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10-31
- 消息
- 3,519
- 荣誉分数
- 553
- 声望点数
- 273
有统计显示,美国人一年发送的手机短信,只相当于中国人一周发送的手机短信量。
反过来,中国人一年发的电子邮件(Email)数,可能也只相当于美国人一周发的Email量级。
这种反差,同样也表现在中国和其它欧美国家的对比。尽管欧洲的短信使用率略高于北美,但Email仍然占有绝对的霸主地位。
在拥有同样技术的条件下,是什么造成这么巨大的反差?
有人说,中国人很少使用Email,是因为中国的计算机不普及。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针对数年以前,特别是农村地区。但是,计算机近几年在中国以非常迅猛的速度增长,其持有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在中国城市,也基本上达到了每家有电脑、每个白领在单位有电脑的程度。
从2008年的统计看,手机的总拥有量:美国 2.6亿部,中国6亿部;个人电脑的总拥有量:美国2.7亿台,中国近3亿台。应该都是在一个数量级上。最重要的是,二者都拥有了支撑某种服务所必需的足够的用户群。
所以,简单以中国计算机不普及、或消费水平不高,来解释这种极度反差,是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的。
手机短信、Email
短信和Email具有相似之处。
而Email不仅在功能上要远远优于短信;更重要的是,Email 相对可靠、庄重得体、和更可以信赖。
既然二者各有千秋,适合了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不同的用途,那就同时都大有市场才是。然而,相对于庞大的用户基数、和一边倒的极端比例,Email在中国的使用几乎可以忽略为零,而短信在欧美的使用几乎可以忽略为零。
从互联网的主要功能、以及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就可以看出中国特色来。
互联网的主要功能是:电子邮件、WWW信息浏览、远程办公、远程登录、文件传输、网络电话、网络可视会议、和娱乐游戏等。其中,前四种的应用最为普遍。前四种当中,又以电子邮件和WWW浏览最最普遍。
而在中国,互联网的应用来了个“乾坤大转移”,娱乐成了中国互联网所承担的主要功能。打开QQ和MSN,进入网络游戏,成了每个网虫每天生活的必需。另一方面,手机短信大行其道。每个想赚钱的网络公司,都得与手机短信挂上边。至于Email,却变成了一种点缀。
即使有几个使用Email的,方式也成问题。有个朋友跟我用的地址类似是:monk.wind@163.com。 这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和尚快得象风”、还是“风流和尚”?不论怎么说,“风和尚”作为网络聊天、或者虚拟世界的网名,是可以的。但如果用在现实的亲友之间,就有点那个。总之,我们总是倾向于隐瞒起真实的东西。
在加拿大,日常业务往来中的Email是具有严肃性的。比如,对一个三、五千元的定购,有时只需Email一句“Yes, please go ahead to place the order.”,甚至定购合同都不需要。Email本身就有种合同的意义。这在使用公共免费Email时(更不用说滑稽的别名),尤其是使用手机短信时,是很难想象的。
去年,有一个行业的国际会议在加拿大举行。中国派出了由一名副部长带队的政府人员参加了会议。老华侨作为该行业里的老熟人,也参加了其中的一次聚会。聚会上,那位副部长给大家发了他的名片,老华侨也有幸得到一张。但一看名片,我却觉得很没面子。
那张名片上印有他的Email地址,但地址是:his.name@hotmail.com!
天,这也太不严肃了!一个代表国家(至少代表他的部局)的副部级干部,怎么能把个人的、在公共免费邮箱Hotmail上Email地址拿到国际会议上呢!
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人给你的Email地址是:his.name@ec.gc.ca,你就能很容易地认定他是加拿大环境部的职员。如果他给你他的Hotmail地址,那只能是私人间的、非正式通信。
不过,转念一想,我还是长舒了一口气 – 幸亏他没有把他QQ号码也印到名片上!
过后,我就打电话给在那个部的信息中心当领导的老同事,“质问”他为什么不把部里的Email系统建好。他却振振有词、掷地有声:
iPhone、黑莓
由于Email是互联网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那么能在移动通信网络中随时访问Email就有了市场需求。于是,黑莓就于1999年在加拿大的RIM公司应运而生。
黑莓(BlackBerry)最初只是一种PDA,不具有手机功能。但它的最大特色是,Email被从服务器端,推送(Push)到黑莓上。因为是推送(而不是由客户端取),服务器就不仅可以实时地推送Email,还可以推送日程表(Calendar)、地址簿等等。这样,黑莓就完全具有了企业内部Outlook的所有功能。
尤其重要的是,在单位内部网络和黑莓之间,是通过3DES加密的,黑莓建立了一条连接到单位内部网络的通道。这样就使得黑莓能够访问单位网络的任何东西,包括CRM、ERP系统。例如,一个销售人员在外地处理一个订单,他就可以通过黑莓把订货、配料、库存、财务收帐等工作链条全部实时建立起来。又如,员工可以通过黑莓直接访问自己在单位的计算机桌面,可以访问网络共享盘(Network Drive),等等。
黑莓真正风靡全球,是在“9.11”以后。当“9 . 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时,美国副总统切尼凭借一部黑莓,远程指挥现场救援。后来美国国会给每位议员都配发黑莓手机。从此黑莓手机成为北美、欧洲精英们必备品之一。
2002年起,黑莓加入了手机的功能,也因此成了智能手机 (Smartphone)。现在,你可以看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使用黑莓的身影;奥巴马即使当上了总统,还要坚持使用黑莓。
现在还有另外一种非常流行的智能手机,那就是美国苹果公司生产的iPhone。
与黑莓不同,iPhone是在mp3音乐播放器iPod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使作为智能手机,iPhone最初的Email功能,也只能是“取(pull)”Email,就是靠网上已经提供的POP3、或Web端口,简单地取Email的文件。所以,严格地说,iPhone是娱乐产品。
由于不能很好地支持Email,iPhone就很难为工作人员所采用。苹果公司于是就急了,不得不放下身段,向微软公司低头,采用微软公司的ActiveSync技术。ActiveSync也是一种“推送”的技术,但它要求Email服务器必须是微软的Exchange服务器软件。所以,ActiveSync的应用范围就受到了限制。还由于iPhone在Email功能上的先天不足,经常无缘无故就不Sync了,而且它自己并不提供加密功能。即使Sync,也只能Sync有限的内容,不能很好地访问单位网络。
大家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是“买美国货”的倡导者。但他自己却“顶风”使用加拿大的黑莓。足见黑莓是不可替代的。
市场本身也说明问题。2009年第一季度的美国市场,仅黑莓的一个型号Curve的销量,就超过了iPhone的所有型号的销量总和!
当然,iPhone也确实是非常好的产品,它是勇于创新的美国精神的结果。它的最大特点是新潮、美观、前卫。所以,它特别适合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学生。个别工作的成年人也很喜欢。
前不久,本单位的一个部门经理和老华侨大谈iPhone。他没有直说,但我知道他很想让我把他的黑莓换成iPhone。我没加思索地说了一句:“iPhone只是Teen-age的小玩意”。他“Well、Well”地没有了下文,不再谈要iPhone的事了。后来,我很后悔把话说得太重了。作为补偿,我主动给他换了一个新的黑莓Storm。黑莓Storm的设计同iPhone非常类似。同样的触摸屏,没有键盘;同样是集成了WiFi、照相、GPS等等,应有尽有。
但没过几天,他又来找老华侨了,要求换成经典的黑莓,因为触摸屏太不利于打字了。听听音乐、打打电话还可以,要处理很多Email,靠触摸屏打字就非常别扭。“Well”,这下该老华侨说Well了:根据和贝尔公司的合同,18个月之内换手机,是要补交原手机的全部费用的。只能等18个月以后了。
看来,iPhone还真是只适合没有工作的小年轻。
再看看黑莓在中国。
由于那是一个短信的天下,不用我说,大家就可以想象黑莓的命运。
2006年5月,中国移动宣布和RIM公司达成合作,推出黑莓服务。
三年多过去了,除了个别外资企业,黑莓在中国的用户还几乎为零。首先,黑莓的强项是Email,而Email正是中国的弱项。其次,中国消费者非常看重风格设计,崇尚新潮、精巧、时尚。着眼于功能性的、庄重、质朴的黑莓手机自然就缺少了吸引力。
现在,在中国移动的柜台上,根本就找不着黑莓;即使用户自己提供黑莓,中国移动的很多服务员甚至不知如何开通。
相比之下,iPhone在中国,真比情人还受追捧。
尽管由于苹果公司要价太高,至今(2009年6月),iPhone还没能在中国正式上市。但对它的追捧程度,已经接近疯狂。iPhone在中国被人们译为“爱疯”。真是恰如其分。
由于迫不及待,目前在中国,已经出现两种“爱疯”。一种是“山寨”水货;另一种是通过其它渠道从国外带入。
我们有时能看到一些国内的领导,手中把玩“爱疯”时的高兴劲,就甭提了。
现在,有两种东西,被公认为最好的回国礼物:伟哥、和“爱疯”。
前者虽然国内已有,但假货太多;后者,炙手可热,却又没有销售。
其它
当一个统计数据偶尔、或者小幅度地偏离对比值时,我们往往可以不去考虑它。但如果极端偏离对比值,就很自然要去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否则,不是愚昧懒惰,就是自欺欺人。
老华侨曾经在《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4/thread646293.html》里感慨:
“同胞们,中华民族是产生乐山大佛的国度,是产生大足石刻的国度,是产生龙门石窟的国度,是产生长城的国度,是产生京杭大运河的国度,… …!
然而,清朝以后,这种开放和大气就逐渐荡然无存了!清庭里流行什么?流行小巧玲珑的鼻烟壶!
我们变成了崇尚小巧的“鼻烟壶文化”的国度了!”
再联想到手机短信、和Email,现在,我又有一句不中听、本不想说、但很可能说明问题话:
我们猥琐淫巧有余、而庄重得体不足。
反过来,中国人一年发的电子邮件(Email)数,可能也只相当于美国人一周发的Email量级。
这种反差,同样也表现在中国和其它欧美国家的对比。尽管欧洲的短信使用率略高于北美,但Email仍然占有绝对的霸主地位。
在拥有同样技术的条件下,是什么造成这么巨大的反差?
有人说,中国人很少使用Email,是因为中国的计算机不普及。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针对数年以前,特别是农村地区。但是,计算机近几年在中国以非常迅猛的速度增长,其持有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在中国城市,也基本上达到了每家有电脑、每个白领在单位有电脑的程度。
从2008年的统计看,手机的总拥有量:美国 2.6亿部,中国6亿部;个人电脑的总拥有量:美国2.7亿台,中国近3亿台。应该都是在一个数量级上。最重要的是,二者都拥有了支撑某种服务所必需的足够的用户群。
所以,简单以中国计算机不普及、或消费水平不高,来解释这种极度反差,是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的。
手机短信、Email
短信和Email具有相似之处。
- 都是作为远程文字信息的快速传送方式。
- 短信以移动通信网为载体,但也可以在互连网上发;Email以互连网为载体,但也可以集成到智能手机上。
- Email可以加载各种附件;有彩信功能的短信也可以加载语音、图象等。
- Email支持丰富的格式,但短信只支持简单的文本格式。
- 短信最大只能传送160字节(160个字符、或70个汉字);而Email理论上没有上限(限制只是来自于存储空间、和收发Email服务器的设置。一般的缺省限制是10兆字节)。一般情况下,一个Email至少可以比短信大6万5千倍!
- Email的访问是可以加密的,而短信是不加密的。
- Email便于个人和单位储存和存档,而短信一般不具有这样功能。
- Email便于跟踪(仅Email的头文件(header file)就比短信的全文还大,能非常清楚地看到它的来路。即便对发出的邮件进行伪装(如垃圾邮件),但头文件是伪装不了的,通过DNS反向解析,就能很容易过滤);但短信除了能看到对方电话号码外,对一般单位和个人来说,就不方便确认对方身份。
- 从Email地址可以知道对方的单位(公共的免费Email除外);但短信则看不到。
- 基于上述区别的考虑,Email对发送方来说,具有代表性、严肃性、和一定程度的法律效应;而短信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 从客户端软件来看,Email支持多种多功能的客户端软件(如Outlook),而短信就只能依赖于手机的功能了。
而Email不仅在功能上要远远优于短信;更重要的是,Email 相对可靠、庄重得体、和更可以信赖。
既然二者各有千秋,适合了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不同的用途,那就同时都大有市场才是。然而,相对于庞大的用户基数、和一边倒的极端比例,Email在中国的使用几乎可以忽略为零,而短信在欧美的使用几乎可以忽略为零。
从互联网的主要功能、以及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就可以看出中国特色来。
互联网的主要功能是:电子邮件、WWW信息浏览、远程办公、远程登录、文件传输、网络电话、网络可视会议、和娱乐游戏等。其中,前四种的应用最为普遍。前四种当中,又以电子邮件和WWW浏览最最普遍。
而在中国,互联网的应用来了个“乾坤大转移”,娱乐成了中国互联网所承担的主要功能。打开QQ和MSN,进入网络游戏,成了每个网虫每天生活的必需。另一方面,手机短信大行其道。每个想赚钱的网络公司,都得与手机短信挂上边。至于Email,却变成了一种点缀。
即使有几个使用Email的,方式也成问题。有个朋友跟我用的地址类似是:monk.wind@163.com。 这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和尚快得象风”、还是“风流和尚”?不论怎么说,“风和尚”作为网络聊天、或者虚拟世界的网名,是可以的。但如果用在现实的亲友之间,就有点那个。总之,我们总是倾向于隐瞒起真实的东西。
在加拿大,日常业务往来中的Email是具有严肃性的。比如,对一个三、五千元的定购,有时只需Email一句“Yes, please go ahead to place the order.”,甚至定购合同都不需要。Email本身就有种合同的意义。这在使用公共免费Email时(更不用说滑稽的别名),尤其是使用手机短信时,是很难想象的。
去年,有一个行业的国际会议在加拿大举行。中国派出了由一名副部长带队的政府人员参加了会议。老华侨作为该行业里的老熟人,也参加了其中的一次聚会。聚会上,那位副部长给大家发了他的名片,老华侨也有幸得到一张。但一看名片,我却觉得很没面子。
那张名片上印有他的Email地址,但地址是:his.name@hotmail.com!
天,这也太不严肃了!一个代表国家(至少代表他的部局)的副部级干部,怎么能把个人的、在公共免费邮箱Hotmail上Email地址拿到国际会议上呢!
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人给你的Email地址是:his.name@ec.gc.ca,你就能很容易地认定他是加拿大环境部的职员。如果他给你他的Hotmail地址,那只能是私人间的、非正式通信。
不过,转念一想,我还是长舒了一口气 – 幸亏他没有把他QQ号码也印到名片上!
过后,我就打电话给在那个部的信息中心当领导的老同事,“质问”他为什么不把部里的Email系统建好。他却振振有词、掷地有声:
“我们有Email系统!” 。然后,他说了该项目花了几亿元钱,买了哪些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部里还建了内网、和外网,每人有两台电脑,分别连在内网和外网,等。充满了自豪感。
“但我们很少用Email。平常还是以手机短信为主。” 他又说。“部里的Email系统不灵活,有很多限制,人们也不乐意在单位的系统上收发Email。即使有些人用Email,也大都使用新浪、Hotmail、163等”。
“你也知道,我们机关里的人经常出差。在外面不能访问单位的Email,确实不方便” , 他进一步解释。
“现在都是互联网时代了,为什么在外就不能访问单位的网络?!” 我反问。“有VPN, 有安全加密的webmail,等等。如果连Email都不能访问,还谈什么远程办公?! 再说了,出差时,把文件资料随身携带,既不安全,也不能与单位同事协同更新呀。”
“你,你是出国太久了,不了解国情。我们已经有了手机短信,为什么非要Email不可!” … … 结果,老华侨还是被上了一堂国情课。
我本想说:“是的,短信方便,非常方便传播‘黄段子’,可谁敢在单位的Email系统里传播‘黄段子’” !但转念一想,既然人们都对“黄段子”津津乐道,也许它有存在的道理。
唉,庄重、得体的东西在我们中国人当中行不通。iPhone、黑莓
由于Email是互联网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那么能在移动通信网络中随时访问Email就有了市场需求。于是,黑莓就于1999年在加拿大的RIM公司应运而生。
黑莓(BlackBerry)最初只是一种PDA,不具有手机功能。但它的最大特色是,Email被从服务器端,推送(Push)到黑莓上。因为是推送(而不是由客户端取),服务器就不仅可以实时地推送Email,还可以推送日程表(Calendar)、地址簿等等。这样,黑莓就完全具有了企业内部Outlook的所有功能。
尤其重要的是,在单位内部网络和黑莓之间,是通过3DES加密的,黑莓建立了一条连接到单位内部网络的通道。这样就使得黑莓能够访问单位网络的任何东西,包括CRM、ERP系统。例如,一个销售人员在外地处理一个订单,他就可以通过黑莓把订货、配料、库存、财务收帐等工作链条全部实时建立起来。又如,员工可以通过黑莓直接访问自己在单位的计算机桌面,可以访问网络共享盘(Network Drive),等等。
黑莓真正风靡全球,是在“9.11”以后。当“9 . 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时,美国副总统切尼凭借一部黑莓,远程指挥现场救援。后来美国国会给每位议员都配发黑莓手机。从此黑莓手机成为北美、欧洲精英们必备品之一。
2002年起,黑莓加入了手机的功能,也因此成了智能手机 (Smartphone)。现在,你可以看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使用黑莓的身影;奥巴马即使当上了总统,还要坚持使用黑莓。
现在还有另外一种非常流行的智能手机,那就是美国苹果公司生产的iPhone。
与黑莓不同,iPhone是在mp3音乐播放器iPod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使作为智能手机,iPhone最初的Email功能,也只能是“取(pull)”Email,就是靠网上已经提供的POP3、或Web端口,简单地取Email的文件。所以,严格地说,iPhone是娱乐产品。
由于不能很好地支持Email,iPhone就很难为工作人员所采用。苹果公司于是就急了,不得不放下身段,向微软公司低头,采用微软公司的ActiveSync技术。ActiveSync也是一种“推送”的技术,但它要求Email服务器必须是微软的Exchange服务器软件。所以,ActiveSync的应用范围就受到了限制。还由于iPhone在Email功能上的先天不足,经常无缘无故就不Sync了,而且它自己并不提供加密功能。即使Sync,也只能Sync有限的内容,不能很好地访问单位网络。
大家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是“买美国货”的倡导者。但他自己却“顶风”使用加拿大的黑莓。足见黑莓是不可替代的。
市场本身也说明问题。2009年第一季度的美国市场,仅黑莓的一个型号Curve的销量,就超过了iPhone的所有型号的销量总和!
当然,iPhone也确实是非常好的产品,它是勇于创新的美国精神的结果。它的最大特点是新潮、美观、前卫。所以,它特别适合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学生。个别工作的成年人也很喜欢。
前不久,本单位的一个部门经理和老华侨大谈iPhone。他没有直说,但我知道他很想让我把他的黑莓换成iPhone。我没加思索地说了一句:“iPhone只是Teen-age的小玩意”。他“Well、Well”地没有了下文,不再谈要iPhone的事了。后来,我很后悔把话说得太重了。作为补偿,我主动给他换了一个新的黑莓Storm。黑莓Storm的设计同iPhone非常类似。同样的触摸屏,没有键盘;同样是集成了WiFi、照相、GPS等等,应有尽有。
但没过几天,他又来找老华侨了,要求换成经典的黑莓,因为触摸屏太不利于打字了。听听音乐、打打电话还可以,要处理很多Email,靠触摸屏打字就非常别扭。“Well”,这下该老华侨说Well了:根据和贝尔公司的合同,18个月之内换手机,是要补交原手机的全部费用的。只能等18个月以后了。
看来,iPhone还真是只适合没有工作的小年轻。
再看看黑莓在中国。
由于那是一个短信的天下,不用我说,大家就可以想象黑莓的命运。
2006年5月,中国移动宣布和RIM公司达成合作,推出黑莓服务。
三年多过去了,除了个别外资企业,黑莓在中国的用户还几乎为零。首先,黑莓的强项是Email,而Email正是中国的弱项。其次,中国消费者非常看重风格设计,崇尚新潮、精巧、时尚。着眼于功能性的、庄重、质朴的黑莓手机自然就缺少了吸引力。
现在,在中国移动的柜台上,根本就找不着黑莓;即使用户自己提供黑莓,中国移动的很多服务员甚至不知如何开通。
相比之下,iPhone在中国,真比情人还受追捧。
尽管由于苹果公司要价太高,至今(2009年6月),iPhone还没能在中国正式上市。但对它的追捧程度,已经接近疯狂。iPhone在中国被人们译为“爱疯”。真是恰如其分。
由于迫不及待,目前在中国,已经出现两种“爱疯”。一种是“山寨”水货;另一种是通过其它渠道从国外带入。
我们有时能看到一些国内的领导,手中把玩“爱疯”时的高兴劲,就甭提了。
现在,有两种东西,被公认为最好的回国礼物:伟哥、和“爱疯”。
前者虽然国内已有,但假货太多;后者,炙手可热,却又没有销售。
其它
当一个统计数据偶尔、或者小幅度地偏离对比值时,我们往往可以不去考虑它。但如果极端偏离对比值,就很自然要去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否则,不是愚昧懒惰,就是自欺欺人。
老华侨曾经在《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4/thread646293.html》里感慨:
“同胞们,中华民族是产生乐山大佛的国度,是产生大足石刻的国度,是产生龙门石窟的国度,是产生长城的国度,是产生京杭大运河的国度,… …!
然而,清朝以后,这种开放和大气就逐渐荡然无存了!清庭里流行什么?流行小巧玲珑的鼻烟壶!
我们变成了崇尚小巧的“鼻烟壶文化”的国度了!”
再联想到手机短信、和Email,现在,我又有一句不中听、本不想说、但很可能说明问题话:
我们猥琐淫巧有余、而庄重得体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