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阿烦乱弹(八)纸枷锁下的粉墨人生

刚回来2天,国内的变化太大了,很多人和事都令我瞠目,看不懂的,听不懂的,家人笑我傻,我也就傻的快乐。因为是新年,没有到处乱跑,附近玩了,吃了,居然味觉也陌生了那些美食,痛苦啊!
会找地儿租到这个电影,但是我喜欢收集好的电影,非常精彩的影评。

看来是有些年头没回去了吧。如果身在温哥华的你还觉得对国内的美食感到陌生的话,那我们这些在渥村的人只能说是在受虐。区区一只小肥羊来了,都搞得满城风雨,门口排队的人比在机场接待奥巴马的人只多不少。:D
 
看来是有些年头没回去了吧。如果身在温哥华的你还觉得对国内的美食感到陌生的话,那我们这些在渥村的人只能说是在受虐。区区一只小肥羊来了,都搞得满城风雨,门口排队的人比在机场接待奥巴马的人只多不少。:D

国内五花八门的饭店实在太多了,满街招摇着,根本不知道该进哪家。所以回国吃东西,最好有个本地的能吃会玩儿的朋友带着你,才能吃到特色饭菜,特色未必昂贵,但真长见识,特解馋。阿烦,你回去一准儿吃胖,回来就把打排球改玩儿打门球了。:D:D(跳不起来了)
 
终于看完了期待多时的梅兰芳,影片制作美轮美奂,看得出来陈导是卯足了劲来拍这部电影的,这部片子众星云集,也早早地吸引了媒体和八卦的注意。 阿烦的影评很优美抒情,很专业。 俺没有阿烦的生花妙笔,只能简单概括一下我的感受,乱侃一轮。

影片的摄影堪称精美,陈导眼睛还是很善于捕捉美的瞬间,而且机位的选择也独具匠心,黄土地中的色彩层次,孩子王中的反复的长镜头,霸王别姬中的小院内外跳转,充分显示了他的学院派作风,梅兰芳一片的雪景和十三燕家中的镜子的处理都堪称大师级。服装就不用说了,京剧戏服的五彩斑斓和有意处理过的影片灰暗的主色调是极大的反差,显示了国剧在那些动荡岁月里的动人魅力,也是影片的所要表现的梅大师艺术的亮点。影片所展现的那个时代的京剧的鼎盛,戏迷的狂热,和各阶层人等的众生相,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

影片的“影眼”正如阿烦影评里提到的那副纸枷锁,它并非是主线上经常出现的主人公的常用之物,而是聪明地运用了影片开头副线上的一个听说的东西(可能都不是真事),一次次反复被提起,象征梅大师的一生坎坷,同时成为他为人处事的基本思想和行为依据,还表达了影片对于观众想要说明的现实意义。

情节前段不错,打擂台引人入胜,先败后胜虽在意料之中但好戏连台,不乏味。 海归邱如白从轻视京剧,到被梅兰芳的艺术魅力所迷而弃官不做,反成为他的后台军师,一步步也很出神入化。梅孟之恋影片没有追求真实,而是策划了让小冬顾全大局执意出走的分手结局,以情打动观众。但影片后面的有些情节就开始有点戏说过头了,比如梅兰芳被抓进日本宪兵司令部后坚贞不屈,无奈的日本人只能放人;比如日军军官中田隆一被梅的艺术和人格折服,最后选择自杀来违抗上司指令;比如邱如白雇梅迷暗杀孟晓冬,前后都非常突兀;这些情节既没有历史依据,又不合情理,因为没有很好的铺垫,实乃败笔,反而让影片的下半部显得有点混乱。另外,个人觉得陈导用了下小聪明,把影片结尾提前到了抗战胜利,梅大师重登舞台,概括万千止,而不是继续描绘解放后梅兰芳和很多旧时代过来的伶人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们的被重新修改的人生,他们的窘迫和精神失落(如章诒和的伶人往事中的那些令人伤心失落的片段),让梅兰芳传记电影成了《青少年梅兰芳》。实际上陈导也应该知道那些些都是非常难得的题材,但是陈导讨巧,怕政治错误,所以避而不拍。总的来说,整片明显虎头蛇尾,开始气势十足,高潮叠起,但从美国演出成功起以下有越往下看越平庸的感觉。

点评影片中的主要角色:

梅兰芳:毋庸置疑,陈导找黎明来演是很大的败笔,港台明星的表演很多是有极大的局限性的,对于现代都市剧小制作的成本,有限的戏场空间,单一的机位,反复的近景头表情特写,他们比较驾轻就熟,但大制作,大场面,历史性强的片子他们就比较吃亏,拍出来往往现代感太强。张国荣在霸王别姬中的成功得益于他的本色表演,于程蝶衣不同的是,梅兰芳虽然戏里是女人,生活中却是一位坚毅果敢的男子汉。当然因为是旦角,平时一定有点阴柔之气。陈导选择的依据可能是黎明的眼神既有温柔婉约也有坚强耿直之气,而且属于眉清目秀文弱书生型,和梅兰芳气质有相近之处。

但黎明的表演不客气地说可以是木纳, 眼神空洞,肢体动作僵硬拘谨。最明显的例子是和孟晓冬的爱情对手戏,眼神中根本就没有沉浸在爱河中那种光彩。戏曲艺人的眼神和一般人不一样,因为受过专门训练,应该可以说是眉目传情,顾盼生辉的。但黎明的眼神亮而无光,没有感召魅力。 很显然也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恶补京剧,比如与孟晓冬合作清唱梅龙镇时,身段和神态明显和章有差距,显示了底气的不足。 还有舞台上的戏听说都用了替身,可见一斑。

让人眼睛一亮的是饰演青少年梅兰芳的演员,声音眼神,身段长相,都十分贴近旦角艺人的形象。而且把梅的稚嫩低调谦虚诚恳之风,可又敢于创新敢于和老一辈叫板的那股子豪气和倔强劲表现出来了。古狗了下演职员表,他叫余少群,原来是学汉剧出生,后来又学了越剧,专业戏曲演员,难怪演的那么自然。

反正整部戏好像最弱的就是黎明了,可他偏偏演的又是影片的重中之重。不过,象这样一个角色也的确难演,首先是这是个戏里是女,戏外是男的角色转换很难,演成程蝶衣少了丈夫之气,演成英雄人物又少了艺人之风,旦角之美。其次梅兰芳传记中高大全的描写多,性格和弱点提得少,不利于演员对角色的性格塑造,但有一点,旧社会过来的艺人,从小就必须和三教九流打交道,虽然不用演成八面玲珑,但梅兰芳绝对不会象影片中的那样老是蔫蔫的,忧心忡忡,不善言谈,清傲。(快成四世同堂中的知识分子瑞宣的形象了)。

孟晓冬:章子怡至少是完成了导演对孟晓冬这个角色的要求。章子怡比较适合演性格开朗,但个性刚直,倔强,自尊心极强的女性,敢爱敢恨到会偏执,这似乎也是她本人的性格,所以才会对上次照片门的风风雨雨毫不在乎。她让我印象及其深刻的角色是2046中的风尘女子白玲,“我和你在一起的那晚开始, 我就再也没带过男人回来了, 你也别带别的女人回来,你能答应我吗?” 在说这段话时候表情中那种控制欲和极强的自尊心一览无遗,很传神。这次演梨园冬皇这个传奇女老生,章的京剧功底也明显很顺眼,可能是毕业于舞蹈学院,对身段,体态,姿势的把握比较到位,那种豪气也是她的本色,本色表演自然就比较得心应手。

邱如白:原型实际上是梅兰芳的幕后推手齐如山,孙红雷的大名以前一直在网络媒体上很热门,因为不太关注国内影视片,所以连他长的什么样都不知道,只知道他是当红的演技派硬派小生,长相比较一般但很受影迷的青睐。这次在梅兰芳一片中终于领教了他的演技,的确很不错的一位性格演员,把个懂戏却不懂人,为了喜爱的艺术可以不顾一切的海归邱如白演得极富感召力。但可惜的是,我看完影片以后,脑子里他的形象一直在盘旋,这自然说明他的表演绝对是影片亮点。但是不对,something is wrong, 这部片子讲得是梅兰芳啊? 我忽然意识到,孙的表演是不是过火了,很多场次不仅仅是抢了黎明的戏,也抢了其他演员(陈红,章子怡)的戏。当然导演要编造出一个才华横溢,性格偏执,控制欲极强的邱如白,而不是历史上那个梅党的中流砥柱,儒雅温和的戏剧理论家齐如山,所以,孙这样表演情有可原。 孙的表演太具阳刚的张力,当然也与黎明表演比较弱势对比强烈,从剧本的角度来说是戏份过重,抢了主角的戏,有点跑题的感觉。另外觉得孙演的邱如白刚出场那几场戏痞味重了点,儒雅书生意气少了点,毕竟是海归,不是牛逼的京城大少(大腕)。

福芝芳:陈太演得中规中矩,事实上福芝芳也不是梅的大婆而是老二,只不过后来原配病故,才晋升成正房, 在梅孟离婚后一直是以梅夫人的身份陪伴梅大师走完了人生旅程。所以从情节的角度看不会有出现有什么不利于梅夫人的正面形象的东西。另外俺一直认为陈红是比较端庄的美,小章是一种妖冶生动的漂亮,所以福芝芳和孟晓冬这个小三斗法,两个人物都比较贴合人物形象和地位。二女争风的那场戏,陈太还是演来很有心得的,陈导身边的美女多,诱惑也多,估计那种感觉一下子就上来了,小章对这类场面应该也不陌生,所以这段戏演得非常精彩。

十三燕:非常出彩,老演员王学圻把这个角色演神了,他的面孔并不陌生,以前一直演的是硬汉形象。这次的十三燕和梅畹华演对手戏,他和余少群一张一弛,一刚一绵,一傲一谦,相互呼应,相得益彰,让俺们观众看得都喘不过气来,到底是空政老演员了,一招一式,简直太老辣了。话剧演员演电影就是驾轻就熟,俺在以前的帖子中讲过原因( 挖个话剧的坑 )。另外还注意到他的戏台上也是不用替身,完全就是个京剧专业演员的水平,这种认真的态度,和艺术功力的积累,远非那些pop stars 可以比肩哪。


怎么还是不见京剧迷,资深评论家挺傻呢?
 
终于看完了期待多时的梅兰芳,影片制作美轮美奂,看得出来陈导是卯足了劲来拍这部电影的,这部片子众星云集,也早早地吸引了媒体和八卦的注意。 阿烦的影评很优美抒情,很专业。 俺没有阿烦的生花妙笔,只能简单概括一下我的感受,乱侃一轮。

影片的摄影堪称精美,陈导眼睛还是很善于捕捉美的瞬间,而且机位的选择也独具匠心,黄土地中的色彩层次,孩子王中的反复的长镜头,霸王别姬中的小院内外跳转,充分显示了他的学院派作风,梅兰芳一片的雪景和十三燕家中的镜子的处理都堪称大师级。服装就不用说了,京剧戏服的五彩斑斓和有意处理过的影片灰暗的主色调是极大的反差,显示了国剧在那些动荡岁月里的动人魅力,也是影片的所要表现的梅大师艺术的亮点。影片所展现的那个时代的京剧的鼎盛,戏迷的狂热,和各阶层人等的众生相,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

影片的“影眼”正如阿烦影评里提到的那副纸枷锁,它并非是主线上经常出现的主人公的常用之物,而是聪明地运用了影片开头副线上的一个听说的东西(可能都不是真事),一次次反复被提起,象征梅大师的一生坎坷,同时成为他为人处事的基本思想和行为依据,还表达了影片对于观众想要说明的现实意义。

情节前段不错,打擂台引人入胜,先败后胜虽在意料之中但好戏连台,不乏味。 海归邱如白从轻视京剧,到被梅兰芳的艺术魅力所迷而弃官不做,反成为他的后台军师,一步步也很出神入化。梅孟之恋影片没有追求真实,而是策划了让小冬顾全大局执意出走的分手结局,以情打动观众。但影片后面的有些情节就开始有点戏说过头了,比如梅兰芳被抓进日本宪兵司令部后坚贞不屈,无奈的日本人只能放人;比如日军军官中田隆一被梅的艺术和人格折服,最后选择自杀来违抗上司指令;比如邱如白雇梅迷暗杀孟晓冬,前后都非常突兀;这些情节既没有历史依据,又不合情理,因为没有很好的铺垫,实乃败笔,反而让影片的下半部显得有点混乱。另外,个人觉得陈导用了下小聪明,把影片结尾提前到了抗战胜利,梅大师重登舞台,概括万千止,而不是继续描绘解放后梅兰芳和很多旧时代过来的伶人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们的被重新修改的人生,他们的窘迫和精神失落(如章诒和的伶人往事中的那些令人伤心失落的片段),让梅兰芳传记电影成了《青少年梅兰芳》。实际上陈导也应该知道那些些都是非常难得的题材,但是陈导讨巧,怕政治错误,所以避而不拍。总的来说,整片明显虎头蛇尾,开始气势十足,高潮叠起,但从美国演出成功起以下有越往下看越平庸的感觉。

点评影片中的主要角色:

梅兰芳:毋庸置疑,陈导找黎明来演是很大的败笔,港台明星的表演很多是有极大的局限性的,对于现代都市剧小制作的成本,有限的戏场空间,单一的机位,反复的近景头表情特写,他们比较驾轻就熟,但大制作,大场面,历史性强的片子他们就比较吃亏,拍出来往往现代感太强。张国荣在霸王别姬中的成功得益于他的本色表演,于程蝶衣不同的是,梅兰芳虽然戏里是女人,生活中却是一位坚毅果敢的男子汉。当然因为是旦角,平时一定有点阴柔之气。陈导选择的依据可能是黎明的眼神既有温柔婉约也有坚强耿直之气,而且属于眉清目秀文弱书生型,和梅兰芳气质有相近之处。

但黎明的表演不客气地说可以是木纳, 眼神空洞,肢体动作僵硬拘谨。最明显的例子是和孟晓冬的爱情对手戏,眼神中根本就没有沉浸在爱河中那种光彩。戏曲艺人的眼神和一般人不一样,因为受过专门训练,应该可以说是眉目传情,顾盼生辉的。但黎明的眼神亮而无光,没有感召魅力。 很显然也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恶补京剧,比如与孟晓冬合作清唱梅龙镇时,身段和神态明显和章有差距,显示了底气的不足。 还有舞台上的戏听说都用了替身,可见一斑。

让人眼睛一亮的是饰演青少年梅兰芳的演员,声音眼神,身段长相,都十分贴近旦角艺人的形象。而且把梅的稚嫩低调谦虚诚恳之风,可又敢于创新敢于和老一辈叫板的那股子豪气和倔强劲表现出来了。古狗了下演职员表,他叫余少群,原来是学汉剧出生,后来又学了越剧,专业戏曲演员,难怪演的那么自然。

反正整部戏好像最弱的就是黎明了,可他偏偏演的又是影片的重中之重。不过,象这样一个角色也的确难演,首先是这是个戏里是女,戏外是男的角色转换很难,演成程蝶衣少了丈夫之气,演成英雄人物又少了艺人之风,旦角之美。其次梅兰芳传记中高大全的描写多,性格和弱点提得少,不利于演员对角色的性格塑造,但有一点,旧社会过来的艺人,从小就必须和三教九流打交道,虽然不用演成八面玲珑,但梅兰芳绝对不会象影片中的那样老是蔫蔫的,忧心忡忡,不善言谈,清傲。(快成四世同堂中的知识分子瑞宣的形象了)。

孟晓冬:章子怡至少是完成了导演对孟晓冬这个角色的要求。章子怡比较适合演性格开朗,但个性刚直,倔强,自尊心极强的女性,敢爱敢恨到会偏执,这似乎也是她本人的性格,所以才会对上次照片门的风风雨雨毫不在乎。她让我印象及其深刻的角色是2046中的风尘女子白玲,“我和你在一起的那晚开始, 我就再也没带过男人回来了, 你也别带别的女人回来,你能答应我吗?” 在说这段话时候表情中那种控制欲和极强的自尊心一览无遗,很传神。这次演梨园冬皇这个传奇女老生,章的京剧功底也明显很顺眼,可能是毕业于舞蹈学院,对身段,体态,姿势的把握比较到位,那种豪气也是她的本色,本色表演自然就比较得心应手。

邱如白:原型实际上是梅兰芳的幕后推手齐如山,孙红雷的大名以前一直在网络媒体上很热门,因为不太关注国内影视片,所以连他长的什么样都不知道,只知道他是当红的演技派硬派小生,长相比较一般但很受影迷的青睐。这次在梅兰芳一片中终于领教了他的演技,的确很不错的一位性格演员,把个懂戏却不懂人,为了喜爱的艺术可以不顾一切的海归邱如白演得极富感召力。但可惜的是,我看完影片以后,脑子里他的形象一直在盘旋,这自然说明他的表演绝对是影片亮点。但是不对,something is wrong, 这部片子讲得是梅兰芳啊? 我忽然意识到,孙的表演是不是过火了,很多场次不仅仅是抢了黎明的戏,也抢了其他演员(陈红,章子怡)的戏。当然导演要编造出一个才华横溢,性格偏执,控制欲极强的邱如白,而不是历史上那个梅党的中流砥柱,儒雅温和的戏剧理论家齐如山,所以,孙这样表演情有可原。 孙的表演太具阳刚的张力,当然也与黎明表演比较弱势对比强烈,从剧本的角度来说是戏份过重,抢了主角的戏,有点跑题的感觉。另外觉得孙演的邱如白刚出场那几场戏痞味重了点,儒雅书生意气少了点,毕竟是海归,不是牛逼的京城大少(大腕)。

福芝芳:陈太演得中规中矩,事实上福芝芳也不是梅的大婆而是老二,只不过后来原配病故,才晋升成正房, 在梅孟离婚后一直是以梅夫人的身份陪伴梅大师走完了人生旅程。所以从情节的角度看不会有出现有什么不利于梅夫人的正面形象的东西。另外俺一直认为陈红是比较端庄的美,小章是一种妖冶生动的漂亮,所以福芝芳和孟晓冬这个小三斗法,两个人物都比较贴合人物形象和地位。二女争风的那场戏,陈太还是演来很有心得的,陈导身边的美女多,诱惑也多,估计那种感觉一下子就上来了,小章对这类场面应该也不陌生,所以这段戏演得非常精彩。

十三燕:非常出彩,老演员王学圻把这个角色演神了,他的面孔并不陌生,以前一直演的是硬汉形象。这次的十三燕和梅畹华演对手戏,他和余少群一张一弛,一刚一绵,一傲一谦,相互呼应,相得益彰,让俺们观众看得都喘不过气来,到底是空政老演员了,一招一式,简直太老辣了。话剧演员演电影就是驾轻就熟,俺在以前的帖子中讲过原因( 挖个话剧的坑 )。另外还注意到他的戏台上也是不用替身,完全就是个京剧专业演员的水平,这种认真的态度,和艺术功力的积累,远非那些pop stars 可以比肩哪。


怎么还是不见京剧迷,资深评论家挺傻呢?

很同意,当年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用斯琴高娃,实在演不出来上海女人的味道,一流的演员搁在特有的地域环境里,就是有点不对。

看黎明的表演想起了甜蜜蜜里的李晓军,操着港台腔的天津人,怎么看都别扭,王朔说过,与其当披着羊皮的狼,还不如直接当狼。土生的北京人去香港带了30年,味就是不对了。
 
总结得入木三分!本来都过去了,现在一定得找来看!:)
 
马哥的影评写得真好。充分体现了资深小资观察入微的能力,打开了很多容易被忽略的视点。对演员的演技点评也很细致入微。尽管有些不同观点,但是我自已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这两天在看《我的父亲梅兰芳》,对京剧艺术和梅兰芳的人性特点有了些新的认识。更加认同马哥所说的影片以抗战胜利后为终结的收场方式使得整部影片的确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还是那句话,如果以为梅兰芳立传为主线,影片还应该继续沿着历史的脚步演下去。如果以借梅兰芳这个形象表述导演自身对艺术人生的态度,在一个代表高潮结束时嘎然而止或许也不失为一种表现方式。
 
乱评一气,纯属第一印象。国内拍这样一部片子不容易,也算是一件传播传统文化的功德。

多谢阿烦,傲雪,小萝支持。

哈哈,小萝同学又出山了,不怕人家追杀你啊? :D
 
终于找机会看了《梅兰芳》。不常看电影,也不懂影评,但有几点看法想一吐为快。
的确如阿烦所说,这部电影从头至尾都似乎由纸枷锁贯穿着。虽然没有套在梅兰芳身上,但从始至终梅兰芳几乎都穿白色服装,加上黎明有点木纳的表演,真有点象皮影戏里纸糊的玩偶。黎明的表演,令人失望。如果不是显眼的白色服装,很难在众多剧中人物中显出来。
故事情节的安排看来编剧颇费了一点精神。反映旧社会伶人与纸枷锁的抗争,这主题不错。看得出,热爱京剧事业的梅大师在纸枷锁前当带则带,当破则破。印象十分深刻的是青年梅兰芳打破陈套,大胆革新;而中年梅兰芳为了戏,牺牲自己的自由,甚至感情生活。而国难当头,为了大义,他可以牺牲自己一生为之付出的艺术。可是故事的安排实在不够顺畅。故事在抗战胜利后嘎然而止,觉得有点意犹未尽。梅兰芳的戏剧生活,后面还多着呢,但恐怕不是以纸枷锁为主题了,也只能停在这里。
最感到遗憾的是没怎么看到梅大师的京剧艺术再现。青年梅兰芳那部分还可以,尤其是《一屡麻》中,那扮相跟梅兰芳酷似!我读小学的时候,家里有一本梅兰芳著的《我的电影生活》,里面有很多插图,都被我翻烂了。小小年纪的我被这个男人扮的古代美女深深迷住了。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其中几幅插图,如《天女散花》、《贵妃醉酒》、《游园惊梦》等。忘不了那些古代美女脸上的表情,梅大师是用灵魂在演这些剧中人物。文革后,我喜欢上了京剧,虽然不懂门道,但还是看得津津有味。电影〈梅兰芳〉没有达到我在这方面的期待值。也许是我自己的问题,这本不是本片的重点?
 
抱歉抱歉,版主点名必要回复。电影看了两遍,回复不是交差,是真的有倾诉的愿望。

阿凡和马哥的影评写的都很好,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说了很多我想说的东西。所以,关于少年梅兰芳的出彩,十三燕老戏骨对京剧耿耿的执著热爱和最终的凄凉结局的闪亮饱满所带来的心灵震撼我就不再赘述了。
不是剧评,只是感想。简单几则。

纸枷锁。 剧中所贯穿的纸枷锁,在我的理解中导演陈凯歌借助剧情告诉大家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这样的一个的纸枷锁。剧中的十三燕带着黄马褂代表的沉重的纸枷锁,孟小冬为了爱为了成全带着隐忍的纸枷锁,梅兰芳为了“座儿”带着承担与责任的纸枷锁。这个枷锁,在剧中是一张弹指即破的纸做成。轻薄却有形,实实在在的套在人的脖子和双手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或主动或被动的有着这份或有形或无形,或轻飘或沉重,或导致快乐或终结痛苦的枷锁。这份枷锁,形成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每个人所界定的自己生存的环境范围和做事的行为规矩,体现在每个人的为人处世,所追求的所谓圆满和所鄙夷的不屑不堪。这份枷锁,将人或多或少的化成了不同的群类,带着类似枷锁的人惺惺相惜。这份枷锁,有时候体现着人的成长经历的轨迹。剧中的十三燕,这个爱戏如命的老戏骨,他带的枷锁注定着他要持续与梅兰芳的擂台对比,不惜赔上代表自己身份地位视为珍宝的黄马褂;剧中的孟小冬,这个有着对爱情的执着与真挚的女子,她带着的枷锁注定她在梅兰芳难得鼓起勇气坚持与她看电影的时候主动送他出门,让她含着不舍的泪水却坚毅的和梅兰芳说着永不相见;剧中的梅兰芳,他带着自己的枷锁,失去自己所爱的女人会在夜晚默默伤心流泪却不会果敢的追求,他似要挣脱的耍个混不去救场,却不能够最终决断的坚持到底。就连我们在中国影坛上为数不多具备贵族气息的导演陈凯歌,他也带着他的枷锁。他对他美丽妻子的选择,他在经历上一次无极挫败后变的对观众前所未有的谦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着各自的枷锁。很多时候,看到每个人身上的枷锁,体现了每个人的可预知性和连贯性。而不按常理出牌,似乎具备反叛性,却也有破坏性。中国所经历的漫长的奴隶社会,使得不少评论说中国人的被奴役性。不知道此处是否可以理解为心甘情愿的承带着身上的枷锁。有句话说,人所受到的真正的限制是他思维所受到的限制。这思维的枷锁无处不在,让各人在自己思想秉承的特有一方天地中思考生活。阿凡文中提到带着枷锁起舞。理想的天国境界。无人不想,几人能及。在我看来,出去这个枷锁,必然还有下一个枷锁。古语说,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只希望当岁月的年轮增加,自己心中的枷锁可以变得圆通,而对它的把握也渐渐的游刃有余。


[FONT=宋体]黎明的梅兰芳及梅孟之恋。似乎两者并无关联,可重点都在剧里的主角梅兰芳。电影自然对其两人的感情进行了美化。我不喜欢黎明演的梅兰芳,不是在于很多人所说的把梅兰芳演得蔫仄和没有个性。如果你看过梅兰芳的传记,就会知道,梅兰芳本身就是一个内心明敏感、封闭,多防卫、少自信,做事一贯无可不不可,追求滴水不漏,前进两三步必退后一步,从不冒险犯错误的老好人。步入中年的梅兰芳,在经历了世事复杂变迁的梅兰芳,你难道还指望他会有少年时挥向四哥的那个脆生生巴掌的意气与果敢吗。盛名之下,被捧到旦角之王的梅兰芳,你难道还指望他会有少年时和十三燕比擂台不怕输,勇演新戏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与冲劲吗。所以说,黎明在整体性格上的把握应该说还是张弛有度的。我所不喜欢的,是在老好人外形下的梅兰芳,其实是相当的具有韵致的。在老照片中看到梅兰芳上妆的贵妃,听到他唱出的海岛冰轮初转腾的妩媚圆润的声腔,京剧手眼身法步几十年的不辍训练,不应该是黎明的那份平淡的身姿与神韵。他演绎的梅兰芳有些平上加平了。所以我们看不到他他身上的力量,感受不到他在时代沉浮中做出的个人选择的重量。这些可能在细微之处体现的动作眼神和表情,统统归于了平淡。但是难为他,也是不该的。说到梅兰芳的性格,反过来看看孟小冬。两个人一个是须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在性格上也是一软一硬。相对梅兰芳的懦弱,世故,孟小冬是犀利坦率又坚毅果断的。我想这样的女人,她的感情必然炙热如火。她可以忍受作偏房的现实,承受外界纷纭的评说与委屈,但她不能忍受的是身边这个所爱所托的人的模棱两可,态度上的无所作为。她这样的纯真执着的感情,梅兰芳也许是经受不住的。因为他思前想后,太想要周全就没了周全。真实故事中的孟小冬,面对梅兰芳的不语,做了决定。梅兰芳在雨夜的彻夜等待也改变不了他们注定分离的结局。他们的心情,只能是肝肠寸断,而不会是电影中那样一个惆怅诗样的别离。才华横溢的孟小冬的硬气加上自己的清高,对梅兰芳自然有着致命的吸引。可也许福芝芳的精明与实际,才是能和梅兰芳走过一生的特质。[/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懦弱、城府、世故,是梅兰芳“京剧大师”背后更为人性的一面,而这些,并不一定是我们的导演陈凯歌和授权他演绎梅兰芳的梅家后人们希望表达的。因此电影《梅兰芳》故事只到1945年,把梅兰芳和新中国后来的关系全部规避,个中缘由,和这一点也可能难脱干系。毕竟,陈凯歌也有着他的枷锁。我们还望看到怎样的一个更好的《梅兰芳》呢。不管怎么说,《梅兰芳》仍是一部好电影,陈凯歌用自己特有的对中国文化的体会和解读,演绎出了梅兰芳。我推荐。[/FONT]
 
傲雪说得对,黎明甚至没有令人信服展现梅大师的舞台风采,实乃本片的遗憾。

挺傻是尤抱琵琶半遮面,出手不凡哪。关于梅孟之恋的评价十分中肯,不过我还是想重申,作为一个旧时代过来的艺人,“做事一贯无可不不可,追求滴水不漏,前进两三步必退后一步,从不冒险犯错误”实际是体现的是梅老板的处事圆滑和中庸之道,也是他的生存之道,否则解放后他的命运一定和其他京剧名角一样。至于雨夜的彻夜等待觉得故作姿态成分多一点,梅那时早知道和孟的感情是覆水难收,但艺术大师的身份自然要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也象是向公众表面不是他梅兰芳无情无义,小鸡肚肠。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梅在戏里的形象太单纯,也太单薄了。
 
阿烦的影评是浪漫主义风格,挺傻的是现实主义风格,各有千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