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前总理他信:应该建立亚洲债券 (英国《金融时报》)

我本善良VII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08-05-01
消息
1,843
荣誉分数
41
声望点数
0
亚洲有机会将自己和世界经济从华尔街崩溃中解救出来。中国和日本,以及其它拥有大量盈余储备的亚洲国家,应该现在就采取行动,创建一种亚洲债券,以遏制美元疲软的影响。 我希望,我的美国朋友不要将此视为抛弃遇难船只的忘恩负义之举。相反,我的计划会让这艘轮船在修复之际能够继续航行。这是让过去百年来从美国受益的国家偿还债务的最佳方法。
由美国投资和交易创造出来的亚洲繁荣,已经给美国带来了不少问题。过去十年,东亚的经常账户盈余平均达到4000亿美元,而美国每年平均经常账户赤 字为8000亿美元。除了日本,亚洲国家积累盈余的主要途径是向美国提供廉价的商品和服务。考虑到美国维持消费开支的能力已严重削弱,这些国家再也不能依 赖这个唯一的主要市场。由于亚洲国家的多数盈余都配置为兑换能力最强的货币——美元,它们面临着与该货币发行国相同的亏损前景。多数亚洲国家的盈余都以美 元计价证券、票据和美国国债的方式持有。在美国经济试图重整旗鼓之际,我们有办法保护这些资产的价值吗?亚洲的储备可以转化为亚洲债券,在其价值不会受损 的情况下,用于促进亚洲的投资和贸易。
亚洲债券不会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零和游戏。它可以为全球的财富创造提供机会。30亿亚洲人希望他们的政府将辛苦挣得的盈余投资于实实在在的生产能力,而不是玩弄票据投资,比如艰深难懂的衍生品。
这种债券将以,比如说,“全球美元”(global dollars)计价。如果人们喜欢联想到闪光的金条——昔日的世界通用货币,也可以叫它“全球金条”(globars)。在美国的国家货币向符合其经济 需求的水平靠拢之时,国际基金组织(IMF)可以在维持这种全球或离岸美元的价值方面发挥协商或管理作用。
如果美国下届政府目光不够长远,不同意为外部美元另立标准,那会怎么样呢?亚洲政府在积累新的盈余之时,仍可以递增性方式发行这些债券。中国、日 本、韩国、新加坡和泰国可以同意按一定比例将其部分储备汇集在一起,配置于一篮子货币中,用于发行债券。这种债券的收益率将与美国国债相同或更高,因为这 些债券发行人的偿付能力强于美国政府。
投资者的难题在于判断亚洲的政治风险。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仍将面临塔利班的问题,但这些国家在发行和管理亚洲债券方面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日本地铁再 发生一次毒气爆炸也不会削弱其履行承诺的能力。风险是相对的。我宁愿押注于中国政府——美国财长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 18个月前预测,除非中国放开资本市场,否则可能会损失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潜能,但中国政府未予理睬。与其向上帝祈祷,美国能很快找到经济增长和金融机构监 管的可靠模式,押注于中国政府的做法也许更为明智。
对于那些熟悉债券市场的人来说,建立亚洲债券也许不像是一个革命性提案。事实的确如此。许多亚洲政府都在发行以本国货币计价的债券。它们的质量和表 现各不相同。逐个将市场加以比较,如果考虑到其波动性,这些亚洲债券的回报率不如美国国债。不过,将亚洲债券集合在一起,局面则更为乐观。部分原因在于历 史认知,即亚洲国家都是借入者,就像美国现在一样——评级机构更是让这种认知一直延续下来。如今,这些国家中有一部分已做好放贷准备。是时候由他们收获属 于他们的贷款酬金了。如果他们进行集体决策,其贷款价值就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亚洲国家的集合债券可以在东京、新加坡和香港交易。这种债券将有利于亚洲地区发展健康的资本市场,在美国努力渡过金融危机的时候,保持市场稳定。最 大的好处将是,亚洲的盈余将会重新应用于亚洲的生产性资产。[ 泰国前总理他信•西那瓦(Thaksin Shinawatra)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他信这家伙还是有一些见解的, 这个建议是很不错的
看看11月的中日韩峰会上能否有什么成果产生
 
长远来看中国关键是培育好自己的市场而不是玩太多理财游戏。反正这几年靠对土地商品市场的垄断哄抬地价已经把手中的土地储备用的差不多了,低价掠夺农民的土地倒卖却又因矛盾已经极其尖锐和激化而不能再继续下去,希望这次要开展的土地改革能真正把土地盘活一些(本人期望暂时不敢过高),让农民真正解放,多他几亿实实在在的消费人口,另外花大力气建立并监管好社会保障体系,让中产阶级手中的养命钱释放出来,能使到国内已经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不至于因为美国市场的失去而废掉。当然,目前可以大力支持美国的金融救亡,释放手中的美元压力,并尽量维持美国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等自己的市场建立起来了,收回这些钱恐怕还不够花呢。
 
长远来看中国关键是培育好自己的市场而不是玩太多理财游戏。反正这几年靠对土地商品市场的垄断哄抬地价已经把手中的土地储备用的差不多了,低价掠夺农民的土地倒卖却又因矛盾已经极其尖锐和激化而不能再继续下去,希望这次要开展的土地改革能真正把土地盘活一些(本人期望暂时不敢过高),让农民真正解放,多他几亿实实在在的消费人口,另外花大力气建立并监管好社会保障体系,让中产阶级手中的养命钱释放出来,能使到国内已经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不至于因为美国市场的失去而废掉。当然,目前可以大力支持美国的金融救亡,释放手中的美元压力,并尽量维持美国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等自己的市场建立起来了,收回这些钱恐怕还不够花呢。

楼上说得不错 :cool::cool:

听说这个周末中共的三中全会上, 胡温要土地改革, 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
在加拿大住了这么多年, 感觉北美围绕土地的消费市场和资金链大的惊人,对内需市场的建立和GDP的贡献也相当大:
新房修建, 房产买卖, 银行按揭放贷, 中介,装修, 维修, 地税, 草坪除虫, 泳池,家具等等等等。 除了吃饭,保险,开车,RRSP,剩下的钱全都是消费在围绕房子产生的开支上。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说土改要释放中国土地财富潜能和内需市场达几万亿,这里有没有学经济和搞地产的给大家分析分析?
 
谨慎乐观吧。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千百年来一直就有均田地的呼声,可是中国的土地改革谈何容易!多少次改朝换代都没能实现广大农民的理想,直到1948年。在解放区最先开始的土改,先是从地主富农手中豪夺土地分给贫下中农,再以合作化从农民手中巧取掉,58年公社化为标志实现了土地的公有。经过60年代的三自一包刘少奇惹祸上身,直到78年邓小平终于以土地承包制正式迈出了土地私有化的第一步,这正是当年毛泽东最担心的修正主义在中国的核心内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又三十年过去了,胡温要走的第二步将会如何?我只能等开完会看看通过的方案再说,真是不好说啊!因为这一步比三十年前的第一步趟的水更深,三十年来形成的既得利益阶层在土地这个最大最根本的所有制问题上纠缠得盘根错节,不摸着这块先富起来的石头就没有经济支柱,全靠这块石头又怕靠不住因为水能覆舟。因此我看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协调(我不敢奢望有太大的改革)以争取较好的公平环境,弄不好钱多了反而乱起来更甚
 
在我看来,如果改得好,即使每人一年增加一万的消费,所增加的规模也何止几万亿!问题是,如果财富还是都集中到那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手中,其余的人看到土改的成果与自己无关或者分享无望时,那个破坏的能量是非常惊人的!纵观世界,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预言分毫不差地实现着,中国正经历着血淋淋的原始积累阶段,毛泽东等想大步跨过去也好,邓小平等想悄悄换个名字也好,我们缺掉的课正在一堂不少地补着:农民因为圈地运动(尽管已经不是种草养羊)失去土地等生产资料成为无产者,作为廉价劳动力大批涌入城市,其中的一部分失败者开始以破坏机器财物等暴力手段发泄对前途无望的不满,有可能发展成给社会带来阵痛的破坏者!前苏联的故事也就是即使盛极一时也要回头补课的故事,缺了七十年的课也得补!只不过我们补得早了一点,补课的课堂秩序好一点,成绩提高得快一点而已,不至于像苏大哥连课室都倒掉了。至于加拿大,属于高年级同学,走了从英国殖民地时期起算已经走了一两百年,经过了那个血淋淋的阶段,不用补课了,他的发展历程是按部就班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也与正在抄近路追赶的中国是不可比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