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来加拿大该如何面对精神压力和落差感

ian_wang

新手上路
注册
2009-09-13
消息
91
荣誉分数
2
声望点数
0
本来是回复某个帖子,现在这个帖子找不到了,在这里发吧。因为有人提到“官逼民反”这个词,让我联想到自己近段时间常常思考的一些问题。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怎么面对压力。
好像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有太多类似的现象:当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压力常常会造成一些与预期方向相反的效果。我现在想说的仅仅针对每个人自身。
电影《星球大战》里头那个最厉害的大师(忘了名字了)说了一句很长的话,说培养天行者有风险,因为他有恐惧。他把问题情感的根源最终都归结为恐惧。我觉得这话真的很有道理。压力怎么和恐惧有关系呢?当细想一下其实也是。恐惧是情感的一面,另一面叫什么并不重要,但似乎所有的情感都可以用一个方式去衡量,无论是爱,是恨,是嫉妒,是厌恶,是怀疑,是逃避等等。但恐惧是一维的东西,是不是应该再找一个什么方面,来架构二维体系或是三维体系,或者像数学里那样根据一定规则衍生出n维?反正瞎琢磨吧。
思考这些是我自己目前有很多困惑。很有意思,我有一个资深的心理学界的朋友,他自己也有很多心理问题(当然我现在不方便找他啦,可能就像家人不能给自己看病一样)。我又想排解自己精神上和性格上的问题(这也是自己来加拿大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吧)。想找朋友在业余时间聊一聊。当然,No English, Chinese please.:D
今天骑自行车上学和回宿舍,路上遇到下雨。觉得自己目前的状况挺难的。要在国内我肯定会觉得自己运气不好。但今天还好,我努力让自己认为或许上帝让我看到渥太华美丽的另一面。的确路过国会山附近的大桥的时候,能够领略到和前两天不同的另一种美景。一路上无论红灯有多少,雨有多大,我还能保持愉快心情。现在自己的生活水平退到10年前都不如,应该说落差很大了。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我要时时保持良好心态真不容易啊,常常会很郁闷。还做不到每次心理战争都能打赢。
 
中国移民的压力表面上看工作,学业之类,那只是途经和手段,而不是目的,归根结底是对担负的责任的压力. 有孩子的家庭要比没孩子的家庭或个人的压力可是高了一个级别.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孩子还小的比孩子已经到高中的,又高了一个级别. 最难的是有几个小小孩又没有理想工作工资或学业成就的,成年移民大部分时间生活工作其实都是为了家庭和孩子.

总而言之,六字经 "淡定,积极,乐观"

面包会有的.
 
看到过国内大城市的外地民工么?现在我们都应该明白他们有多么难了。

但是,我们很多移民为什么没有他们那种平静的心态和满足感呢?是因为我们原本在诸多方面不是一无所有(甚至在国内是人上人),有更多的瞳景在脑子里(期望值高),而且往往没有背水一战、一切从零开始、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有人说移民都是为了孩子。不错。其实,在国内拼搏,不也照样是为了工作、生活、家庭和孩子么,本质上没有区别。只不过条件、形式、手段不同而已。
 
那年骑车自行车过桥.正好碰上暴雨,没披雨披,没地方躲,就使劲踩. 对面来一骑自行车的,很高兴的跟我挥着手,大叫着骑了过去. 感觉很爽的心态.

还有一次跟一哥们出去打工,对比着一起干活的老中和当地或者其他国家来的移民, 哥们说, 很少能看到洋溢着笑容的中国人, 都是板着个脸难过的样子;再看其他国家的, 笑容满面,春风得意,嘻嘻哈哈. 为什么? 就是因为中国人很多放不下,想不开.总觉得自己读如此多年的书应该过的更好之类.
 
。。。。 哥们说, 很少能看到洋溢着笑容的中国人, 都是板着个脸难过的样子;。。。.

似乎有点普遍性。

走路或开车的时候,得空看看周围是否有中国人,再同周围的人加以比较,看看是否有这个现象。

我很早就注意到了。所以,从那时起,刻意地常咧着嘴做笑容可掬状,尽管很不自然。:p:D
 
...。
举个例, 在Ottawa, Bell street 360 & 311 住过很多来自中国的读书人,3-5 年后大家纷纷买房, 搬家. 95%的人都找到了中产阶级的工作. 新来的读书人又住上了, 周而复始, 良性循环.
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

不错,那里曾住过很多在CU和OU读研究生的同胞,大都很快走过来,立住脚了。(读书期间,在学校做TA、RA的,那是美差。很多人在餐厅洗碗、打扫卫生——研究生伺候本科生。)

不过,用3-5年时间就能学有所成、找到较好的工作、安家立业的,属凤毛麟角。通常得需至少5-8年的时间。自然,那些人的生活水平,目前肯定达到了这里的中等水平。可他们是否真正地成为了当地“中产阶级”一族,还有待商榷。
 
说明自己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太大,需要舒缓一下。自己有这样的意识了,调整一下就好很多。结识的朋友多点了,一起吹吹牛,活动活动,也会好很多。要多给自己好的,正面的心理暗示。
 
楼主提的是很实际的问题。



我就是其中之一,没有办法,压力真的很大,装笑也装不出来。

有时候下班去 daycare 接孩子,见到老师总得礼貌地笑一下,一呲牙才发现,这部分管微笑的肌肉整整一天没有动了,肌肉酸痛 :eek:

哈哈,老兄太幽默 了,赞一个

还有一个特点,老中特别节俭。不是说节俭不好。
在下在困难时也节俭,但当我们条件好了时,钱不再困难时,不妨奢侈点,把财富再分配一下, 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你请人给你打扫房间,请学生剪草铲雪什么的,其实也是让别人也有工作做,也赚点钱生活。

我们有的老中很有钱了,住大豪宅,还是事必恭亲,装地板,刷房子凡事都自己干,可你看看华人广告,多少专业人士找这类活干,加拿大人少市场小,有条件的人,财富返还社会,不矣乐乎?

象本坛人士 烧瓶卡 老移民了,总要找最便宜的,不是钱的事,是生活态度的事吧
 
看到过国内大城市的外地民工么?现在我们都应该明白他们有多么难了。

但是,我们很多移民为什么没有他们那种平静的心态和满足感呢?是因为我们原本在诸多方面不是一无所有(甚至在国内是人上人),有更多的瞳景在脑子里(期望值高),而且往往没有背水一战、一切从零开始、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有人说移民都是为了孩子。不错。其实,在国内拼搏,不也照样是为了工作、生活、家庭和孩子么,本质上没有区别。只不过条件、形式、手段不同而已。

人人平等,民工也一样,至少人的内心是一样的。只是他们起点太低了。我们为什么比他们觉得痛苦,是因为我们的落差太大了。很多时候我很佩服中国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多农民真的生活很凄惨,他们能不出来瞎折腾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递给他们的内功。
看了一个网站的调查,好像是canadameet,问来加拿大后大家的生活品质变化。最多数选择的是比国内生活差多了。但这个调查可能并不确定。因为参与调查的人的比例并不一定很均衡。有可能像我们这样刚来的人的比例大一些。也许的确苦干若干年就混出头了。就像国内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一个行业转向另一个行业。这些我都经历过。但这次的落差比以前更要大很多。据我了解的,也并非两三年就能混到和国内相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个人情况也不同。我也见过2年多就买大房子和开好车的技术移民。
的确大多数人还是为了孩子,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都是一样。

的确我感到很多中国人在这里没有了笑容和自信,这一点从眼神中能明显感受到。人的社会层次是一眼能看出来的。就加拿大本地人,大家都能一眼看出谁是穷人,谁是富人;在单位也一样,从眼神中能看出谁是领导,谁是底层员工。在这各贴子里看到大家的心态都很好。但在路上看到的中国人,只有游客的眼神中充满欣喜、自信和满足。有一次我在艺术馆前照相,我看见旁边一个中国人一直坐在那里,我就请他帮我照,我故意说的中文。整个过程他没说一句话,当然也并没有表现出不乐意帮忙。我觉得这里太多中国人都是这样的。不敢用目光和人对视,很无奈很无助。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敢于和别人对视,面带笑容,说一句"Hello",这就会给人自信和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能传递给对方。如果中国人都这样,我们的社会地位就会高很多;否则人家就会觉得中国人很弱。
现在就算我心情再不好,我都努力在离开宿舍后尽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我再困难也要努力不让别人看低我。在我眼里,加拿大本地人并不富裕,很多本地人还在开生锈的车,盖木头房子是图便宜(这一点我问过,说木头房子的优势之一就是施工成本低,加拿大木头也便宜啊!)。当努力这样去想和这样去做的时候,心情自然也会好很多。
 
但今天还好,我努力让自己认为或许上帝让我看到渥太华美丽的另一面。的确路过国会山附近的大桥的时候,能够领略到和前两天不同的另一种美景。一路上无论红灯有多少,雨有多大,我还能保持愉快心情。


这段文字写的很好。

没这么辛苦吧?!

积极地心态最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忘记中国”,忘记比较,相信会很快乐这里的生活的。
 
好比在08年底和09年初的中国广东,很多工厂倒闭,有些人选择了回老家;但有些人努力地再去找其他工作。性质是一样的。

如老觉得这落差那落差,那一定会过的不快乐的。
 
后退
顶部