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由 xiaomage 发布
为什么说找葛优是败笔呢? 我认为活着不是一部喜剧片, 里的笑到底是给后面的哭做铺垫的, 是让你笑了以后哭得更凶, 如美丽人生(la vita e' bella).
因为影片中福贵本来是个小人物, 而小葛已经是公认的丑星和笑星. 观众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 关注都集中到演员身上而非电影本身, 而且他的形象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有点想笑, 冲淡了太多的悲剧气氛. 尤其文革的几场戏, 给人的感觉是滑稽多于沉重,把一场政治浩劫图解成了闹剧. 觉得<<霸王别姬>>在这一点上比<<活着>>表现得更有深度. 当然,如COBRA所说, 葛优表演了他演过的最好的正剧角色. 但观众对演员风格的思维定式决定了整个片子给人的感受不如原作带给人的那种无助无望的感觉及心灵的震撼.
同样的例子是改编于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贫嘴张大民>>(电视剧)和<<没事儿偷着乐>>(电影), 前者是由观众不熟悉的北京人艺的粱冠华主演(新排话剧<<茶馆>>中饰王掌柜), 后者用的是著名笑星冯巩. 虽然电视剧也有许多弱点, 电影还特地用了天津话来表现小老百姓的市井人情, 但给人的感染力电视剧明显超过了电影.
至于巩丽, 你不提我还忘了她也在电影里, 可能她的戏不重, 表演也没什么出彩之出, 她是沾了张导的光, 只有<<秋菊打官司>>一片让我对她刮目相看.
最初由 whisper 发布
也许张导选葛优正是为了突出在大时代下一个小人物无可奈何的命运,和苦中做乐的心态,哪怕阿Q一样也要活着的那种顽强,令人有着啼笑皆非的感动。很适合改编后给人一点希望的这个版本,我觉得其效果并不太差,反而和美丽人生异曲同工。如果要完全采用原著,也许就不该用葛优来演了,因为原著的气氛过于悲观压抑,让人绝望。但我觉得剧本比原著更耐人寻味,因为实际的人生是没那么绝望的。人类的求生本能和生命力都很强。。
张艺谋绝对是唯美的,在他早期作品中更突出,粗犷浓重的色彩非常有视觉冲击力,最初由 小贱贱 发布
张喜爱浓重的色彩:菊豆里的染坊,大红灯笼里三姨太的闺房都给贱贱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特别偏爱红色。有人说跟张出生在文革有关。
苏童也是个唯美主义者。他的文章充满死亡的气息。贱贱总觉得他象宝玉一样,错生为男儿郎。
最初由 花心客 发布
张艺谋绝对是唯美的,在他早期作品中更突出,粗犷浓重的色彩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在后来的一些作品中开始变得内敛。他很少营造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江南之美。苏童的小说我翻看过,但没有完整读过一本,实在不喜欢。不喜欢他小说的内容,不喜欢他笔端透出的陈腐的气息。你说“他的文章充满死亡的气息”,真是太贴切了;不管他有多少才气,让人看到的更是一个敏感到了病态的男人。真不明白他小小年级怎么能贴切地描写那么遥远的年代,是不是因为我们对那个年代不够了解而特别容易上当?张爱玲的文字也及尽铺陈缠绵,也有些陈腐的气息在里面,但更多的还是给人以美感。苏童有类似的风格却走过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