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中国4万亿投资案显露“自信和精明”

我本善良VII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08-05-01
消息
1,843
荣誉分数
41
声望点数
0
倍可亲(backchina.com)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11日载文指出,救中国就是救世界。中国好了,世界就有指望。因此,中国“向内看”就是“向外看”和“向前看”,这才是爱国主义 和国际主义的结合。此次4万亿对内投资案,标志着中国已经告别一个为开放而开放的时代,而进入了一个自信而精明地开放的时代。

  文章摘录如下: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国最高决策层正式确立了“救中国就是救世界”的战略,显示出明确的政治方向感和独立设置议程的能力。中国总理温家宝11月5日主 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主要致力于改善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希望在此期间办成一些群众期盼、对国民经济 长远发展关系重大的大事。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

  10月27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改革开放30年国民经济迈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此次由美国扩散至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舆论围绕中国在此次危机中的角色问题的讨论,一直纠缠于中国要拿出多少外汇储备来“救美”、怎样“救美 ”,比如购买美国的国债,为美国政府提供充足的资金去拯救金融体系;或者索性直接用外汇储备来购买美国金融机构的股份和其他金融资产。中国似乎已经陷入左 支右绌、别无选择的困境,不“救美”而放任美国的金融市场崩溃,中国的外汇储备会有更大损失,如果“救美”,外汇储备又会大幅贬值。总而言之,似乎除了“ 救美”,中国就没有其他选择。

  可是,中国政府推出的4万亿对内投资的方案,显然意味着决策层并没有被这些议论的狭隘视野所局限,而认为投资国内是更为紧迫、更为重要、也更有效益的 事情。决策层试图化危机为转机,借助全球金融危机的时机扩大内需,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培育消费型经济发展方式。中国改革开放的很多成就,都是外部危机“倒 逼”出来的,这次通过扩大内需推动发展方式转型,是“倒逼”手法的再次使用。

  而从投资收益来看,相对于投资风险非常大的美国金融市场,中国自身的资产无疑更具投资价值。这从一些商业嗅觉敏锐的美国企业在华投资状况可以看出大 概,比如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7月,美国“强生”公司以23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中国的化妆品企业“大宝”;8月底,美国饮料业巨头“可口可乐”宣称要花 费24亿美元巨资收购中国最大的果汁饮料企业“汇源”;近期亦有美资对“双汇集团”兴趣浓厚,等等。

  因此有学者指出,尽管美国几乎已经20年一贯地成了资金的净流入国,但就是在最近这20年中,美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却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向其他国家,特别 是中国输出资金;中国人不能再“捧着金碗要饭吃”,认为“外国的月亮一定比中国圆”,自己有资金不投向本国有潜力的企业以获取更高的收益,却过于迷信美国 债券和股票的投资价值。

  对于九一一之后非常强调“爱国主义”的美国企业来说,在国家困难之时,应该向在1997年金融风暴期间的韩国民众学习,卖出更多持有的外国资产,包括 在外国的企业所有权和股权(近日在日本的美资已经开始卖出三洋等公司的优先股权),用所换得的资金回美国去购买国债和各种金融资产,担当起拯救自己国家的 责任。

  也许有人会批评这种看法会导致拒绝开放,其实未必。这一意见有启发的地方在于,中国对于投资的方向,对于“救美”的责任与义务必须有一种全面的观察和 常识。开放当然极为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判断投资价值和讨价还价的基本常识。推动美资回国救市的看法,和此前已在讨论的创设亚洲债券或者中国“熊 猫债券”的(中长期)设想一样,都强调了珍视和创造对内投资空间的极端重要性。

  从这个角度看,此次4万亿对内投资的决策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在实战中正在解决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心理问题,那就是在全球化体系中除而不 去的严重自卑感。中国投资国内市场是否具有更大的效应(包括超越经济层面的效应)?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拉动国内消费从沿海走向内地,从城市走向乡村, 使中国广大的劳动者更大程度上普遍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可以在更充分的意义上,把中国经济变为世界经济的引擎。

  救中国就是救世界。中国好了,世界就有指望。因此,中国“向内看”就是“向外看”和“向前看”,这才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结合。此次4万亿对内投资案,标志着中国已经告别一个为开放而开放的时代,而进入了一个自信而精明地开放的时代。
 
  人民网报道,《国务院常务会部署:扩大内需促进增长10项措施出台》,拟两年投资四万亿扩大内需。
     
这四万亿,究竟是投资还是分配?要扩大的,究竟是“消费的内需”还是“生产的内需”?如果这个投资是一种分配性、福利性投资,那么这的确是中国人民的福音;如果是市场意义上的投资,则恐怕只能又是中国人民的一场灾难!
  
  市场化的投资是要回报的,这四万亿由谁投资?谁得回报?这不是一个小基数,即使投资者每年只要求1%的回报,我们老百姓就必须想方设法每年扣出400亿的人民币,否则他们又要侮辱我们不诚信了!如果投资的是奢侈品,老百姓还可以不受益、不回报,可投资的全是公共类的基础建设,公路、卫生、教育、饮水、空气,路要走、病得治、孩子要上学、人得喘气,哪一样老百姓都躲不开!
  
  改革初期,政府投资发展生产,结果是产品积压;银行求人贷款,结果是无穷无尽的坏账。从那时候走过来的人,哪个没领过些顶工资的肥皂、毛巾啥的?哪个没为这些实物工资换不来钱发过愁?不是全国人民不讲卫生,不肯买那些质优价廉的好产品,而是从建国之后全国人民就一直在无私奉献,到哪里弄钱买?
  
  政府的投资、银行的贷款终于认识到无法从中国人手里赚到钱,只好对外开放,去赚外国人的钱。结果是自家孩子饿得嗷嗷叫,好东西全卖给外国人了。国家领导人,三十年了,您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在国内货币短缺的情况下,真的是“只有开放”吗?真的就应该把好东西都拿去卖给外国人、让自家孩子饿着吗?这货币短缺的状况并不是国内人民挥霍无度导致的,而仅仅是因为前期的货币发行问题!
  
  政策导致的民间货币稀缺,真的只能靠外国的钱弥补吗?我们自己的问题应该靠外资解决吗?如果把我们国家比做一个人,那么他“造血的骨髓”在干什么?想干什么?剜取身上的肉去换外国的血,值得吗?理智吗?
  
  也许有很多高深莫测的经济理论在指导我国的金融、经济,但是再复杂再深奥的理论,也无法违背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消费者手里没有钱,谁也别想赚钱!直到今天,消费环节也一直是中国经济跛掉的那条腿,我国国民生产也一直死死地揪着人家外国人的需求充当拐杖,自己没有了尊严,别人也瞧不起,这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人家吃得脑满肠肥还一个劲儿地骂咱们瘸子!是死皮赖脸依赖别人的无赖!
  
  如果这四万亿由银行贷出,只能给中国经济带来灾难!这根本就是一台四万亿马力的抽血机,多少血也不够它喝的!
  
  如果这四万亿由政府用税收投资,税收属于人民,你赚不赚钱?不赚钱,你对不起老百姓的血汗;赚钱,则是直接用老百姓的血汗去榨取老百姓的血汗。
  
  改革初期,不解决货币短缺问题就盲目投资的教训是深刻的,它引发的信用危机遗毒至今,请务必慎重对待这次巨额“投资”。
  
  要扩大内需,并不难,把该分配给人民的“二次分配”,结结实实地分给人民,他们自然会选择最需要的消费目标,自然会牵引最合理的生产方向、自然会振兴他们最支持的生产活动。前些日子,政府出钱“帮助”农民买电视,也没落下个好儿来,为什么?人民还没有痴呆到需要你帮着花钱的地步!
  
  但是,如果这个“投资”不是经营性投资,而是一种国家出钱去购买人民劳动、创造就业机会的投资,那么,国家不仅可以收获那些可以免费提供的公共产品,比如没有收费站的通畅公路、随便喘的清新空气、朝气蓬勃的学校,更可以收聚民心、收获自信。没有民众的支持,国家哪来的自信?
  
  这的确也可以称作投资,而且是回报丰厚的伟大投资,这样的“投资”其实是一种全赢的策略、高超的分配,政府岂止是收获了公共产品,更可得到渴求了三十年的“充足内需”。让无数劳动者通过劳动完全获得了那四万亿的消费能力,它可以让中国人第一次得到名正言顺的购买力,第一次能够用充满自信的消费给自己的国货以充足的支持。
  
  因此,政府在购买人民劳动的时候,千万别太扣了,本次“投资”的最大目的不是公共产品,而是那个渴求了三十年的“内需”,这也是一个借助政府干预纠正我国劳动力长期廉价的机会。
  
  对于劳动人民,消费能力、购买力只能依靠劳动获取,因此过于廉价的劳动力评价,不可能维持充分的购买力,也不可能得到充足的内需。
  
  最最关键的是:这四万亿购买人民劳动的钱出手,千万千万、千万别再往回赚了!人民已经付出劳动了,这些钱就真的是他们的了。务请国家领导人明确本次“投资”的福利性质!
 
"
  这四万亿,究竟是投资还是分配?要扩大的,究竟是“消费的内需”还是“生产的内需”?如果这个投资是一种分配性、福利性投资,那么这的确是中国人民的福音;如果是市场意义上的投资,则恐怕只能又是中国人民的一场灾难! "

这种理解和担忧是对宏观经济建设的无知!
 
数学:“扩大内需”这个词从严格的学术术语上讲也许不严格

扩大内需这个词是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由中国政府首先提出来的,或者说人类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这个词,是在中国。那么,如果这个词是科学的,定义严格的,则这个词的提出者也许有一系列的经济学理论,这种理论也许可以被人类社会广泛地接受,那么,这种理论有可能导致中国有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但是,本文对这个词提出质疑,认为“扩大内需”这个词从学术角度讲,定义也许不严格,也是希望有一个科普的宣传,或者有一个经济学的论文能够详细定义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样,也有助于学术上的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词是精确的科学的严格的呢?我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词应当是比较科学的,“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词也是严格的,“朝着四个现代化的方向前进”这个词的定义也是严格的,“加快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进度”这个词也是定义严格的。也就是说,国务院提出的十大举措,在我看来用上面这些词,或者就简单地说“加快建设”这个词,反而是严格的,因为我理解这些举措是“加快建设”。但是硬要把它们说成是“扩大内需”,也就是说,有这么一个物理量叫“内需”,要采取措施把它给“扩大”了,增加了,好象努力的目标就是这个,这似乎是不科学的。

因为,如果“内需”这个词是科学的话,那么,也许内需的扩大只是另外的一些行为的副产品?既然如此,它就不应当是目标。

比如说,当一个人改善伙食的时候,那么就说“改善伙食”好了。当然,改善伙食的一个后果就是大便量增加,但是就不应当把“改善伙食”说成是“增加大便”。这是因为,如果把增加大便作为一个目标,则食物也可以不通过肠胃,在人体的外部直接用化粪池制成大便的。

再比如说当一个人更加努力地劳动的时候,就说“加强劳动”好了,当然,加强劳动的一个后果就是流汗增加,但是,就不宜将“加强劳动”改为“增加出汗”。这也是因为,如果把增加出汗作为目标,那么直接进桑拿室蒸一蒸也会导致出汗增加的。

还是来说内需这个词,作为一个物理量,它应当是怎样定义的?怎样测量出来的?一个好的物理量,应当定义精确,有办法测量。比如说,一个社会原来的内需是五万亿,经过一番努力后,内需从五万亿增加到八万亿。那么,这个数字怎样测量出来?国家的统计局怎样将这个数据统计且公布?

甚至,这个定义如果再精确一些,也许和时间有关?那么,也许是2009年的内需被扩大成八万亿,而2010年内需就只有四万亿?或者说,内需一旦扩大,则年年如此?那么就有一个“平均每年内需”的定义,比如说,如果想要内需恒久地持续地增加,也许可以说“将平均每年内需五万亿,提高到平均每年内需八万亿”?如果是这样,就应当是一个持续的方案,而不是一家伙的投资了。

内需这个词可以认为是“内部需求”这个词的简称。因此就要定义什么是内部?因为,一般的经济学只讲究需求与供给,还没有提到过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是什么。

我想,内部这个词,也许和地球上存在着国家有关系,有了国家,就有了内,有了外。如果全人类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全人类只有一个政府,那么内需这个词就完全没有意义了。因为到了世界大同的时候就根本没有外需了嘛!

因此,我就理解成,内需这个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的需求吧。因此扩大内需这个词,就是内部的需求,通过一系列的办法,给增加了。

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产生了更多的对波音飞机的需求,那么后果当然是购买了更多的波音飞机。这也是因为波音飞机我们生产不了。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产生了更多的对英特尔计算机芯片的需求,这也是因为我们生产不了计算机芯片。因此,当中国决定扩大内需的时候,外国的许多财团都对此表示欢迎,因为这是它们生意扩大的机会,或者也可以理解成中国在抢救全世界的金融危机,是大国负责任的表现。(也就是“五分”搂主转贴的文章中的“救中国就是救世界”;当然,也就受到外国财团和组织的称赞:IMF赞中国刺激内需方案利全球)

或者,如果某个高官突然想建立一个劳民伤财的巨大的形象工程,因此也是一个巨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内部需求产生了,这不也是扩大内需么?

当然有专家听到我这么说,会说“不不不,我们所讲的扩大内需不是这个意思,其实是一些外向型的企业,对外的订单因为金融危机而减少,这样政府产生一些需求,可以给这些企业订单,导致这些企业不倒闭。”

那么就得说清楚了。因此看来,即使一个国家的内需,也有内部对内之需,和内部对外之需这两部分。当然,还要搞清楚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汇的需要,算不算一种内需?对外部黄金的需要呢?对外部石油的需要呢?

我的这个帖子其实是看了昨天demmos网友写的帖子,认为想要扩大内需只需要将钱直接发给老百姓就行了,从那个贴子我才想到“扩大内需”这个词也许是不科学的,或者说“扩大内需”不应当作为一种控制目标。正如我前面举的例子不应当把增加劳动称为“扩大流汗”,那么demmos网友就会提出那就无须增加劳动,直接进桑拿室,没有那么辛苦也能够增加流汗。因为,当然是你直接给全国人民发钱就一定可以扩大内需的,但是,这究竟是不是目标?如果不是,那就可以认为,“扩大内需”这个词不科学,不合理,应当改一改。哪怕改成“扩大投资”也更为科学一些。也就是说,扩大投资的后果当然会导致内需的增加,但是内需的增加却并不是控制目标,只不过是一个副产品,一个行为的某个后果而已。

在这里我想,也许应当警惕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进行不正当不公平的学术竞争。就是说,他的观点,如果直接发表成论文,也许是狗屁不通的,是在学术争论中要败下来的,他根本就没有机会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但是他搞了“依赖权力的学术竞争”,就是说,他并不是将学术观点和同行们进行公平的竞争,而是直接想办法联络上国家政府的高官,想办法把外行的高官给忽悠了,然后由政府代他直接提出他的学术观点,那么政府当然是不能够违反的,因此当然只好一切媒体,一切学者,就一起大拍马屁,众口一致地认为某个学术观点正确正确再正确,好啊好啊好啊。这种“权力学术”将严重阻碍中国的社会科学的进步。
 
给五毛泼点冷水清醒一下:四万亿是伟哥更是鸦片

四万亿的刺激,外国媒体和机构的交口称赞,让搂主一类的五毛们有了一次难得的高潮快感,但目前政府的做法却相当的幼稚兼且不负责任,分明有一种过得了一时算一时的味道,不管以后的岁月子孙后代会面临什么样的灾难后果。四万亿,说多也不算很多,但说少却绝对不算少,摊到人头是3000大洋现钞了,如果分到每个百姓手里,很多人一年到头还没三千块的收入,对于这些可怜人而言,他们不是不愿意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是他们实在没有这个能力去为国家献出自己的爱心——挣扎着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可是手上始终就是没有一张完整的百元大钞出现,你让他们怎么去扩大内需?而那些有能耐扩大内需的人,手里拥有的钞票根本就花不完!中国80%的存款在不到20%的有钱人有权人手里,他们确实也一直在为国家做出扩大内需的努力——大屏幕彩电、高档酒家、高档会所、高档汽车、高档桑拿。。。。。。所有这些全有赖于他们毫不吝啬的支持才能在每个城市欣欣向荣,否则,他们怎么存活?
  
现在,又有个四万亿的大红包出来,估计那些有钱人有权人又将更添加了一件厚厚的过冬貂皮大衣了——即使从中抽水10%,呵呵,也是4000亿啊,可是,那么一些人即使一天吃三十餐饭,一天穿五十次衣服,又能给整个中国带动多少内需消费呢?至于靠这些工程为生的农民工,他们纵使从中也分得个4000亿,那又如何?能够给社会带来的消费拉动,也就不外如是了,其它的资金,就变成了钢筋水泥或者其它冷冰冰的死东西躺在中国近千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某个角落里默默地注视着这个陷入水深火热的国家——它的许多子民因为口袋里缺少一张花花绿绿的纸而挨冻受饿,另一方面,那些生产形形色色商品的厂家,却因为产品换不来一张花花绿绿的纸而坐困愁城,他们当然不愿意免费送给另一方急需这些商品的穷苦之人,两个本来处于同一阵营的弱势群体就这样被一张叫做人民币的纸挑唆成了对立敌人。这样一种哲学伦理中绝对荒谬的事件却真的成了社会上绝对的常理:大家看看这段时间发生的某些令人痛心的群体事件吧,他们哪一件的起因不是因为那个叫“人民币”的东西?
  
经济问题之后就是政治问题,这是一个大家皆知的道理,但是我们在现实中总看到有悖浅显真理的逆行:出租车公司为了牟取最大利益,不惜看到司机罢工,交警为了创收,不惜酿造惊天惨案,公安为了发财,不惜冒出卖国民隐私的骂名,所有这些行为,他们全然没有考虑哪怕一点点的风险,如果有,就绝不会出现无法收拾的恶劣后果。现在,政府提出四万亿的计划,是否该考虑一下这样的后果呢?是的,如果四万亿实施下去,肯定有一部分利益单位因此而稳稳渡过经济危机,但是,这样的恶果也将显而易见:许多中小企业、许多不被纳入建设目标的行业将遭遇洪荒加冰河的双重打击——这些行业的死亡会带来更多的失业和坏账。也许四万亿会催生出一群和珅式的贪官,也可能还造出几个支撑中国脸面的胡雪岩和乔致庸式“民族企业家”,他们从这里赚到足够多的银子,然后再到美国或者加拿大去帮人家“扩大内需”,隔着遥远的太平洋满含热泪地深沉呼喊:多灾多难的祖国啊,你的儿女时刻不曾忘记你!
  
在经济衰退之际,最忌讳的就是投资扩张,这是所有懂得经济的人都该遵守的原则——注重民生,让老百姓有能力渡过寒冬才是正道,而不是竭泽而渔,让老百姓雪上加霜。只要民能生存,国家就还有再次崛起的根基,如果把老百姓往死里踩,不给他们活路,现在大家已经看见一些苗头了,不用我多说。公路、铁路、基建这些,在经济繁荣时期资金充裕之时投资,那是没问题,即使养肥几只蛀虫,也不会毁了国家基业,但在萧条之际,你开好公路没货可运,你建好房子没人入住,而一边却饿殍满地,这样的情景,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满清只到国灭,他们都没有增加税负,但是为什么还是阻挡不了人民的抛弃?就因为他们把不该花的钱花在了不该做的事情上,而忽视民众的诉求,忽视了民生的需要,让老百姓忍无可忍。
  

是该到了改善民生的时候了,把钱多花在百姓能够得到实惠的项目上,少投大型项目,多投能够让百姓得到好处的项目,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则经济寒冬依然还有暖意透出,如果只顾自己快感而施虐,则前车的覆辙殷鉴可期。现在的中国经济就像房事过度导致不举的阳痿患者,最有效的方法是休养生息而不是大张旗鼓的要它马上重整雄风,如果你现在为了让他勃起拼命的喂药给他吃,不管这个男人多强壮,也不管你喂他吃的是伟哥还是鸦片,都将带来严重的后果:鸦片会让他上瘾,伟哥虽然副作用小,但一样会让他身体衰竭,长此以往就很可能导致精尽人亡。
 
没有人在乎你们这些轮运毒之类的自卑小人。

什么乱七八糟“伟哥-鸦片”之类的世界观,你也就是发发牢骚,没用的....
 
这些钱用来修铁路,公路,水库之类。
增加些鸡的屁和钢筋水泥的消费.

20年前胡要帮提出高消费被否定,以后在没人体过.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