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部网络小说:北唐

bergen

知名会员
注册
2005-08-21
消息
364
荣誉分数
3
声望点数
128
黎庶是神,百姓是圣。君权之神圣,皆因其背后便是民权。

http://www.89wx.com/Html/Book/3/3928/1169159.htm
北唐 第三卷:一代天骄——第二十五章:君权神圣(8)



周公封建。是使蛮荒之地成诸夏腹心;汉高封建。是使穷困之壤成无为治土。而唐太宗之封建。是裂国土而茅王子功臣。徒遗祸乱之源。难收治化之效。若文皇能有 大智慧。封建魏王泰于百越东海。封建高宗于燕蓟之巅。则贞观无丁亥之变。盛唐无安史之乱。如此封建。才显封建之真意。奈何。以魏王之宠。涉东南无异发遣。 太宗何忍?

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这说的其实同样是一个势字。若大王内修文治外强兵备。使民富国强。则李文革纵使兵强马壮。亦不敢有问鼎之志。若是大王不能仰万民之 望。内不能富国。外不能强兵。则胡虏南下之危亦在旋踵之间。陈涉揭竿之险隐在稼穑之内。朝廷失鹿。天下逐之。李怀仁纵然兵不满万。或为有道之人亦未可知!

大王最敬唐太宗。臣亦敬之。不过臣敬的不是其文治武功。而是文皇以民为本之治道。社稷如舟。庶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诚千古之论。李文革此人臣观 察良久了。臣在延州。曾以魏武帝刘寄奴相试探。实则在臣心中。其人才略或许不足。然则其行事言语。谓之远见卓识毫不夸张。臣以为曹刘辈亦不可比。勉强比 之。李怀仁颇有汉高之风。大王若是不能奋发图志。砥砺自强。被他比将下去绝非不可能之事。还望大王时刻以之自警!

所谓君权。不过是代天行治之权罢了。何为天?君上为臣子之天。社稷为君上之天。万民为社稷之天。所谓君权。实为民所授。老百姓喜欢姓郭的当皇帝。当今才能 坐稳大宁宫。老百姓不喜欢耶律德光这个外来人。他便的夹着尾巴逃回北方去。君权……不过就是这么个东西。说神说圣。都是自家编的鬼话。黎庶是神。百姓是 圣。君权之神圣。皆因其背后便是民权。若论起君权。李文革那点子破事。远及不上大河河工来的紧要……
 
http://www.89wx.com/Html/Book/3/3928/1114975.htm
北唐 第三卷:一代天骄——第二十五章:君权神圣(6)

礼崩乐坏已近百年。数十万黎民嗷嗷待哺。此所谓从权也。易直做了一个月亲民官。便道州县不易为。难道诗书读得好。字写得漂亮。便能通晓治道了么?

周天子无恩惠于天下。则君权归于咸阳;李怀仁有恩泽于西北。不要说代行君权。便是自家为君。也不是什么大不了之事!
 
所以前提是我们汉人首先要强大。自己强了。才不会被人家欺负。自己积弱。面对群狼。难道能以诗书礼仪教化他们不要嗜血么

http://www.89wx.com/Html/Book/3/3928/1106301.htm
北唐 第三卷:一代天骄——第二十五章:君权神圣(5)


若论汉胡。唐太宗李世民本是胡种。可也被汉人儒生奉为明君典范。妄分夷夏。西秦本是戎狄。只因代周一统。始皇帝遂得为诸夏祖龙。汉胡之别夷夏之防若是这么 从字面上做文章。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交替。又经历了五胡乱华东晋十六国。汉家血脉早已杂芜难辨。所谓汉胡之别夷夏之防。根本就无从谈起!

所谓汉胡。胡人若肯弃游牧事农耕。便是汉家一体;总论夷夏。夷狄若肯读诗书奉师圣。即为诸夏子民。我不是儒生。所谓英雄不问出身。说的便是血统族群一钱不 值。贵如清河崔氏。千年望族名门。崔褒如今不一样在这边关一隅讨生活么?汉胡之别。不在语言服饰;夷夏之防。更非简单的血统族群之分际!河北本是中国故 地。却被石敬瑭硬生生割去了一片变成了契丹人地草场。多少中产之家因而破产。多少良善之民因而流离?我家祖籍赵州。若非契丹占据幽蓟。我又怎会流落到西北 来?使沃野良田。变成蛮族跑马放牧之地。石敬瑭纵有千般德政。仅此一事千秋难脱汉奸之名。我并不歧视契丹人。若其肯事生产。能以农耕自力更生。不侵我土 地。不扰我人民。我自可视其为一体。不吝扶助之。善待之。在此之前。其既然不以我族类自居。侵我土地戕我人民。自然是我不共戴天之敌……

所以前提是我们汉人首先要强大。自己强了。才不会被人家欺负。自己积弱。面对群狼。难道能以诗书礼仪教化他们不要嗜血么

周室分封诸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天下无一日一统。书不同文。车不同轨。然则秦逐西戎。赵却匈奴。楚收南越蛮夷之地。中原虽然分崩离析。戎狄蛮夷却并无 入寇之机。秦汉一统。虽有长城万里。却不能却匈奴入寇。汉家天子被北狄围困山野。汉家女儿须远嫁塞外为国和亲。这一长一销。却又如何解释?

春秋战国天下大乱。然则诸子百家争衡四方。白衣士子一朝得志。便可配六国相印。诸侯大夫无论贫富。皆不敢轻视士人。得士人者得天下。反之则国败身死。正是 这等局面之下。我诸夏中国方生出了五霸七雄。化外蛮夷虽然强悍。亦不得窥视中原门径。至嬴政焚诗书。刘彻统儒道。诸夏文明停滞。百家争鸣局面不再。化外之 族方才得以立足壮大。乃至竟成中国千年来之大患……

儒家原本是好的。孔子孟子。皆不是坐而论道不尚实际之辈。然则没了竞争一家独大地儒家。便如同荒野之上天敌尽去的狼群。爪牙皆断。有坐守遗泽之力。无积极 进取之心。这样地儒家。早已失了圣人立儒的本意。自己给自己画个圈子圈起来。那不是坐等人家打上门么?如此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也就一点不稀罕了!

儒家既然能为百家之首。自然不会是坏学术。因此不好地并不是儒家。而是如今这般儒家一门独大压制其他学术流宗的局面。汉武帝更化改制。弃黄老而取儒家。原本用意是好的。然则取舍之间竟将百家尽行罢黜。这却是贻害千秋地大过失。
 
http://www.89wx.com/Html/Book/3/3928/1042585.htm

北唐 第二十四章:李彬的选择(8)


一个肯于臣下分享权力的君主,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这不是秦固自己的观念,这是隋末唐初的大规模混乱留给后世士大夫阶层地共识。

自三皇五帝之下,最勤政的皇帝莫过于隋文帝杨坚,最聪明的君主莫过于隋炀帝杨广,这父子俩一个开国一个亡国,使得隋成为秦以下最短命的大一统王朝,这个事实已经证明了一切。

最好的君主,并不是最勤政的君主!

最好的君主,是肯于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君主。

最好的君主,是肯于与臣下分享权力、肯于接受臣下对自己制约地君主……

李世民就是这样一个样板。
 
http://www.89wx.com/Html/Book/3/3928/754183.htm
北唐 第一卷:混沌的时代——第十章:历史的拐点(7)

六月,皇帝郭威驾幸曲阜,拜谒孔庙。郭威进庙之后居然穿着全套天子衮服对着孔子神位行三跪九叩之大礼,侍从的翰林学士劝阻道:“孔子乃是陪臣,不当以天子 拜之!”。郭威则回答道:“孔子乃是百代帝王之师,岂可不敬?”,随后又以同样的礼仪拜谒了孔子的陵寝,并寻访来了孔子和颜子的后人,分别任命他们为曲阜 县令和主簿。

这是中国皇帝开始向孔子神位行大礼地开始。从此之后一千年间孔子的地位一直凌驾于历代君王之上。郭威此举, 在武人擅权藩镇林立军阀混战的五代十国时期实在有着不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实际上,这正是此后一千年文官政治体制的开端。郭威叩拜孔子,表面上看是因为皇帝 做了一个莫名奇妙的梦,实际上却是一个经过了长久筹划地绝大政治改革的开始。无论是后来的柴荣还是赵匡胤。都是郭威这一政策的延续者,皇帝向孔子跪拜,昭 示着五代十国的乱世行将结束,灿烂辉煌的华夏文官时代,即将拉开序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