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riana》大国博弈中的石油政治

巴菲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01-18
消息
290
荣誉分数
8
声望点数
0
******原创********

Syriana》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美国电影,反映美国的石油政策、阴谋和石油寡头与政客的勾心斗角,以及中东石油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该影片拍摄手法离奇,多个故事情节线索齐头并进,镜头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频繁切换,非常难懂,但结构紧凑、逻辑严密,每个人物的出现都有他的特殊含义。
情节1,石油博弈:美国石油大公司C输给中国在中东失去一个大单,一小公司K却赢得哈萨克斯坦的开采权,于是两家公司决定合并。在成功对付联邦调查和得到中东某国国王和小王子的支持后,终于如愿以偿。
情节2,中东某国的无奈:大王子从英国剑桥博士毕业,立志改革国家,听取国际著名经济专家的建议,主张售油给出价最高的中国以赚取最大利润,并加强国家基础建设。但在宫廷内斗中输给小王子,并被美国CIA栽赃为支持恐怖分子而被炸死。
情节3CIA刺杀阴谋:BobCIA中东行动的专家,成功粉粹几起给恐怖分子贩卖军火的图谋,但有一次有一枚反坦克导弹落入恐怖分子手中。后受命刺杀中东某国大王子,被手下出卖并广为传播CIA欲刺杀大王子。CIA总部立马指责这是Bob长期专权中东的个人行动,并暗中拉拢小王子,另行策划刺杀大王子的策略。Bob返回华盛顿,查处事后的主谋,决定返回中东阻止谋杀。但当他接近大王子的车队,为时已晚,CIA的“全球鹰”无人飞机发射的导弹已锁定大王子的汽车。大王子及妻儿被活生生的炸死在Bob的眼前。
情节4,恐怖袭击:从片头开始,美国石油大公司C输掉订单,接手的中国公司解雇所有外籍员工,巴基斯坦的青年S也在其内,面临被驱逐出境的境况。S只有进入阿拉伯语学校以图提高语言能力并留下继续打工,慢慢地收到基地组织的洗脑。片尾当美国两家石油公司在中东某国庆祝合并的时候,巴基斯坦青年驾驶着渔船,带着CIA失窃的反坦克导弹撞向美国石油公司的巨型油轮。
情节5,书生意气:Bryan是日内瓦一极具影响力的石油贸易公司的著名评论员,他极力主张中东国家不应受美国的操纵,应将石油卖给出价最高的买方,来加强基础建设和改革,以减少中东国家对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的依赖。在与大王子初次接触的家庭聚会上却不幸因泳池电器短路而痛失爱子,Bryan强忍悲痛,接任大王子的首席经济师的职位。妻子不堪理解而离他返回美国。Bryan精心全力辅佐大王子,却最后眼睁睁的看着大王子及家人被炸死。
情节6,商政勾结:大律师Bennett奉命对石油小公司K进行调查,但他深知任务的诡秘复杂,他已有六七个同事因调查类似案件而离奇失踪。所以当他发现K公司的一名高级主管贿赂哈萨克斯坦资源部长的证据后,立马与正在谈判的C/K公司主脑们商讨对策。他被告知一名主管还不够,必须还要有一名替罪羊。Bennett思前想后,抖出自己的上司+导师同时又是政界驻足轻重的人物,在另一案件中的丑事。FBI和美国司法部权衡再三终于不了了之地结案。CK公司终于可以合并。

在极右的布什时代,《Syriana》可谓是一部难得的针炙时弊的影片,也被某些人批评为反美国主义。我第一次看时,也确实倾佩美国人的反思精神。在反恐一言堂的大美国主义时代,居然有一部分美国人如此反思美国的中东石油政策,这确实能拉拢大多数中东民众。美国右派和左派势力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但第二次就看出了一些细节:譬如说,美国的这些石油争斗全是因为另一个大国(中国)的出现且打破平衡而造成的;那个年轻的恐怖分子是因为中国公司解雇所有外籍员工而造成的;大王子是因为迎合中国而极力主张铺设石油管线经过伊朗,因而被恐怖分子利用;甚至Bryan的儿子致死也是因为中国制造的电器在水中漏电而造成的;等等。在栽赃丑化中国方面,美国的右派和左派势力却是惊人的一致。
 
看来应该再看一遍,还真没看出Gaghan有想丑化中国的意思,倒是感觉中美似乎狼狈为奸地做石油生意。
 
看来应该再看一遍,还真没看出Gaghan有想丑化中国的意思,倒是感觉中美似乎狼狈为奸地做石油生意。

美国大片中除了“Titanic”和“Kingkong”,很少有重复看一部电影几遍的。但《Syriana》这部小片却看了好几遍,原因是这部电影一改美国片完美大结局的风格,因此它更接近真实。看样子美国CIA在中东那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做法在美国国内也很多人反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