是真正的“水陆两栖明星”。曹操还是招揽人才的绝项高手,手下谋士众多,战将如云。阅人、识人和知人之深,很少人能够达到他的那个水平。祢衡那两下子,曹操心知肚明洞若观火,当然不会为祢衡的花言巧语所打动,听任对方的胡弄。无论你讲得多么风趣幽默,天花乱坠,但你讲的东西和具体事实严重脱节,你的东西就是喷狗血,无稽之谈,一钱不值。曹操比较欣赏的是那些既有理论水平、又真正会做具体工作的同志。象祢衡这样的纯粹“以口舌开心”、“以证据骂人”的无聊之徒,既没有他知之明,也没有自知之明,曹操怎么能接受他呢?加上祢衡待人接物的态度极不谦虚,曹操就更加反感了。祢衡在民间搞娱乐节目可能马马虎虎过得去,但指望这种人去办点安邦治国的正事,没戏。
这就是曹操不能接受祢衡的主要原因。
时间是历史人物的试金石。不管《三国演义》如何替能言善辩的祢衡先生歌功颂德,现在看来,真理确实站在曹操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