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姚宁在大多数上海人眼时应该是一个异类:就好像是20年前风靡上海的那个电视科幻片中的男主人公,麦克哈里斯,大西洋底来的人。
20年前,当他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这个城还没有从酣睡中醒来,这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做着关于大洋彼岸一切的美好的梦;20年后,当这个城市的许多人正对POLO、宝马如疾如醉的时候,乡音未改的他却风一般的在马路上疾行,胯下是一辆98年产于美国Diamond AUIS的山地自行车。
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
1996年,姚宁和他的公司落户上海的同时,他在此地的自行车之旅也开始了。在上海这座城市,一个在公司正经八百上班的高层管理者难得骑一回自行车并不难,难的是把自行车作为上班下步的交通工具。
当时姚宁的公司在漕河泾,居住地则在浦东金桥除了出门时正下大雨,两点之间约28.5
公里的距离姚宁都用自行车轮子丈量。
全部的装备来自美国。红头盔,紫衣、黑裤,特制的鞋子和特制的脚踏――鞋后跟有楔子和踏脚契合,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不离不弃。车灯别看只有区区10瓦,晚上打开后前方50米的距离尽在掌握之中。车把上配一只非接触性的里程表,钢圈上粘一枚感应器,各种速率的参数悉数忠实记录。
姚宁解释说他这样武装到牙齿是有道理的。在美国,你打网球时的衣着越休闲越好,而自行车则相反,必须全副武装,看上去像是参加环法自行车大赛的选手。
在上海的车水马龙里穿行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况且,又是以如此骇人的速度。但是痴迷的姚宁似乎还嫌不够刺激。美国有一种叫Citylicker的轮胎,平胎,无花纹,换上自后行车速度每小时可提高3公里,但其中蕴含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摩擦小,抓地能力差。
疯狂的姚宁毅然换上了这种Citylicker,当他的坐骑从人们身边呼啸而过的时候,耳边响起了路人的一阵阵惊呼:喔唷,刮三伐,格人的脚踏车轮胎全磨平了还要踏。
姚宁的第一部自行车仅车身的价值就达500美金,但他很少擦。因为,“在美国,如果你骑簇新的自行车招摇过市,那你一定是只菜鸟。”
姚宁说,现在上海马路上的车越来越多,加上空气也不怎么样,这两年他骑车的日子逐渐减少,但每周100公里的里程是不能再少的。在美国,几乎没人真正用自行车代步,每次他只能把自行车放在轿车顶上,大老远开到人迹稀少地地方过一阵车瘾,而在中国,在上海,在他自己的家乡,他才真正享受到了自行车给他带来的快乐。
6年半被偷2部半
姚宁海龟6年,在上海被盗自行车总计两部半。
第一部是在徐家汇附近的中兴百货门口丢的,时间是1996年冬天。姚宁骑一辆白色的山地车去吃麦当劳,进门前忘了“国情”,随手把车子撂在门口就进去――按美国的习惯,车子不是没上锁,而是压根没配锁。
15分钟后,姚宁一肚子美国食品出来,发现美国的自行车不见了。姚宁用上海话骂了句娘,全副武装地打的回家。
几天后,姚宁花人民币1200元买回一辆合资的“阿米尼”。几个月后,他去淮海路陕西路上的一间小面馆吃面。不过20分钟,姚宁一肚子子中国食品出来,发现上上了锁的产地是中国的自行也不见了。他用英语骂了句娘,只好全副武装的打的走了。
连折两车,姚宁学乖了,除了上锁,停车时还得拜托看车的大爷大娘多关照。又从美国运来好车一部,过了四年太平日子。2000年一个冬天,姚宁去第二食口店楼上的肯德基用餐,车停在百盛侧门,付费1元。上楼开吃,为保险起见,他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右前方看去正是存车所在。
吃着吃着天黑了,姚宁突然发现似乎有一男一女正在埋头捣鼓他的车子。他狂奔下楼,隔街怒吼,两人闻风而逃。上前察看,好险,自行车的后刹车和变速器的螺丝已经全部被一个个耐心地卸掉,再晚一会儿也就“车将不车”了。
经受两次半的挫折,姚宁痛定思痛,毅然卸去所有车锁,实行彻底门到门的护车办法,人到哪儿,车到哪儿。如是,一劳永逸。
中山路上有一道坎
在上海飞车6年,遇了不少险。事后,姚宁一总结,发现都发生在中山路上。
1997年冬天,姚宁去看望父亲的路上,由虹桥路拐到中山西路,一辆的士突然靠边下客,他刹车不及,前轮猛然撞上了打开的车门,人凌空翻到中山路上,后边一部大卡车紧急刹车。当时姚宁车腕和膝盖伤得不轻,人一时失语。的士司机见此人装束古怪,光喘气不说话,还以为撞上了夜练的外国运动员。
1999年,中山西路。一辆进站的大巴士紧急右靠,姚宁的自行车眼看就要被挤到人行道上的护栏上,800多美金的自行车优势此时骤然体现,姚宁双手向下猛按车把,再向上疾提,21磅重的车像一只轻盈的羚羊,欢快地平行跃向人行道。
2001年,中山北路。姚宁正驾着平胎的山地车撒欢,不提防右侧人行道的一间铺子中突然横度里泼出一盆水。这回人车全部斜刺里飞出。幸而后边的边子都是有花纹的,还能及时刹住车。
虽然来自美国的自行山一般情况下怎么摔都不会变形,可是苦了姚宁的血肉之躯了。
车背上的思考
为什么喜欢在上海这样一个城市选择自行车作为代表的工具?这个问题是姚宁无法回避的。他说他是这么想的:
一是对自己意志力的考验。我有自己的汽车,每天醒来究竟是到停车场开四个轮子的,还是骑自行车上班,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那么长的距离,过程或许是痛苦的,但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因为只有骑车,才可以最多1小时又2分钟可以低达目的地。开车也许都不法掌握。工作中更不同,其中隐藏着太多的不可预知的困惑,有时让人很难把握。
二是省钱,方便。
三是健身,有利于心血管功能的改善。
四是上海的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如果有更多的人选择绿色的交通工具,善莫大焉。
20年前,当他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这个城还没有从酣睡中醒来,这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做着关于大洋彼岸一切的美好的梦;20年后,当这个城市的许多人正对POLO、宝马如疾如醉的时候,乡音未改的他却风一般的在马路上疾行,胯下是一辆98年产于美国Diamond AUIS的山地自行车。
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
1996年,姚宁和他的公司落户上海的同时,他在此地的自行车之旅也开始了。在上海这座城市,一个在公司正经八百上班的高层管理者难得骑一回自行车并不难,难的是把自行车作为上班下步的交通工具。
当时姚宁的公司在漕河泾,居住地则在浦东金桥除了出门时正下大雨,两点之间约28.5
公里的距离姚宁都用自行车轮子丈量。
全部的装备来自美国。红头盔,紫衣、黑裤,特制的鞋子和特制的脚踏――鞋后跟有楔子和踏脚契合,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不离不弃。车灯别看只有区区10瓦,晚上打开后前方50米的距离尽在掌握之中。车把上配一只非接触性的里程表,钢圈上粘一枚感应器,各种速率的参数悉数忠实记录。
姚宁解释说他这样武装到牙齿是有道理的。在美国,你打网球时的衣着越休闲越好,而自行车则相反,必须全副武装,看上去像是参加环法自行车大赛的选手。
在上海的车水马龙里穿行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况且,又是以如此骇人的速度。但是痴迷的姚宁似乎还嫌不够刺激。美国有一种叫Citylicker的轮胎,平胎,无花纹,换上自后行车速度每小时可提高3公里,但其中蕴含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摩擦小,抓地能力差。
疯狂的姚宁毅然换上了这种Citylicker,当他的坐骑从人们身边呼啸而过的时候,耳边响起了路人的一阵阵惊呼:喔唷,刮三伐,格人的脚踏车轮胎全磨平了还要踏。
姚宁的第一部自行车仅车身的价值就达500美金,但他很少擦。因为,“在美国,如果你骑簇新的自行车招摇过市,那你一定是只菜鸟。”
姚宁说,现在上海马路上的车越来越多,加上空气也不怎么样,这两年他骑车的日子逐渐减少,但每周100公里的里程是不能再少的。在美国,几乎没人真正用自行车代步,每次他只能把自行车放在轿车顶上,大老远开到人迹稀少地地方过一阵车瘾,而在中国,在上海,在他自己的家乡,他才真正享受到了自行车给他带来的快乐。
6年半被偷2部半
姚宁海龟6年,在上海被盗自行车总计两部半。
第一部是在徐家汇附近的中兴百货门口丢的,时间是1996年冬天。姚宁骑一辆白色的山地车去吃麦当劳,进门前忘了“国情”,随手把车子撂在门口就进去――按美国的习惯,车子不是没上锁,而是压根没配锁。
15分钟后,姚宁一肚子美国食品出来,发现美国的自行车不见了。姚宁用上海话骂了句娘,全副武装地打的回家。
几天后,姚宁花人民币1200元买回一辆合资的“阿米尼”。几个月后,他去淮海路陕西路上的一间小面馆吃面。不过20分钟,姚宁一肚子子中国食品出来,发现上上了锁的产地是中国的自行也不见了。他用英语骂了句娘,只好全副武装的打的走了。
连折两车,姚宁学乖了,除了上锁,停车时还得拜托看车的大爷大娘多关照。又从美国运来好车一部,过了四年太平日子。2000年一个冬天,姚宁去第二食口店楼上的肯德基用餐,车停在百盛侧门,付费1元。上楼开吃,为保险起见,他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右前方看去正是存车所在。
吃着吃着天黑了,姚宁突然发现似乎有一男一女正在埋头捣鼓他的车子。他狂奔下楼,隔街怒吼,两人闻风而逃。上前察看,好险,自行车的后刹车和变速器的螺丝已经全部被一个个耐心地卸掉,再晚一会儿也就“车将不车”了。
经受两次半的挫折,姚宁痛定思痛,毅然卸去所有车锁,实行彻底门到门的护车办法,人到哪儿,车到哪儿。如是,一劳永逸。
中山路上有一道坎
在上海飞车6年,遇了不少险。事后,姚宁一总结,发现都发生在中山路上。
1997年冬天,姚宁去看望父亲的路上,由虹桥路拐到中山西路,一辆的士突然靠边下客,他刹车不及,前轮猛然撞上了打开的车门,人凌空翻到中山路上,后边一部大卡车紧急刹车。当时姚宁车腕和膝盖伤得不轻,人一时失语。的士司机见此人装束古怪,光喘气不说话,还以为撞上了夜练的外国运动员。
1999年,中山西路。一辆进站的大巴士紧急右靠,姚宁的自行车眼看就要被挤到人行道上的护栏上,800多美金的自行车优势此时骤然体现,姚宁双手向下猛按车把,再向上疾提,21磅重的车像一只轻盈的羚羊,欢快地平行跃向人行道。
2001年,中山北路。姚宁正驾着平胎的山地车撒欢,不提防右侧人行道的一间铺子中突然横度里泼出一盆水。这回人车全部斜刺里飞出。幸而后边的边子都是有花纹的,还能及时刹住车。
虽然来自美国的自行山一般情况下怎么摔都不会变形,可是苦了姚宁的血肉之躯了。
车背上的思考
为什么喜欢在上海这样一个城市选择自行车作为代表的工具?这个问题是姚宁无法回避的。他说他是这么想的:
一是对自己意志力的考验。我有自己的汽车,每天醒来究竟是到停车场开四个轮子的,还是骑自行车上班,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那么长的距离,过程或许是痛苦的,但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因为只有骑车,才可以最多1小时又2分钟可以低达目的地。开车也许都不法掌握。工作中更不同,其中隐藏着太多的不可预知的困惑,有时让人很难把握。
二是省钱,方便。
三是健身,有利于心血管功能的改善。
四是上海的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如果有更多的人选择绿色的交通工具,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