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色戒>>的几个疑惑

TO MDS:

你引用了我的发言,我想应该是在对我说这番话
抱歉你的篇幅太长,恕我不引用了

他谈的是他的观点,我赞成一点: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声音

一直想开贴好好谈一下《色,戒》的,忙于LAB,实在没时间
关于邓苹如,我一直很敬佩,首先她是个美人,其次她是个勇者,而且并不缺乏智慧。记得她在行刑那天只淡淡说了一句:收拾干净点,别把我弄的一塌胡涂
坦然,自若,优雅如故,不让须眉!

再说这部小说。张爱玲自发表以来应该被无数人质疑过这个问题:是不是在写邓苹如?她说不是。
其实,她写的是她自己,我以为。
也许不是女性很难体会她笔下内心描写的细腻与真实,我猜想她不过是借了个美女间谍与汉奸故事的框架,而把自己的灵魂填了进去。她就是那样想的,如果是她,她大约也就是这么做的。
创作大抵都是这样,我写小说的时候也都是借别人的框架,说自己的故事。

李安的电影与张爱玲的小说到底也是不一样。他们是同一个画皮下不同的灵魂,而邓女士的事迹,则连画皮都不与他二者一样。李安是个男人,他的作品中总有一种温暖与宽宏,他要彰显的是爱;张爱玲是个小女人,看透世事精明到底的小女人,她是冷漠的,以至于到刻薄,你可以看看她的作品。《倾城之恋》让整个城市的覆灭去成就一段爱情,间谍与叛徒的爱情与她而言有什么稀奇?

至于文中说到,女间谍与纳粹相爱的故事,我还真的看到一部。现在来不及找名字了,我记得结局是女间谍赢得了爱情,并感化了纳粹。看影评的时候并未记得美国民众有呼声要起诉。我想,未必是因为文中所谓的“下贱”吧。

毕竟,张爱玲写的不是邓苹如,也没有污蔑过爱国青年们。那段历史上的确有这样热血却缺乏组织的青年们,白白牺牲了自己。她写下来,不过是要做故事的引线,也没有平白杜撰,更没有要打击爱国救亡的意思。她也许压根都不会想到这跟爱国青年的运动有什么关系,她关注的不过是这个女人的内心,什么让她爱,什么让她恨,什么让她抉择,什么让她结束。她的性格,旁的人物,管不了许多。当然,太真实,会让人害怕。我想,上纲上线应该是父母那辈在十年浩劫中经历过了,今日不是从前。

张爱玲的作品只讨论一件事,男人和女人。

就我而言,唯一不爽的是媒体的焦点,除了床戏就是露点。没有人思考过为什么张爱玲要这样写?为什么到看到钻戒才说“快走”?舆论导向,有失偏颇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有一句。
各位看官,张爱玲根本不是在写邓苹如。
要说有原型,她是在写她自己呵~
 
还是没有看明白...
和朋友研究了好久
是因为性产生爱呢还是因为被金钱收买呢

挺乱的

看书吧
好理解些
她的初恋承担不起对她的爱,只有退缩和逃避
她要杀的男人倒是承担了,这个男人爱你,承诺你,并且真的做到了
你发现他是爱你的,你会不会本能的让他逃离危险?
张爱玲怎么说的?“不过“无毒不丈夫”。不是这样的男子汉,她也不会爱他。”
易先生怎么说的?“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TO MDS:

你引用了我的发言,我想应该是在对我说这番话
抱歉你的篇幅太长,恕我不引用了

他谈的是他的观点,我赞成一点: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声音

一直想开贴好好谈一下《色,戒》的,忙于LAB,实在没时间
关于邓苹如,我一直很敬佩,首先她是个美人,其次她是个勇者,而且并不缺乏智慧。记得她在行刑那天只淡淡说了一句:收拾干净点,别把我弄的一塌胡涂
坦然,自若,优雅如故,不让须眉!

再说这部小说。张爱玲自发表以来应该被无数人质疑过这个问题:是不是在写邓苹如?她说不是。
其实,她写的是她自己,我以为。
也许不是女性很难体会她笔下内心描写的细腻与真实,我猜想她不过是借了个美女间谍与汉奸故事的框架,而把自己的灵魂填了进去。她就是那样想的,如果是她,她大约也就是这么做的。
创作大抵都是这样,我写小说的时候也都是借别人的框架,说自己的故事。

李安的电影与张爱玲的小说到底也是不一样。他们是同一个画皮下不同的灵魂,而邓女士的事迹,则连画皮都不与他二者一样。李安是个男人,他的作品中总有一种温暖与宽宏,他要彰显的是爱;张爱玲是个小女人,看透世事精明到底的小女人,她是冷漠的,以至于到刻薄,你可以看看她的作品。《倾城之恋》让整个城市的覆灭去成就一段爱情,间谍与叛徒的爱情与她而言有什么稀奇?

至于文中说到,女间谍与纳粹相爱的故事,我还真的看到一部。现在来不及找名字了,我记得结局是女间谍赢得了爱情,并感化了纳粹。看影评的时候并未记得美国民众有呼声要起诉。我想,未必是因为文中所谓的“下贱”吧。

毕竟,张爱玲写的不是邓苹如,也没有污蔑过爱国青年们。那段历史上的确有这样热血却缺乏组织的青年们,白白牺牲了自己。她写下来,不过是要做故事的引线,也没有平白杜撰,更没有要打击爱国救亡的意思。她也许压根都不会想到这跟爱国青年的运动有什么关系,她关注的不过是这个女人的内心,什么让她爱,什么让她恨,什么让她抉择,什么让她结束。她的性格,旁的人物,管不了许多。当然,太真实,会让人害怕。我想,上纲上线应该是父母那辈在十年浩劫中经历过了,今日不是从前。

张爱玲的作品只讨论一件事,男人和女人。

就我而言,唯一不爽的是媒体的焦点,除了床戏就是露点。没有人思考过为什么张爱玲要这样写?为什么到看到钻戒才说“快走”?舆论导向,有失偏颇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有一句。
各位看官,张爱玲根本不是在写邓苹如。
要说有原型,她是在写她自己呵~

你们女人中就是有糊涂的. 不过, 张爱玲是不糊涂的, 邓苹如当然更不糊涂.

爱情是什么? 其实,还是张爱玲, 龙应台,李安等回答的比较直接:爱情就是生殖器. 当然,"太真实,会让人害怕". 不过,也确实如此.

你提到的"女间谍与纳粹相爱的故事", 与"色戒"完全不同.不同就不同在一个没有跨过做人的底线,而另一个跨过了. 所以,一个能为人类普遍接受,而另一个,却争议很大.

下面这个影评也是一个留学生写的,不过,是美国的留学生. 但我想,你们的年龄应该是相近的. 但你们的观感却如此不同.

================================

《色·戒》:再完美的苍蝇还是苍蝇


作者:xixihaha2008 文章来源:未名空间 更新时间:2007-11-7

自己喜欢看阳光简单的电影,看得禁忌题材的不是很多。自己觉得一个好的禁忌题材的电影,一个关键就是恰如其分的去表达那种力量和正反的冲撞,这样,喜欢得不喜欢的,支持得不支持的,都会找到思考自己思考别人的空间;既然是禁忌题材,就肯定不会是简简单单,也不是简单的道德伦理可以说得清楚明白的,所以,最不好的就是导演跳进来强烈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你会觉得导演的视角有失公允,也缺乏应有的深度。最近,北美地区正在上映《色戒》,一直没想去看的,未名空间BBS上讨论太激烈,褒李安,贬爱玲。赞小说,议影片。看后,也想加入mitbbs.cn的电影版的讨论,和大家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探讨,

Eastwood的四部电影,是个很好的例子。“百万宝贝”谈到了安乐死,但是作者没有跳进来告诉你他认为安乐死是对还是错,但是你可以看到那种对立力量的挣扎,让她那样一个斗志昂扬的生命这样毫无尊严的活下去是残忍的,但是那个教练对她安乐死之后,他也活在痛苦和挣扎之中。“神秘的河”谈到了儿童性侵犯对人一生的影响,本来会一辈子都是好朋友的波士顿三个少年,因为一个小孩被绑架性侵犯,三个人的命运都彻底的改变,几十年后他们因为其中一个朋友女儿的死又牵涉到一起,剧情充满了各种各样复杂的冲撞,但是都留下了一个合理的空间,正负好坏的对立力量恰如其分,没有作者的评价,作者也评价不了,谁也评价不了,然后,看完电影,你会觉得沉重,但不会觉得恶心,会觉得是一部好的禁忌题材的电影。

相反,Eastwood的另外两部电影,我就不喜欢,作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进来,你会觉得他在扭曲的诠释人物和情节,你会觉得不舒服。很多人都想拍不一样的二战电影,不是那种脸谱化的正义的盟军邪恶的同盟国,Eastwood的两部电影,“琉璜岛家书”,“父辈的旗帜”,和Tom Hanks的“兄弟连”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士兵为国家而战,但是只为兄弟而死。但是“兄弟连”里面,你可以看到美军不光彩的一面,枪杀战俘,厌恶恐惧战斗,怀疑战争的价值,哄抢财务,你也会看到德军充满人性的一面,看到他们即使投降也充满军人荣誉的一面,但是他没有脸谱化的刻画美军和德军,它也有大量的描写美军为了解放欧洲殊死战斗,德军在在集中营种族屠杀,最后看完电影,你会感到,那些人物是那样的

真实,战斗是丑恶的,但是不论美军德军,普通士兵是被迫的美好的。但是“琉璜岛家书”,“父辈的旗帜”里面的刻画,就太有作者的主观臆断:里面的美军和美国政府都是那样的萎缩虚伪,日军却一下成了充满人性光辉的爱好和平的不得不为国家战斗的北坡的战士。过了那个度,不是写禁忌题材的方法。

所以,我要说些在未名空间BBS上那些自以为很喜欢《色戒》的XDJM们不爱听的话了。我讨厌李安的电影,色戒,它也是过了那个度。“宝万宝贝”里面,支持安乐死,反对安乐死,双方的力量都是旗鼓相当。“色戒”里面,一边是五千万军民的死伤,亡国灭种的民族危险,一边是投降小日本充当汪精卫汉奸政权的日本汉奸;一边是这么多的同事同学,一起在做这么危险一件事情,一边仅仅是和汉奸几次做爱,就不仅可以把自己命也不要,还要把同学同事的命都要搭上。Come on, 大家都是成年人,不要侮辱我的智商。同样是描写二战女间谍的感情,荷兰电影“黑色笔记本”就好了非常的多,那个犹太女间谍也爱上了德军的司令官,但是看完那个电影,你完全不会有这个感觉。

更何况,那是真实的历史。这个故事这个小说的作者都是真实的历史。这个真实的故事是国民党特工郑如萍冒着危险进入76号刺杀汪精卫政府特务头子丁默村,计划失败后,明知道自己回去就是死路一条,郑如萍还是拿枪回去一个人刺杀丁默村,最后被杀害。这个真实的小说的作者是张爱玲,一个奇女子-----在中国这样一个儒家社会,和平年代出卖国家甘当汉奸已经是没有廉耻,在那样一个亡国灭种的危险时代,汉奸,还是日本汉奸,更应该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张爱玲这个奇女子不仅嫁给了一个日本汉奸,还被那个日本汉奸抛弃,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吧。然后,这个真实的郑如萍故事被这个真实的张爱玲写成小说,却变成了女特工因为成了日本汉奸的胯下之物,不仅自己身死,还连累所有人赔了性命。

不敢想象张爱玲是什么心态在写这样一个故事,如果说她在写女人的心理,为什么郑如萍没有沉迷于汉奸,只有她沉迷于汉奸呢?如果她在写人性,人性是什么?为国家而死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被别人操纵的棋子,为汉奸而死就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很多作品,我们没有看到爱情,我们只看到了欲望;我们没有看到快乐,我们只看到了快感。也许有的导演就认为,欲望就是爱情,快感就是快乐吧。从李安的电影一开始,就开始大力宣传的性爱镜头,我都不怀疑我会看到什么。

不管李安的功底多么的高,基于这样一个故事的电影,也只能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再完美的苍蝇还是苍蝇,有缺憾的斗士还是斗士。希望在未名空间的兄弟们自勉,不爱听我的想法,尽管拍砖。
 
我想李安拍电影的目的达到了.

不然的话,大家哪来的那么多疑问?

好电影,没看的赶紧去看啊!!
 
你还别说,你去似水流年那个版看看,那里的人一个个都看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的,就差打着"张爱玲我爱你"的横幅了.
老家伙们在yy:D
 
你们女人中就是有糊涂的. 不过, 张爱玲是不糊涂的, 邓苹如当然更不糊涂.

爱情是什么? 其实,还是张爱玲, 龙应台,李安等回答的比较直接:爱情就是生殖器. 当然,"太真实,会让人害怕". 不过,也确实如此.

你提到的"女间谍与纳粹相爱的故事", 与"色戒"完全不同.不同就不同在一个没有跨过做人的底线,而另一个跨过了. 所以,一个能为人类普遍接受,而另一个,却争议很大.

下面这个影评也是一个留学生写的,不过,是美国的留学生. 但我想,你们的年龄应该是相近的. 但你们的观感却如此不同.

================================

《色·戒》:再完美的苍蝇还是苍蝇


作者:xixihaha2008 文章来源:未名空间 更新时间:2007-11-7

自己喜欢看阳光简单的电影,看得禁忌题材的不是很多。自己觉得一个好的禁忌题材的电影,一个关键就是恰如其分的去表达那种力量和正反的冲撞,这样,喜欢得不喜欢的,支持得不支持的,都会找到思考自己思考别人的空间;既然是禁忌题材,就肯定不会是简简单单,也不是简单的道德伦理可以说得清楚明白的,所以,最不好的就是导演跳进来强烈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你会觉得导演的视角有失公允,也缺乏应有的深度。最近,北美地区正在上映《色戒》,一直没想去看的,未名空间BBS上讨论太激烈,褒李安,贬爱玲。赞小说,议影片。看后,也想加入mitbbs.cn的电影版的讨论,和大家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探讨,

Eastwood的四部电影,是个很好的例子。“百万宝贝”谈到了安乐死,但是作者没有跳进来告诉你他认为安乐死是对还是错,但是你可以看到那种对立力量的挣扎,让她那样一个斗志昂扬的生命这样毫无尊严的活下去是残忍的,但是那个教练对她安乐死之后,他也活在痛苦和挣扎之中。“神秘的河”谈到了儿童性侵犯对人一生的影响,本来会一辈子都是好朋友的波士顿三个少年,因为一个小孩被绑架性侵犯,三个人的命运都彻底的改变,几十年后他们因为其中一个朋友女儿的死又牵涉到一起,剧情充满了各种各样复杂的冲撞,但是都留下了一个合理的空间,正负好坏的对立力量恰如其分,没有作者的评价,作者也评价不了,谁也评价不了,然后,看完电影,你会觉得沉重,但不会觉得恶心,会觉得是一部好的禁忌题材的电影。

相反,Eastwood的另外两部电影,我就不喜欢,作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进来,你会觉得他在扭曲的诠释人物和情节,你会觉得不舒服。很多人都想拍不一样的二战电影,不是那种脸谱化的正义的盟军邪恶的同盟国,Eastwood的两部电影,“琉璜岛家书”,“父辈的旗帜”,和Tom Hanks的“兄弟连”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士兵为国家而战,但是只为兄弟而死。但是“兄弟连”里面,你可以看到美军不光彩的一面,枪杀战俘,厌恶恐惧战斗,怀疑战争的价值,哄抢财务,你也会看到德军充满人性的一面,看到他们即使投降也充满军人荣誉的一面,但是他没有脸谱化的刻画美军和德军,它也有大量的描写美军为了解放欧洲殊死战斗,德军在在集中营种族屠杀,最后看完电影,你会感到,那些人物是那样的

真实,战斗是丑恶的,但是不论美军德军,普通士兵是被迫的美好的。但是“琉璜岛家书”,“父辈的旗帜”里面的刻画,就太有作者的主观臆断:里面的美军和美国政府都是那样的萎缩虚伪,日军却一下成了充满人性光辉的爱好和平的不得不为国家战斗的北坡的战士。过了那个度,不是写禁忌题材的方法。

所以,我要说些在未名空间BBS上那些自以为很喜欢《色戒》的XDJM们不爱听的话了。我讨厌李安的电影,色戒,它也是过了那个度。“宝万宝贝”里面,支持安乐死,反对安乐死,双方的力量都是旗鼓相当。“色戒”里面,一边是五千万军民的死伤,亡国灭种的民族危险,一边是投降小日本充当汪精卫汉奸政权的日本汉奸;一边是这么多的同事同学,一起在做这么危险一件事情,一边仅仅是和汉奸几次做爱,就不仅可以把自己命也不要,还要把同学同事的命都要搭上。Come on, 大家都是成年人,不要侮辱我的智商。同样是描写二战女间谍的感情,荷兰电影“黑色笔记本”就好了非常的多,那个犹太女间谍也爱上了德军的司令官,但是看完那个电影,你完全不会有这个感觉。

更何况,那是真实的历史。这个故事这个小说的作者都是真实的历史。这个真实的故事是国民党特工郑如萍冒着危险进入76号刺杀汪精卫政府特务头子丁默村,计划失败后,明知道自己回去就是死路一条,郑如萍还是拿枪回去一个人刺杀丁默村,最后被杀害。这个真实的小说的作者是张爱玲,一个奇女子-----在中国这样一个儒家社会,和平年代出卖国家甘当汉奸已经是没有廉耻,在那样一个亡国灭种的危险时代,汉奸,还是日本汉奸,更应该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张爱玲这个奇女子不仅嫁给了一个日本汉奸,还被那个日本汉奸抛弃,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吧。然后,这个真实的郑如萍故事被这个真实的张爱玲写成小说,却变成了女特工因为成了日本汉奸的胯下之物,不仅自己身死,还连累所有人赔了性命。

不敢想象张爱玲是什么心态在写这样一个故事,如果说她在写女人的心理,为什么郑如萍没有沉迷于汉奸,只有她沉迷于汉奸呢?如果她在写人性,人性是什么?为国家而死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被别人操纵的棋子,为汉奸而死就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很多作品,我们没有看到爱情,我们只看到了欲望;我们没有看到快乐,我们只看到了快感。也许有的导演就认为,欲望就是爱情,快感就是快乐吧。从李安的电影一开始,就开始大力宣传的性爱镜头,我都不怀疑我会看到什么。

不管李安的功底多么的高,基于这样一个故事的电影,也只能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再完美的苍蝇还是苍蝇,有缺憾的斗士还是斗士。希望在未名空间的兄弟们自勉,不爱听我的想法,尽管拍砖。

看出来了,你美国那边还有个代言人.:)
 
说什么我们都不能否认《色戒》的成功
不论是从票房来看(内地超过一个亿,在票房惨淡的今天,这就是天文数字)
从艺术性来看(金狮已经说明一切了,我想那些评委的品味应该比我们高多了吧)
 
说什么我们都不能否认《色戒》的成功
不论是从票房来看(内地超过一个亿,在票房惨淡的今天,这就是天文数字)
从艺术性来看(金狮已经说明一切了,我想那些评委的品味应该比我们高多了吧)
支持.

其实很多问题很简单,有些人就喜欢把它复杂化,套上各种各样时髦的不时髦的,深奥的不深奥的头衔,加上各种分析各种感想各种领悟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累不累啊.
 
还是没有看明白...
和朋友研究了好久
是因为性产生爱呢还是因为被金钱收买呢

挺乱的

想起了一个小故事,忘记是在哪里看的了。
一个事业有成,腰缠万贯的男人在台上说,我出1万块钱,谁把你的女朋友让给我。结果台下的人都笑了。为了一万块钱就出让女朋友,也太低下了。后来有钱男人一直往上加码,加码,再加码。终于,到了一个很高的数字时,有些男人动摇了,眼神开始闪烁了。于是,有钱男人再往上加,有一个女人跳了出来,说,我愿意跟你走,因为你愿意出如此高的价把我从现任男友身边带走。。。。。
大概意思就是这样的吧。
怎么说呢。。。。当一个女人不确定一个男人对她的爱的时候,也许金钱就变成了很重要的衡量标准。。
色戒书中已开始就说当时买个钻戒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就算有钱都不一定买的到。。所以,当王看到易愿意花大价钱给她买的时候,就觉得易对她是真的有感情了
小小见解,不要见笑。。。
 
你们女人中就是有糊涂的. 不过, 张爱玲是不糊涂的, 邓苹如当然更不糊涂.

爱情是什么? 其实,还是张爱玲, 龙应台,李安等回答的比较直接:爱情就是生殖器. 当然,"太真实,会让人害怕". 不过,也确实如此.

你提到的"女间谍与纳粹相爱的故事", 与"色戒"完全不同.不同就不同在一个没有跨过做人的底线,而另一个跨过了. 所以,一个能为人类普遍接受,而另一个,却争议很大.

下面这个影评也是一个留学生写的,不过,是美国的留学生. 但我想,你们的年龄应该是相近的. 但你们的观感却如此不同.

================================

张爱玲当然胡涂
不能因为她是个好作家就以为她脱尘出世,你看看她自己的爱情
再者,关于爱情,张爱玲也从未说过“爱情就是生殖器”啊?我不知道你从哪里得知的这个消息
“她就不信名学者说得出那样下作的话。她也不相信那话。除非是说老了倒贴的风尘女人,或是风流寡妇。像她自己,不是本来讨厌梁闰生,只有更讨厌他”

生殖器云云,这大概是男人的想法。出说那番话的,也是个男人(茶壶茶杯理论等等)。正如另一张贴里有人大张旗鼓地鼓吹一夫多妻制一样,胡涂的男人比女人少不了多少。要说真不胡涂的那是波夫娃。

我的意思很明白,别给一部文学作品强加那么多的政治意义,教育意义。张爱玲她有时候只是剖开了某个男人或是女人的心碎碎念罢了。你指望要上升到什么高度?《色,戒》又不是《毛选》。不要总是把文艺拿来政治批判当乐趣

至于那位留学生有不同的观点,这是好事情啊!为什么大家要有同一种声音?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有的现象。百家争鸣永远是比一言堂来得好。当然了,也许你们这辈人中有一些人不习惯。

我想说的是,谁都可以说自己的想法。你觉得是,为什么。你觉得不是,为什么。摆自己的事实,讲自己的道理。论坛本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我所有写下的话都是我脑中的想法,我不明白为什么你总是整段地照抄别人的理论来和我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只是被别人的想法和媒体左右的话,恕我不浪费时间了。
 
夏雨天:解构中国意识的接力赛跑——张爱玲、李安、龙应台……


作者:夏雨天 更新时间:2007-11-20

张爱玲女士的小说色戒,一般被认为是影射抗战期间郑苹如刺杀汪伪特工组织76号首脑丁默村的往事(虽然作者否认)。小说中的王佳芝(郑苹如)是个涉世不深的女学生,受爱国热情感染,欲色诱汉奸老易(丁默村)而刺杀之,却因老易在首饰店里给她买钻戒而以为老易对自己动了真情,关键时刻一念之差放走老易。老易感于王的爱情,却因要让王“活着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鬼”而将她和她的同伙都一一捕杀。张爱玲由此感慨,女人再有理想,也还是以男人对自己的付出为一生最大的牵挂,民族国家的大义,原来都顶不上男人给的钻戒,甚至是“到女人的心必须穿过她的阴道“。一切严肃的价值判断,在男人给女人的钻戒和性快乐前,都象阳光下的水雾一样消散,而以抗战为核心的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也就这样轻松地被解构了。

当年小说一出,引起许多评论者的愤怒,认为作者对汉奸没有谴责,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是个无是非的糊涂人。郑的遗属尤为不满,认为所谓郑放走丁完全是张的信口雌黄。笔者当年是倾向于相信张爱玲的,因为张的前夫胡兰成是丁默村在76号的同僚,或者张有什么内幕信息也未可知。但现在综合各方对郑丁事件的描述,看来情况全不如此,张对郑丁事件的描述完全不靠谱---

小说中女主角生死关头放走男主角,根源是男人带女人逛街,给女人买了一粒钻戒,以至女人被打动,情不能禁。实际生活中的丁没有那么大方,郑谋刺丁的发生地点也没有那么豪华,不过是一个皮衣店,而且直到枪声响起丁还没有真的买下皮衣。生活中的郑苹如抗战前就是著名的美女,追求者如云(其中包括当时日本首相的儿子),而且郑的家世相当显赫,其父担任过南京政府的高级法官和大学教授,日方曾邀其出任伪职被其拒绝。一个有门第有学历的著名美女,又是担任重要任务的特工,会因为一个半老头子汉奸给她买件衣服就意乱情迷甚至忘了生死?实际上郑谋刺丁的事件,事前就因为郑的上司被76号俘获而走漏风声(但是郑不知道),因此进行不顺利也是自然的。丁逃走后,郑又带了手枪去76号欲再次行刺而被捕,如果已经爱上丁,何必多此一举/?张爱玲的所谓内幕,大概是听胡兰成说的,胡的信息来源,自然是丁默村自己。丁杀了人又要吹嘘一下自己的魅力,叙述者的阴毒,令人胆寒。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张的色戒为什么离谱,关键是她完全不能理解美女的心理—张年轻时容貌一般又不会打扮,性格孤僻家庭又不和,几乎从来无人追求,所以有个胡兰成来追她也就不管人是汉奸也好,家里还有疯老婆孩子一堆也罢,她都很珍惜。她想象不来美女的心境。她的珍惜引起国人非议,大约总是她一个心病,所以总要为自己开脱一下,解构一下民族大义等等。按照她的设想,就是爱国特工也和她自己一样看见男人就情不自禁的,自以为最强的女人也不过如此,她又有什么错?张是个把男人当偶像来崇拜的女人,什么民族国家,什么善恶是非,对她都没有男人来得重要。

以性来解构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张爱玲大概是第一个,但不是最后一个。继承她衣钵的人很多,比如90年代的王小波,也是试图用性来颠覆中国人所有严肃判断的一位先锋。给他授予联合报文学奖的台湾评委说,“他写那么多的性,是为了反抗!”性可真是武器啊。

现在要再试一下这把宝剑锋芒的,轮到李安了。

大约是10年前吧,我和朋友一起去看“喜宴”,从电影院里出来,我非常气愤。我说,“女主角在美国穷困潦倒,一句英文不会只想留美国,和一群白垃圾混也没人肯给她身份,最后只能和男同性恋结婚来混身份。男主角表面富裕文雅,其实非常懦弱,怕父母,怕女人,甚至会被女人强奸……有这样糟蹋中国人,特别是大陆女人的吗?他真恶毒啊!”朋友说,你太敏感了,他大概无心的。现在,我是再不能相信他的无心了-----

美国一般主流院线能接纳的电影至多是R级,性场面就是几分钟一带而过;但李大导演不惜30分钟浓墨重彩,明明知道一上NC-17就是票房自杀,但不得以啊!不用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的性来冲击,怎么能颠覆---杀死中国人经过抗战而凝结成的民族意识?李安重用安女郎汤唯色艺一般,李安这样抬举她,大约就是看中了她的格瓦拉女一号背景,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操你个中国意识,操你个革命激情,只要一性就什么都解构了。

李安这一棒还没完,龙应台又接了过去。龙在“贪看湖上清风“中公然为丁默村鸣冤,称张爱玲的小说里之所以男主角没那么”坏“,是因为丁本人不那么坏的缘故。丁在抗战后期为国民政府作卧底,本来是个功臣,只可惜被蒋所厌恶以至被处死。如此奇谈怪论,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首先,张爱玲的小说里的老易是“没那么坏“吗?龙女士明明是读过小说色戒的,依照我的看法,小说里的汉奸甚至比丁默村本人还要坏,丁在郑几次三番试图致其于死地的情况下杀郑,还可以说是不得以,或者至少是公事公办;而小说里的汉奸杀死王佳芝,最深的原因是他认识到王已经爱上他,要王“活着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鬼”,“恨毒了我也还是我的人”,如果这不是坏,我质疑龙女士的价值观念和正常人是相反的!

其次,现实生活里的汉奸丁默村是“没有那么坏“吗?

丁作为特工,一贯毫无操守;经常出卖上司谋杀同事,兼以生性贪婪亏空公款,以至在蒋整顿特工机构时被放冷板凳,于是转投日本人。在76号任首脑期间,杀人无算,酷刑不断。和丁一起因汉奸罪入狱的金某也说,丁杀人太多,仇人如林,以至一旦入狱就逃不出生天。这样一个人,如果仅仅从人性的角度说,除了龙女士还有谁认为他可爱呢?龙为丁做翻案文章的根据是41年后丁开始和国民政府重新建立联系,为抗战作过一些有益的事情。然而,自称阅读了丁案审判案卷的龙女士应该不会不知道,当初国民政府审判丁的时候,允许丁为自己做了辩护,允许丁传唤了己方的证人,对于丁有利的证据公众当时就已经都听过了(这些是在76号中被丁杀死的人们所没有享受过的)。法庭的判决并没有否认丁为抗战作过有益的事情,但是认定“微功不能抵其罪恶之万一”。具体地举例说,龙女士指出的丁曾经和共产党作战因此保护了国民政府的利益,法庭上丁已经这样陈述过,而法官的说法是,丁所谓的和共产党作战发生于抗战期间而非国共内战期间,抗战期间国共是合作关系,丁和共产党作战在法理上无法称之为立功。对此关键事实的认定(和共产党作战发生于抗战期间而非国共内战期间),丁本人当庭承认。丁向国民政府自首情节,法庭认定没有经过正常的自首程序因而在法理上不能认可(按照当时的法律,通缉犯仅仅向某个政府官员表示自首是不算数的,必须经过相应的司法流程才能算自首可以从轻)。所以龙女士的翻案文章,实在都是几十年前就被当时的法庭所审阅过并否定了的。龙女士还要炒冷饭是为何?


也许,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意识形态。都是为了解构中国意识,甚至解构中国。用普遍而模糊的人性,用明月清风颠鸾倒凤,让中国人明白什么国家民族什么是非善恶甚至生死利害都是不存在的,只有性的刺激和湖上清风是真实的。

龙女士的文章,颠倒是非,逻辑混乱,缺乏正常人有的价值观念,要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她这种文章无异于自我爆炸。想想看要在她无比推崇的德国,否认大屠杀的存在可是要坐牢的反人类罪;就连张爱玲写小说,也在读者抨击之下不敢公开承认是写丁郑事件;而如此公然为二战的汉奸召魂,还真只有在龙女士声称“我不想与之有任何关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合理合情合法甚至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进行,甚至获得一部分人的喝彩。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张爱玲——李安——龙女士——

这接力赛到第几棒了? 革命尚未成功,中国这艘船还没沉,同志仍需努力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