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一直搞不懂诸葛老先生为什麽要弄个七出岐山

农夫

知名会员
注册
2005-07-28
消息
1,635
荣誉分数
9
声望点数
148
《出师表》做的是皇帝梦

胡觉照

诸葛亮当国之后,为请致仕回家清养的贤达杜微出山,曾有一段披肝沥胆的谈话:“今天我们正可以利用曹丕那边内忧外患,麻烦很多的时机,关闭国境,奖励生产休养生息,并整治战备,训练军队,坐以等待对方出现重大挫折。那时我们再出兵讨伐,可以做到兵士无须要打撕杀,民众也不用劳累,而天下就可以复归统一。我只需您以崇高的道德时时辅佐罢了。”(原文为“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君但当以德辅时耳。”见《三国志・杜微传》)

不用比较就可知道。这是蜀汉版的《止战疏》,诸葛亮与华歆认识完全暗合!

然而事过不久,诸葛亮忽然呈上《出师表》决定北伐。是什么因素从中干扰,是他把与民休养生息的基本方略断然抛弃,代之以不顾民众死活的穷兵黩武?这可不是小事一桩。

在陈寿收编的《诸葛亮集》中,有李严劝其接受九锡进爵称王的书信,诸葛亮作书回答说:“我和您推心交往已很久了,我的心迹您还不知道!您教我以兴复国家为要务,不必拘泥于臣道,因之不应该没有动作……今天讨伐曹魏之功尚未建立,知已之恩还未报答,而就晋身于霸主之列,坐自贵大,这很不合适。假如能灭掉魏国,杀了魏明帝曹睿,迎皇帝回到洛阳,我和你们共同升迁,十锡也敢接受,何况九锡!”(原文为:“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也已……今讨未效,知已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有必要对九锡做点解读。九锡起源于周朝,汉代受九锡的第一人是王莽,三国时,董昭对曹操进言:“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原之势者也。”(见《三国志・董昭传》)建议他逐步取代汉王朝。建议击中了曹操内心深处的病痛,身为人臣,必须得朝见皇帝。一次,曹操入宫觐见汉献帝,汉献帝当面发泄出对他的强烈不满,这已令曹操毛骨悚然,出宫时,又由两队执刀武士挟着两臂拖出来,直吓得曹操汗湿内衣,面如死灰,从此就将大本营搬往邺城,再不去见皇帝了。如受九锡,就可堂而皇之地将政府机构搬往邺城,军、政、财、文一应大事就可以直接处理,所以欣然接受了董昭建议。在曹操的导演下,以汉献帝名义颁布了《九锡文》。文中在备陈曹操十余件功德后,开出了实质内容:第一,赐爵魏公并扩大封地,以冀州之河东、河内、平原等十郡作为封地。第二,给予九锡之赏,包括虎贲之士三千人,及与魏公身份相匹配的服饰乘舆等,第三,魏国置丞相以下群卿百僚。有了一整套政权机构。九锡是臣子向皇位摆渡的秋千,受九锡之人,已是非君非臣、亦君亦臣,形臣实君的怪物,是君主的半成品。王莽,曹丕都是由此登上了九五之位。三国后期,受九锡成为脱壳羽化皇帝的公认模式。诸葛亮复李严信时说:“虽十命可受”中的“十命”,当然是一步登天不要过渡了。

在漫长的专制社会,称孤是皇帝的专利,他人敢妄称便是不忠,是篡逆。查遍《三国志》,除皇帝之外,臣下敢称孤的仅只三人,其一是已经公开称帝的袁术,其二是曹操,其三便是诸葛亮。大概谯周有口吃毛病,他被诸葛亮召见应对时,惹得周围的侍者讪笑不已,事后,有人建议究办讪笑者,因为谯周毕竟是“潜识内敏”的贤达之人。诸葛亮却说:“孤尚不能忍,况左右乎!”(见《三国志・谯周传》)。曹操把汉献帝不在眼下,只是要做周文王而没有夺权,所以敢称孤,那么诸葛亮呢?当然是已经做了皇帝梦。

皇帝梦并不是那么好做。人都说曹丕篡汉,但是除了玉玺外,曹丕并没有从汉献帝手中篡夺什么,也没有什么可篡夺的。董卓入主洛阳后,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借以支撑皇权的军队已沦为军阀的私家部曲,华夏十三州被大小军阀瓜分豆剖得一干二净;小皇帝已如遑遑逃命的丧家之犬,就连先帝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先被董卓做了三陪,后在逃难中实成为路人俯首可拾的尤物;洛阳、长安两座京城两座皇宫也化为灰烬;汉献帝还有什么?定都许昌后汉献帝终于有了江山,可那都是曹操率领军队南征北战打出来的,皇帝仅是个保管员,代曹氏保管了成果而已。可是即令是这样,曹丕依然洗刷不掉篡权谋位的罪名。

刘备临死前,曾口授遗诏给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见《三国志・先主传》)。诸葛亮虽有遗诏支持,但蜀汉的产权属刘姓父子,如果贸然接受李严的九锡之议,就有鸠占鹊窠的诟病,定会酿成大动乱。与民休养生息,培养国力的方略虽早已明确,虽然是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全体民众的心里诉求,是智者惟一正确的选择。但诸葛亮既已萌动了做皇帝念头,当然要在有生之年尽早实现。而实施正确方略则是慢功,难立见成效。而且宫庭内部争斗的变数很多,权臣往往会成为砧上鱼肉,所以他没有耐心等待下去。通过北伐建立功勋是一条位登九五的捷径,一个侥幸的胜利,就可于一夜间获得不世殊荣;而且身在军旅,内部变数对阃外将军几乎是零。所以诸葛亮从形式、内容都学习曹操,南征班师后,就以准备北代为借口(驻在成都,准备北代前的征兵练兵,筹备粮草军资等更为方便,且可及时处理与丞相相关的日常政务),将相府搬迁到蜀汉北陲的勉县,(今天的勉县武侯祠,即当年的相府),内容上,就是置蜀国九十余万民众的根本利益于不顾,置敌强己弱的基本态势于不顾,为建立功勋,并使功勋转变为将来受九锡的阶梯,一味地穷兵黩武。

为了使《出师表》顺利地获得批准,他打出了愚忠的旗帜,即“以报先帝而忠陛下”。刘禅听了这种奉承话当然舒服,其他大臣也难以反对,否则,就是与刘姓皇帝交情甚浅,对刘禅不忠!

促使人从正确认识上倒退的原因,只能是个人利益在作怪。诸葛亮放弃正确的治国初衷,将全休民众绑上战车,去进行没有胜利可能的北伐,其根源,就是那不曾醒来的皇帝梦。
 
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诸葛亮还嫉妒魏延的才能,临死还安排亲信刺死魏延。
从此蜀中无大将。
 
最初由 农夫 发布
《出师表》做的是皇帝梦

胡觉照

诸葛亮当国之后,为请致仕回家清养的贤达杜微出山,曾有一段披肝沥胆的谈话:“今天我们正可以利用曹丕那边内忧外患,麻烦很多的时机,关闭国境,奖励生产休养生息,并整治战备,训练军队,坐以等待对方出现重大挫折。那时我们再出兵讨伐,可以做到兵士无须要打撕杀,民众也不用劳累,而天下就可以复归统一。我只需您以崇高的道德时时辅佐罢了。”(原文为“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君但当以德辅时耳。”见《三国志・杜微传》)

........

促使人从正确认识上倒退的原因,只能是个人利益在作怪。诸葛亮放弃正确的治国初衷,将全休民众绑上战车,去进行没有胜利可能的北伐,其根源,就是那不曾醒来的皇帝梦。


农夫转摘的这篇文章有点“意思”!

如果由这篇文章的逻辑进行合理推断的话,我们可以顺利地得到以下结论:

自从中国国民党倒台后台湾政府放弃了“放攻大陆”的宗旨,也就是放弃了“皇帝梦”,不再搞统一了,而是一心一意地搞起地方政权,搞起台湾独立,搞起分裂中国来了。

台独的文胆“黄文雄”在日本留学期间,以什么起家的?即是以批判中国传统思想的“君臣”等封建思想起家的,此人批评最甚的就是批判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而大同社会的思想,在中国大陆根深蒂固,由此思想导致中国的政治和国土趋势虽然是分分合合,但是分久必合,直到形成中国现成统一的版本局面。蒋介石先生割据台湾后,其在台湾社会的主导宣传思想之一也是“建立大同社会”。从历史背景来看,毛泽东和蒋介石那个时代的人都是大同社会坚定的拥护者,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处处可以看到这种以道德为主导的大同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大同社会被皇族牢牢地掌握在手中,而近现代以来,中国批判最甚者就是中国封建皇权。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批倒了皇权是不是也应该把“大同社会”的思想也批倒?!

有相当一批华人认为应该把大同思想也一同批倒,让中国的传统全部进入垃圾桶!

有人赞同完全批倒的做法,但是他们本意并不在民族的革新上,而是借批来推行卑鄙的政治运动,其中表演最烈者就是“台独”民进党一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下,一些台独人士的理论文章,他们最拿手的就是批判中国传统思想。


现代的普通人大多反对战争,倡导自由民主,那么中国的大同社会思想与这种现代思想相违背吗?

我个人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是一部地道的“人学”,倡导人类通过自我调控和修习,进而进入“自由世界”(就个人而言)和“大同世界”(就社会发展而言)。

所以,在大同社会思想中,民主和自由及和平是应有之本义。


有人会反驳说,中国政府为了大一统,进而不惜用武力来进行统一,这难道不是违反了倡导和平的本义和原则?这种统一不仅带来血与火,而且也给本国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相当于全部中国人被绑上战车,而这些只是为了一个大一统的思想,一个所谓的“大同社会”?!


这种反驳是有一定道理,而且这种思想在现代中国有一定市场。如果你用名词术语来反驳这种思想,那么很容易陷入名词之争,而且谁也说服不了谁。比如,你说允许台湾独立意味着中国各地都可以独立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就没有了发展能力和机会,对方会说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人人自由独立发展的民主社会不能强迫不能专治并且可以举出许多自由、自治的例子来。这种你一语我一言的,双方根本不可能说服对方。


但是我们抛开这些名词术语,来看一看历史发展的实际,就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比如,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在欧洲及世界上最流行的思想之一就是“无政府”思想(Anarchism),他们认为世界之所以乱,全部是由于政府的存在,由于所谓的国土分界,由于这些政府所谓的行政管理,因此他们中的一批激进分子到处搞暴力和暗杀。1914年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无政府信仰者枪杀,这一事件成为了世界第一次大战的直接导火索。

无政府主义者抱着所谓“自由、独立”的思想,结果导致一场欧洲世界大战,这次大战其惨烈程度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比如在这次战争中机关枪首次使用,使人感觉到杀人就如同割草一般。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比如加拿大等当时的战胜者协约国会认为这是一次正义战胜邪恶的战争,比如前一个月加拿大隆重纪念的维米岭战役九十周年,此役加拿大三千余士兵战死。其实,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却会看其中更多的是不同大国之间殖民地之争、民族之争等等。

因此,台独一心一意引起的中国统一战争,难道仅仅是名词术语之争,仅仅是为了自由民主?明眼人都清楚,在台海背后,是大国的角争。全球华人都不希望台海发生战争不希望流血,而台独却借一些大国之力,刻意把战争引进来。所以我不知道,将来可能的台海战争,究竟是中国大一统思想引起来的,还是台独群丑引起来的? 读者们可以自己下个结论。

大家也可以思考,从防止战争的角度来看,当年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究竟是专制,还是为了制止各国出现战争?


-------------
BTW,世界历史上一个最极端的例子,一个引起战争的例子是对上帝的信念。以上帝之名,对他国,对异族进行战争,已经成为西方世界的本能了。上帝究竟是如何教导人类的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上帝的信念到了世俗的西方世界中,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战争的直接原因或帮凶。

当你与一个普通的西方上帝信仰者聊天时,你们会很容易在上帝引导我们向善得解脱上达成一致,但是这位信仰者会最后“硬硬地”强行加上一句“只有一个GOD”。而我们华人中间一些对上帝的信仰者也跟在西方的屁股后面,大肆攻击佛教等与中国社会密切相关的其它宗教。
 
“农夫一直搞不懂诸葛老先生为什麽要弄个七出岐山”

农夫为什么一直搞不懂诸葛老先生为什麽要弄个七出岐山呢?

希望,我以上所写的只言片语,可以帮助其他读者解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的才能当个小县令还可以。若不是几座山挡住(如同土匪),他早没小命了。
 
最初由 mamaomao 发布



“大同社会”。

民主郡县制就是要推崇大同社会,民主自由,法制与大同社会理想根本就不矛盾。
 
蜀汉坐守四川,应该想办法稳定住汉中,向西北方向进军夺回西凉,而不应该首先出祁山向魏国重地进攻。西凉的重要性在于民风强悍和出产战马。针对魏国应该采用守势,不应主动进攻。夺得西凉和丝绸之路的北方,造就了大规模的骑兵部队,才能横扫中原。如果魏国被骑兵攻灭,胜利之师压向长江,另外派水军沿着长江顺流直下,两面夹击攻灭吴国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当年刘邦就是以四川为根据地的。诸葛亮的才能不及刘邦和他的手下。曹操和司马懿等却比刘邦的对手厉害的多,至少他们知道堵住了那些出山的隘口。

四川绝对易守难攻,当年蒙古铁骑千里大迂回攻灭了大理国,然后进攻四川,等宋朝灭亡了,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还没有被攻下。著名的有钓鱼城,据说蒙古有个什么大汗还战死在那里。
 
祁山已经绕远了,西凉就更绕了.诸葛亮出祁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汉中到关中一带易守难攻.诸葛亮想迂回一把.魏延曾经想取近道偷袭长安,但诸葛亮不肯冒险.
 
最初由 农夫 发布
《出师表》做的是皇帝梦

胡觉照

诸葛亮当国之后,为请致仕回家清养的贤达杜微出山,曾有一段披肝沥胆的谈话:“今天我们正可以利用曹丕那边内忧外患,麻烦很多的时机,关闭国境,奖励生产休养生息,并整治战备,训练军队,坐以等待对方出现重大挫折。那时我们再出兵讨伐,可以做到兵士无须要打撕杀,民众也不用劳累,而天下就可以复归统一。我只需您以崇高的道德时时辅佐罢了。”(原文为“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君但当以德辅时耳。”见《三国志・杜微传》)

不用比较就可知道。这是蜀汉版的《止战疏》,诸葛亮与华歆认识完全暗合!

然而事过不久,诸葛亮忽然呈上《出师表》决定北伐。是什么因素从中干扰,是他把与民休养生息的基本方略断然抛弃,代之以不顾民众死活的穷兵黩武?这可不是小事一桩。

在陈寿收编的《诸葛亮集》中,有李严劝其接受九锡进爵称王的书信,诸葛亮作书回答说:“我和您推心交往已很久了,我的心迹您还不知道!您教我以兴复国家为要务,不必拘泥于臣道,因之不应该没有动作……今天讨伐曹魏之功尚未建立,知已之恩还未报答,而就晋身于霸主之列,坐自贵大,这很不合适。假如能灭掉魏国,杀了魏明帝曹睿,迎皇帝回到洛阳,我和你们共同升迁,十锡也敢接受,何况九锡!”(原文为:“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也已……今讨未效,知已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有必要对九锡做点解读。九锡起源于周朝,汉代受九锡的第一人是王莽,三国时,董昭对曹操进言:“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原之势者也。”(见《三国志・董昭传》)建议他逐步取代汉王朝。建议击中了曹操内心深处的病痛,身为人臣,必须得朝见皇帝。一次,曹操入宫觐见汉献帝,汉献帝当面发泄出对他的强烈不满,这已令曹操毛骨悚然,出宫时,又由两队执刀武士挟着两臂拖出来,直吓得曹操汗湿内衣,面如死灰,从此就将大本营搬往邺城,再不去见皇帝了。如受九锡,就可堂而皇之地将政府机构搬往邺城,军、政、财、文一应大事就可以直接处理,所以欣然接受了董昭建议。在曹操的导演下,以汉献帝名义颁布了《九锡文》。文中在备陈曹操十余件功德后,开出了实质内容:第一,赐爵魏公并扩大封地,以冀州之河东、河内、平原等十郡作为封地。第二,给予九锡之赏,包括虎贲之士三千人,及与魏公身份相匹配的服饰乘舆等,第三,魏国置丞相以下群卿百僚。有了一整套政权机构。九锡是臣子向皇位摆渡的秋千,受九锡之人,已是非君非臣、亦君亦臣,形臣实君的怪物,是君主的半成品。王莽,曹丕都是由此登上了九五之位。三国后期,受九锡成为脱壳羽化皇帝的公认模式。诸葛亮复李严信时说:“虽十命可受”中的“十命”,当然是一步登天不要过渡了。

在漫长的专制社会,称孤是皇帝的专利,他人敢妄称便是不忠,是篡逆。查遍《三国志》,除皇帝之外,臣下敢称孤的仅只三人,其一是已经公开称帝的袁术,其二是曹操,其三便是诸葛亮。大概谯周有口吃毛病,他被诸葛亮召见应对时,惹得周围的侍者讪笑不已,事后,有人建议究办讪笑者,因为谯周毕竟是“潜识内敏”的贤达之人。诸葛亮却说:“孤尚不能忍,况左右乎!”(见《三国志・谯周传》)。曹操把汉献帝不在眼下,只是要做周文王而没有夺权,所以敢称孤,那么诸葛亮呢?当然是已经做了皇帝梦。

皇帝梦并不是那么好做。人都说曹丕篡汉,但是除了玉玺外,曹丕并没有从汉献帝手中篡夺什么,也没有什么可篡夺的。董卓入主洛阳后,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借以支撑皇权的军队已沦为军阀的私家部曲,华夏十三州被大小军阀瓜分豆剖得一干二净;小皇帝已如遑遑逃命的丧家之犬,就连先帝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先被董卓做了三陪,后在逃难中实成为路人俯首可拾的尤物;洛阳、长安两座京城两座皇宫也化为灰烬;汉献帝还有什么?定都许昌后汉献帝终于有了江山,可那都是曹操率领军队南征北战打出来的,皇帝仅是个保管员,代曹氏保管了成果而已。可是即令是这样,曹丕依然洗刷不掉篡权谋位的罪名。

刘备临死前,曾口授遗诏给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见《三国志・先主传》)。诸葛亮虽有遗诏支持,但蜀汉的产权属刘姓父子,如果贸然接受李严的九锡之议,就有鸠占鹊窠的诟病,定会酿成大动乱。与民休养生息,培养国力的方略虽早已明确,虽然是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全体民众的心里诉求,是智者惟一正确的选择。但诸葛亮既已萌动了做皇帝念头,当然要在有生之年尽早实现。而实施正确方略则是慢功,难立见成效。而且宫庭内部争斗的变数很多,权臣往往会成为砧上鱼肉,所以他没有耐心等待下去。通过北伐建立功勋是一条位登九五的捷径,一个侥幸的胜利,就可于一夜间获得不世殊荣;而且身在军旅,内部变数对阃外将军几乎是零。所以诸葛亮从形式、内容都学习曹操,南征班师后,就以准备北代为借口(驻在成都,准备北代前的征兵练兵,筹备粮草军资等更为方便,且可及时处理与丞相相关的日常政务),将相府搬迁到蜀汉北陲的勉县,(今天的勉县武侯祠,即当年的相府),内容上,就是置蜀国九十余万民众的根本利益于不顾,置敌强己弱的基本态势于不顾,为建立功勋,并使功勋转变为将来受九锡的阶梯,一味地穷兵黩武。

为了使《出师表》顺利地获得批准,他打出了愚忠的旗帜,即“以报先帝而忠陛下”。刘禅听了这种奉承话当然舒服,其他大臣也难以反对,否则,就是与刘姓皇帝交情甚浅,对刘禅不忠!

促使人从正确认识上倒退的原因,只能是个人利益在作怪。诸葛亮放弃正确的治国初衷,将全休民众绑上战车,去进行没有胜利可能的北伐,其根源,就是那不曾醒来的皇帝梦。

诸葛亮的皇帝梦是谁“做”的?

2007年05月02日12:11 来源:东方网

作者:陈一舟

  陕西西安65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写了一封信,建议中学语文课本撤销《出师表》。随后,胡觉照在博客上发文《〈出师表〉做的是皇帝梦》,称诸葛亮明知“出师”不可为而为之,是想自己篡位做皇帝。

对此,刚刚成功举办“诸葛亮出山1800年大型庆典”的湖北襄樊市表示反对。(4月30日《新华网》)

  提到诸葛亮,很多人都会想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名句。但胡觉照教授却认为诸葛亮是打着愚忠的旗帜,想取代刘禅自己做皇帝――这种“观点”固然新鲜,却实在令笔者不敢苟同。

  胡觉照提出的“诸葛亮做皇帝梦”的数条依据,根本站不住脚。譬如,他说诸葛亮是想通过北伐建立功勋从而登上皇位。但无论是官方正史还是野史传说都告诉我们,诸葛亮之所以屡次伐魏,是受刘备遗命所托,为了“大汉一统的大业”,而并非是个人野心使然。以此推断诸葛亮“居心叵测”,不但有失偏颇,也非常滑稽可笑。更何况,在当时的三国乱世,政权更替、王权易手是寻常之事,诸葛亮若有称帝野心,以他在蜀国朝野的权势和威望,篡位夺权也并非难事,何必多此一举呢?他完全可以坐上皇帝宝座之后“偏安一隅”,保全自己的权力与利益,不去与曹魏争短长,更不必为此搭上自己的性命。

  实际上,诸葛亮有没有做过“皇帝梦”,已经成为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之谜”。但今天诸葛亮的“皇帝梦”,却是现代学者替诸葛亮“做”的――套用了现代人的欲望价值,生生给诸葛亮安上了一顶野心家的帽子:当时道德的尽忠变成了不可取的愚忠,“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就成为某些人眼里的“野心勃勃”。历史已经翻过了那一页,诸葛亮最终还是“鞠躬尽瘁”死在了伐魏的路上。对于他的一生,历史早有定论和评价,作为今人,我们研究历史先贤要保持基本的尊重,不能不负责任随意戏说和颠覆。

  前不久,听说河南某学者也提出新颖的学术研究成果:司马相如骗才骗色还涉嫌“包二奶”,这与“诸葛亮做皇帝梦”的观点“相映成辉”――到底是诸葛亮野心大,司马相如不道德,还是我们的“解读”太离谱?当前,浮躁、哗众取宠的学术研究风气实在是令人忧虑。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李清)
 
大概忘了,刘备当年打得什么旗号了。放着汉贼不打,去打西凉大违道义,本身和曹贼/两袁就没什么区别。
古人重义,今人重利
最初由 wushuren 发布
蜀汉坐守四川,应该想办法稳定住汉中,向西北方向进军夺回西凉,而不应该首先出祁山向魏国重地进攻。西凉的重要性在于民风强悍和出产战马。针对魏国应该采用守势,不应主动进攻。夺得西凉和丝绸之路的北方,造就了大规模的骑兵部队,才能横扫中原。
 
Re: Re: 农夫一直搞不懂诸葛老先生为什麽要弄个七出岐山

最初由 mds 发布


诸葛亮的皇帝梦是谁“做”的?

2007年05月02日12:11 来源:东方网

作者:陈一舟

  陕西西安65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写了一封信,建议中学语文课本撤销《出师表》。随后,胡觉照在博客上发文《〈出师表〉做的是皇帝梦》,称诸葛亮明知“出师”不可为而为之,是想自己篡位做皇帝。

对此,刚刚成功举办“诸葛亮出山1800年大型庆典”的湖北襄樊市表示反对。(4月30日《新华网》)

  提到诸葛亮,很多人都会想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名句。但胡觉照教授却认为诸葛亮是打着愚忠的旗帜,想取代刘禅自己做皇帝――这种“观点”固然新鲜,却实在令笔者不敢苟同。

  胡觉照提出的“诸葛亮做皇帝梦”的数条依据,根本站不住脚。譬如,他说诸葛亮是想通过北伐建立功勋从而登上皇位。但无论是官方正史还是野史传说都告诉我们,诸葛亮之所以屡次伐魏,是受刘备遗命所托,为了“大汉一统的大业”,而并非是个人野心使然。以此推断诸葛亮“居心叵测”,不但有失偏颇,也非常滑稽可笑。更何况,在当时的三国乱世,政权更替、王权易手是寻常之事,诸葛亮若有称帝野心,以他在蜀国朝野的权势和威望,篡位夺权也并非难事,何必多此一举呢?他完全可以坐上皇帝宝座之后“偏安一隅”,保全自己的权力与利益,不去与曹魏争短长,更不必为此搭上自己的性命。

  实际上,诸葛亮有没有做过“皇帝梦”,已经成为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之谜”。但今天诸葛亮的“皇帝梦”,却是现代学者替诸葛亮“做”的――套用了现代人的欲望价值,生生给诸葛亮安上了一顶野心家的帽子:当时道德的尽忠变成了不可取的愚忠,“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就成为某些人眼里的“野心勃勃”。历史已经翻过了那一页,诸葛亮最终还是“鞠躬尽瘁”死在了伐魏的路上。对于他的一生,历史早有定论和评价,作为今人,我们研究历史先贤要保持基本的尊重,不能不负责任随意戏说和颠覆。

  前不久,听说河南某学者也提出新颖的学术研究成果:司马相如骗才骗色还涉嫌“包二奶”,这与“诸葛亮做皇帝梦”的观点“相映成辉”――到底是诸葛亮野心大,司马相如不道德,还是我们的“解读”太离谱?当前,浮躁、哗众取宠的学术研究风气实在是令人忧虑。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李清)

现在中国一大批人毫无道义可言,大都利欲熏心。既没有远大理想,也没有基本道德廉耻。为蝇头小利,男的可以为盗,女的可以为娼,还往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建议重新实行“举孝廉”制度。
 
Re: Re: Re: 农夫一直搞不懂诸葛老先生为什麽要弄个七出岐山

最初由 mooncake 发布


现在中国一大批人毫无道义可言,大都利欲熏心。既没有远大理想,也没有基本道德廉耻。为蝇头小利,男的可以为盗,女的可以为娼,还往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建议重新实行“举孝廉”制度。

只要继续深入改革,学习领会“白猫黑猫”的邓论,并深入批判“大跃进”和“文革”就可以了:)
 
最初由 mooncake 发布
大概忘了,刘备当年打得什么旗号了。放着汉贼不打,去打西凉大违道义,本身和曹贼/两袁就没什么区别。
古人重义,今人重利

蜀将马超马岱等就是当年西凉刺史马腾的后代,怎么能说是放着汉贼不打。那明明是取回自家地盘,而且西凉就是魏国占着,那就是汉贼占着。这是三国里面明明白白地写着的。
 
从成都到西安是45度斜线,而从成都去兰州正北,西安是魏国的重点放守地区。诸葛亮多次进攻西安地区失败。
 
进攻西凉,消灭魏国的守军,让魏国远道驰援,那就另外有文章可做。隐蔽在祁山中得不到出路的蜀军的作为就更大了。据说诸葛亮后来还是想到了进攻西凉,但是从来没有把进攻西凉看成战略性的重要地位。

似乎他总是想重复获得当年汉高祖刘邦杀出汉中和四川那样的好运气。可惜历史的重复是有条件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