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权威性调查:日本汽车真的不安全吗?

xiaomei

庄园主
VIP
注册
2005-03-12
消息
646
荣誉分数
620
声望点数
203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0906/news-gb2312-864526.html

对于汽车这种普世产品,中国也流行着一些独具特色的说法,比如日本车的安全问题。随便逛一逛论坛或者汽车新闻的跟帖,你都可以看到贬低日本车几乎成了网上讨论汽车时的一项行为艺术,类似这样的一些言论充斥着互联网:“日本车铁皮薄得像易拉罐,最不安全”;“ 日本车省油是因为车轻,他们就会偷工减料节省成本”;“日本车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就偷工减料,开始用还可以,几年后就不行了”......
在世界范围内,似乎只有中国会流传这种说法,这并不奇怪。在我们这个极其缺乏专业精神的国度,汽车进入家庭又是个新事物,人云亦云的生命力往往还会很强,所以确有澄清的必要。

汽车不同于保健品、服装等,是一个很硬很客观的消费品,完全是拼真本事的东西。日本车到底怎么样?我们先看看国外的数据。


...

在《福布斯》的2009年最安全汽车和最危险汽车排行榜中。最安全车的前15名中日系车占据了13席另外两席是第四名的奔驰M型和第七名的萨博93;而在最危险的车型中,前10名没有一款是日系车.

不安全?看测试

上面三大机构的调查报告已经说明了一个事实,日本车质量并不是你听到和想象中的那么差,相反排名还不错。或许有人又会说,质量好也未必就安全。我们再看看《福布斯》的2009年最安全汽车和最危险汽车排行榜(详见表7)。

在这个榜单中,最安全车的前15名中日系车占据了13席,另外两席是第四名的奔驰M型和第七名的萨博93;而在最危险的车型中,前10名没有一款是日系车。

如果你还不信《福布斯》的一家之言,我们可以再看一看另一个汽车安全权威机构——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的数据(详见表8)。

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NCAP的碰撞测试都表明,日本车的安全性之高远超出你的想像。

...

日本车不安全是为了节约成本偷工减料?

“钢板论”?很外行


说日本车不安全的人有个论调是日本车为了节约成本,偷工减料严重,日本车钢板薄,不经撞,所以非常不安全。而且,日本车省油也是因为车轻的缘故。

认为钢板厚就很安全,这其实是一种不了解汽车构造下的凭空臆想。事实上,现在几乎所有汽车厂商在宣传自己产品安全性时都不会说钢板厚薄,而是在强调结构和碰撞吸能技术,因为结构以及受力过后力的分布状态才是安全的关键。我们在看到汽车介绍时,最先出现的是什么?是钢梁组成的车架。打个比方,车架是骨骼系统,而我们说的钢板则是皮肤。在发生碰撞时,钢板厚薄差0.1毫米对安全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因为安全源自科技,结构保障安全。

事实上,要把车造重很容易,造轻才难。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的汽车普遍采用碰撞吸能的设计,碰撞立即发生变形但驾驶舱完好。而且各大厂商开发的铝合金钢铁发动机,尽量把钢板减薄,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把车造得更轻,以提高车辆的加速性能;更重要的是车轻也使刹车时惯性减小,从而缩短制动距离,确保车辆安全。以奔驰为代表的德国车的钢板在过去的20年中一直在减少厚度,甚至玻璃也薄了。他们在追随日本车,只是时间要比日本车晚一个车型周期。现在,产品工程师们都在煞费苦心地为新一代车型“减肥”。马自达欧洲区CEO詹姆斯·缪尔(James Muir)就曾骄傲宣布,由于工程人员“煞费苦心地努力减轻每一个零配件的重量”,使改版马自达2 比前一代轻了60 磅。设计师们采用高拉伸钢材来重新设计该车的上部构造,他们甚至挖空了内后视镜,所有这一切只是为了尽可能减轻重量。

现在镀锌钢板的价格大约是5千多一顿,省成本显然不是把钢板做薄来实现的。相反,把车造得更轻却需要更多的成本。凯迪拉克公司总经理吉姆·泰勒(Jim Taylor)说,通用汽车的开发团队在汽车减重上颇有声誉,技术使得他们能负担较昂贵的轻型材料。现代汽车欧洲区工程设计负责人赫尔穆特·维克斯内尔(Helmut Weixner)也曾经说,一个主流品牌必须有节制地使用轻型材料,因为轻型材料成本更高。“我们不希望整辆车都采用聚碳酸酯,那样成本太高了,因此现代汽车希望在许多重要的小细节上下功夫,来获得期望的效果。”现在有很多人经常说日本车的保险杠用的是塑料,是偷工减料,他们其实不知道,塑料保险杠的成本甚至比铁的更高。

日本车省油,靠的是精细设计和科技力量。日本企业一直都有重视产品节能的传统,而且善于将产品做得更轻巧。日本的空调冰箱等家电普遍都很节能,难道也是因为重量轻吗?

或许有人担心,车轻了会不会在高速时发飘。汽车科技发展到今天,车身重量早已不是炫耀安全的资本,真正保证高速稳定性的是车辆的造型,是对空气动力学的巧妙运用,比如说尾翼,它的功能绝不是美观,它的作用在于增大空气对车体的下压力,而保证车体更加平稳。高速稳定性不是靠重量,这一点,F1赛车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争论背后是缺失

对于日本汽车,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争论?或许原因有两点:一是对于汽车,我们了解真的很少,汽车作为一种消费品进入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也就是这十几年的事情,不熟悉的消费者很容易被一些传闻所左右;二是我们缺乏一种科学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的评价机构,如果我们也有像《消费者报告》这样的高水平、公证性的汽车信息机构,这些争论或许早就没有市场了。

前几年雅阁“婚礼门”事件曾被舆论热炒,直到现在还被“日本车不安全”的评论者拿来议论。其实,此事调查是专业机构的事情,而且最终专业机构的调查结果也认为雅阁车断为两截并不是质量的原因。而且,在车祸中断为两截的事实在太多,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在网上搜搜看,奥迪断过、别克君越断过、捷达断过......甚至可以说,只要你英文足够好,上外网只要搜索,全世界断成两截的车祸照片,你几乎可以在任何大品牌中找到。只是我们只愿意选择性地接受罢了。

而在稍早前,关于丰田凯美瑞召回25万辆刹车隐患车辆的新闻又被热炒。其实这一事件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作为一种仍在不断升级换代改进的产品,汽车的缺陷同样都或多或少存在。2004年,奔驰曾因刹车系统问题,召回了68万辆车;2002年,宝马因类似刹车系统问题召回了5.6万辆车;今年一月,大众也曾因刹车系统问题召回了24万辆车......召回不是好事,确实是产品质量出了问题,但同时,我们应该以一种正确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来看待这些事件,更不能人云亦云跟着热炒上升到“日本车就是不安全”的所谓高度。

作为一种消费品,日本车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这是我们所有评价的基准。我们应该尊重那些包括日本车企在内为全世界消费者提供高水平产品的企业,是他们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而受益的,也包括中国人。
 
don't simply believe US cars are Safer than Japenese's based on "saying", let us read some facts!!!
 
现在还有多少人相信国内记者的商业性报道?
 
这篇文章原出自广州《南都周刊》,作者十分明显的在帮广州丰田和广州本田说话。
第一,对那些调查结果巧妙的避重就轻,有选择性的只用不完整的“权威性调查”。
第二,以讨论日本车安全为引,先扯了一大堆RELIABILITY的东西,并且避重就轻,而且十分业余的对RELIABILITY, QUALITY和DURABILITY不分,不知是否在浑水摸鱼。这是趁机吹广告。
第三,里面引用的厂家言论全都是日本厂家的,都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像广告一样,而且吹的太过了。说欧洲高档车商在追随日本车减轻重量。注意,别人用的是全铝发动机,全铝车身和碳纤维等等来减轻重量同时强度不减,日本车舍得这么做吗?别为自己开脱了。还好意思说奔驰宝马晚了一个周期,别说日本车比人家卖的贵了,就算跟人家卖一个价钱就马上没人买。
第四,说国内合资厂产的日本车跟原装的出口欧美的品质一样。这。。。这有人信吗?为了让人相信,引用了句某厂负责人的话,说他们同样重视中国市场。OK, SO?
第五,IIHS的分类很有问题。AUDI A6和CTS啥时候成了LARGE SIZE了?3系,A3, A4, C CLASS和9-3啥时候是MID SIZE了?C CLASS和E CLASS同在MID SIZE这不明显扯吗?X3和X5同在MID SIZE SUV这不扯吗?这么一来,TL, CIVIC和CRV就因此获益。堂堂的IIHS对HONDA相当照顾啊。
第六,日本车高速不稳就不稳嘛,又不想承认,还掰了一大堆话,连F1都搬出来了,但就不肯直接说。得,别想把大家搞混,说了堆关于底盘工艺,那日本车的底盘工艺够好吗?不够啊。高速稳吗?不稳。

这估计是因为近来中国成了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有的人要追回通用和VW在国内的优势开始找写手了。
 
现在还有多少人相信国内记者的商业性报道?
I read lots of local paper regarding the quality of Japenese cars, already reported the same facts that Japenese car's safety is on the top among all the brands. this Chinese report has exactly same conclusion as I read here.
 
这篇文章原出自广州《南都周刊》,作者十分明显的在帮广州丰田和广州本田说话。


这估计是因为近来中国成了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有的人要追回通用和VW在国内的优势开始找写手了。

:cool::cool:
 
安全性好不好,应该事实说了算。在我所看到的车祸中(亲眼、新闻或youtube),日本车基本上都是稀粑烂,彻底处于下风。我朋友的全新Corrolla在限速50的路上顶了别人一下,自己都没什么感觉,车就报废了。总的来说,不用瞎扯什么安全评比(真真假假谁知道),车越小、越轻,车祸的时候肯定是最吃亏的,日本的经济型车都有这两个弱点。安全不安全,大家就自己去体会吧。
 
日本车也就能省油了 另外一个就是价格离谱 二手小型车的价格卖到中型车的价格 都是被人炒上去的

美国车的价格低的离谱,所以才破产。
价格低也是质量问题的来源。
 
安全性好不好,应该事实说了算。在我所看到的车祸中(亲眼、新闻或youtube),日本车基本上都是稀粑烂,彻底处于下风。我朋友的全新Corrolla在限速50的路上顶了别人一下,自己都没什么感觉,车就报废了。总的来说,不用瞎扯什么安全评比(真真假假谁知道),车越小、越轻,车祸的时候肯定是最吃亏的,日本的经济型车都有这两个弱点。安全不安全,大家就自己去体会吧。

一般车祸都是人祸,
开美国车一样会撞得稀烂。路上有的是卡车。
 
啥日本车美国车,都是汽车,安全性在高也变不成坦克车。。。。
 

附件

  • 20080715_213450_76.jpg
    20080715_213450_76.jpg
    43.4 KB · 查看: 286
Get yourself a school bus for safty consideration.
 
啥日本车美国车,都是汽车,安全性在高也变不成坦克车。。。。

还是那句话,车是买来开的。真出事故的话,情况千变万化,看运气了。

这汗马,撞成这样,不可思议。
 
对啊,开什么车都得小心。。。。
 
个人认为日本车在做工要比美国车精细,不单单是体现在软件上,包括动力的部分。至于哪种车的钢板更结实并不是安全因素最关键的部分。如果让坦克用80以上的速度去撞墙,坦克可能还不会变形,但恐怕里面驾驶的人早就成豆腐了。平常普通人最关注的安全性应该取决于安全气囊这部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